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菊
摘要:莫里森將《秀拉》界定為一部“關于善惡和友誼的小說”,但其倫理特征有待評析??偨Y(jié)了評論界對主人公道德傾向的現(xiàn)有看法,即秀拉是惡、惡中兼善和無惡無善三種觀點,在辯駁這些觀點的基礎上,根據(jù)馬克思主義“有利于生產(chǎn)力發(fā)展”和“有利于人性的全面完善”兩個衡量道德進步的根本標準,分析了秀拉幾種典型“惡行”的倫理意義和道德影響,得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秀拉》是對傳統(tǒng)道德觀的質(zhì)疑和顛覆,其主人公根本上而言代表著“善”的結(jié)論。
關鍵詞:秀拉;惡;善;倫理意義;道德傾向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5)01008005
在1983年克勞迪亞·泰特做的一次訪談中,莫里森坦言:“當我創(chuàng)作《秀拉》時,我知道我要寫一部關于善惡,關于友誼的書” ??梢?,盡管人們從不同角度將《秀拉》定義為“一部黑人女性的史詩”、“一部反戰(zhàn)小說”、“一部成長小說”“一個典型的后現(xiàn)代文本”、“一部對二元思維的諷刺作品”等等,這部小說首先是一部關于倫理道德的小說。有些論者看重它的敘事特色,比如說Bergenholtz等專門論述了《秀拉》的諷刺藝術(shù),他們認為,“諷刺家最基本的目的不是教說道德或者提升文明,而是讓讀者開心,并給予思考的材料”[1]90。在強調(diào)《秀拉》的敘事技巧和審美價值的同時,這種評論貶低了或者說忽略了這部作品的道德功,很大程度上違背了莫里森的創(chuàng)作初衷。關于文學的審美價值和倫理價值的關系,聶珍釗曾作這樣的總結(jié):“審美是為文學的教誨功能服務的,是文學的第二功能。文學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為人類提供娛樂,而在于為人類提供從倫理角度認識社會和生活的道德范例,為人類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道德指引,為人類的自我完善提供道德經(jīng)驗?!盵2]《秀拉》這部美國黑人文學中的經(jīng)典之作自然承載著這種倫理功能。那么,通過這部作品莫里森到底肯定了何種倫理價值以及表達了何種道德期待呢?
小說中秀拉對長輩不孝、對男性不仁、對好友不義、對上帝不虔,“以一個無情無義的壞女人形象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3]65,批評家們對這部作品的倫理意義多以秀拉是“惡”的化身為前提和基點,去探尋這種惡的形成原因和影響。論者們一方面指出,秀拉成長過程中“父愛缺失、母愛扭曲”[4],這種不健全的倫理環(huán)境促使秀拉有了向惡的倫理選擇;另一方面指出,秀拉的“惡”催生了他人的“善”,因此在改善社區(qū)風氣、促成社區(qū)團結(jié)和維護社區(qū)穩(wěn)定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為社區(qū)所不可或缺[3]70。鑒于社區(qū)對秀拉的“惡”的包容和消化,亦有論者認為這部小說正是莫里森為了說明和推崇黑人群體獨特的善惡是非觀而設計[5]——對秀拉的“惡”的容忍態(tài)度是“衡量黑人社區(qū)人道主義精神和文明進步的標準”[6]。
這些觀點十分辯證,突顯了哲學上矛盾雙方互相依存的道理。然而莫里森筆下的秀拉真的是惡的化身嗎?事實上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一邊描寫秀拉的“惡行”,一邊替她辯解,后來還直接告訴讀者秀拉的很多“罪名”其實是社區(qū)憑空捏造的。比如說把“小茶壺”推倒在地、害芬雷老先生被骨頭卡死等。顯然,對于秀拉是否是魔鬼作者是打了問號的。論者承認,“莫里森暗示善與惡的區(qū)分并不像海倫和奈爾所設想的那樣涇渭分明,奈爾身上有些惡正如秀拉身上有些善?!盵1]92此外,亦有論者強調(diào),“為了能讓秀拉這個人物能讓讀者接受,敘述者多次聲明秀拉是無道德的,沒有任何道德觀念,因而不是傳統(tǒng)道德標準可以界定的?!盵5]63認為秀拉“惡中有善”是一種常識性的中庸主義;說她“無惡無善”則是一種搪塞性的神秘主義。試問秀拉這樣一個在傳統(tǒng)社區(qū)中長大的頭腦健全且受過高等教育的成人怎么會沒有任何善惡觀念呢?從根本上而言,二者都不是莫里森給秀拉這個“自己最鐘愛的人物”所選擇的道德標簽;這部小說在善惡觀方面其實有著很大的倫理傾向性:主人公代表的是“善”而非“惡”。小說正是要通過質(zhì)疑和顛覆傳統(tǒng)的善惡標準,引導讀者理解和接納秀拉式的善。
一、秀拉對三條傳統(tǒng)倫理線的挑戰(zhàn)
下面我們首先來談一談善的涵義和標準問題。一般意義上,善意味著舍己利人、克己奉公,意味著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付出,對社會習俗的服從。然而,善與惡的標準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的。尼采就把傳統(tǒng)意義的道德歸類為“奴隸道德”,而把張揚個性的、擴張型的道德歸為“主人道德”,前者是必須克服的“惡”,后者才是應該提倡的“善”。他曾不無諷刺地說,在全部人類原初狀態(tài)下,惡的意思就是個體、自由、任意、不可預料、不可估計[7]33。可見,“善惡觀念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階級性和隨歷史不斷變化的相對性等基本特點”[8]153。莫里森在本文開頭提到的采訪中也曾聲明“我在寫善惡的問題時,不是真正按西方人的傳統(tǒng)概念而寫的”。這句話提醒我們,不能按傳統(tǒng)意義上的道德觀念解讀這部小說。尼采的觀點十分激進,常被批為極端個人主義,這里我們不妨采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衡量道德進步的標準,具體而言,一是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既歷史進步的標準;二是人的個性完善程度,既人道主義標準,關注和重視人的尊嚴與價值,最大程度發(fā)揮人的聰明才智 [7]117。把秀拉的典型行為放在宏觀與微觀、社會與個人的雙重標準下考量,我們將會有怎樣的發(fā)現(xiàn)呢?
秀拉的罪名主要有三條:虐待老人、勾引男人和嘲笑上帝。這三種行為分別打破了社區(qū)長幼之間、男女之間和人神之間固有的三條倫理線,使秀拉受到不公正的道德審判。下面我們來一一具體分析。
(一) 秀拉的“不孝”
秀拉從外面回到“底部”做的第一件令人咋舌的事情就是把外婆夏娃送進養(yǎng)老院。她因此在社區(qū)人心目中成了可惡的蟑螂。不照顧老人在任何社會大概都不能算是美德,但是我們也必須考慮當時具體的情況。據(jù)小說快要結(jié)束時交代,隨著道路的修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底部”和外界聯(lián)系的增多,年輕人和中年人在外面有了越來越多的工作機會,他們大批勇敢地走了出去。在這種情況下,“底部”養(yǎng)老的社會化是必然趨勢。這是當時美國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要求,反之也一定促進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作者看似無意地用勞拉的偷竊事件告訴了讀者這個道理。漢娜死后,勞拉接替她照顧夏娃,但是她常常順手牽羊,為什么呢?如果有自己的工作,可以體面地養(yǎng)活自己,她大概就不會這樣?!暗撞俊比藢@種不道德行為的默許說明他們對家庭道德的脈脈溫情,但這種妥協(xié)只能是暫時的。勞拉的偷竊行為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社區(qū)原來養(yǎng)老風俗的弊端,秀拉的作為乃是大勢所趨。
盡管在外面的世界已經(jīng)看到很多白人將老人送到養(yǎng)老院,秀拉對于送走外婆內(nèi)心也是很不安的,她對好朋友奈爾訴說過這件事,并同意將舅舅和母親的保險費轉(zhuǎn)給養(yǎng)老院以便夏娃在那里能夠得到更好的照顧。這些錢對秀拉來說其實是至關重要的,她以前上大學的學費來源于此,以后的生活費也需要來源于此??梢姙榱讼耐?,秀拉也是作出了很大的自我犧牲的。秀拉后來的死亡和她的經(jīng)濟狀況有著很大的關系。臥病在床的她錢包空空如也,結(jié)果死于發(fā)燒這種普通疾病。因此,至少從金錢的角度而言,秀拉對于夏娃是盡到了孝心的。
再者,夏娃是怎樣一位老人呢?評論界對于夏娃以正面評價為主,比如說有論者指出夏娃是受人尊敬和愛戴的一家之主,是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母性的典范,并有著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8]。夏娃的母性我們無法否認,但作為一家之主受人愛戴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卻值得商榷。一般認為表現(xiàn)其創(chuàng)造力的是她對“木匠路七號”房屋的設計:有些房間有三個門,還有些只有朝向陽臺的一個門。筆者覺得這其實體現(xiàn)了她的任性和專制——畢竟一個房間只有一個朝陽臺的門是極其不方便的。同時,堅持給收留的三個小男孩取同一個名字,致使他們漸漸喪失了個性,成為長不大的怪人,也是夏娃專制的體現(xiàn)。漢娜作為夏娃最孝順的孩子,對母親的愛是有疑問的,而夏娃面對女兒關于愛的詢問怒不可遏,可見她們的母女關系是有問題的;另外,夏娃易走極端,親手燒死染上毒癮的兒子。有人把夏娃和《寵兒》中的賽思作類比,二者都是弒子的母親。但仔細想來,賽思在眼見奴隸主前來抓人的情況下確實沒有選擇的余地,她的孩子不被殺便成奴,而夏娃完全有時間有條件幫兒子戒毒,她的問題并不是只有通過殺人才能得到解決。她一直都有殘忍的一面,對自己如此,對別人亦如此。即將送走夏娃之前,秀拉大聲指責了夏娃的自殘和謀殺行為?!跋耐揠m沒講要火燒秀拉,但她傲慢的性格和毫不留情的決斷,也可能使她在某日有機會時置秀拉于死地?!?[3]66比起《所羅門之歌》中的Pilate Dead、《寵兒》中的Baby Sugges,夏娃都顯得慈愛不足怪戾有余, 可敬更可畏。這樣看來,秀拉送走夏娃一定意義上是一種自衛(wèi)。
尊老敬老精神是莫里森肯定的黑人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她十分強調(diào)祖先在黑人社區(qū)的生存和發(fā)展中提供的智力支持。然而夏娃為“底部”社區(qū)提供了什么樣的引導呢?身為女性,夏娃卻是男權(quán)思想的維護者。與男士們爭論問題時,夏娃會用一種雖贏尤輸?shù)目谖侨M足男性的虛榮心;和新媳婦們聊天,夏娃囑托她們要精心侍候好丈夫們的生活;訓斥秀拉時,夏娃告訴她女人天生的使命就是相夫教子。夏娃所提供的精神指引并不是當時女性真正需要的。被丈夫無情拋棄的她尚未看透這一點,但擁有“底部”文化系統(tǒng)外位視角的秀拉很可能清楚地看到了。送走夏娃為打破社區(qū)的男權(quán)主義掃除了一個障礙。若不果斷送走夏娃,秀拉對男權(quán)思想的顛覆計劃是無法踐行的。
總之,秀拉強行送外婆去養(yǎng)老院的行為沖破了社區(qū)長幼之間的固有的倫理線,但本質(zhì)上符合生產(chǎn)力發(fā)展趨勢,并有利于社區(qū)黑人女性的個性解放,再考慮到夏娃自身性格的怪戾和秀拉對她經(jīng)濟方面的慷慨,筆者認為秀拉“虐待老人”的不孝之名應被除去。
(二) 秀拉的“不貞”
送走夏娃使得秀拉被社區(qū)人們罵作“蟑螂”,隨意和男性發(fā)生關系則使她成為人人唾棄的“婊子”。秀拉的性放縱或許是受母親遺傳,也或許是出于自己無聊,但更可能是另有目的的。有著廣闊閱歷的她意識到自己家鄉(xiāng)的女性,包括好朋友奈爾,在精神方面正慢慢死去,過著雖生猶死的日子。
現(xiàn)在奈爾是她們中的一員了,是那些蜘蛛中的一只,她們的唯一想法就是織蜘蛛網(wǎng)上的下一環(huán),她們被自己的口水懸掛在干燥黑暗的地方,對自由下落比對下面蛇的呼吸更加恐懼。她們的眼睛緊盯著闖進她們蜘蛛網(wǎng)的倔強的陌生人,對于自己背上的鈷視而不見,對照進她們角落的月光視而不見?!钪撬齻円约艾F(xiàn)在的奈爾不想要的。那太危險。秀拉現(xiàn)在屬于這個鎮(zhèn),遵守它所有的生活方式[9]120。
這段文字是小說中有著全知視角的敘述者作出的評價,同時也近似于秀拉的內(nèi)心獨白,是對“底部”女性生活現(xiàn)狀的深刻洞察。她們被困在自己的傳統(tǒng)觀念中,正如蜘蛛被困在自己的口水中,生活枯燥無聊,干癟無趣,缺乏創(chuàng)意和活力??谒?,俗稱“唾沫星子”,代表著可畏的人言,很可能也包括己言。女人們小心翼翼地做著習俗的囚徒。蜘蛛網(wǎng)下面的蛇很可能來自伊甸園,它引導人挑戰(zhàn)權(quán)威,走向自由自主,實現(xiàn)自我意志和價值?!暗撞俊钡闹┲雮儏s斷不敢也不能夠跳下去。秀拉看到了當時女性生活的困境,她力圖去改變這種局面。
然而對于“既非白人也非男人”[10]52的秀拉來說,如何去改變呢?秀拉唯一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身體。她主動和社區(qū)的很多男性做愛,然后立刻徹底拋棄他們,就像許多男性拋棄女性一樣。男性們因此償?shù)搅伺猿3J艿降膫颓?。需要指出的是,秀拉這樣做并不是出于對男性的恨而是出于對女性(和自身)的愛。性是她挑戰(zhàn)男權(quán)的方式,更是尋求新鮮生活的渠道。她認為女人應該活得像紅杉一樣絢爛、美麗而奔放。
紅杉給人一種火焰燃燒的意象。這里我們不妨揣摩一下秀拉觀看母親燃燒時的心理。她說自己當時站在那兒不動,只是因為對媽媽在火中舞蹈的樣子非常感興趣,“想要她一直那樣扭動,一直舞下去”[9]147。緊跟在舞動之后的死亡在當時的瞬間并沒有進入秀拉的意識,她迷戀舞動本身的精彩和絢麗,哪怕充滿痛苦。旁觀母親被活活燒死是眾人指責秀拉邪惡的原因之一,但真正理解秀拉后,讀者會發(fā)現(xiàn)這件事情表達的并不是秀拉的“惡”,而是她堅持女性就應該“在烈火中舞蹈”的人身觀。
在與阿賈克斯的一段戀愛關系中,秀拉暫時做回了傳統(tǒng)女性——主動做好飯打掃好房間化好妝等心愛的人歸來,完全是一個賢惠的小女人形象。豈料正是她的這種做法引起了阿賈克斯的反感,后者以“去外面看飛機”為借口立刻離棄了她。深受傷害的秀拉總結(jié)這段關系時跟自己說“是我在遇到他時沒有把頭抬得足夠堅挺,結(jié)果就像玩具娃娃一樣丟了自己的頭”[9]136。秀拉似乎在說,對于女性而言,把自己的身心完全獻給男性實是一種變相的自殺,尤其是在當時男性普遍缺乏責任感的情況下。秀拉及時醒悟了,并在死前把自己的心得告訴了奈爾:男人并不比我們自己更有價值。
雖然莫里森曾強調(diào)自己不是一個女權(quán)主義者,但她的主人公的行為方式頗有女權(quán)主義者的風采。在“底部”這個男權(quán)思想特別濃厚的社區(qū),秀拉把女權(quán)思想演繹得淋漓盡致。她選擇既不嫁人也不生子,目的就是盡力活出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全部精彩。在黑人女性被雙重邊緣化的時代,秀拉拼命通過性彰顯自己的生命力和價值。秀拉的行為顛覆了傳統(tǒng)的男女關系模式,打破了社區(qū)第二條至關重要的倫理線,因此被傳統(tǒng)觀念定義為“惡”,但用馬克思“人的個性的發(fā)展和完善”的標準去衡量的話,秀拉的做法無疑是“善的”而不是“惡的”?!白鳛閷δ袡?quán)社會舊約成規(guī)的破壞,秀拉用身體所作的激進反叛具有一種積極的意義,具體體現(xiàn)在隱藏在秀拉‘反社會的‘惡力量里的‘善”[10]。
(三) 秀拉的“不虔”
比起“虐待老人”和“勾引男人”,秀拉更嚴重的“惡”恐怕還數(shù)嘲笑上帝?!暗撞俊鄙鐓^(qū)的人群是虔誠的,她們定期做禮拜,為上帝唱贊美詩,男孩“小雞”的葬禮也反映了這一點。由于長久被壓迫和奴役,很多黑人,尤其是女性,把救贖的希望寄托于上帝,因而是忠實的基督徒。然而強烈的宗教道德在給他們提供精神支撐的同時也對他們產(chǎn)生了精神奴化作用,當宗教被白人主流文化利用而與之同謀時尤其如此。小說開頭交代“底部”社區(qū)得以產(chǎn)生的原因時說了一個白人利用上帝視角顛倒上下概念以欺騙黑奴的笑話。這個笑話諷刺了白人的霸道,也嘲笑了黑人的可欺——上帝面前后者似乎失去了辨別能力。此外小說中那個運回“小雞”尸體的白人還從《圣經(jīng)》找黑人天生低賤的根據(jù),認為黑人作為含根據(jù)圣經(jīng)舊約,含是諾亞三個兒子之一,因看到了父親的裸體哈姆和他的后代被上帝詛咒為奴。的后裔受到詛咒、冥頑不化。這樣他們就利用宗教將白人至上主義合理化。
當上帝這個文化符號為白人所利用時,黑人自身從信仰上帝中獲得了什么呢?莫里森小說中越是虔誠的女性越是自我壓抑,她們“反對所有身體的快樂”[9]79,《秀拉》中海倫和奈爾母女倆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例證。前者以教會會員自居,看到別人縱情快樂就會緊皺眉頭,對自己的夫妻生活也十分反感,結(jié)果生活得索然無味;后者在丈夫離開后開始熱衷于教會生活,但深切感受到一種痛苦“我親愛的耶穌,這是怎樣的十字架???”[9]111奈爾悲痛地發(fā)出吶喊。
秀拉則和社區(qū)大部分虔誠的女性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夏娃用一些圣經(jīng)教義訓斥秀拉不孝不安分時,她爭鋒相對,指出上帝的冷漠和不公。對秀拉公然不穿內(nèi)褲進教堂的指責有可能是捏造的,但作者也強調(diào)說秀拉是完全做得出這樣出格的事情的。正如“底部”人指出的,秀拉用她的言行在嘲笑他們的上帝,但那個一方面受到眾黑人女性頂禮膜拜另一方面卻對她們生活中的苦難視而不見的上帝難道不該被嘲笑嗎?那個對黑人小女孩受到凌辱而并”不感到驚奇”[11]92的上帝難道不該被唾棄嗎?秀拉對上帝的嘲笑是她本性張揚的一種體現(xiàn),靈魂獨立的一種宣言。
更進一步說,外在的歧視和內(nèi)在的壓抑其實已經(jīng)令黑人們對上帝有了質(zhì)疑。 他們也試圖對生活中的苦難做宗教方面的歸因,只是他們遠沒有詹姆斯·鮑德溫那樣有洞見,發(fā)現(xiàn) “《圣經(jīng)》是白人寫的書,上帝是白人的上帝”[11],他們只是悄悄地給上帝加上了“第四張臉”[9]118,認為除“圣父、圣子、圣靈”外,上帝還應該有邪惡的第四面,正是這第四面解釋了“惡”的存在。一面為上帝的全能全善唱贊歌,一面想著上帝也邪惡,這種變通只是一種怯懦和虛偽。只有秀拉不為上帝的戒律所束,不被動等待上帝拯救自己,敢于公然嘲笑和挑戰(zhàn)上帝的權(quán)威,就像她挑戰(zhàn)和顛覆男性的權(quán)威一樣。馬克思說:“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盵13]當黑人們甘愿為“鴉片”麻痹時,秀拉獨自保持著痛苦的清醒。
《最藍的眼睛中》那個每晚跪在地上向上帝祈禱一雙藍眼睛的黑人小女孩長大了,她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的自己幼稚而愚蠢,她不再覺得自己丑陋不堪,而是充滿價值,她勇敢地站立起來指責和嘲笑那個“白須白發(fā)的白人老爺爺”[11]134,她不再叫佩克拉,而改名叫秀拉。拋棄了對上帝的幻想的秀拉“個性完善程度”明顯提高,這難道不是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一種大善嗎?
二、結(jié)語
臨終前秀拉和奈爾聊善惡的問題時說,“也許不是你,也許是我(好)呢”[9]146,可見她內(nèi)心有著自己獨特的是非觀念,并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自己所理解的善。她的“善”在她的時代注定被誤解,然而二十五年后奈爾對秀拉的深情呼喚似乎暗示著她對秀拉的理解和接受,對秀拉式的善的認可。時至今日,作為讀者的我們也該為秀拉正名:她并非惡魔的化身,亦非惡中有善,也絕不可能“無善無惡”;無論根據(jù)“生產(chǎn)力進步標準”還是“人道主義標準”來分析《秀拉》的道德傾向,她本質(zhì)上都是善。
參考文獻:
[1]Rita A,Bergenholtz. Toni Morrisons Sula: A Satire on Binary Thinking [J]. African American Review, 1996,30(1):89-98.
[2]聶珍釗. 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和術(shù)語 [J]. 外國文學研究,2010 (1):17.
[3]王守仁, 吳新云. 性別·種族·文化:托尼·莫里森與二十世紀美國黑人文學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馬福華, 王啟偉. 托尼·莫里森小說中的家庭倫理缺失和倫理訴求 [J]. 荊楚理工學院學報, 2013(6):34.
[5]章汝雯, 江紅. 從《秀拉》看黑人群體的善惡觀和是非觀 [J].浙江學刊, 2008 (3):63.
[6]Cedric Gael Bryant. The Orderliness of Disorder: Madness and Evil in Toni Morrisons Sula [J].Black American Literature Forum,1990,24(4):732.
[7]張應杭. 倫理學概論 [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9.
[8]張宏薇. 上帝的性別:《秀拉》對上帝造人神話的改寫 [J]. 外語學刊,2012 (5):135-139.
[9]Toni Morrison. Sula [M]. New York: Knopf, 1973.
[10]應偉偉. 莫里森早期小說中的身體政治意識與黑人女性主題構(gòu)建 [J]. 當代外國文學,2009 (2): 49.
[11]James, Baldwin. The Fire Next Time [M]. New York: Dell, 1963:53.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13]Toni, Morrison. The Bluest Eye [M]. London: Vintage, 1999:134.
[責任編輯: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