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松,普映山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 外語系,廣東 湛江 524088)
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PBL教學模式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劉 松,普映山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 外語系,廣東 湛江 524088)
近年來,英語專業(yè)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已經(jīng)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納入英語專業(yè)課程教學之中,培養(yǎng)具備思辨能力的英語人才不僅符合國家高等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要求,同時也能滿足學生終身發(fā)展需求。文章將“以問題為本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應用于英語課堂教學之中,確定以知識技能為綱、突出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目標,通過小組協(xié)作學習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開展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的教學評價模式,為構建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學模式提供可行的思路。
英語專業(yè);思辨能力培養(yǎng);以問題為本的學習;課堂教學模式
“思辨”一詞最早見于《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思辨能力”一詞是由英文“Critical thinking”翻譯而來。西方人崇尚理性思維,對“思辨能力”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時代。1910年,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J.Dewey)[1]187在HowWeThink一書中首次提出了“Reflective thinking”(反省性思維),對美國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杜威高度重視思維對知識的促進作用,他認為“只有在思維中獲得的,而不是偶然獲得的知識,才具有邏輯使用價值”。1994年,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簽署“美國教育法案”,正式將critical thinking列入全國性的教育教學目標。而美國哲學學會“特爾斐”項目組[2]317對思辨能力作了較權威的界定:“思辨能力包括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解釋以及自我調節(jié),其中分析、推理與評價為核心技能。”
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一直強調通過記憶、背誦、模仿等手段夯實學生語言基本功,導致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不足、創(chuàng)新能力欠缺。不少學者表達了對此類現(xiàn)象的擔憂。黃源深[3]一針見血地指出外語專業(yè)學生患有“思辨缺席癥”,即缺乏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辨析等能力,并指出“思辨缺席癥”會影響學生創(chuàng)造力、研究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何其莘等[4]也認為分析問題和獨立提出見解能力的培養(yǎng)是長期困擾外語專業(yè)的難題。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黃源深[5]、文秋芳[6]、孫有中[7]分別從外語學習內在規(guī)律、教學方法、學習方法、考試測評等角度深刻剖析了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缺席癥”的癥結所在。從學者們對“思辨缺席癥”的“病因”論述可以看出,過去以“語言中心”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是造成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首先,從師生角色來看,以“語言中心”為導向的英語課堂,教師是知識的絕對權威,知識和技能的灌輸主要依賴教師口授,學生在課堂上只扮演次要角色,盲目地服從教師的指令,被動地吸收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嚴重依賴教師,思辨能力缺乏,只會服從命令。其次,從學生學習英語方法來看,正如文秋芳和周燕二位學者[8]76指出的:“外語專業(yè)的學生進入大學外語專業(yè)后,學習過程中更多依賴記憶、模仿、背誦、復述,很少從事復雜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思維活動,因此他們的思維能力長期處于壓抑狀態(tài),這就不可能得到足夠的訓練和發(fā)展”。因此,在以“語言中心”為導向的教學中,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思維活動長期停滯不前,甚至退化。
胡文仲[9]20在總結中國高校英語專業(yè)教育改革三十年歷程時也談道:“人們開始從更廣的視角思考和討論如何加強英語專業(yè)的通識教育、如何進一步明確英語專業(yè)的學科性質、如何拓展英語專業(yè)的學術研究領域、如何界定英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如何平衡外語技能的訓練和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如何規(guī)劃英語專業(yè)的師資發(fā)展、如何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何培養(yǎng)高層次英語人才等等問題?!蓖庹Z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已經(jīng)提升至國家政策層面。近年來國內學術界舉辦了一系列思辨能力培養(yǎng)高端論壇,如“英語測試與思辨能力培養(yǎng)高端論壇”(2012年)、“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促進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英語專業(yè)知識課程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yǎng)論壇”(2013年)等。同時,受教育部委托,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在廣泛調研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于2013年開始研究制定《英語本科專業(yè)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商務英語本科專業(yè)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翻譯本科專業(yè)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其中,思辨能力培養(yǎng)被置于顯要位置。因此,要根治“思辨缺席癥”,教學就必須轉型,應當糾正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語言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以培養(yǎng)思辨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通過大量文獻調查和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以問題為本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PBL)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具有重大意義?;诖?,本研究嘗試探討如何在PBL教學模式指導下,將思辨能力培養(yǎng)與英語課堂教學有效融合,構建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模式。筆者首先確定了以知識技能為綱、突出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目標,其次通過小組協(xié)作學習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最后開展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的教學評價模式。
盡管外語界對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已經(jīng)達成共識,但找到“思辨缺席癥”處方的關鍵是如何構建培養(yǎng)思辨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學模式[10-11]。國內外學者對思辨能力培養(yǎng)論述可以概括為兩類:一些學者主張將思辨能力視為一項普遍技能,開設專門的思辨能力課程,將其作為一門技能課程來教授。也有學者認為適應不同學科領域的普遍思辨技能并不存在,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只能依托特定學科教學內容進行教授。而且如果真將思辨能力作為一門課程來教授,勢必要對當前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耗時長,工作量大,難度高。因此,我們重點關注第二種方法:依托特定學科具體教學內容,構建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學模式。
一般認為,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包含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xiàn)條件、教學評價。通過大量理論研究及實踐教學,筆者發(fā)現(xiàn)PBL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大有裨益。
PBL,即“以問題為本的學習”,是隨著建構主義理論發(fā)展而興起的教學模式,被譽為近年來國外教育領域最引人注目的革新。Barrows和Tamblyn[12]1將PBL定義為:“PBL倡導把學習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習者通過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培養(yǎng)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庇纱丝梢?,PBL教學模式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驅動,以思辨為導向。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PBL用于語言學科的教學具有顯著優(yōu)勢:
PBL教學模式倡導教學情境化。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西方語言學家開始注意到語言習得不僅僅在于知識結構,而且也在于語言所表現(xiàn)的交際功能。PBL模式強調語言習得在真實語料和情境下進行,鼓勵學生大量使用目的語(英語)完成口頭和書面活動,這與語言習得機制相輔相成。語言是社會文化的載體,語言習得和運用離不開它所依賴的社會環(huán)境和情景語境。PBL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根據(jù)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設置各種真實的、開放的、有意義的問題,創(chuàng)設與學習主題相關或自然真實的語境;學生為了解決問題激活已有的英語知識,并通過查閱資料獲取新知識,在此過程中又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循環(huán)往復。學生思辨思維能力隨著對新舊知識的建構,在不斷解決真實而復雜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PBL教學模式,可以將課堂教學變?yōu)橐龑W生發(fā)展思辨能力的同時兼顧語言技能訓練的過程,通過在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課文預習、課文導入、課文講解、課堂討論、課后練習)的教學設計中營造真實的、問題性情境,使學生在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發(fā)展思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PBL教學模式倡導協(xié)作性學習。因此,英語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有效克服了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弊端,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研究語料,解決任務完成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促使他們改變英語學習就是學習語法、記憶單詞、背誦課文的認識。合作式學習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之間開展雙向或多向的交流合作,共同分擔認知負擔。通過小組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激勵、相互促進,思維能力隨之得到鍛煉。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實行PBL教學模式意味著要精選學生感興趣、開放性高、有爭議的問題,并以小組形式解決問題。這些問題要能比較容易激發(fā)學生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熱情,同時又為思維提供自由空間,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又需要發(fā)揮集體智慧,通過接觸他人思想、看法,對自己的觀點進一步作出修正和完善,這也能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得以進一步提高。
PBL教學模式倡導以問題為驅動,以思辨為導向,將從問題的設定到解決整個過程作為教學反饋的方式。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學生需要不斷開動腦筋,這本身就是一個思辨過程,因此能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心智和思維活動。學生在解決與專業(yè)相關問題過程中也提高了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有利于解決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與實際運用脫節(jié)的矛盾。同時,這也有助于教師跟蹤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適時調整教學進度,靈活改變教學策略,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改進教學效果的目的。
PBL教學模式強調“從做中學”,以問題為驅動,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運用英語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同時將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和小組合作相結合,讓學生多角度分析英語文本,訓練其思辨能力,培養(yǎng)其合作能力。筆者嘗試將PBL教學模式應用于英語專業(yè)《現(xiàn)代大學英語精讀》課程教學之中,確定以知識技能為綱、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教學目標,依托特定學科教學內容,綜合運用評價方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小組協(xié)作方式組織教學,鼓勵和引導學生從認知、社會、文化等不同角度解析文本,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重視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也注重開闊學生視野,訓練其多角度思考、分析問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和思辨能力。以下是具體的操作程序: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根據(jù)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向學生呈現(xiàn)一些精心設計的問題。問題盡可能開放性較高、有一定難度、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緊密,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并能激活學生已有知識。
例如《現(xiàn)代大學英語精讀》第二版第一冊第一課“Half a day”為一篇記敘文,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孩子開學第一天的經(jīng)歷,用生動的語言刻畫出孩子上學第一天的行為和心理變化過程。本單元主題很容易引起剛入學的大一新生的共鳴。筆者確定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盤活學生已有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開展思辨活動;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能力。據(jù)此,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設計了一個五分鐘寫作任務環(huán)節(jié),并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
(1)My first day at XXX college.
(2)My first impression of XXX college.
Then work in groups of 4 and try to write as much as possible about this topic,you can also compare your notes with those of your group members. Lastly representatives from each group will report to the whole class. Afterwards,other groups may give some comments/suggestions or raise questions.
第一個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挑戰(zhàn)性,需要每個學生獨立思考并且與他人討論后才能得出較為全面的答案。學生審題時會發(fā)現(xiàn),該題實際是要敘述自己第一天入學的經(jīng)歷,需靈活運用高中階段所學詞匯和語法知識,例如選用合適的動詞及正確的時態(tài)來表達。這不僅激活了學生高中所學知識,同時為學習本單元課文體裁記敘文、了解其行文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第一個問題基礎上,接著又設計了第二個問題。此題是要學生描述對學校的第一印象,問題形式更加開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思考,有助于培養(yǎng)其發(fā)散思維。
(二)組織小組、明確分工
以小組協(xié)作方式建構知識是PBL的重要特征之一。任務布置前,教師要考慮多種因素如年齡、學習基礎、性別、人數(shù)等來劃分小組。任務布置時,教師要明確各小組職責和任務,并指導各組對組員進行明確分工,同時確保各小組有一名記錄員,以記錄小組每名成員完成任務情況和參與情況,為教學評價提供反饋信息。
在確定分組之前,為了對學生學習基礎有宏觀了解,筆者首先參考了全班高考英語分數(shù),然后按照學生意愿確定小組,并指導了各小組成員進行了明確分工。每個小組由四人組成,一名成員負責將大家的觀點匯總,一名成員(基礎較好)負責潤色和更正語法錯誤,另二名成員分別負責記錄及計時工作,記錄每個成員參與情況,確保任務圓滿完成。
(三)識別、分析、解決問題
在此過程中,學生以問題為驅動進行合作學習,小組成員集思廣益,開動腦筋,將搜集到的材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在此過程中,學生通力合作,廣泛聽取他人意見和看法,糾正他人語言錯誤的同時自身語言錯誤也被糾正,既增長了知識、提高了交際能力,又鍛煉了思辨能力。教師在此過程中,扮演引導者、促進者和觀察者角色,負責答疑解惑,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如反復提醒學生:
(1)What are your questions about?
(2)What type of questions are they?
(3)What are your suggested answers?
(4)How did you get your answers?
(四)成果展示
在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每個小組選出代表來展示小組成果:展示該小組解決問題的思路、問題解決方案、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疑惑。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是幻燈片,可以是演講報告,根據(jù)教學任務的不同可以有多種選擇。通過小組間相互評論和觀摩、教師的點評及總結,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根據(jù)這次的寫作任務,筆者選擇了讓學生以報告作為成果展示形式:各個小組派出一名或多名成員將小組的成果以報告的形式向全班同學作陳述,該小組的其他成員可以隨時補充自己的看法。其他組成員可對所陳述內容表達質疑、提問或給出建議。教師負責糾正小組成員的語言錯誤,或對陳述內容遺漏或不完善之處進行補充和修正。這樣,以語言為載體,對有意義的學習內容進行真實的建構,實現(xiàn)了語言學習的情境化。
(五)教學評價
教學最終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PBL教學模式下,教學評價提倡評價標準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在評價環(huán)節(jié),筆者一方面將小組同伴評價、小組間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與筆者對各小組、各小組成員的觀察記錄綜合起來作為最后教學評價的參考;另一方面,將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從問題解決與否,以及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展示出的合作精神、語言表達能力、思辨能力等多方面考慮教學評價內容,實現(xiàn)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上述PBL教學模式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學生們普遍反應良好。簡要而言,他們在對英語記敘文體的模擬寫作及與其他文體的比較中,加深了對英語記敘文行文方式的了解及語法應用的認識,其文體的辨析能力有了提高;另外,通過修正協(xié)作和小組合作,學生們在彼此相互交流合作中學會了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層面思考及多種解決方式的獲取,從而加深了對現(xiàn)象的深層次思考。這些都有利于促進其思辨能力的提高。
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PBL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是克服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缺席癥”的一劑良藥。這一模式不僅能兼顧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更突出思維能力的訓練。構建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PBL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對新時代培養(yǎng)高素質的英語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杜威.我們如何思維[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2]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The Delphi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commendation prepared for the committee on pre-college philosophy[R].Retrieved from ERIC Doc.No.ED 1990:315-423.
[3]黃源深. 思辨缺席[J]. 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 (7):9.
[4]何其莘,殷桐生,黃源深,等. 關于外語專業(yè)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 (1):25-29.
[5]黃源深. 英語專業(yè)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 外語界,2010 (1):11-16.
[6]文秋芳,王建卿,趙彩然,等. 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 外語界,2009 (1):37-38.
[7]孫有中. 突出思辨能力培養(yǎng),將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 中國外語,2011 (3):49-58.
[8]文秋芳,周燕. 評述外語專業(y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J]. 外語學刊,2006 (5):76-80.
[9]胡文仲. 對于我國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的回顧和再思考[J]. 外語界,2008 (5):18-23.
[10]錢坤強. 外語習得與思辨能力[J]. 山東外語教學,1996 (3):72-75.
[11]李莉文. 試析英語專業(yè)技能課程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J]. 中國外語,2010 (7):68-73.
[12]Barrows H S,Tamblyn R. Problem-based Learning[M]. New York:Springer,1980.
ACriticalThinkingSkillsOrientedPBLTeachingMethodandItsApplicationinEnglishTeaching
LIUSong,PUYingshan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tudies,GuangdongOceanUniversityCunjinCollege,Zhanjiang524088,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bjectives in the course of reforming and developing China’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uilding 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oriented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for English majors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but also satisfies the lifelong needs of students. Through adopt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mode and carrying out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evaluation mode,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teaching method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with an aim to focus on foster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while i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imparting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so as to build a possibl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for English majors.
English majors;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PBL;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H319
A
2095-2074(2015)03-0065-06
2015-04-25
廣東省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項目(20130601104);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院級質量工程(CJ2014014)
劉松(1989-),男,湖南益陽人,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外語系助教,翻譯學碩士;普映山(1956-),男,云南昆明人,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外語系教授,翻譯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