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元代媽祖信仰進一步國家化的歷史原因①

2015-02-07 05:19:34王宏剛張安巡
東北史地(學(xué)問)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天妃媽祖信仰

王宏剛 張安巡

論元代媽祖信仰進一步國家化的歷史原因①

王宏剛 張安巡

[內(nèi)容提要]媽祖信仰始于宋代,最重大的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元代。元代海運漕糧的成功使皇帝冊封媽祖為“天妃”,并和“護國”聯(lián)系起來,從此媽祖成為中國人維護海權(quán)的精神旗幟。媽祖信仰促進了國家航運事業(yè)的興起;轟轟烈烈的航運事業(yè)也將湄洲島的媽祖信仰傳播到了沿海、沿河,甚至內(nèi)陸之地和世界各地,為媽祖信仰國際化奠定了基礎(chǔ)。

元代媽祖信仰國家化國際化

據(jù)《世界媽祖廟大全》記載:全世界有媽祖廟近5000座,信奉者約2.1億人。莆田湄洲島是媽祖信仰的發(fā)源地,自北宋至今,福建、廣東、浙江、海南、上海、天津、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湖南、貴州、遼寧、四川等地都建有媽祖廟。臺灣三分之二人口信仰媽祖,媽祖廟有500多座,被稱為媽祖島。港澳地區(qū)有媽祖廟50多座。國外媽祖廟有百余座,分布在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印尼、菲律賓、泰國、文萊、越南、緬甸、柬埔寨、印度、韓國、朝鮮、挪威、丹麥、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法國、丹麥、阿根廷、新西蘭及沙特阿拉伯、南非等地。2009年,媽祖信仰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批準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保護項目。

眾所周知,航?;旧鲜悄腥说氖聵I(yè),但宋代以來,中國開始信奉女性的海洋神媽祖,并逐步走向世界,人們不禁要追索這種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諸種原因。本文從元代媽祖信仰進一步國家化的歷史過程與原因分析中,闡述這種世界上特有的中國文化形態(tài)。

一、元代媽祖信仰進一步國家化的具體形態(tài)

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許多水神,最早有洛水神、湘夫人、河伯等,而且各地不一,如浙江供奉伍子胥,廣東供奉路博德、馬援等海神。唐玄宗時期冊封了四海龍王、廣利王等,從此龍王成為重要的海神。宋代初年,即使在媽祖的故鄉(xiāng)福建,也有眾多海神。那么為什么福建一個小地方湄洲島的海神媽祖在一千年的傳播中,能夠定尊于一身呢?其中元代媽祖信仰進一步國家化是重要原因。

媽祖信仰始于宋代,但最重大的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元代。1281年,由于護送漕運有功,福建道市舶提舉蒲師文為媽祖請封,元世祖忽必烈冊封湄洲神女為“護國明應(yīng)天妃”。天妃,即皇天上帝之妃,天的配偶。元世祖的封號第一次把媽祖和“護國”聯(lián)系起來,表明湄洲神女成為國家的天上尊神,管轄四海諸神妖怪,確立了媽祖作為海上保護神的獨尊地位。每年春秋兩季,朝廷都派出官員前往湄洲嶼祖廟和白湖廟祭奠。當時,蒲師文是大名鼎鼎的宋市舶司蒲壽庚之子,元朝蒲氏家族牢牢控制了泉州這個東方第一大港的航運。因為他們改宗媽祖,導(dǎo)致海神媽祖信仰的迅速崛起。

元朝統(tǒng)治者對眾神的冊封遠比前朝吝嗇,惟有媽祖,不但6次獲得封號,而且都和“護國”聯(lián)系起來:“護國明著靈惠協(xié)正善慶顯濟天妃”、“護國明著天妃”、“護國顯佑明著天妃”、“輔圣庇民明著天妃”、“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護國庇民廣濟?;菝髦戾?、“輔國護圣庇民廣濟?;菝髦戾?,都有保護國家安全的意思,和“天妃”的崇高稱號相適應(yīng),從此媽祖成為中國人維護海權(quán)的精神旗幟。

《元史》卷七十六《祭祀志五》云:“凡名山大川、忠臣義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惟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yīng),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曰靈慈。直沽、平江、周涇、泉、福、興化等處,皆有廟?;蕬c以來,歲遣使赍香遍祭……”這是說,元朝廷順應(yīng)民間信奉海神媽祖的風俗,每當海運船只開船之前,江南地方政府(江浙行省、路、州)便在出發(fā)港舉行祭祀天妃的儀式;當海漕船只順利抵達燕地,中央政府則會派出重要官員,到抵達港進行天妃祭祀。同時,鼓勵地方修建媽祖廟。

元初,漕糧起運港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的繁榮,與媽祖信仰有著緊密關(guān)系。當時人們祈求海神媽祖庇護,祭祀天妃成為舟船出海的頭等大事,于是香火大盛,劉家港因此有“天妃鎮(zhèn)”之稱。據(jù)《太倉港史話》記載,僅太倉歷史上就擁有5座天妃宮,分別是“瀏河天妃宮、周涇天妃宮、新鎮(zhèn)天妃宮、浮橋娘娘廟、七丫娘娘廟”。據(jù)《太倉州志》記載,周涇天妃宮是漕糧海運創(chuàng)始人朱清第三子朱旭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所建。

二、元代海上漕運成功與媽祖信仰的興起

至元十九年(1282),通過河運運到大都的糧食遲遲不到,原來運河漕運,不但運費昂貴,運輸量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常因天旱水淺,河道淤塞不通,致使漕船不能如期到達,不能滿足朝廷需要。正當忽必烈和他的大臣們束手無策之際,有兩個人向元丞相伯顏進言:從海路運輸江南米糧。

這兩人一個叫朱清,一個叫張瑄。據(jù)《新元史》等史料記載:朱清,字澄叔,崇明姚劉沙(今屬上海)人。他“身長八尺,貌如彪虎”,初從母捕魚為業(yè)。由于家貧,社會地位低下,被詆為“少年無賴”。后受傭于沙民富豪楊氏家。因不堪主人奴辱,憤恨之下,“夜殺楊氏,盜其妻子財貨去”。隨后,他“亡命集黨,為之渠魁,操舟販鬻私鹽,兼事于摽盜”。朱清販私鹽入?yún)卿两?,到嘉定新華鎮(zhèn)換米,遇張瑄,兩人“結(jié)為兄弟”。張瑄,嘉定縣八都新華村(今上海川沙高橋附近)人。他自幼喪父,隨母乞討為食。“及長,豐姿魁岸,膂力過人,好飲博,鄉(xiāng)里以惡少年目之?!焙髞碇烨?、張瑄等人被南宋巡鹽吏逮捕,押送到平江(今蘇州)軍獄,于法當死。提刑官看他們相貌堂堂,氣概不凡,釋放了他們。朱清、張瑄被釋放后,“仍摽掠為盜”,尉司捕之急,他們則攜老帶幼揚帆入海真當上了海盜。據(jù)史籍、志書記載,朱清、張瑄“劫富濟貧”,“富家為苦”,而窮苦沙民則擁護他們。朱清、張瑄率領(lǐng)海盜部屬在海上活動了十五六年,非常熟悉南北海路,能在不可渡越的“料角”險灘危灣行船,暢通無阻。至元十二年(1275)朱清、張瑄受降于元朝。

伯顏聽了朱、張的進言,想到至元十三年(1276)攻陷臨安后,曾派朱、張等人將南宋的檔案、圖表、祭祀器具等庫藏從崇明州由海上運至直沽(今天津),他們完成得很好,于是將海上漕運的建議上奏皇帝,得到了當朝皇帝忽必烈的允準。

《瀏河鎮(zhèn)志》記載:“至元十九年(1282)朱清、張瑄奉旨創(chuàng)海運漕糧于劉家港。首航造海船60艘,運量4.6萬石,抵達北方首都大都?!?/p>

朱清是“崇明海運三杰”②之首。至元十九年(1282),朱清和張瑄及總管羅璧奉忽必烈之命在今崇明、太倉一帶督造60艘平底船(“沙船”)。同年12月,在他倆的主持下,漕船在今天的江蘇太倉瀏河裝糧,大船裝載1000石,小船裝載300石,60艘平底海船共裝運漕糧4.6萬石,每船置監(jiān)運漕糧水兵16名。船隊浩浩蕩蕩出發(fā)后,經(jīng)揚州,過海門縣以東的黃連沙咀和萬里長灘,然后向西北航行,到達淮安、鹽城縣,再往北行,沿著漫長的海岸線一直北上,在今天的山東榮成地區(qū)折轉(zhuǎn)向西航行,到達登州古港,繼續(xù)西行進入今天的天津海河口。

由于這條航線出長江口后便往西北方向的沿海岸行走,淺灘、暗礁眾多,航行十分危險,全程計13350里,路程很長。第二年3月才到達京都。雖然這一次運糧4.6萬余石,海難損失糧食將近0.4萬石,但首次海運宣告成功。

至元二十八年(1291),忽必烈任命朱清為江東道宣慰使、張瑄為淮東道宣慰使,同時兼領(lǐng)海道都漕運萬戶。這年海運糧食150余萬石,走原先路線,然而沉舟糧食竟高達24.5635石,相當于16%的船糧為大海吞噬。

大海茫茫,波濤洶涌。擋不住古人征服它的決心。至元二十九年(1292),朱清等人以“此路險惡”,決心“踏開生路”,新辟海路。改進后的航路具體走向是:自劉家港出海,糧船過了長江口以北的萬里長灘后,便離開近岸,直至海水“透深”,再轉(zhuǎn)向東北往大海深處駛?cè)ィ绲梦髂享橈L,一晝夜約行1000余里,到青水洋,過此后乘東南風,航行三晝夜過黑水洋,可望見沿津島上的大山,再得東南風行一晝夜,可到成山角。轉(zhuǎn)過成山角后,仍沿渤海南部西航,抵達界河口,最后到達海河出???。這條航路啟航時節(jié)由冬季改至夏季,一路可乘季風,又可順著西太平洋自南向北的黑潮暖流,航行加快,約半個月時間就可到達終點。新航線遠離海岸,避開了江蘇與山東沿岸的淺險區(qū)域,航行比較安全。新辟海路的當年,海難損失的糧食已由上年的16%降至3%,收效顯著。但是新航路如果遇到“頂風而上”的情況,需要一個月以上才能到達目的港,于是朝廷命海運千戶殷明略對漕運航路再作改進。殷明略改進后的新航線,仍從劉家港啟運,由長江口出海以后即直接向東進入黑水洋,經(jīng)由黑水洋直接向北航行到成山角,再轉(zhuǎn)向西航,仍由渤海南部以達界河口。這樣,南段航路全在遠離海岸的黃海較深水域,完全避開了近岸淺險海域,安全系數(shù)大為提高,風向順利時只要10天左右便可航畢全程。據(jù)至元三十一年(1294)的漕運記錄,海難損失的糧食,占起運糧食總量的百分比已降至2%左右。這條航線后人稱為“殷明略航線”。

從海路運輸江南米糧的成功,使大都積儲了豐盈的糧食,穩(wěn)定了元初經(jīng)濟政治大局。

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世祖忽必烈把組織人員運糧的任務(wù)全權(quán)交給了朱清和張瑄。至元二十四年(1287),撤劉家港水軍寨,設(shè)水軍分鎮(zhèn)萬戶府于港口北岸,宣慰使納林哈拉為萬戶,統(tǒng)千戶二員,百戶十員,戰(zhàn)艦20艘,領(lǐng)兵2000名,巡視海防,追剿??埽宰o衛(wèi)劉家港安全。

朱清、張瑄徙居劉家港后,成為行泉府司的主要負責官員,具有海貿(mào)管理職權(quán)。為了大興海上漕運,他倆組織人員開通了劉家港海道?!短珎}州志》記載:“……宣慰使朱清通海運,循婁江故道,導(dǎo)由劉家港入海。”經(jīng)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劉家港很快“漕運萬艘,行商千舶,集如林木,高樓大宅,琳宮梵宇,列若鱗次,實為東南之富域矣”。劉家港由不滿百人的海濱僻壤一躍而成為“市民漕戶云集”,外國客商也都聚集于此的“萬家之邑”。琉球、日本、高麗諸國商舶咸集至此,稱天下第一都會。劉家港因而獲得了“六國碼頭”的雅號,成為江南新興的海外貿(mào)易商業(yè)港口。劉家港整個港區(qū)為“三十里江堤”,以澛漕口為中心,包括嘉定(今屬上海)的石家塘、黃姑塘,太倉東門的半涇灣和南門的張涇口。港口有許多大小碼頭,如有官營的漕碼頭、迎送大員的官碼頭、販運海鹽的鹽碼頭、裝卸海鮮的漁碼頭,經(jīng)營南北洋貨的海碼頭,還有外夷舶商??拷灰?、裝卸貨物的番碼頭等等。離碼頭不遠處是一座座倉庫。不下萬人的破產(chǎn)農(nóng)民紛紛加入被稱為“腳班”或“搬夫”的裝卸搬運隊伍,纖夫、扛夫、挑夫、籮夫日夜穿梭忙碌在碼頭上。

《瀏河鎮(zhèn)志》載,海運漕糧推動了以劉家港為基地的北洋航線的勃興。長江口眾多民間海舶業(yè)主“東北駛?cè)敫啕愃?,東達倭國岐岸,北臨幽燕碣石,西抵文登夷維諸山,往來若風與鬼,歲無慮數(shù)十發(fā)(次)”。朱清、張瑄既受命負責海道運糧,又組織遠洋貿(mào)易。優(yōu)厚的市舶之利,使劉家港一帶的漕戶、富家、市民、船主等趨之若鶩,紛紛籌資經(jīng)商,駕船攜貨涉遠洋,與番夷互市,涌現(xiàn)出一批腰纏萬貫的大海商。

遠洋交往的發(fā)達,帶動了南洋航線的繁盛,明、越、泉、廣、交等地的海賈攜貨駛?cè)雱⒓腋劢灰谆蜣D(zhuǎn)口貿(mào)易。一批資產(chǎn)雄厚的閩浙舶商干脆攜家?guī)Ь靵韯⒓腋鄱ň勇鋺?。長江航線也活躍起來。經(jīng)劉家港輸出的大宗貨物主要有稻米、海鮮、海鹽,還有蘇杭的五色緞,當?shù)氐那嗷ú?,絲麻織物、銅鐵制品,紙張筆墨、茶葉、陶瓷器皿及日用雜品等;輸入的有北方的豆類、油料、鐵條、干果,南方的木材、食糖、海產(chǎn)、鮮果、土產(chǎn)等;進口的洋貨有藥材、象牙、香料、犀角、珠寶等。棉紡織業(yè)也隨之發(fā)達?!秳⒑渔?zhèn)紀略》說:“蓋我太倉自元至正間,崖州黃婆以南番木棉傳入蘇松,教以捍彈紡織之法,于是太倉木棉遂為中國所獨擅。凡江西、湖廣、襄陽及海外東西洋兩處,咸集太倉劉河販花?!?/p>

首次海運完成2年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烏泥涇鎮(zhèn)太平倉建成,“峙糧二十萬石”,為華亭縣漕運糧食的中轉(zhuǎn)之地,并開倉河與烏泥涇相通。烏泥涇由于張瑄的部分宅第在此地而發(fā)展得更快。海運的興起和對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為松江府的上海鎮(zhèn)創(chuàng)造了發(fā)展的機遇,在計烏泥涇鎮(zhèn)二十六里后來成為縣治的上海鎮(zhèn),設(shè)有市舶司、商稅局、萬戶府和巡檢司等?!对贰な雷姹炯o》記載元至元二十八年秋七月己未(公元1291年8月19日)“分華亭之上海為縣”,這一日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

如此轟轟烈烈的海運(也包括河運)事業(yè),也將湄洲島的媽祖信仰傳播到了沿海、沿河,甚至內(nèi)陸之地。

元朝皇帝不僅派了欽差大臣去天津迎接南糧北運的漕船和他的功臣,還在天津先后建立起兩座天妃宮,分別位于河?xùn)|大直沽和河西(南)小直沽三岔口,被稱作東廟和西廟。這兩座天妃宮至遲在至正初年都已存在,因為至正年間維修的《河?xùn)|大直沽天妃宮碑記》中有如下文字:“慶國利民廣濟明著天妃祠,吳僧慶福主之,泰定間弗戒于火,福言于都漕運萬戶府,朝廷發(fā)官帑錢,始更作焉。嗣慶福者,二人:始吳僧智本主六年,以至正十一年(1351)圓寂,眾請主西廟僧福聚來繼其任?!?/p>

《元史》涉及直沽天妃宮建造年代的記載有兩則。一是《元史·泰定帝紀》記泰定三年(1326)“作天妃宮于海津鎮(zhèn)”。由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zhèn)”的記載,知海津鎮(zhèn)就是直沽,應(yīng)包括直沽河上下的小直沽和大直沽。另一則是《元史·祭祀志》在“名山大川忠臣義士之祠”下的記載:“惟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曰靈慈,直沽、平江、周涇、泉、福、興化等處皆有廟。皇慶以來,歲使齋香遍祭?!边@一則記載雖然沒有說明直沽在至元時已有的天妃宮是東廟還是西廟,但人們多將其和東廟相聯(lián)系,原因是東廟位于大直沽,和接運廳、臨清萬戶府等海上漕運機構(gòu)在一起,都是為海漕服務(wù)的,而元朝在至元十九年(1282)即開始試行海漕,故認為至元時即建造了此廟。

《天津縣新志》云:“天妃宮一在大直沽東岸,一在直沽西岸,皆元建。史云:泰定三年作天妃宮于海津鎮(zhèn),即在直沽者也。其在大直沽者,至元年建,泰定間被火重修,時稱東、西廟。每歲海運駛至海濱劉家港,省臣、漕臣齋戒卜吉于天妃靈慈宮,謂東廟也。其后東廟廢而西廟存,加封天后圣母,列入祀典,今名天后宮?!苯裼腥苏f東廟為“天津第一廟”。

今天的天津天后宮位于海河三岔河口西岸的古文化街中心。這座天后宮坐西向東,廟門對著海河,目的是便于往來于曾經(jīng)是河運、海運咽喉要道的船只上的人們祭祀祈禱。明代曾有詩人描述:

天妃廟門直沽開,

津鼓連船柳下催。

釃灑未終舟子報,

柁樓黃蝶早飛來。

天津天后宮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三大媽祖廟之一。如此,善于航海的人們在元朝的推動下將他們的海神信仰傳播四方。

三、元代海權(quán)為媽祖信仰國際化奠基

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發(fā)展進程中,元朝建立了一個以海運為基礎(chǔ)的一體化的新世界,它靠的是海路的開通、海洋科技的普及、海上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它是對中國唐代、宋代已經(jīng)形成的中國海權(quán)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反映了中國一貫不建立海洋殖民地——和平利用、開發(fā)海洋的海權(quán)思想。元代是中華民族海權(quán)的重要發(fā)展階段,是值得今人紀念的一段中國海權(quán)歷史,為媽祖信仰國際化奠定了基礎(chǔ)。

元朝在國際港口泉州、慶元(今寧波)、上海、澉浦、溫州、廣州、杭州設(shè)立了七處市舶司,實現(xiàn)了簡便而有效的海上貿(mào)易管理制度。這些港口往來船舶如梭,十分繁忙,特別是泉州港的繁榮,給許多外國旅行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都達在游記中寫道:泉州城甚大,為世界最大商港之一,城市出產(chǎn)天鵝絨及緞,品質(zhì)優(yōu)良。港口船舶極多,大者約一百,小者不可勝數(shù)。他甚至指出:在中國,絲綢已成了窮人的衣料,如果沒有商人販運,絲綢便分文不值了。忽必烈時代外貿(mào)實行的是“官船貿(mào)易”方式,與一些國家簽訂有商約。當時中國的海船已牢固而龐大,并且設(shè)施較為齊全,大批士兵隨船往返,可防止海盜的襲擊。中國商船按期將生絲、花綢、緞、絹、金錦等運到各國。東到菲律賓及印尼各島,西至印度的科澤科特、伊朗的霍爾木茲、伊拉克的巴士拉、也門的亞丁、沙特阿伯的麥加、埃及的杜米亞特,直到大西洋濱摩洛哥的丹吉爾,南到馬里的摩加迪沙、坦桑尼亞的基爾瓦等地。甚至元代的藝術(shù)元素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到達了歐洲。在意大利東北部的小城帕多瓦的教堂里有一個歐洲文藝復(fù)興的作品——一幅繪制于1306年的壁畫——基督圣袍。人們發(fā)現(xiàn),那圣袍在布料和式樣上,采用了蒙古人的習慣,圣袍的金色邊紋是元朝的八思巴文。

在忽必烈統(tǒng)治下的廣闊疆域中,各種人種語言不同、信仰不同,但實行了技術(shù)、農(nóng)業(yè)和知識的統(tǒng)一標準。1279年,在科學(xué)家郭守敬的主持下,全國設(shè)置了27個天文觀測臺,最北的測點接近北極圈,而最南的測點在南海。忽必烈全力支持郭守敬和回回人札馬魯丁這兩個世界級的科學(xué)家,從事修訂《授時歷》、《回回歷》,為世界海運提供了科學(xué)技術(shù)的保障。

忽必烈和元朝后續(xù)幾個皇帝的海洋政策,都沒有建立一個海上殖民地的中國海權(quán),為許多國家和平利用海洋提供了保障,推動了當時世界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了元朝主導(dǎo)的“全球化”。

公元1291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有幸目睹了元朝強盛的海上事業(yè)。他搭乘的船隊先后到過越南、爪哇、斯里蘭卡、印度的港口,得到大量的貨物,如蔗糖、象牙、桂皮和棉花,還有中國產(chǎn)品瓷器、茶葉、絲綢,換回了大量的來自阿拉伯、非洲民族的貨物和歐洲的掛毯、沙金和武器等。在《馬可·波羅游記》這部傳世之作中,元朝不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的和平開發(fā)海洋的海權(quán)思想得到了生動的體現(xiàn)。忽必烈利用海上絲綢之路,無保留地把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四大發(fā)明等東方先進文化,傳播、投射到南洋、印度洋和歐洲腹地。所以,當時的西方人對我們東方的先進文明非常向往、傾慕,也促使了航海家哥倫布遠航尋找新大陸的海洋之旅。

在元代,出現(xiàn)了一個著名的航海家汪大淵。他的航海比鄭和早了175年,比哥倫布早了262年。

汪大淵在年輕時曾隨著商船出海游歷,遍訪當時所能航至的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海國家和地區(qū)。汪大淵第一次遠航在1330年,在海外各地游歷了5年;返鄉(xiāng)兩年后,他再度出洋,在南洋一帶游歷了3年。根據(jù)先后八年在海外漫游的經(jīng)歷,汪大淵寫成《島夷志略》一書?!秿u夷志略》是元代中外海上交通地理名著,原名《島夷志》,清代改名《島夷志略》。此書分100條,除末條“異聞類聚”系抄撮前人之書而成外,其余99條除去彭湖、琉球和萬里石塘(今西沙群島)3條外,海外諸國96條,記載海外國名、地名多達二十二個;其地理范圍,東至澎湖、琉球,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的層拔羅(桑給巴爾)等地,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印度洋、地中海沿岸廣大區(qū)域。汪大淵在各地游歷中,十分注意考察當?shù)氐纳酱?、風土、物產(chǎn)、居民、飲食、衣服和貿(mào)易的情況,并據(jù)實記錄于《島夷志略》一書中。

《島夷志略》成為后世研究14世紀上半葉亞、非、歐各國歷史、地理、經(jīng)濟、文化的重要文獻,也是反映元代與海外各國友好往來的珍貴史料?!秿u夷志略》在國外有很大的影響,凡是研究元代東亞、南亞諸國及海上交通的外國學(xué)者,都一定閱讀《島夷志略》?!秿u夷志略》流傳于世,甚至成為后來鄭和航海的重要參考資料。

媽祖信仰在明代隨著鄭和七下西洋的成功,走向世界,但是卻得益于元代的海權(quán)打下的基礎(chǔ)。

在明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時間里,鄭和率大批船隊,先后7次遠洋出海,縱橫于太平洋與印度洋,遍訪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東非南緯四度以南的慢八撒(今肯尼亞蒙巴薩),跋涉七萬余海里,相當于繞地球三周多。鄭和的航海事業(yè),暢通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了海外貿(mào)易,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為華僑在南洋定居、生存、開發(fā)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刺激了中國造船業(yè)的發(fā)展,提高了人們的航海技術(shù),豐富了人們的地理知識,在中國海外交通史上,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極其光輝的一頁。

鄭和海洋事業(yè)的光輝成就是建立在元代中國海權(quán)基礎(chǔ)之上的。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正是元代南糧北運海上漕運的啟航地——劉家港。興盛于元代海運事業(yè)的劉家港對鄭和下西洋是必不可少的準備和鋪墊。鄭和航海出發(fā)與歸來,每次都要祭拜海神媽祖,出海船上供奉媽祖像,這和媽祖在元代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國家化緊密相關(guān)。如此,媽祖信仰傳遍了世界。

結(jié)語

由于海運漕糧的興起,媽祖信仰在元代有了重大的轉(zhuǎn)機——從湄洲島傳播到了沿海、沿河,甚至內(nèi)陸之地,媽祖祭祀開始國家化,媽祖成為中國人維護海權(quán)的精神旗幟。

由于海路的開通、海洋科技的普及、海上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元代海權(quán)為媽祖信仰國際化奠定了基礎(chǔ),隨著海洋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媽祖信仰進一步走向世界。

[注釋]

①本文為2014年8月13日至8月16日莆田學(xué)院“第二屆海峽兩岸媽祖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此會指導(dǎo)單位: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xié)會、福建省媽祖文化研究會、莆田市湄洲島國家旅游度假區(qū)管委會、莆田學(xué)院;協(xié)辦單位:臺灣中臺科技大學(xué)、莆田市湄洲島媽祖祖廟董事會、莆田市賢良港天后祖祠董事會、莆田市文峰天后宮董事會、臺灣新港奉天宮董事會、臺灣臺中萬春宮董事會。

②崇明三面環(huán)江,一面臨海,古往今來,發(fā)達的航海業(yè)曾為我國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名垂青史的杰出人才,其中尤以元代朱清、明代沈廷揚、現(xiàn)代陳干青三人對我國航海事業(yè)所作的貢獻最為顯著,他們因此被后人稱譽為“崇明海運三杰”。

責任編輯:王卓

G127

A

1009-5241(2015)04-0078-06

王宏剛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媽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200020張安巡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媽祖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上海200020

猜你喜歡
天妃媽祖信仰
“天下第一筍”——淮安“天妃宮”蒲菜
華人時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50
媽祖之光
中華詩詞(2021年9期)2021-12-31 08:52:48
刊印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太上說天妃救苦靈驗經(jīng)》卷頭插圖解析
名家名作(2021年1期)2021-11-13 00:52:33
與信仰同行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聲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媽祖祭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20
明代關(guān)于“天妃”封號的論辯
信仰
心聲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論信仰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佛教抑或伊斯蘭教?
古代文明(2018年3期)2018-10-10 09:17:54
富蕴县| 洱源县| 玉龙| 德清县| 体育| 桂平市| 福建省| 福贡县| 南平市| 甘孜| 娄烦县| 新昌县| 阳新县| 册亨县| 离岛区| 巴里| 吉木乃县| 宁明县| 綦江县| 娱乐| 镇坪县| 琼结县| 龙南县| 民和| 济南市| 保亭| 平原县| 玉门市| 新巴尔虎左旗| 台南县| 咸宁市| 廊坊市| 八宿县| 鄂伦春自治旗| 北辰区| 云安县| 大港区| 仙居县| 安徽省| 黑龙江省| 卫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