■趙捷
《1937南京記憶》:一部影像構建的史詩
■趙捷
2014年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公祭儀式上所說: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xù)仇恨。這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的堅定立場。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
正是以這樣正視歷史、連接現實、寄予未來的視角,我們看到了這樣一部為首個國家公祭日特別制作的大型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厚重的歷史,珍貴的史料,一絲不茍地挖掘歷史史實的精神,平實而深刻的鏡頭語言,觸及靈魂的故事細節(jié),以及從人性出發(fā)的國際視野,所有這些,構成了這樣一部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影像史詩。
我們知道,南京大屠殺題材的紀錄片,此前最為著名的是由西方導演比爾·古登塔格拍攝的被美國人稱為“中國版《辛德勒名單》”的紀錄片《南京》。另一部比較著名的《南京夢魘》也是由美國人投資制作。西方世界所獲知的南京大屠殺這段發(fā)生在二戰(zhàn)期間的最為慘痛的記憶真相,幾乎都是從這幾部西方導演所制作的紀錄片中得到的。有很多人會問,保存南京大屠殺這段不能被歷史遺忘的慘痛民族記憶,難道不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完成嗎?我想這就是我們看到的《1937南京記憶》最重要的價值所在。我們此前所做的同類題材,同樣在以最真實的史料去還原這段不能磨滅的記憶,但為什么缺乏震撼世界的力作,為什么沒有一部能夠直入內心、影響深遠的作品,值得讓我們思考的是站在今天的我們,應該用何種方式向全世界呈現這段歷史。我們看到,西方在回顧二戰(zhàn)歷史的時候,面對奧斯維辛的殘酷記憶,將它上升到人類生存困境的高度。與之相應的,今天的我們,應該以何種方式追問南京大屠殺這個最殘忍、最黑暗的歷史事件對我們這個民族思想以及人類生存的影響與意義?這一次,中國紀錄片人呈現出這部足以震撼每個人心靈的力作《1937南京記憶》,或許一部分地解答了這個問題。用更深層的視角、更人性的關懷,對人類的戰(zhàn)爭與和平進行深刻反思,以史為鑒,警示未來。
正如總導演閆東在闡述這部紀錄片與以往同類型紀錄片的不同時所說,《1937南京記憶》不再單純地展現災難,而是以客觀、理性的高度,體現出一種時代胸懷和國際視野:“反思戰(zhàn)爭,呼吁和平,不允許悲劇重演,是這部作品對大屠殺主題的一個升華,也是故事表達的集中視角。”
因此,我們在片中看到導演試圖通過幾位主要關聯人物的故事和人生連接起歷史與當下,連接起真相與試圖挖掘真相過程中的種種艱辛和靈魂的滌蕩。歷史的敘述角度由于有關聯人物的命運線索串聯變得更加多元化、立體化和具有縱深感。無論是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美國導演古登塔格,日本女教師松岡環(huán),還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歷史學者步平,他們都不是這場大屠殺的親歷者,但作為這段歷史的挖掘者、紀錄者和研究者,他們的人生故事和這場浩劫息息相關,他們的視角成為今天回望歷史的一種現實視角,觀眾通過他們的視線引導,深入了解了77年前這場反人類暴行的真相,與此同時,他們本身的故事,他們用生命去揭露暴行、用良知去思索人性真義、用時間去踐行還原歷史真相的良知,都讓人們看到了在大歷史的背景鋪陳之上,一個個富有血肉靈魂的生命個體。
本片另一個值得去關注、也是具有強烈震撼力的原因是證言和史實的挖掘運用。眾所周知,對于南京大屠殺這一人類暴行,日本右翼實力一直在阻撓真相的傳播并歪曲篡改甚至否認歷史的真相。因此,讓真相客觀地呈現,用真實喚醒被遮蔽的歷史記憶,用證據駁斥日本右翼分子的詆毀和攻擊,是本片具有沉重份量和價值的原因所在。我們看到,無論是跨越美國、日本、德國、波蘭、韓國等國家追訪專家、學者、親歷者和幸存者及后人,還是深入美國國家檔案館、各大學的資料室挖掘視頻、圖片資料,以及首次面世的南京安全區(qū)基督教青年會總干事喬治·費奇的54箱包括日記、書信等南京大屠殺的文件資料,這些珍貴史料的整理和運用是對歷史事實的有力支撐。更為可貴的是,這些史料在片中不只是一份份冰冷的證言,由于創(chuàng)作者在采訪和探尋歷史真相的過程中大量采用了紀實性追蹤形式,并且通過每一集的主要關聯人物的故事切入將史料與個人命運串聯,歷史與當下具有了關聯性,歷史具有了人性的溫度,真相也得以最大化的呈現。
另外,作為一部具有國際視野的紀錄片,我們特別應該看到本片所運用的獨具特色的鏡頭語言和藝術構思。雖然構成這部紀錄片的元素包括歷史與現實,現實拍攝的是大量當事人講述、以及探尋當事人、追尋歷史真相的當下紀實段落,歷史的部分則包括歷史文獻和資料的呈現、歷史真實影像的還原。以往同類題材的紀錄片同樣也由這兩大元素構成,但如何將這兩者有機結合為一體以最大化的體現其價值,或許本片提供了一個范例。用平實而深刻的鏡頭語言展現觸及靈魂的故事細節(jié),最大化地回歸紀錄片的本質,以當下視角的切入走進歷史,再引領觀眾從歷史的隧道回歸至今天,歷史由于有了當下視角的參與和當下視角所展現的血肉靈魂變得更加富有張力,二者互為參照和補充,彼此印證和揭示真相,歷史的證言在當下的關照中變得更富有重量。
《1937南京記憶》讓今天的人們能夠從一個更加人性化和尊重歷史的角度,重新審視七十七年前的這場人類浩劫。歷史不可以被遺忘,歷史有著我們必須承載的重量,也更是一個民族可以保持清醒并汲取力量的源泉。最后,我想借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公祭日的講話結束我的發(fā)言,“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
(作者系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央新影集團副總裁、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