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炎這里的不符合常規(guī),也可以看成是他使用了常規(guī)的規(guī)則來制造一種不規(guī)則,往往常規(guī)也是被定義、制定出來的,所以在改變一種“制定”的前提下,也等于在改變一種非普遍的思考方式和理性方式,可以說改變之后的常規(guī)也依然理性,只不過王魯炎通過新的理性對比之前的常規(guī)來說問題,從而使這種理性形成視覺的現(xiàn)象,王魯炎的這種藝術思考也達到了視覺藝術成為思想工具的作用。
如果透過展覽的現(xiàn)場來看,王魯炎的裝置和繪畫是一種思考并行的關系,因為他是用整個空間中作品本身或作品之間的關系來論證非常規(guī)的理性。對于藝術家來說從觀念的產生到生成作品,并且面對大作品從工作室的實踐到展覽現(xiàn)場的呈現(xiàn),這整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并且這個過程處在一個不斷推進、改變、承擔風險、面對呈現(xiàn)差異的變化中。王魯炎認為“原有的方案總會因為各種出乎意料的原因而有所改變,這對藝術家來說既是一種巨大的風險,作品因此可能徹底失敗,但同時也為藝術家提供了應變的機會,增強藝術家的應變能力?!彼哉f展覽的在場和作品生成過程的在場應該建立在同一個有效的平面上。
最為辯證和讓人深思的就是王魯炎作品中的“悖論”關系,在他的視覺形象里建構了很多獨一無二的物件,比如像“W圓規(guī)”、“W標準尺W”、“被鋸的鋸”等,就拿“W圓規(guī)”來說,在支撐臂上撞上彈簧,使得彈簧顛覆了圓規(guī)作為一種標準所畫出的圓,同時圓規(guī)的標準也克制了彈簧的存在方式,所以王魯炎的作品使得理性變得雙重,并且還以雙向性的作用出現(xiàn),其實他作品中制造出來的新的理性更像是一種帶有邏輯性的個性。
I ART:你的作品相對來說很理性,那作品的理性呈現(xiàn)、觀者的解讀和可被解讀的延展空間有預設嗎,這些你是怎樣結合起來考慮的?
王魯炎:無論藝術家在藝術中是否有預設性的內容,作品在交流中仍然是開放性的,任何形式的藝術表達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其解讀會因人而異,其中也包括了藝術家與觀眾解讀的不同。因此,理性或者感性的藝術有可能被解讀為相反。我本人習慣或者受價值取向的驅使會從理性的角度解讀自己的作品,但是這并不妨礙別人從感性的角度解讀我的作品。所以,藝術家闡釋自己的作品與觀眾解讀藝術家的作品從不要求一致。藝術家對自己作品的解讀或者觀念賦予,主要是從區(qū)別性和個性化角度出發(fā),尋找理性或者感性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的獨特性。
I ART:能結合展覽或作品談談你曾經說過的“我喜歡在作品中論證”這句話基于怎樣的思考?
王魯炎:我所說的所謂“論證”是指視覺方面的。能否以“視覺論證”的方式將“邏輯的視覺”、“思辨的視覺”、“困惑的視覺”、“質疑的視覺”引入視覺藝術中,從而使視覺藝術變成思想的工具和方法,使某種藝術真正具有思想性,這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也是我在藝術中持續(xù)這一方向的原因。
I ART:那作品在工作室的生成和思考與實踐中的論證即在展覽中所凸顯的論證一致嗎?比如像你在法國圣埃蒂安現(xiàn)當代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和在芳草地展覽館舉辦的“圖·寓言”個展的論證是否一致?
王魯炎:所謂“論證”是我在藝術中所使用的方法。論證的內容與形式會因不同語境而改變。即便是相同的藝術內容與形式,在不同的社會、空間與人群中,也會因環(huán)境、空間與價值觀的不同而會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讀。藝術存在于交流中,藝術是什么完全取決于對它的解讀。在僑福展覽館舉辦的“圖·寓言”個展,與在法國圣埃蒂安現(xiàn)當代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其內在區(qū)別就在于解讀語境的不同。但是,我所說的語境決定語義的概念并不是絕對的。在一些情況下,語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語境。
I ART:你的大型裝置會在工作室成型再放置到展覽現(xiàn)場,還是作品的概念慢慢從工作室到展覽現(xiàn)場的最終成型,你認為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同時,像你的作品《網(wǎng)》直接在展覽現(xiàn)場生成,這種感受和概念有什么區(qū)別?
王魯炎:作品《網(wǎng)》是為摩納哥海洋博物館量身定做的。我先去現(xiàn)場看了場地,全面了解了摩納哥海洋博物館這一獨特語境,然后才在工作室針對性地做出了參展作品方案,根據(jù)展覽空間畫了草圖并且精確制作了作品模型。但是,作品尤其是大型作品從方案到完成期間充滿了不確定性。原有的方案總會因為各種出乎意料的原因而有所改變,這對藝術家來說既是一種巨大的風險,作品因此可能徹底失敗,但同時也為藝術家提供了應變的機會,增強藝術家的應變能力。有一成不變地實施作品的當代藝術家,也有不斷尋找改變作品機會的當代藝術家。事實上,藝術家作品方案實現(xiàn)之前的藝術觀念,在作品實施后總會有所改變。因為,即便方案是被百分之百地貫徹執(zhí)行了,現(xiàn)場中完成的作品與紙上或模型方案性的作品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藝術家需要在解讀上對其應變。
I ART:很喜歡你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悖論是一種最為普遍的存在”你的作品是把不可視的存在變?yōu)榭梢?,也可以說把日?;蛘弑澈蟮臇|西通過藝術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能談談當下能引起你關注的是哪些日常和普遍的事物?或者說你關注到了它們其中的哪些點(比如像你創(chuàng)作的很多剪刀,螺絲,圓規(guī)等工具的繪畫)?
王魯炎:“悖論是一種最為普遍的存在?!边@句話基于我相信任何事物都可以從相反的角度進行解讀。比如,破壞與被破壞的關系與作用與反作用力的原理相同,實際上是破壞與破壞之間的關系。圓規(guī)在兩臂開到相同的情況下,畫出的所有圓形均會彼此相同,不會存在絲毫個性化差異。然而,“W圓規(guī)”的支撐臂上加裝了彈簧,彈簧的任意顫動顛覆了圓規(guī)畫出的圓形,使“W圓規(guī)”畫出的每一個圓形彼此相異而不再相同。同時,彈簧的顛覆性又被規(guī)定在圓規(guī)畫圓方式的軌跡之中。即彈簧的任意性破壞了圓規(guī)的規(guī)定性。圓規(guī)的規(guī)定性又規(guī)定了彈簧的破壞性。二者在相互破壞中同等量喪失和保留了原有屬性。彈簧與圓規(guī)的組合不是破壞與被破壞關系的組合,而是破壞與破壞關系的組合,其設計功能是:使破壞被所破壞的對象所破壞。圓規(guī)是取消個性的理性精密繪圖工具,屬于個性的禁地?!癢圓規(guī)”中理性與個性的悖論關系,正是社會理性規(guī)則中個性被同時禁錮與釋放、消解于保留的真實處境。個性融入了圓規(guī),使個性被理性束縛,使理性被個性“解放”。
I ART:能談談你們“新刻度小組”之間的藝術工作方式和作品中你們的組織關系嗎?
王魯炎:“新刻度小組”的藝術觀念是取消藝術家的個性,藝術方式是:通過合作制定規(guī)則且嚴格執(zhí)行規(guī)則??梢杂靡粋€公式顯示這一過程:從a1≠a2、a2≠a3,到a1=a2,a2=a3的過程。其含義是:“新刻度小組”三名成員分別代表a1、a2、a3。a1、a2、a3在進入小組規(guī)則之前a1≠a2、a2≠a3,也就是說此時的a1、a2、a3還是個性化的。當a1、a2、a3進入小組規(guī)則且在執(zhí)行規(guī)則之后,逐步達到a1=a2,a2=a3,即此時a1、a2、a3的個性化特征在不斷衰減直至被徹底取消。
I ART:通過你當時在藝術圈的缺席,一直工作,再到回歸藝術圈,我覺得很有趣。有趣的是我認為你的缺席不是藝術思考的缺席,讓我好奇的是,你現(xiàn)在的藝術創(chuàng)作狀態(tài)和思考狀態(tài)與當年缺席的狀態(tài)是什么關系?
王魯炎:不被言說且不為人們所知的缺席才是一種真正的缺席。所有的不在場一經以“缺席”這一修辭加以表述時,就已經變成了一種被人們所知的在場——美其名曰“以缺席的方式在場”。相反,那些不被表述的在場實際上卻是一種真正的缺席。(采訪/撰文:李寧 圖片提供:王魯炎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