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要:大學校園是高校師生教學、研究、生活的空間基礎,大學校園空間管理是高校校園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環(huán)境育人的重要物質基礎。在大學校園氛圍商業(yè)化、功能交通化、人員復雜化的形勢下,將場所精神引入到大學校園空間管理,建立基于場所精神的大學校園空間管理體系,有助于校園管理者強化其主體意識和校園空間場所精神的塑造,以增強大學校園空間的識別感和歸屬感,發(fā)揮大學校園空間環(huán)境育人的功能。
關鍵詞:場所精神;大學校園;空間管理;校園文化;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6016604
一、場所精神與大學校園空間管理
(一)場所精神及其內涵
關于場所的概念,《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指活動的處所、地方。根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定義,場所是社會相互作用的環(huán)境或背景。《百科全書》對場所的解釋也是指有行為的場地。場所作為存在空間的具體化,包括空間和特征兩個方面:空間(space),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存在形式,表現為長度、寬度、高度構成的三維布局;特征,是該空間的界面特征、意義和認同感。空間是被相互聯系的實體物質有限制、有目的地營造出來的,只有當它被賦予了來自文化或地域的文脈意義之后才可以成為場所[1]。
場所精神的概念,是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學家諾伯格.舒爾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1979年提出的,他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一書中,提到早在古羅馬時代便有“場所精神”這么一個說法。古羅馬人認為,所有獨立的本體,包括人與場所,都有其“守護神靈”陪伴其一生,同時也決定其特性和本質。諾伯格.舒爾茲還在20世紀末系統地提出了兩種場所精神:定向感(或導向感)和認同感。定向感主要是空間性的,能使人知道他身在何處,從而確立自己與環(huán)境的關系,獲得安全感;認同感則與文化有關,它通過認識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獲得歸屬感[2]。
從場所精神的概念可以看出,場所精神涉及人的身體和心智(或者說物質與意識)兩個方面。對于人的身體(物質感覺)而言,場所是人在空間存在的定向性,即身在何處。通過這種定向性,確立人與空間環(huán)境的關系,獲得安全感。對于人的心智(意識反應)而言,場所是人對空間環(huán)境的認同性,即情系何處。通過這種對空間的認同性,把握和認識人在空間環(huán)境中存在的意義,獲得歸屬感。從場所精神的形成過程來看,場所精神是一般意義的場地與特定的歷史、社會、文化、地域、感知等因素有機結合形成場所后而形成的。在場所精神形成的眾多因素中,場地的區(qū)域定位、歷史文化、自然生態(tài)是場所精神形成的三個重要方面,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場所精神的體驗:場地的區(qū)域定位能夠增強人們對場所的識別性和安全感;尊重場地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tài),能夠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大學是科學的殿堂,是大學生求知學習和教學科研人員開展教學和研究的地方。大學校園的場所精神就是校園空間活動主體(教師和學生)在校園里開展教學、研究、交流、創(chuàng)新等活動而賦予校園空間特定的精神內涵。它通過綜合運用大學校園內的建筑、景觀語言,結合學校的地域歷史文化和自然人文背景,充分發(fā)揮大學校園空間環(huán)境的抽象性、象征性特點,表現出大學作為科學殿堂的精神特質,體現出一種神圣崇高的科學美,一種與環(huán)境相和諧的自然美,一種育人于無聲的人文美,使大學的理念和文化在大學校園空間環(huán)境中得以流露,得以涵養(yǎng)[3]。
(二)大學校園空間管理
大學是培養(yǎng)高等教育人才和開展科學研究的基地,大學校園供師生教研、學習、生活、休憩的建筑、景觀、道路等各類活動場所共同構成大學校園空間。大學校園空間既是大學師生活動的物質條件和大學存在與發(fā)展的基礎,也是一所大學精神特質的外在表征,是一種促使校園主體相互交流,實現知識傳承,激發(fā)個人潛能和認識自己“之所以在”,并共同創(chuàng)造薪火相傳、以智慧為本源的大學精神氛圍[4]。
關于大學校園空間管理,目前國內大學由于管理體制或對校園空間認識的局限等原因,并沒有統一的概念,絕大多數大學通過設置資產、后勤、保衛(wèi)、物業(yè)、環(huán)衛(wèi)等管理部門對校園空間實行條塊分割的管理。
根據上述對大學校園空間管理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理解,筆者認為,大學校園空間管理應該是:管理者為了實現大學目標,對從校園選址、規(guī)劃、建設,到功能布局、空間利用、景觀營造、使用維護等所有和校園空間有關的人的活動進行的組織協調行為。
根據這一概念,大學校園空間管理可以分為規(guī)劃建設期階段的空間規(guī)劃、建筑及景觀設計營建管理和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空間利用、環(huán)境優(yōu)化及空間主體行為管理兩個階段。本文中,筆者主要圍繞后者展開討論。
二、在大學校園空間管理中引入場所精神的作用
一所大學的校園就像一個小城市,大學校園里時刻都在發(fā)生著教學、科研、學術、文體等各種各樣的活動,而校園空間就是這些活動的場所所在。若要讓這些場所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的活動,就需要在校園空間管理中重視場所精神的營造。將場所精神引入大學校園空間管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一)強化校園空間管理主體的場所意識
當前中國大學校園空間管理主體是明確的,各大學都設立基建處、后勤處、資產處、綠化處、環(huán)衛(wèi)處等機構,負責校園空間各項功能的管理。從這種校園空間管理體系上看,由于各管理部門相互獨立,管理職能界限劃分明確,在客觀上存在管理目標缺乏高度和統一。
在大學校園空間管理中引入場所精神,可以強化管理主體的場所意識。對校園空間的管理主體而言,場所意識意味著對管理對象——空間場所的理解,意味著學生管理主體明確自己管理的大學校園空間,應按照場所精神去做好管理工作,通過自己的管理行為創(chuàng)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學術氛圍,培育創(chuàng)新思想。
(二)明確校園空間的場所功能
大學的校園空間是多樣性的,包括教學空間、研究空間、交流空間、活動空間、交通空間、生活休憩空間等。多樣化的空間其實質就是功能不同的空間場所,這種空間場所的功能最初只是人為界定的,但場所中每天發(fā)生的活動在不斷強化著場所的功能,從而使得場所精神得以被塑造。
在大學校園空間管理中引入場所精神,就是要通過對校園空間管理,更加明確空間的場所功能,并按照不同校園空間的場所功能需求,通過相應的陳設布置和環(huán)境營造,也即對空間環(huán)境進行氛圍渲染,讓進入空間的人知道“是什么地方,應該做什么事情”。
(三)營造校園空間良好的育人氛圍
大學校園空間是教師傳道授業(yè)、學生獲取知識的場所,優(yōu)美而充滿大學個性特征的校園環(huán)境,可以對師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fā)其學習研究熱情,為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學術思想的溝通、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等提供肥沃的土壤。
在大學校園空間管理中引入場所精神,按照不同校園空間場所功能需求,營造出符合行為主體心理和行為需求的空間環(huán)境氛圍,并將大學所倡導的校園精神和道德價值升華到校園空間中,從而賦予大學特有的個性魅力,喚起師生強烈的精神體驗,使身處校園的師生身心愉悅,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激發(fā)其學習熱情和創(chuàng)新意識,實現大學校園空間環(huán)境育人的職能。
三、基于場所精神的大學校園空間管理體系
大學校園空間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校園建筑、景觀、道路及人的管理。要在大學校園空間管理中引入場所精神,更深層次地發(fā)掘校園空間管理在大學作為科學殿堂、文化高地創(chuàng)造學術和培育人才中的潛力,就需要構建基于場所精神的大學校園空間管理體系。
(一)樹立校園空間管理服務場所精神的管理理念
在場所精神視角下,大學校園空間管理首先要轉變觀念,變傳統校園管理為校園空間管理,在做好校園環(huán)境管理的同時,重視校園空間主體對空間環(huán)境的感知反應,樹立校園空間管理服務校園場所精神、服務師生內在需求的理念。其次要樹立系統管理觀念,變條塊分割管理為協調統一管理。大學校園空間是一個整體,無論教學科研空間、行政管理空間、生活服務空間、文體娛樂空間等等,都是大學校園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場所精神的層面上講,都是大學校園場所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空間管理都應為大學校園的場所精神服務,也應與大學培養(yǎng)人才、科學研究、學術創(chuàng)新等目標有機結合,與大學師生工作學習的內在需求相結合,統一管理目標,形成管理合力,推動大學校園場所精神的塑造和提升。
(二)科學劃分管理職能,建立系統專業(yè)的校園空間管理機構
扁平化的組織機構和暢通的管理信息渠道是管理機構設置的基本原則。大學校園空間管理機構的設置,要以管理目標為核心,以管理流程為中心,科學劃分管理職能。
首先,在學校層面設立專門的校園空間管理委員會,并下設若干專業(yè)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作為校園空間管理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大學師生代表共同組成,實行民主決策。專業(yè)委員會由相關專業(yè)專家組成,為校園空間管理委員會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通過民主決策與科學論證的結合,對校園空間管理進行統籌協調和專業(yè)化管理,確保管理思想和管理目標的統一以及管理過程中的協調。
其次是根據校園空間管理委員會對校園空間管理總體目標的科學劃分,按照職能目標明確、責任權利相統一、有利協調配合的原則合理設置管理部門,具體負責相關決策的執(zhí)行。各管理部門向校園空間管理委員會負責,接受管理委員會的管理考核。圖1為大學校園空間管理組織機構體系示意圖。
(三)完善校園空間管理制度體系,創(chuàng)新校園空間管理方法
管理制度是明確管理職責、規(guī)范管理行為、實現管理目標的保障。根據大學校園空間管理的組織機構體系設置,管理制度體系應包括科學民主決策制度,對各決策機構的決策程序、決策依據進行把控,確保程序民主、依據科學;以目標為導向的管理執(zhí)行制度,對各管理職能部門的管理責任、管理權限、管理目標進行明確界定;主體參與制度及互動評價制度,強調對校園空間主體行為的管理,以強化校園空間場所精神的塑造和校園空間主體對校園空間管理的成效評價,形成校園空間管理與校園空間主體的良性互動。
以人為本,創(chuàng)新大學校園空間管理方法,引入心理學、視覺新媒體等管理技術,推行專業(yè)化、科學化和精細化的管理。對于校園車輛通行,應科學規(guī)劃車行路線、實行人車分流、設置禁行區(qū)、規(guī)范車輛停放等;對商業(yè)廣告,應利用校園視頻、網絡在學生生活區(qū)進行宣傳,保證校園環(huán)境的寧靜;在校園空間色彩、室內環(huán)境布置、公共空間氛圍等方面,可以引入心理學技術,研究不同空間色彩、空間形態(tài)等對人心理的影響,在管理過程中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滿足他們多元化的需求,增強大學校園空間的識別感和歸屬感,促進人與空間環(huán)境的和諧,以及校園里人的活動與校園場所精神的協調一致,提高校園空間管理的成效,推動校園空間場所精神的塑造。
四、結語
大學之所以為大學,不僅是因為大學里有大師、大樓,更是因為它具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特質,大師可能會離去,大樓可以修建,但大學的這種精神和文化特質會隨著時間的積累越積越厚而越發(fā)獨特。在大學校園空間管理中引入場所精神,就是要進一步強化大學的精神和文化特質,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大學校園對師生、對社會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Roger Trancik,找尋失落的空間[M].臺北:臺北創(chuàng)新出版社,謝慶達譯.1989.
[2] Christian Norberg-Schulz.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95.
[3] 唐思傳.大學校園場所精神構建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學院,2010.
[4] 姜輝,孫磊磊,等.大學校園群體[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