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榮 王春秀
皮亞杰曾說過,動作是智慧的根源。通過動手操作,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與技能,也有透過現象發(fā)現本質的認識事物的方式,還有不怕失敗、善于思考、勇于堅持的態(tài)度,更有因成功而帶來的快樂感和滿足感。動手操作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但是不是所有的動手操作都是有效的,在實踐中,許多教師只是為了操作而操作,最終卻效果寥寥。然而,在吳正憲老師的數學課堂上,學生的操作卻總能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讓人激動不已!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吳正憲老師以做啟思的實踐課堂去尋找答案吧。
“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chuàng)造”,是吳老師課堂教學的一大特色。只有“做”才能獲得真知,才能讓猜想與假設轉化為真理。學生的思維是在活動中發(fā)生的,并隨著活動的深入而得到發(fā)展,從而使得學生的“雙手”閃爍出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光芒,這就是吳老師“以做啟思的實踐課堂”。
一 、在實踐中體驗
陶行知先生說:“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而做是指手腦并用?!比缃?,“做數學”的理念已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在實際教學中,怎樣“做”、為什么“做” 卻讓教師們困惑,常常看到因操作體驗過多而忽視思維體驗的現象。然而吳老師所設計的課堂活動都是那么普普通通、實實在在,讓學生從動手實踐中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增長了智慧。
案例:“圓的認識”教學片段
師:認識圓、了解圓就讓我們從畫圓開始吧。同學們準備好畫圓的工具,每個人試著畫一個圓。邊畫邊體會、思考圓是怎樣畫成的。
學生利用手中的工具畫出大小不同的圓,并在小組中交流畫圓的方法和體會。
師:好,我發(fā)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精彩的創(chuàng)造,咱們大家一起來分享。
學生匯報。
生1:我把一枚硬幣按在紙上,畫了一個圓。
師:噢,你是就地取材,借助帶有圓的物體畫了一個圓。好!
生2:我利用這根繩子畫了一個圓,(同學們投出異樣的目光:繩子還能幫助畫圓嗎?)繩子的一端系一支鉛筆,另一端固定在紙上,把繩子拉直,將鉛筆繞一圈,就畫成了一個圓。
師:這圓畫得怎么樣?
生3:真圓啊,真沒想到還可以這樣畫圓。
師:真是太智慧了!好,我用這位同學的方法畫一個圓。(教師順手在黑板上畫圓。繩子一端固定在黑板上,另一端纏繞粉筆,順時針旋轉,教師故意將拉直的繩子變松弛,出現了,同學們笑了。)
師追問:笑什么?
生1:您畫的不圓。
師:為什么?
生2:繩子沒拉緊。
師:好,你觀察得很仔細,并說出了一個關鍵問題,繩子沒拉緊。
教師若有所思,自言自語:繩子沒拉緊為什么就畫不成圓呢?
學生陷入思考……
一位學生站起:老師,如果用圓規(guī)畫圓,我保證畫的圓特別圓。
師:為什么?
生:(邊拿圓規(guī)邊比畫著畫圓的過程)大家看圓規(guī)兩只腳叉開,當旋轉的時候這段距離是不變的,所以畫得圓。
沒等吳老師說話,一位學生站了起來:我知道了,拉緊的繩子就好像圓規(guī)兩只腳尖叉開的距離,長度是不變的,剛才老師畫的時候繩子松了一下,這之間的距離就變了,所以圓就不圓了。
又一位學生激動地站了起來:這距離就是半徑。
吳老師不住地點著頭,帶頭鼓起了掌。同學們掌聲響起……
吳老師簡單的一句“邊畫邊體會、思考圓是怎樣畫成的”,雖然這樣做會占用一定的時間,學生也會碰到許多困難,但這困難很快演變成一道亮麗的風景。吳老師信手拈來,借助學生的方法創(chuàng)造出一個“笑話”,這一學生中可能出現的素材,立刻激發(fā)出學生對畫圓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的表達。這體驗、這表達不正是對圓深入的理解嗎?這響起的掌聲又將理解與情感進一步地升華了。
二、在體驗中思考
以動手操作誘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是吳老師課堂教學的高明之舉,她巧妙地把以數學思維為核心的腦活動和動手操作活動有機結合,開啟思維的大門。
案例:“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片段
每組同學的學具袋有16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吳老師請學生拿出一組面積大小很接近的長方形紙片和正方形紙片,想辦法比較兩張紙片面積的大小。長方形紙片長8厘米、寬4厘米,正方形紙片的邊長是6厘米,而學具袋中給出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面積單位)只有16個。用有限的面積單位去測量較大圖形的面積。顯然“要測量的圖形面積大,而表示面積單位的紙片少”的矛盾又一次引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在測量操作中,他們發(fā)現橫著擺不夠擺,豎著擺也不夠擺。有的學生急得直撓頭皮。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時課堂上出現了轉機……有兩個小組,橫排擺8個,豎排擺4個,解決了長方形圖形面積的測量。還有一個小組橫排擺6個后記上數,再豎排擺6個……面積大小就比較出來了。
“咱們再多剪一些面積單位不就可以測量了嗎?”又一個聲音出現了:“不行,要是測量的圖形再大些呢?這不就太麻煩了嗎?”這時吳老師順水推舟:“就是嘛,要請你測量學校操場的面積,測量天安門廣場的面積,也這樣一個一個地去擺嗎?”剛剛建立起來的認知平衡,被無情的事實擊倒了。到底該怎么辦呢?疑問使學生又一次產生了探索的欲望。他們在發(fā)現問題的情境中,主動地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實驗、操作、討論、交流,從用面積單位擺滿到不能用面積單位擺滿直到使用直尺測量推導,使學生對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獲得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在課堂教學中,吳老師為什么能巧妙地抓住時機,敏銳地將學生的思維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而引向數學本質的思考呢?一句話,緣于吳老師讀懂了學生,讀懂的是屬于學生自己的數學課堂。吳老師知道,此時的學生需要什么,他們需要嘗試體驗的過程,需要闡述自己的觀點,需要展示自己的才能。作為教師要給他們提供“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做中思考、做中探究、做中明理,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endprint
三、 在思考中激發(fā)創(chuàng)造
“多思必有所得”,在吳老師創(chuàng)造的一個個懸念吸引下,在動手實踐制造的認知沖突中,引發(fā)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課堂上他們時而緊縮雙眉,沉默思考;時而大膽想象,暢所欲言。學生沉浸在 “好玩”的魅力課堂之中,享受著思考的愉悅,享受著創(chuàng)造的快樂,連枯燥的數學課也變得妙趣橫生了。
案例:“面積單位”教學片段
吳老師首先設計了一個小小的活動:做兩張卡片,一張卡片上有12個大小相同的方格,另一張卡片上畫了6個大小相同的方格,其實兩卡片一樣大,但學生不知道。課上吳老師先讓男生看12個方格的卡片,女生看6個方格的卡片,然后讓學生交流,說一說哪一張卡片的面積大。
生:男生看的那張紙大,因為有12個格子。
這時,吳老師巧妙地把女生的那張卡片在6個格子的基礎上變出了24個格子。
生:老師偏心!
師:怎么偏心?
生:女生的那張格子小。
生:要畫一樣大的格子。
師:你為什么想畫一樣大的格子呢?
生:一樣大的格子標準一樣,好數呀。
師:你發(fā)現了一個特別有價值的問題,人們正是在平時生活、生產中發(fā)現表示面積大小的時候,需要用一樣大的格子來進行測量。這不就是面積單位的價值嗎?
接著吳老師只介紹了1平方分米是多大,建立基本概念后讓學生測量,有的學生測量小桌子的面,有的測量椅子的面,有的測量黑板的面等。更有趣的是,當吳老師讓學生拿著紙片去測量前面的大舞臺時,40個學生有39個一窩蜂地跑上舞臺。只有一個學生沒動。
師:你為什么不去?
生1:這么大的舞臺,這么小的紙片,怎么量?沒量完就該下課了。(此時有三個學生下臺搬桌子。)
師:你們這是干什么?
生2:把桌子反過來能測量,桌子比紙片大,可以量得快一些。
生3:老師您有大的東西嗎?(接著又回來兩個學生,向吳老師要“大東西”。此時吳老師知道他們已萌發(fā)出創(chuàng)造一種大面積單位的意識。)
師:不知你們要的大東西是什么,也不知其他同學是否也需要。(正說著,又跑來十幾個學生,向吳老師要“平方萬萬萬萬分米”。)
師:我也不知道哪兒有這個平方萬萬萬萬分米呀。
生4:老師,你有平方米嗎?
師:這個我真的有。你怎么想起來的?
生4:有分米,就有米了。有平方分米,就該有平方米。
師:你太了不起了!快把同學們請回來,我給你們一塊兒介紹。
生5:老師,我有個方法,我們全班人把舞臺平均分成8份,我們量1份,再乘8。
生6:可以分4等份,量1份,再乘4。
師:同學們,你們自己發(fā)現了,要測量大點的面積,就要用到大的面積單位。這個大點的面積單位叫——“平方米”。
美籍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說:“一個涌上腦際的念頭,倘若毫無困難地通過一些明顯的行動就達到了所求的目標,那就不產生問題。然而,倘若我想不出這樣的行動來,那就產生了問題。就意味著要去找出適當的行動,去達到一個可見而不即時可及的目的?!?當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操作便成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源泉。學生拿著1平方分米的紙片去測量舞臺的面積時,發(fā)現要完成這個工作很困難,產生了問題,回來要大些的東西時,便萌生了創(chuàng)造大面積單位的意識,“不知你們要的大東西是什么,也不知其他同學是否也需要”這一巧妙的追問,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直指數學的本質:創(chuàng)造大的面積單位。于是便誘發(fā)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老師,有平方米嗎?”新知識在學生操作中產生,創(chuàng)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fā)。通過學生的操作,你會發(fā)現,學生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者。
吳老師設計的操作探索活動一次又一次地引發(fā)著學生積極的思考,積極的思考帶動著他們再操作,操作使他們發(fā)現規(guī)律。在這樣一個不斷探索又不斷發(fā)現的過程中,學生享受著探索帶給他們的興奮,享受著與發(fā)現隨之而來的興奮,這種因探索帶給他們的喜悅是鮮活的、有著勃勃生命力的。因做而思,因思而悟,因悟而創(chuàng),這不就是我們追求的生命課堂嗎?
(北京市昌平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102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