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一縷香入魂

2015-02-14 03:38沈嘉祿
小說界 2015年1期
關鍵詞:熏香香料教授

文/沈嘉祿

一縷香入魂

文/沈嘉祿

這縷虛無縹渺的紫煙,穿越千年的沉醉記憶,款款飄來眼前,彌散于神州大地,又潛至書齋、畫室、茶寮、客廳,以及幽深的會所……在這里,我愿以最大的善意來打量并追逐這縷輕煙。曾經的清雅閑事,在多元文化交集交會的當下,我們只能用“共享”兩字來排解一番,而“共享”的過程,也呈現出值得自我安慰的文化景觀。

香是人類數千年來的良伴,幾乎所有的古老文明,都曾開發(fā)出自成一格的用香文化。埃及是最早用香的民族,用香記錄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就出現了,除了古波斯富貴人家在自家花園里種植芳香植物以彰顯其地位外,還將此提升至宗教層面,他們從阿拉伯和索馬里沿海地區(qū)引進芳香類樹木,在宗教儀式中焚燒。古巴比倫人為了在祈禱或占卜中引來神明關注,也形成了焚香的習俗。印度教、日本神道教、猶太教等,都有焚香禮拜的習俗。基督教也有用香的歷史,在《圣經》里就有近三十處關于香料、調香的應用記載,其中一則提到,在東方三賢送給剛降生的耶穌基督的禮物中,就有兩件是珍貴無比的香料。中國的道教和佛教都用香,至今仍是香煙繚繞。

中國有著綿延數千年的香文化,從商周用于祭祀、戰(zhàn)國漢魏晉的熏衣燎室、隋唐禮佛熏制,及至兩宋元明文人香事習靜參悟等各種用途,由簡而繁,逐漸旺盛。

自漢武帝滅匈奴、通西域,及東漢光武帝伐南越后,海外之香料源源不斷進入中原。其中最為主要、應用最為廣泛的幾種香料包括蘇合香與龍腦香,為今人熟悉的則是沉香,產地在南亞、東南亞各國及我國廣東、廣西、云南、海南等地。還有一種今天很難見到的乳香,主要生產于熱帶沿海山地,分布于紅海沿岸至利比亞、蘇丹、土耳其等地。

以上四種漢代至南北朝所采用的熏香料均為外來香料,大部分由東南亞進入中國,少量由西域引進。由于外來樹脂類香料的大量輸入,也推動了熏燒方式的改變。自戰(zhàn)國出現熏爐,西漢早期由本土所產茅香、辛夷、高良姜等草本類香料直接焚燒,故爐形多以楚式的多孔扁圓形豆式熏爐為主,而到了西漢中期開始大量出現爐身較深的博山形熏爐。西漢中期以后流行的博山爐使用的焚熏香材為多種香料粉末調制的復合香料,已非戰(zhàn)漢之間使用的直接焚燒的簡單方法,而是熏香時使用專門制作的香炭來熏烤。合香,是用香史上的一個重要突破,由人工調制香料來達到人們對自然單一香味的改變,并且由香炭來熏烤從而改善煙氣對香味的破壞,熏香的發(fā)展至此走向蓬勃與成熟。

魏晉南北朝承兩漢熏香之盛,并有很大發(fā)展,與這一時期世人奉行佛道兩教、崇尚清談的時風也相吻合。香之妙用更上一層,聞香成為了參禪悟道的一個門徑。唐朝堪稱中國歷史上之盛世,用香之盛與國之財力、絲綢之路暢通及與西域諸國大量的貿易有關。絲綢之路中西交會的重要節(jié)點之一吐魯番,就是乳香、安息香、冰片、蘇合香、絳真香等貿易的集散地,且規(guī)模甚巨。

而在宋代,皇宮貴族于各類慶典、祭祀、雅集、宴會、出行等無不用香,“燒香點茶,掛畫插花”這四般閑事,已然成為宋代貴族、官僚、文人雅士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樂趣。專門研究香的來源、載體、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書、香譜也在此時出現。宋代在科學技術、思想學術、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無不迸發(fā)出燦爛奪目的創(chuàng)造激情,也將香文化推向了高峰。陳寅恪因而有“吾華古代文化于趙宋而臻于造極”之論。

爐內香灰(攝影:潘文龍)

明代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均有較大發(fā)展,文人用香的程式規(guī)范也進一步成熟,這在《香乘》、《考槃余事》、《遵生八箋》、《長物志》等典籍中有詳細記載。及至清代,香事似乎走入山窮水盡的境地,祭祀性、禮儀性用香僅限于宮廷,道咸以后,由于戰(zhàn)火四起,這項需配合雅致與閑情的風雅之事,無可奈何地湮沒于刀光劍影之中了。不過,雖然精致的品香文化在俗世的因緣逐漸斷裂,但對于渴望離苦得樂的蕓蕓眾生而言,輕緩飄緲的馨香,仍是他們寄托情懷的依藉。因信仰之故,佛教倒能以它強調的趣向和清凈解脫的用香儀規(guī),深刻影響漢民族集聚區(qū)域的蕓蕓眾生,使香的傳承歷久不絕。

建國以后,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文化人的生活與風雅訣別,這爐沉香屑也隨風而去了。我曾經看到有關報道,2004年,一個日本香道代表團訪問南京,過程相當寂寥。2005年9月20日,上海市政協副主席石四箴在市政協文化俱樂部會見了以松崎雨香家元為團長的日本香道代表團一行,也只是清談而已,在上海居然找不到與訪客華山論劍的高手。

談及香道,香界人士無不對劉良佑先生肅然起敬并深懷感念。劉先生是臺灣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數年前應邀在上海博物館作研究工作,業(yè)余時間為自己制定的研究重點則是挖掘整理中國的香文化。2003年,劉教授提前辦了退休手續(xù)后移居上海,在徐家匯附近購房置家。

我有幸多次造訪劉府,劉教授精心營造的雅致環(huán)境令人流連,古典家具和小巧玲瓏的江南園林構成了一個非常傳統(tǒng)的居家空間。茶幾中央是劉教授自己燒制的仿宋汝窯香爐:一朵盛開的荷花,蓋子是一只亭亭玉立的翠鳥,若有若無的香氣從鳥吻中逸出。啜了明前新茶,賓主移至另一間園景小室,他又開了一瓶法國波爾多紅葡萄酒。我素不善飲,才幾口就臉紅了?!坝悬c暈吧,正是聞香的最佳狀態(tài)?!眲⒔淌谛Φ糜悬c玄秘。

輕移四扇雕花門板,進入香室。香室的要求是透氣而不通風,壁紙是以植物原料制作的,墻上懸了一面羊皮鼓和一張黑漆古琴。皮鼓素面朝天,刻錄了草原上的吶喊。古琴型制規(guī)矩,琴面“蛇腹”清晰,看來年紀不小。一張徽作櫸木束腰四仙桌上羅列著香具,一手可握的品香爐均為劉教授自己仿制的官、汝、定、均,外加龍泉,釉面溫潤如玉,分別用來品鑒不同的香。還有同樣材質的取火罐、香炭盒、香盒和香渣碟。由整塊純銀打造而成的七孔香插筒還是南宋的遺物,包漿幽亮,分別插著紫銅竹節(jié)款式的香匙、香夾、押灰扇、探針、頂花、灰鏟、香帚。

劉良佑教授在品香(攝影:潘文龍)

劉教授從一個玻璃瓶里取出一段香料示客,長約八寸,木質密致,乳白帶黃,從外形看與一般的白木無異。然后他拿起一把名為“云音”的大馬士革鋼刀,在香料上割了一片比指甲略大的木片,放進聞香爐內。據他說,香料的切割也至關重要,順向、逆向、橫向所獲得的不同紋理會造成香氣的差異。

此前爐內已經鋪了用松針和宣紙煅成的灰,埋入一小塊點燃的木炭,劉教授挾了香料蓋在炭塊上面,埋灰后再用灰押輕輕押出放射狀花紋的“小山”,循序漸進,紋絲不亂,操作時神情非常專注。此時,賓主四人已按禮儀坐定,我年少,居末座。

品香爐的傳遞是順時針的,主人用左手傳至主客的右手,客人右手接過來,聞香三次之后再用左手傳于下一位的右手。一種古意盎然的儀式感讓我興奮不已,但正襟危坐——這是必須的。

當這只仿官窯品香爐傳到我面前時,我的手在微微顫抖。按照劉教授的垂范,我右手緊緊握住香爐的頸,左手虛握成蒙古包狀,蓋住香爐口大半,移至鼻下,深深吸入,一股幽然古雅的香味迅速滲入體內又從腦門逸出。我閉目凝神,臉向左側,再將鼻腔內的余氣排出。

“體會,再體會?!蔽移沉艘谎圩髠鹊膭⒔淌冢樕蠈憹M了期待和鼓勵。其實不用他暗示,我的記憶在剎那間蘇醒了,我仿佛身附羽翼,騰空而起,翩然穿過經幡飛轉的雪域高原,置身于大昭寺香煙繚繞的經堂。

清幽縹緲的頭香過后,第二次為本香,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第三次為尾香,回味悠長,詩意盎然……

“再過一會兒,你又會聞到另一種香味。品香的神奇就在于在半小時內,你能體會到不同的氣息。香是有生命的,它在燃燒的過程中不停與你對話,你用心與它溝通,它就會無保留地回報你。”劉教授如是說,品香爐開始新一輪的傳遞。

品香爐內只有香氣散出而看不見一絲煙霧,有煙者不能算是好香。宋詩里早已說明白了:全在爐煙未發(fā)時。一爐香聞畢,換上另一種香,繼續(xù)我們美妙的香氣之旅。但要我具體形容那種氣息,卻是相當費力的事。

按照日本香道的規(guī)矩,在聞香過程中,要即時在裁成狹長條的香箋上寫下心得。由于香的氣息捉摸不定,一開始可以借用西湖十景來比喻,后來才用偈句來表達。但要做到準確而富有詩意,就需要靈敏的感官和豐富的想象力,還有詩性的表達能力。劉教授將他自己累積多年的香箋給我看,往往是一個單詞后,再用一句詩來解釋。能寫好香箋,才稱得上是聞香已久的“香客”了。

宋代銅鎏金蓮花形香爐(攝影:潘文龍)

明代掐絲琺瑯鴛鴦香薰一對(攝影:潘文龍)

上世紀七十年代,劉良佑教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任職,參與清代宮中檔案的建檔工作,有機會博覽故宮典藏,并參照實物研究明清瓷器、琺瑯彩器、玉器、雕刻等。1978年離開臺北故宮后,他先后在多所大學執(zhí)教。

至于香道研究,據劉教授自己說,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其實是在九十年代中期。但短短數年之后他便拿出了《靈臺沉香——中國傳統(tǒng)品香文化與嗅覺之美》、《品香之道》、《香學會典》等香文化專著,被臺灣香界公認為“香學第一人”。他曾追尋宋人丁謂的流放足跡,到當時被稱為天涯海角的海南島——那是中國歷史上主要的沉香產地,見證了沉香的采集與制作;他還循著宋代海外香藥貿易的路線來到越南、柬埔寨等香料集散地,在香鋪內外研究來自各地不同香木的細微差異;他根據不同的原料配制、試驗各種香方,還在民間尋找軼散已久的古配方,希望復原歷史場景。對于已為人們陌生的品香工具,他基本上是沿襲古制,但也在確保傳承準確性的同時加入了創(chuàng)新與實用的元素,融入了現代人的嗅覺美學。對于品香的方式和工具,也再三修正、改良,并申請專利。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香學在中國的正統(tǒng)地位,重建香學程式禮儀。

“真香難尋??!”有一次我問起尋香過程,他感慨地對我說,“中國的海南、廣東、廣西一帶曾是香的產地之一,以出產莞香樹的沉香為主,現在幾乎絕產了。泰國、新加坡、越南、老撾等國才是世界香料的主要集散地,但市場上能看到的貨都一般,如有熟人介紹,取得香鋪老板的信任,才能進入內室一窺頂上、甲級等上等貨色。至于極品、特級等最高級別的香,一般是深藏閨中人未識,能親眼一睹是極大的幸運。”

“上等香的采購過程也很獨特,先由客人聞香,然后取紙自報價格。如果你的報價高得離譜,會被業(yè)內人士看不起,報得過低,也有辱主人,因此沒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是不敢下單子的。一段上等香料面市的七天內,不斷有專家來聞香,思考再三后下單子,七天后買家聚集一堂,當場開標,勝出者接受大家的祝賀。”劉教授告訴我,他曾在新加坡以每公斤二十八萬美元的單價購得一段頂上棋楠香。

此外,劉教授還經常在香港拍賣會上舉牌競標。他請師母羅曼莉女士找出一件銀地金花紫棋楠手串讓我見識,那是他幾年前從香港拍賣會上競拍來的,十八顆圓潤的紫棋楠珠,穿了網格狀的金線,每顆縱橫穿行的二十股金線再穿起一百多顆比米粒還小的珍珠。如此精妙的掐絲工藝,我還是第一次領教,著實嘆為觀止。有一次他還意外拍得一件清代的棋楠扳指,素面素心,連同一個小巧的鏨花銀盒。扳指的材料多為白玉和翡翠,也有用犀角或象牙做的,用棋楠制成的極為罕見。打開銀盒時,一股奇香直沖我的腦門。劉教授笑著說:“我們割點下來品一品?”也不管我極力阻止,即從板指底部割了一點投入香爐內,一時間山花爛漫。

劉教授曾向我透露,欲在上海發(fā)起組建一個香學研究會,等搞得有點眉目后,再組織起學術界的力量,準備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安荒茏屓毡救藫屧谇懊?,香學的源頭在中國,香學的典籍在中國,研究中心也應該在中國,大陸與臺灣的香學研究者應該多多交流,加強合作。民間層面,從收藏、玩賞入手,也應該進行研究,而不是單純的玩賞和投資?!?/p>

劉教授特別提醒我:“香學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在飲食男女之外、重在修身養(yǎng)性的學問,它需要一個和諧安康的大環(huán)境。盛唐是一個國力強盛、對外來文化兼容并包,且佛教得到大發(fā)展的時代,熏香在那時可能就十分普遍了。接下來是宋代,由于士大夫對物質生活的高標準嚴要求,又從精神層面著力倡導和提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琴棋書畫以及美食、酒、茶文化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現出博大雄渾的態(tài)勢。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門藝術,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常相聚聞香,并制定最初的儀式。唐代鑒真東渡,不僅把佛教傳到日本,同時也帶去了與佛教有密切關系的熏香文化。”

他又告訴我:平安時代以后,香料在日本貴族中用得比較多,他們經常舉辦“香會”或“賽香”的熏香鑒賞活動,這是“唐風”經由“和風”熏化而形成的一種風尚。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中就多次提到熏香盛會。到了足利義政時代,熏香演變成按照一定方式“聞香”的風俗,逐漸形成日本的“香道”。特別是享保年間的《香道條目錄》一書問世后,香道取得了飛躍性的發(fā)展。但是日本本土并不產香,每年要進口大約五百噸棋楠和三十噸沉香。

今天,日本的香道有一百多個流派,大體分為“御家流”與“志野流”。前者是貴族流派,圖風雅,重氣氛,香具豪華,程式繁中求柔;后者是武家(士)流派,重精神修養(yǎng),香具簡樸,程式簡中有剛。在日本,習練香道被視作一門神秘深奧的藝術,從最初的聞香,第二年練香灰造型,到第三年進入綜合練習,經過四年修煉才可獲得“初傳”證書,若晉升為師范“皆傳”級則需要十五年,升到“奧傳”一級就需要二十五至三十年啦!

“中國文化的發(fā)生與傳播,如一條大河,匯集了無數個山頭的源流之水,又在奔向大海的過程中分成無數條支流,不可阻擋地流向世界各國,這是大好事,但有些門類的文化研究中心目前卻不在中國,我們部分喪失了話語權,比如敦煌學,再比如香學和大漆藝術,它們在日本得以傳承與發(fā)展,本土化的工作做得也極好,西方人以為這是他們的文化,這是誤會,也是我十分不甘心的。”劉教授說。

后來我又多次應邀去劉府品香,程序依舊,品茶、喝酒,甚至欣賞幾軸古畫,看看他家院子里的丑石和紅豆杉,坐下后再聽劉教授天馬行空地閑聊。有一次,我請一位攝影記者去拍照,劉教授還特意穿了一身玄色的長衫在門口迎候,好一位玉樹臨風的美髯公!

每次離開雅香繚繞的劉府,我都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感覺。在劉教授的點撥下,我對香道的理解也在加深。我覺得所謂香道,就是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等聞香形式對名貴香料進行全身心的鑒賞和感悟,并在略帶表演性的程式中,堅守令人愉悅和優(yōu)雅的秩序,使我們在那種久違的儀式感中追慕前賢,感悟當下,享受友情,珍愛生命,與大自然交融于美妙無比的寂靜之中。

令人痛惜的是,2007年夏天,劉良佑教授與劉師母帶著幾個朋友及學生去青海高原采風,因酒后突發(fā)腦溢血,在美麗的高原意外結束了精彩的人生。一個鮮活的生命,六十一歲的生命,過早地離開了這片他深愛著的大地。

令人稍感寬慰的是,受劉良佑先生在上海親炙的多位學生,經過數年研修,承傳衣缽,在香文化研究方面成績斐然。吳清先生是他的玄字輩門生,這幾年在推廣香文化方面用心頗深。

2011年初春,在吳清先生的努力下,臺北中華東方香學研究會在上海汾陽花園舉辦了一場隆重的品香會,參與香席演示的研究會成員大多是劉教授的天字輩學生。為時兩個小時的品香活動,素雅淡然,文質彬彬,古色古香,春水微瀾,海峽兩岸的香客在聞香過程中兩心相契,增益情感,品香活動結束后再對各自所書的香箋作一番鑒賞,執(zhí)手相視,依依話別。人散后,一抹斜陽灑滿草坪,一室雅香久久不去。

2014年早春,吳清還與韓回之先生共同策劃,在嘉定韓天衡美術館舉辦了“澄懷觀道——歷代文人香事文物特展”。此展在香界引起轟動,也吸引了眾多香文化愛好者,在香文化復興的歷程中值得記上一筆。

自先秦兩漢以來留下了大量的香學文化遺產,是一座巨大的香文化寶庫,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究學習并發(fā)揚光大。中國人在閑暇中品香、吃茶、撫琴、吹簫、揮毫、吟詩等所獲取的那種樂趣,或稱之為閑情逸致,構成了中國人優(yōu)雅文明的歷史,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智慧。聞一多先生喜歡焚香默坐,認為那是東方人特有的一種妙趣,他特別欣賞陸游的兩句詩“欲知白日飛升法,盡在焚香聽雨中”。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畢竟存留在每一位華夏子孫的血脈中,愿在中華文明復興之時,香火重續(xù),香席再聚,有更多的愛好者悟入香妙、馨香永續(xù)。

猜你喜歡
熏香香料教授
中藥消毒熏香研究概況
不迷信天然也不嫌棄后天雕琢
香料點睛之筆
二則 暖閣熏香雪未晴
六朝瓦當元素在文創(chuàng)產品中的創(chuàng)新運用
重慶火鍋香飄世界
李永文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作品
2014年4—9月印度香料出口量增長12%,達到42.16萬t
開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扶绥县| 横山县| 南华县| 阿勒泰市| 嘉峪关市| 高邮市| 镇宁| 建阳市| 八宿县| 东港市| 滕州市| 犍为县| 嘉荫县| 贵阳市| 深州市| 迁安市| 武强县| 普兰店市| 瑞昌市| 偃师市| 响水县| 方山县| 宁武县| 碌曲县| 云浮市| 平湖市| 新竹县| 兴隆县| 巴塘县| 沈丘县| 酉阳| 札达县| 吉隆县| 平度市| 商南县| 新巴尔虎左旗| 澜沧| 岳普湖县| 灵山县| 平利县| 旬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