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莊子貧而樂道,不慕富貴,是莊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繼老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于丹教授的《于丹莊子心得》,古為今用,用眾多的故事,深入淺出闡述了莊子博大精深的思想,結合現(xiàn)代社會的現(xiàn)象,引導我們把握人生,懂得用心生活。我認為人生有許多“覺”的過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過程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現(xiàn),尋找內心的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覺”和“悟”的聯(lián)系
《庖丁解?!返墓适?,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怎么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無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游刃有余的過程嗎?先是規(guī)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guī)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脫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作為教師,我們在教育教學中,何嘗不是這樣?“覺”的事件和過程是隨處可見的:孩子們在學習中最感興趣是什么時候,當他們正確看待老師的評價是什么時候,當他們高舉著小手是在渴望著什么,孩子們最容易聽從你的無聲教育是什么時候……而這時我們作為老師,作為引導者,囫圇吞棗,忽視了孩子們的需求,便是“丟失”了“悟”,更是丟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機,升華的“境界”。而如果能注意到一年級的孩子喜歡在游戲中學,在玩樂中學習,在精神愉悅中學,那么你就會有意地創(chuàng)設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更好地調動情緒的環(huán)節(jié);如果老師的理解,一句肯定的話語,一個微笑的點頭,一根翹起的大拇指,都會在他們可愛的臉上綻放一朵花,那么課堂將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能從他們高舉的雙手中讀懂了交流的渴望,如果能從給他們疑惑的眼神中讀懂了疑惑的期盼,那么你的課堂就是充滿互動,靈動,富有生命力的,生本化的……其中這或許便是悟的瞬間,它是基于積極的思考,經驗的不斷累積而成的,心中裝著孩子,從孩子的需要出發(fā)。
“覺”到“悟”的成長
《于丹莊子心得》還著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認識自己是一個人生歷程,需要你不斷地傾聽自己的心聲,而不是讓你隨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對現(xiàn)代物質化的社會,它常讓我們在潮流的浪尖,迷失雙眼,終而腳步零亂地踏上膚淺、流行的航船。失去品位,如何擺脫外在的標準和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能力?值得我們思考。
書中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扁鵲去見魏王。魏王說:“我聽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擅長醫(yī)術,你跟我說說,你們三人中,誰的醫(yī)術最高明?。俊北怡o老老實實地回話:“我大哥醫(yī)術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醫(yī)術最差?!蔽和躞@訝地問:“那為什么你天下聞名,而他們兩人卻默默無聞呢?”扁鵲說:“因為我大哥給人治病,總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這個人得病但還沒顯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給消除了。這個病人就像沒得病一樣,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給人除預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時,他用藥就把病除了。大家總認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發(fā)展下去那會要命的大病??!”
他能夠在自己名聲大揚之時說出事實,而不以別人的看法去認識自己,實屬不易。它再一次地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去傾聽自己的心聲,不要受別人的觀點和束縛。同樣的道理,作為教師的我們,教學是我們的生命線,課堂是我們堅守的主陣地。從一次次教學反思中認識自己的淺層表現(xiàn),挖掘其內在的知識漏洞,是從懂得傾聽到善于傾聽的升華!一次“育花課”的成功,一次征文比賽的成功,一次文章的發(fā)表,有時不禁會讓我們沾沾自喜,甚至在別人的肯定中找不準自己的位置,迷失自己的方向。其實靜靜想來,或許我們只關注了別人眼中的自己,卻沒扣響迎向朝陽的那扇大門:及時地反思,挖掘內在成功的寶藏,善于傾聽總結,將更多的理論實踐運用到更多的教學中來,這便是缺失了對現(xiàn)有位置的“悟”!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適得其所才是個人價值所在?!巴饣粌然边@是獲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最好捷徑!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著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每個人都能擁有一段輝煌或者成功的人生,只是要學會去“覺”,懂得“覺”和“悟”的聯(lián)系,然后再從覺中“悟”。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文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