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宏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中藥房,江蘇 張家港 215600)
?
四組名稱易混中藥辨析
朱海宏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中藥房,江蘇 張家港 215600)
對四組名稱容易混淆的中藥,如:山豆根與北豆根、地骨皮與地楓皮、忍冬花與款冬花、補骨脂與骨碎補,通過來源、性狀、顯微、功效等方面加以鑒別分析,使這些中藥材能夠更加準確、安全、有效地使用,確保臨床療效,保證臨床用藥質(zhì)量。
中藥;混淆;鑒別
中藥品種繁多,藥名亦很復(fù)雜,藥名相近的藥材可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品種,在臨床及使用過程中容易造成混淆,尤其當調(diào)劑人員不太專業(yè)時,更易將一種藥誤抓為另一種藥,導(dǎo)致“證準方對藥不靈”,不僅影響臨床療效,更有可能貽誤病情,甚至出現(xiàn)生命危險。為避免這種狀況的發(fā)生,筆者對工作中幾個常見的名稱易混的中藥從來源、性狀、顯微、功效方面進行鑒別分析,為臨床準確合理用藥提供借鑒,供大家參考。
1.1 來源
山豆根來源于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Gagnep.)的干燥根和根莖。北豆根來源于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dauricumDC.)的干燥根莖。
1.2 性狀鑒別
山豆根根莖呈不規(guī)則結(jié)節(jié)狀,頂端常殘存莖基,其下著生莖數(shù)條。根呈長圓柱形,常有分枝,長短不等,直徑0.7~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規(guī)則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樣突起。質(zhì)堅硬,難折斷,斷面皮部淺棕色,木部淡黃色。有豆腥氣,味極苦。
北豆根根莖細圓柱形,彎曲,有分枝,長30~50cm,直徑0.3~0.8cm。表面黃棕色至暗棕色,多有彎曲的細根,并可見突起的根痕及縱皺紋,外皮易剝落。質(zhì)韌,不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纖維性,木部淡黃色,呈放射狀排列,中心有髓。氣微,味苦。
1.3 顯微鑒別
山豆根的根橫切面:①木栓層為數(shù)列至10數(shù)列細胞。②皮層外側(cè)1~2列薄壁細胞多含草酸鈣方晶,斷續(xù)排列成含晶細胞環(huán),含晶細胞的壁增厚木化;有纖維束散在。③韌皮部散有纖維束。④形成層成環(huán),束間形成層不明顯。⑤木質(zhì)部發(fā)達,射線寬1~8列細胞;導(dǎo)管單個或數(shù)個成群,有的含黃棕色物;木纖維成束散在。⑥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少數(shù)含草酸鈣方晶[1]。
北豆根的根橫切面:①表皮細胞1列,外被棕黃色角質(zhì)層。②木栓層為數(shù)列細胞。③皮層較寬,老的根莖有石細胞散在。④中柱鞘纖維排列成新月形。⑤維管束外韌型,環(huán)列。束間形成層不明顯。⑥木質(zhì)部由導(dǎo)管、管胞、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組成,均木化。⑦中央有髓,髓部細胞具紋孔。⑧射線細胞5~13列,有石細胞散在。⑨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及細小草酸鈣結(jié)晶。
1.4 功效
山豆根性寒,味苦,有毒;功效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用于治療火毒蘊結(jié)、乳蛾喉痹、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北豆根性寒,味苦,有小毒;功效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用于治療咽喉腫痛、熱毒瀉痢、風濕痹痛。
2.1 來源
地骨皮來源于茄科植物枸杞(LyciumchinensisMill.)或?qū)幭蔫坭?L.barbarumL.)的干燥根皮。地楓皮來源于木蘭科植物地楓皮(IlliciumdifengpiK.I.B. et K.I.M.)的干燥樹皮。
2.2 性狀鑒別
地骨皮呈桶狀或槽狀,長3~10cm,寬0.5~1.5cm,厚0.1~0.3cm。外表面灰黃色至棕黃色,粗糙,有不規(guī)則縱裂紋,易成鱗片狀剝落。內(nèi)表面黃白色至灰黃色,較平坦,有細縱紋。體輕,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外層黃棕色,內(nèi)層灰白色。氣微,味微甘而后苦。
地楓皮呈卷筒狀或槽狀,長5~15cm,直徑1~4cm,厚0.2~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有的可見灰白色地衣斑,粗皮易剝離或脫落,脫落處棕紅色。內(nèi)表面棕色或棕紅色,具明顯的細縱皺紋。質(zhì)松脆,易折斷,斷面顆粒狀。氣微香,味微澀。
2.3 顯微鑒別
地骨皮的橫切面:①外層有2~3條木栓組織層帶,最內(nèi)一層木栓組織常呈完整的環(huán)帶,發(fā)生在韌皮部深處。外面的木栓組織層則交錯連接,落皮層組織中可見頹廢的篩管及射線細胞。②韌皮部約占根皮厚度之一半,射線寬1列細胞。③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砂晶與淀粉粒,有時可見纖維及石細胞散在,石細胞多散在韌皮部外側(cè)。
地楓皮的橫切面:①木栓層為數(shù)列細胞,其內(nèi)壁較厚,含紅棕色物。②皮層散有石細胞群,期間嵌有少數(shù)纖維束;有分泌細胞分布。③韌皮射線細胞1列;亦有分泌細胞,較皮層處為小。④薄壁細胞含紅棕色物和淀粉粒[2]。
2.4 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有涼血除蒸、清肺降火之功效,用于治療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咯血、衄血、內(nèi)熱消渴。地楓皮性溫,味微辛、澀,有小毒。有祛風除濕、行氣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風濕痹痛、勞傷腰痛。
3.1 來源
忍冬花(金銀花)來源于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japonica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疃▉碓从诰湛浦参锟疃?TussilagofarfaraL.)的干燥花蕾。
3.2 性狀鑒別
忍冬花呈小棒狀,上粗下細,略彎曲,長2~3cm,上部直徑約3mm,下部直徑約1.5mm。表面黃白色或綠白色,久貯色漸深,密被短柔毛。偶見葉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長約2mm。開放者花冠筒狀,先端二唇形;雄蕊5個,附于筒壁,黃色;雌蕊1個,子房無毛。氣清香,味淡、微苦。
款冬花呈長圓棒狀。單生或2~3個基部花序連在一起,習稱“連三朵”,長1~2.5cm,直徑0.5~1cm。上端較粗,下端漸細或帶有短梗?;^外面被有多數(shù)魚鱗狀苞片,外表面呈紫紅色或淡紅色,內(nèi)表面密被白色絮狀茸毛。舌狀花及管狀花細小,長約2mm,子房下位。體輕,撕開后可見白色茸毛。氣香,味微苦而辛。
3.3 顯微鑒別
忍冬花的粉末:淺黃色。①腺毛有兩種,一種頭部呈倒圓錐形,頂端平坦,側(cè)面觀約10~33個細胞,排成2~4層,直徑40~108μm。有的細胞含淡黃色物,柄部2~5個細胞,長70~700μm;另一種頭部類圓形或略扁圓形,側(cè)面觀4~20個細胞,直徑20~80μm,腺柄2~4個細胞,長24~80μm。②非腺毛為單細胞,有二種,一種長而彎曲,壁薄,有微細疣狀突起;另一種非腺毛較短,壁稍厚,具壁疣,有的具單或雙螺紋。③花粉粒眾多,黃色,球形,直徑60~70μm,外壁具細刺狀突起,萌發(fā)孔3個。④柱頭頂端表皮細胞呈絨毛狀。⑤薄壁細胞中含細小草酸鈣簇晶,直徑6~20μm。
款冬花的粉末:棉絨狀。①非腺毛較多,極長,1~4細胞,頂端細胞特長,扭曲盤繞成團,直徑5~17μm,壁薄。②花粉粒淡黃色,呈圓球形,直徑28~40μm,具3個萌發(fā)孔,表面有尖刺,刺長達6μm,每裂片有5刺。③腺毛全體略呈棒槌形,長104~216μm,直徑16~52μm,頭部略膨大呈橢圓形,約4~6細胞;柄部多細胞,2列(側(cè)面觀1列),有的基部擴大,有的細胞中充滿黃色物。④筒狀花冠表皮細胞長圓形,有細密的角質(zhì)層紋理。⑤苞片表皮表面觀細胞呈長方形或多角形,垂周壁薄或略呈連珠狀增厚,具細波狀角質(zhì)紋理。⑥柱頭表皮細胞常分化成短絨毛狀,先端鈍圓。⑦花冠冠毛多列性,分枝狀。⑧菊糖,粉末用冷水合氯醛裝片,可見菊糖團塊呈無色扇形[1]。
3.4 功效
忍冬花性寒,味甘,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用于治療癰腫疔瘡、喉痹、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病發(fā)熱。款冬花性溫,味辛、微苦,功效潤肺下氣,止咳化痰,用于治療新久咳嗽、喘咳痰多、勞嗽咳血。
4.1 來源
補骨脂來源于豆科植物補骨脂(PsoraleacorylifoliaL.)的干燥成熟果實。骨碎補來源于水龍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fortunei(Kunze) J.Sm.)的干燥根莖。
4.2 性狀鑒別
補骨脂呈腎形,略扁,長3~5mm,寬2~4mm,厚約1.5mm。表面黑色、黑褐色或灰褐色,具細微網(wǎng)狀皺紋。放大鏡下觀察,果實表面凹凸不平。有時外附綠色膜質(zhì)宿萼,上有棕色腺點。種子1枚,黃棕色,光滑,種臍位于凹側(cè)的一端,呈突起的點狀;另一端有微突起的合點。質(zhì)堅硬,子葉2,黃白色,有油性。氣香,味辛、微苦。
骨碎補呈扁平長條狀,多彎曲,有分枝,長5~15cm,寬1~1.5cm,厚0.2~0.5cm。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鱗片,柔軟如毛,經(jīng)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褐色,兩側(cè)及上表面均具突起或凹下的圓形葉痕,少數(shù)有葉柄殘基及須根殘留。體輕,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紅棕色,維管束呈黃色點狀,排列成環(huán)。氣微,味淡、微澀。
4.3 顯微鑒別
補骨脂的果實(中部)橫切面:①果皮波狀彎曲,表皮細胞1列,凹陷處表皮下有眾多扁圓形壁內(nèi)腺。②中果皮薄壁組織中有小型外韌維管束;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小柱晶。③種皮外表皮為1列柵狀細胞,其內(nèi)為1列啞鈴狀支持細胞。④種皮薄壁組織中有小型維管束。⑤色素細胞1列,與種皮內(nèi)表皮細胞相鄰。⑥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與油滴。粉末與解離組織:①種皮柵狀細胞眾多,長33~56μm,寬6~15μm,細胞壁呈V字型增厚。②支持細胞啞鈴狀,長20~45μm,中部細胞壁增厚。另有子葉細胞與非腺毛碎片。
骨碎補的橫切面:①表皮細胞1列,鱗片著生處表皮凹入。②基本組織內(nèi)有分體中柱17~25個,環(huán)列。③維管束為周韌型,外圍有內(nèi)皮層。④薄壁細胞壁波狀彎曲,含少數(shù)淀粉粒。
4.4 功效
補骨脂有溫腎助陽、納氣平喘、溫脾止瀉之功效,外用消風祛斑。用于腎陽不足、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骨碎補功效療傷止痛、補腎強骨;外用消風祛斑。用于跌仆閃挫、筋骨折傷、腎虛腰痛、筋骨痿軟、耳鳴耳聾、牙齒松動;外治斑禿,白癜風。
以上對四組藥名易混中藥從來源、性狀、顯微、功效方面進行了比較鑒別,可以看出每組藥對雖然名稱相近,但來源不同,不是同科屬植物,性狀及顯微特征和功效主治也并不相同,有的功效雖然相似(如山豆根和北豆根),但也各有側(cè)重。因此,作為一名中藥工作者,應(yīng)當認真掌握好本專業(yè)基本知識和理論,熟悉每個中藥的名稱、基本鑒別特征和功效,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不易混淆,準確合理地應(yīng)用藥物,更好地為人類健康事業(yè)服務(wù)。
[1] 康廷國.中藥鑒定學(xué)[M].第3版.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112.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S ].一部.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114.
(責任編輯:魏 曉)
2015-05-12
朱海宏(1970-),男,湖南省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副主任中藥師,研究方向為中藥鑒別及臨床應(yīng)用。
R282.5
A
1673-2197(2015)19-0031-02
10.11954/ytctyy.20151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