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秋芳
(華東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237)
漢英翻譯中默認值的顯譯與隱譯
——以《狗》英譯文為例
歐陽秋芳
(華東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237)
本文以《狗》的英譯文為例,分析了漢英翻譯中默認值的顯譯與隱譯。漢英翻譯中默認值的翻譯策略主要有顯譯和隱譯兩種。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因中英社會文化的不同,對社會文化背景默認值通常進行顯譯以激活譯文讀者的認知框架,詞匯、語法銜接手段等默認值的翻譯也應進行顯化。而對于漢語中的重復、排比及受事的凸顯等方面,翻譯中常采取隱譯的翻譯方法。
默認值;顯譯;隱譯;認知框架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的意義并不存在于符號之中,不為符號所擁有,符號與意義的關系是導引與被導引的關系[1]。在具體文本中,由語言符號表達出來的意義稱為顯義,隱匿于語言符號之下的意義稱為隱義,在認知語言學領域,又可被稱為默認值。因此,翻譯,這一語言間的轉(zhuǎn)換活動,既包括語言符號之間的轉(zhuǎn)換,也包括隱匿于語言符號之下的意義的轉(zhuǎn)換,只有兼顧到這兩個方面,才能做到譯文與原文的對等。然而,漢語和英語中由語言符號所引導的顯義及隱匿于語言符號之下的隱義,其分布是不對等的,所以,在翻譯中需要對不對等的部分使用一定的翻譯策略進行翻譯。針對漢語中的默認值,其主要的翻譯策略有顯譯和隱譯兩種。顯譯,即顯化,是將漢語中隱藏在語言符號之下的隱義用英語中的語言符號顯化出來,而隱譯則是指對漢語中語言符號的隱義不作凸顯,使用英語中蘊含同樣隱義的語碼來進行轉(zhuǎn)換的翻譯方法。此外,還有一種現(xiàn)象需要指出,即漢語中顯化的信息在英語中作隱化處理,這也與英漢語默認值的不對等有關。本文將對漢英翻譯中默認值的翻譯方法及翻譯方法的選擇進行分析。
Lakoff 認為,認知框架有無數(shù)個槽孔,框架就是由這些槽孔組成,激活了某個框架,這些槽孔就會被明示或隱含的信息所填充[2]。在這里,被隱含信息填充的槽孔值就是默認值。汪立榮在其文中對默認值是這樣解釋的:“槽孔值本身是開放的,需要在意義結(jié)構(gòu)網(wǎng)絡中給予填充。默認值就是在沒有提供明確的語篇信息的情況下的槽孔值,是框架中未特別指明的方面,是隱匿于符號之下的不言而喻的語義值”[3]。王東風認為:“默認值雖然不在話語中出現(xiàn),但卻被特定的語境激活于話語接受者的記憶中”[4]。這說明,在理解語言符號所表達的內(nèi)容時,其語義有一部分是隱藏在語言文字之中的,是人們的認知系統(tǒng)、經(jīng)驗記憶可激活的默認值。如,漢語中的“梅、蘭、竹、菊”均可用來形容人的品格,所以講漢語的人的認知框架中,“梅、蘭、竹、菊”含有“冷傲、雅致、正直、淡泊”等默認值,這些默認值是懂漢語的人不需特別釋義便能領會的語義。英語也是一樣,“white(白色)”一詞在英語中能激活“純潔、美好、幸福”等美好含義的認知框架,如a white day 指“吉日”,而漢語中的“白色”更多是用來暗示不好的含義,如“白癡”、“白色恐怖”等。這說明不同語言中認知框架的默認值是不一樣的,因此,對默認值的翻譯要采取適當?shù)姆g策略。在閱讀和翻譯文本時,默認值會被讀者或譯者的記憶或經(jīng)驗所激活。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以在傳達原文語言符號意義的同時挖掘其隱匿的默認值,并將其轉(zhuǎn)化為譯入語語言符號或默認值。
上文中已經(jīng)談到,原語中某個框架的默認值不一定等同于目標語對應框架的默認值,因此,譯者需要對默認值不對等的部分進行顯化或隱化。顯譯,即是指將原語中隱匿于語言符號之下的默認值用目標語中的語言符號顯化出來,而隱譯則是指將原文中由語言符號表示的語義在翻譯為目標語的過程中隱匿于語言符號之下,即轉(zhuǎn)化為目標語的默認值。
對于原語中與目標語對應框架中不一致的默認值,譯者應加以顯譯,而對于原語中那些與目標語對應框架一致的默認值,則可保留。在翻譯中,默認值的顯譯有助于目標語的讀者更加準確地理解原文,能夠較好的避免歧義和誤解的產(chǎn)生。如,漢語中的“飲料”一詞,常被譯為“drinks”,這是不準確的。因為,在漢語中“飲料”框架蘊含有“不含酒精”這個默認值,而英語的“drinks”卻包含有“含酒精的飲料”和“不含酒精的飲料”兩個次框架,因此,從默認值的角度看,漢語中的“飲料”在譯為英語時應將其默認值進行顯化處理,即譯作“soft drinks”。然而,考慮到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并不是所有的默認值都需進行顯化,那些與目標語認知框架一致的默認值則不必顯譯出來。有些在原語中需要顯化出來的語義,在目標語認知框架中可由某一語碼激活其認知槽孔的,這類語義也需要隱譯為目標語的默認值,即顯義隱譯。這類現(xiàn)象在漢英翻譯中常表現(xiàn)為代詞的使用、動作受事的省略等方面。如漢語中常說“洗衣、做飯、開車”等,英語中可直接表達為“wash,cook,drive”。
在翻譯時,譯者需要根據(jù)語言特性來選擇顯譯或隱譯的翻譯方法。顯譯常要求譯者在翻譯中增添解釋性短語或添加連接詞來增加譯文的邏輯性和可理解性,即通過默認值的填充來獲得語篇的連貫性與語言的整體意義[5],簡單來說就是在譯文中增加原文語言符號沒有體現(xiàn)的內(nèi)容。隱譯則是將原語中由語言符號顯化的意義在目標語中隱去,隱匿在目標語的符號之下。譯者對顯譯和隱譯方法的選擇是具有主觀性的,其中,準確識別框架默認值是關鍵。
《狗》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老舍寫于1944年12月的一篇雜文。老舍的這篇文章中既有特殊的社會背景,也采用了巧妙的寫作技巧,其靈活的寫作手法也給本文的翻譯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本文將參照張培基先生的譯文來對這篇文章中默認值的處理方式進行分析。通過對比原文和譯文,可以發(fā)現(xiàn),影響漢譯英中隱譯和顯譯策略選擇的因素有四:一是漢英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二是漢英語言符號的表意方式的不同;三是漢英認知框架的不完全等同;四是譯者個人的選擇,即譯者個人的認知框架也會影響其隱譯和顯譯策略的選擇。
(一)漢英社會文化背景默認值的不同產(chǎn)生的顯譯
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符號之間的轉(zhuǎn)換,更是兩種文化的轉(zhuǎn)換。兩種文化不同,其社會文化背景默認值也存在著差異。這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越大,在翻譯中越需要采取顯化的策略。對于文化背景默認值的翻譯常要采用顯譯的策略,因為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現(xiàn)象,且有時即使是相似的文化現(xiàn)象也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默認值,所以,對于社會文化背景默認值,譯者通常采用顯譯的翻譯策略。如:
例1. 中國人窮,人且吃不飽,狗就更提不到了。
In poverty-stricken China,people don’t even have enough to feed themselves,let alone dogs.[6]
原文中說“中國人窮,人且吃不飽...”,譯文中把這部分譯成了“In poverty-stricken China,peopledon’t even have enough to feed themselves...”這里的“In poverty-stricken China”即是對社會文化默認值的顯譯。原文中的作者寫的“中國人窮”是指當時國家貧困、人民窮苦的社會背景,其框架默認值便包括“中國窮”這一語義信息,將這一文化默認值顯譯出來才能使譯文讀者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使目標語讀者更好的理解譯文。
(二) 漢英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產(chǎn)生的顯譯和隱譯
與英語相比,漢語的詞匯、語法銜接手段都不甚明顯,在這些方面,其顯化程度低于英語。因此,譯者在將漢語譯作英語時,應當注意對詞匯、語法等的顯化處理。另一方面,漢語中有時為了表達強烈的情感或達到某種效果,有時為了使句子平衡美觀,常常會出現(xiàn)重復的詞語或結(jié)構(gòu),在這種情況下,漢語句子的英譯則就需要譯者采取隱譯的翻譯策略。如:
例2. 這樣的動物理應得到人們的贊美,而忠誠,義氣,安貧,勇敢,等等好字眼都應該歸之于狗。
We should attribute to them such laudatory epithets as “devotion”,“l(fā)oyalty”,“content with poverty”,“courage”,etc.[6]
該句譯文中的“We should”是譯者對原文中動作的發(fā)出者的顯譯,漢語中常常會出現(xiàn)這種省略主語的現(xiàn)象,但在英語中則應避免出現(xiàn)無主語句,所以譯者對此處的主語進行了顯譯。
例3. 因此,中國狗最難看;不是因為它長得不體面,而是因為它骨瘦如柴,終年夾著尾巴。
Chinese dogs are ugly-looking not because they are born like that,but because they’ve been reduced to skin and bones by hunger,with tails between their legs all the year round.[6]
該句中“它骨瘦如柴”被譯為了“they’ve been reduced to skin and bones by hunger”。譯文顯譯了“狗”是由于長期被餓才逐漸變得骨瘦如柴的,顯譯了狗變的骨瘦如柴的過程和原因。這在漢語中是可以由上下文和漢語的語言習慣傳達出來的,但對于不熟悉漢語表達習慣的英語讀者來說,譯者選擇顯譯的翻譯策略是十分有益的。
例4. 盡管它們餓成皮包著骨,盡管它們剛被主人踹了兩腳,它們還是極忠誠的去盡看門守夜的責任。
A dog continues to perform with loyal devotion the duty of guarding the door and keeping watch at night though he has been starved to a skeleton and kicked at by his master.[6]
本句中的“盡管它們...盡管它們...” 被合譯為“though he has been...”這屬于顯義隱譯的范圍,原文是為了突出作者的情緒,而英語在表達中卻應盡量避免冗余,所以譯文則更多的符合了英語語言的表達習慣。
(三) 漢英認知框架不同產(chǎn)生的顯譯和隱譯
漢語和英語的認知框架并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其框架等級會有很多不對應的地方,這就要求譯者必須十分了解漢語和英語的框架等級,若英語中與漢語對應的語言符號不能激活漢語原有語言符號能激活的框架默認值,那么該語言符號所導引的默認值必須做顯化處理,即指譯者在翻譯時應使該處用語言符號進行顯化。相反,若英語用較少的語言符號所導引的默認值足以導引出原語中用較多的語言符號才能表達的意義,這個時候就應當采取隱譯的翻譯策略。
例5. 每逢我看見被遺棄的小野狗在街上尋找糞吃,我便要落淚。我并非是愛做傷感的人,動不動就要哭一鼻子。
I always feel like crying whenever I see a homeless little dog roaming about the street in search of human excrement. It doesn’t mean that I’m a sentimental,lachrymose sort.[6]
漢語原文為“被遺棄的小野狗”譯者將其譯作“a homeless little dog”這里省略了“被遺棄的”翻譯,因為英語中“homeless”的認知框架中含有“被遺棄”這一默認值,所以在翻譯中可省略,僅用“homeless”一詞即可激活與填充與原語相同的認知槽孔。
例6. 盡管它們餓成皮包著骨,盡管它們剛被主人踹了兩腳,它們還是極忠誠的去盡看門守夜的責任。
A dog continues to perform with loyal devotion the duty of guarding the door and keeping watch at night though he has been starved to a skeleton and kicked at by his master.[6]
這里的“看門守夜的責任”譯者譯作了“the duty of guarding the door and keeping watch at night”,這種譯法明顯是受了漢語的影響的,其翻譯部分語義有重復,不夠簡潔,此處若采取隱譯的翻譯策略會更好。因為,“guard the door” 其認知框架應包含“day and night”,如此一來keep watching at night便顯得多余,所以此處譯文考慮去掉后面的“keep watching at night”。
(四)譯者個人因素產(chǎn)生的顯譯和隱譯
在翻譯中,譯者努力地去協(xié)調(diào)兩種語言,盡量減少翻譯過程中信息的誤傳或損耗,這樣能有利于讀者理解和吸收原作精神。對于會影響譯文讀者理解的語句,譯者多會選擇顯譯的翻譯策略,而對于那些可以隱匿于目標語的語言符號之下的默認值,譯者應嘗試著對其進行隱譯。如例6中的“看門守夜”,張培基先生將其譯為“guarding the door and keeping watch at night”,若其他譯者則有可能會將其隱譯。
例7. 哼,請看看你們的狗吧!
Well,why not take a look at our dogs![6]
譯者在這里選擇了將本句的隱含意義顯化出來,這能將原文作者所能表達的感情得到更好的傳達。原文作者是在諷刺中國人自認為地大物博的自大,將其譯為“why not...”比譯成祈使句更能傳達這種諷刺的效果。
例8. 狗雖那么找不著吃,那么隨便就被人踢兩腳,打兩棍,可是它們還照舊的替人們服務。
Dogs always remain man’s faithful servants though they are underfed and kicked and beaten without any reason.[6]
在這句話中,“找不著吃”、“被人踢兩腳”、“打兩棍”分別被譯作了“underfed”,“kicked”,“beaten”,這主要是由于中英兩種語言語義角色默認值不同,英語中習慣隱匿動作的承受者,即受事,如drive,eat,cook等,而漢語卻習慣顯化受事,如開車,吃飯,做飯等。譯者在這里做出的隱譯策略的選擇十分契合英語地道的表達方式,易于英語讀者接受。
本文通過分析漢英翻譯中默認值的顯譯與隱譯可以發(fā)現(xiàn),顯譯和隱譯這兩種方法的選擇,主要取決于默認值類型及認知框架。因為中英文化的不同,翻譯中對社會文化背景默認值通常進行顯譯以激活目標語讀者的認知框架。而且由于認知框架的不同,許多時候要求譯者進行顯義隱譯,同時還要根據(jù)英語的語言規(guī)則來組織譯文。由于漢英認知框架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對兩種語言的認知框架都有較好的了解,這樣才能做到既兼顧信息的準確傳達,又能契合英語的表達方式。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選取的語料篇幅較短,只能對各類默認值的翻譯進行簡要的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對不同類型的默認值的翻譯進行量化分析,以數(shù)據(jù)來說明各類默認值英譯過程中翻譯策略的傾向性,為今后譯者的翻譯指出方向。
[1]Fauconnier,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19-20.
[2]Lakoff,G. Women,F(xiàn)ire,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汪立榮. 隱義顯譯與顯義隱譯及其認知解釋[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 (3):208-215.
[4]王東風. 文化缺省與翻譯補償[A]. 郭建中. 文化與翻譯[C].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0∶235.
[5]陳吉榮,劉瑩. 《史記》英譯過程中的默認值研究[J]. 外國語言文學,2012 (3):178-185.
[6]張培基. 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三)[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2-25.
2015-02-07
歐陽秋芳,女(漢族),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