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在反思中拓展、開掘

2015-01-19 08:43李世濤
藝術百家 2014年6期
關鍵詞:專題研究文化研究當代中國

李世濤

摘 要:2013年,中國的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呈現(xiàn)出了良好的發(fā)展勢頭和巨大的潛力,研究成果豐富,并充滿了活力,在總論研究、專題研究、個案研究三個方面都有不少收獲。但也存在著選題重復、質量不高等局限。鑒于此,有必要加強問題意識,從深層的學術生態(tài)著眼,進而提高該領域的研究質量。

關鍵詞:當代中國;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文化研究;總論研究;專題研究;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2013年,與國內(nèi)其他文論研究領域的沉寂相比,中國的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顯得活躍、深入、生機勃勃,成績也頗為顯著、引人注目。當然,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本文根據(jù)2013年中國內(nèi)地公開出版的報刊、書籍所發(fā)表的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含美學)研究論文和專著,從總論性研究、專題性研究、個案研究三個方面梳理了本年度中國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情況,希望有助于了解本年度這個學科的進展,也為未來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參照。

一、總論研究2013年,關于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總論性的研究較為薄弱,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中國學界“西馬”文論研究中存在問題的反思,以及“西馬”文論在中國的傳播。

馬建輝針對中國“西馬”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他認為,我國當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取得了很可觀的成績”,但應該客觀地把握“西馬”,為此,要強化問題意識和反思意識。他對五個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西方馬克思主義存在著“家族相似”的現(xiàn)象,也適合用這個概念描述“西馬”群落;“幽靈化”的馬克思并沒有維護、堅持總體意義和本質意義上的馬克思,馬克思僅僅是一種碎片化的幽靈式存在,馬克思的實踐性、未來關懷都被淹沒于解構主義之中了;馬克思的思想應該是其成熟時期的思想,如果從思想的演進方面說,可以區(qū)分出“多個馬克思”,可以討論“兩個”或“多個馬克思”,但討論時應該把這個問題置入一定的范圍,以發(fā)展的或動態(tài)的眼光看待這些階段,并注意到它們之間的變革關聯(lián)和統(tǒng)一性,否則,就必然導致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的分裂,甚至出現(xiàn)用“馬克思主義”來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象;“西馬”關注或研究的對象是文化,而不是國家和法律問題,這種“文化轉向”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學界,拓寬了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領域和范圍,但也使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讀“文化化”了,結果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狹隘化;“西馬”(晚近“西馬”尤甚)大都是以西方現(xiàn)代人本主義為其哲學基礎,不少學者開掘《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人本主義思想,并將其奉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這種觀念值得商榷,馬克思主義包含了人道主義思想,看待這個問題應該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范圍之內(nèi)進行;馬克思主義當然是方法,但也是世界觀、傾向性、實踐、價值、信念,而且是統(tǒng)一的,反對把馬克思主義中性化、知識化。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西馬”及其研究者身上,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①

丁國旗梳理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和研究:新時期以前“西馬”主要集中在盧卡契等極少理論家,介紹得多,還談不上研究;20世紀80年代的譯介、研究“是火熱的”;20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末的譯介和研究達到了高潮;新世紀以來的“西馬”研究也涌現(xiàn)了大量的成果。其中,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nèi)學界以排斥、批判為主,之后,國內(nèi)對于“西馬”的態(tài)度有很大的轉變,出現(xiàn)了“過熱”的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化”傾向,導致了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和美學的“多元化”。但是,關于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研究卻進入了“冷落蕭條期”,也應該正視這種現(xiàn)象以及“西馬”自身所存在的問題。②如果缺乏總論性的研究,就可能影響到我們科學地、深入地、全局性地把握“西馬”文論的性質、特點,導致一種“不見森林”的結果,對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研究也是如此,希望以后的研究能夠克服這種局限。

二、專題研究2013年,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專題研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研究面很廣,幾乎涉及了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方方面面,并且不乏亮點,有的研究很有新意,有的研究很有深度。其中,關于“西馬”的烏托邦思想、符號學的研究,以及英國文化唯物主義的研究都可圈可點。具體的研究情況,下面分而述之。(一)“西馬”的現(xiàn)實主義文藝觀。朱印海從現(xiàn)實主義的角度介入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諸如盧卡奇堅持現(xiàn)實主義文藝觀;布萊希特和馬爾庫塞強調(diào)現(xiàn)實主義文藝要深刻地揭露、批判資本主義及其對人的的異化;法蘭克福學派重視文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斗爭,該文從現(xiàn)實主義的角度總結了法蘭克福學派的貢獻,反對把文藝作為逃避現(xiàn)實的、精神的避難所,反對把文藝作為政治的附庸。③(二)悲劇問題。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頗為關注悲劇問題,西方馬克思主義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布萊希特提出的“史詩劇”理論、本雅明的《德國悲劇的起源》、威廉姆斯的《現(xiàn)代悲劇》、伊格爾頓的《甜蜜的暴力——關于悲劇觀念》都豐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的悲劇理論。肖瓊的博士論文《伊格爾頓悲劇理論研究》選取伊格爾頓的悲劇理論作為研究對象,從意識形態(tài)、現(xiàn)代性、革命的角度系統(tǒng)地分析了伊格爾頓的悲劇觀念,進而從整體上進行了評價:“伊格爾頓的悲劇理論是他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立場而對當前現(xiàn)實作出的反應?!趫远ㄈ祟愐庵玖α康母蛔銖椥院捅灸軡摿Φ幕A上,抓住悲劇突變的一瞬,從理論上論證了悲劇所包含的辯證性功能以及悲劇困境所包孕的希望,并將悲劇理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及當前的政治運動結合起來?!雹苡腥さ氖牵撜哌€談及伊格爾頓對中國悲劇的看法及其缺陷。(三)烏托邦思想。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中,烏托邦思想及其研究占有很大的分量,布洛赫、詹姆遜均有專著,馬爾庫塞等理論家都有許多論著論及這個議題。但與其他議題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較為薄弱。但是,在2013年度,這種狀況有所改變,張艷玲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烏托邦思想傳統(tǒng),著重研究了美國當代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的烏托邦思想,她的研究有利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烏托邦思想。

張艷玲把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烏托邦思想傳統(tǒng)分為三種類型:以布洛赫為代表的“本體論”,強調(diào)烏托邦是人類社會的本質,作為一種客觀現(xiàn)象,它始終存在,并有實現(xiàn)的可能;以馬爾庫塞為代表的“終結論”,馬氏認為,現(xiàn)代資本主義導致了馬克思主義和傳統(tǒng)烏托邦的終結,以理性、博愛為基礎的人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人本主義思想將更有效;以哈貝馬斯、高茲為代表的“替代論”,他們指認馬克思主義已經(jīng)無法揭示社會的本質,前者主張以“交往社會的烏托邦”代替“勞動社會的烏托邦”,后者主張以“后工業(yè)社會的烏托邦”代替“資本主義工業(yè)社會的烏托邦”。⑤

張艷玲還進行了個案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哈維、馬爾庫塞、詹姆遜這三位美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的烏托邦思想。她以《希望的空間》為重點,分析了大衛(wèi)·哈維的烏托邦思想,哈維把烏托邦分為:(1)空間形態(tài)的烏托邦,即通過安排空間秩序來展望、憧憬社會的前景,其特點是,可以把城市規(guī)劃方案作為一種烏托邦實踐,需要才智超群、道德高尚之士全景式地進行監(jiān)控,才能夠實現(xiàn)烏托邦方案中的秩序;(2)社會過程的烏托邦,它以時間為重點,其特點是,它強調(diào)歷史發(fā)展過程的重要性,但并沒有徹底否定空間,也要求發(fā)揮空間的基礎性作用;(3)時空辯證的烏托邦,這種烏托邦充分地綜合了前兩種烏托邦的優(yōu)勢,要求辯證地處理時空的關系。⑥

馬爾庫塞是烏托邦“終結論”的代表人物,張艷玲梳理了馬氏的烏托邦思想。在她看來,馬氏的烏托邦思想與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看法密切相關:他強調(diào)現(xiàn)代資本主義導致了人的嚴重異化,社會主義應該重建人本主義理想的維度,把實現(xiàn)人的價值作為根本目標,他強烈地批判了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為了實施烏托邦的方案,他提出了“大拒絕”的方法,即拒絕與當局合作,拒絕參與政治制度的建構,甚至拒斥社會組織的正常更替。既然資本主義終結了傳統(tǒng)的烏托邦思想,他順勢提出了“審美烏托邦”,希望用美、藝術為人類提供一個感性、理性、想象相互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非壓抑的社會,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個人的自由和價值。⑦烏托邦思想在詹姆遜的闡釋學和后現(xiàn)代主義研究中都有所體現(xiàn),2005年,詹姆遜還出版了研究烏托邦的專著《未來考古學》,鑒于此,有必要研究詹姆遜的烏托邦思想。

張艷玲結合詹姆遜的文藝闡釋學,研究了詹氏的烏托邦思想:(1)意識形態(tài)和烏托邦構成了詹姆遜闡釋學的雙重視域,前者構成了其否定闡釋學,要求對烏托邦進行意識形態(tài)的分析,后者構成了其肯定闡釋學,堅持分析意識形態(tài)的烏托邦性。(2)烏托邦具有批判性。烏托邦必須否定現(xiàn)實,也只有這樣,才有其價值,否則,就喪失了其意義,也不成其為烏托邦了。(3)后現(xiàn)代主義的烏托邦具有悖論性。一方面,反烏托邦認為當前的現(xiàn)實世界最好,烏托邦在建設新社會中必然具有極權主義性,另一方面,個人的烏托邦卻喪失了變革社會的要求。這樣,烏托邦與反烏托邦彼此沖突,不可調(diào)和,既然現(xiàn)代資本主義無法根除,就只能寄希望于第三世界及其烏托邦了。她還認為,詹氏提出的“民族寓言”理論具有烏托邦性。⑧遺憾的是,張氏雖然扼要地概述了詹姆遜的烏托邦思想,但《未來考古學》在她的研究中幾乎是付諸闕如的,這種情況也相當普遍,雖然這部著作出版多年,國內(nèi)的研究者卻很少、很薄弱。詹姆遜的《未來考古學》承續(xù)了之前對烏托邦的關注,他還用大量篇幅討論了科幻小說的烏托邦性質。黎嬋、石堅獨辟蹊徑,從這部著作出發(fā),挖掘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科幻批評(尤其是其烏托邦維度),這樣的研究彌補了此前研究的不足。她們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科幻批評流派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資源是新左派思想。它把握了科幻小說對現(xiàn)實說“不”的否定精神,具有闡釋學和文學的雙重含義。它的烏托邦思想以蘇恩文、詹姆遜為代表,還能夠追溯到布洛赫,涉及到闡釋學意義上的烏托邦沖動與烏托邦總體的性質與區(qū)別。在烏托邦文類的闡釋上,它以“中立化”代替了“理想的社會藍圖”的概念,強調(diào)了形式的總體化差異的辯證法。⑨(四)符號學。近半個世紀以來,符號學在西方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其中,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也從它那里汲取營養(yǎng),并推動了符號學的發(fā)展。

張碧集中研究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對符號學的批判與借鑒,其批判維度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對結構主義符號學的方法的批判;對“共時性”認識維度及其派生概念的批判,即符號的表意實踐是人的主體對客觀現(xiàn)象的概念化過程,因此,不能將符號的生成看做封閉系統(tǒng)的自然的衍生物,這樣,符號學批評視野應該被延伸到社會、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現(xiàn)實領域,并歷時性地考察社會文化符號的變遷。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對符號學的借鑒主要表現(xiàn)在積極吸收了結構主義符號學的成果:借鑒了它對符號本質的理解,并把它延伸到對社會文化批判方法模式上;強調(diào)社會文化表意產(chǎn)生于變化的社會生產(chǎn)狀況之中,靈活地運用它的符號學概念和方法,并拋棄結構主義符號學的生成語境及其形而上學的規(guī)定。其中,德拉沃爾佩、戈德曼、阿爾都塞、霍爾等理論家都批判并認可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共時性方法。符號學的巨大發(fā)展及其復雜性,決定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接受符號學影響的復雜性,詹姆遜、布迪厄對符號學的接受都非常復雜,需要具體分析。⑩

張碧還以斯圖亞特·霍爾為例,研究了他的符號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性。作為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論家,斯圖亞特·霍爾的符號學理論與實踐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色彩。張碧研究了他的符號學理論與實踐,重點分析了他對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吸收和揚棄,即他把電視節(jié)目區(qū)分為“內(nèi)容”和“形式”,并分析了它們在節(jié)目制播的兩個階段(搜集、整理節(jié)目的政治信息并改造為話題是電視節(jié)目的“形式”;圍繞話題產(chǎn)生的辯論話語是電視節(jié)目的“內(nèi)容”)的表現(xiàn);分析了其符號學理論與實踐對結構主義的批判(注重共時性、靜態(tài)的研究)及其馬克思主義傾向,即符號的能指與所指的關系的確定(或意義的生成),并不是決定于符號系統(tǒng)的差異性,而是由社會歷史的活動、語境、約定俗成決定的。她進而分析了霍爾的符號產(chǎn)生意義的三種方式:反映途徑、意向性途徑、構成主義途徑。據(jù)此,作者認為:“透析霍爾復雜而精深的人文社會科學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的掘進與文化研究理論的建構無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B11近年來,趙毅衡等中國學者已經(jīng)意識到并著手建立中國的符號學,而關注并汲取國外的符號學研究成果是建立中國符號學的一項重要工作,希望這些研究為建設中國的符號學提供新的經(jīng)驗。(五)現(xiàn)代性的審美救贖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寄希望于審美的救贖,并有大量的論著研究這個問題,但我國的研究卻很零散。許勇為研究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現(xiàn)代性的審美救贖理論,在他看來,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美學是對馬克思批判理論傳統(tǒng)的美學化改造,它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批判,是一條審美現(xiàn)代性的救贖之路。而且,它自身及其方法都存在著明顯的缺陷:注重塑造個體內(nèi)在的精神;方法屬于文化批評,而非馬克思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評,缺乏實踐性;喪失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性。因此,它無法推進社會的變革,也無力把社會歷史帶出現(xiàn)代性的困境。B12我們希望許勇為的研究能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六)空間轉向。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空間轉向頗為引人注目,近年來,哈維等馬克思主義學者努力發(fā)掘馬克思主義的空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引發(fā)了國內(nèi)學者的熱議。耿波、李東瑤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歷史”觀念是一種時間美學的建構,因忽視“時間”與“生產(chǎn)”之間的深層邏輯關聯(lián)而導致了政治上的迷誤。馬克思主義的空間轉向引發(fā)了新的政治時代的到來,即都市空間政治。在都市空間中,發(fā)生了從時間美學向都市空間的嬗變,都市空間美學以同時包含主動—被動內(nèi)涵的個體為審美主體,同時包含了政治否定和個性解放兩方面的審美意蘊。B13盡管他們對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的判斷有點偏頗,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空間在建構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空間生產(chǎn)是都市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國內(nèi)外的空間研究必須注意空間生產(chǎn)中蘊含的權利、政治性,關注空間生產(chǎn)的公平、正義,國內(nèi)的空間研究更要強化這一點,防止把空間生產(chǎn)純粹物質化、自然化。國內(nèi)學界對空間理論、馬克思主義的空間理論的研究都非常薄弱,這個研究無疑可以引起國內(nèi)學界對馬克思主義空間問題的關注,并把空間問題的研究推向深入。(七)后馬克思主義。近年來,后馬克思主義廣受哲學界、馬克思主義學科的關注,但文論界對它(尤其是它對于文論建設的意義)的關注卻不夠。從這個意義上講,陶水平的研究值得我們重視。陶水平細致地研究了后馬克思主義及其對當前文藝研究的意義,他研究了“接合”理論對當代歐美“文化研究”的影響,并著重研究了“接合”理論之于中國文論建設的意義,即把古今、中西、文史哲、理論與實踐“接合”(代替“整合”、“融合”)起來,從而具有“建設性、廣泛性、理論性、實踐性、可言說性、可操作性”。鑒于此,他為中國當代的文化建設開出了這樣的藥方:“走向‘接合主義的美學理論、文學理論、文化理論及其批評實踐?!盉14(八)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論思想。中國文論界一直關注法蘭克福學派,2013年度的文論研究仍然如此。譚好哲分析了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文藝、技術的兩種價值取向:以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為代表的排斥或否定派,以本雅明為代表的肯定派。作者認為,技術與藝術的關系是復雜的,兩派分別抓住了問題的一個方面,有其合理性。但是,從根本上講,媒介技術是中性的、無傾向性的,其傾向性是由政治、經(jīng)濟等因素決定的,不能把工具性的媒介技術與社會的傾向性的媒介技術混淆起來;對技術和藝術的先進與否的判定,除了考慮生產(chǎn)力外,還要考慮其他因素。B15王才勇則梳理了這個學派的現(xiàn)代性批判的主線。他認為,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方面,法蘭克福學派美學早期、中期的理論家把重點集中到了現(xiàn)代性批判,加上爆發(fā)革命的可能性的減弱,他們就把批判的重點轉移到文化上,借助于遠離現(xiàn)實的文化形式進行批判,并把審美、藝術作為落腳點。這樣,法蘭克福學派的現(xiàn)代性批判就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美學批判,集中在審美、藝術領域,這種傾向深刻地影響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甚至成為其文論、美學的一條主線。B16這些研究無疑能夠促進我們從整體上把握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論、美學。(九)英國的文化唯物主義。英國的文化唯物主義是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內(nèi)學界對它較為關注。胡小燕關注它對于英國文論的文化轉向的影響。她認為,英國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轉向不可避免,但其方式卻較為復雜,導致文化與基礎/上層建筑模式之間始終是互補的關系:文化被置于基礎/上層建筑模式之中,文學批評從文學的內(nèi)部批評轉向了文學與社會關系的研究。原因在于,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組織方式和價值觀滲入工人階級的日常生活,文化因素成為英國馬克思主義理解“階級”問題的新的立足點。傳統(tǒng)與這些因素的結合,使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具有下述特點:強調(diào)歷史的總體性;立足于整體性的基礎,強調(diào)上層建筑是經(jīng)濟基礎的結果,也是其發(fā)揮作用的先決條件,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問題在革命中有重要的作用;注意把握上層建筑與經(jīng)濟基礎間的辯證關系,例如,葛蘭西把“市民社會”這個經(jīng)濟基礎的概念,改寫為意識形態(tài)機構。這樣,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沒有拋棄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模式,而是使文化與它成為一種互補的關系,并由此克服了還原論、決定論的影響。B17段吉方從微觀的角度細讀了雷蒙·威廉斯的“感覺結構”,并由此梳理了英國的“文化唯物主義”。具體而言,威廉斯以“感覺”區(qū)別世界觀、意識形態(tài),以“感覺結構”表現(xiàn)了對基礎、文化、上層建筑之間關系的看法;他的“感覺結構”受戈德曼的“世界觀”影響,但又不同于它,后者強調(diào)文藝作品與社會集團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前者強調(diào)文學與一定社會生產(chǎn)之間的辯證的而非完全結構的關系,他用“感覺結構”分析文學作品,并把它從社會領域擴大到審美領域;“感覺結構”奠定了“文化分析”的方法、“文化唯物主義”美學的范式,在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立場上恢復了感覺、經(jīng)驗、價值、形式之于意識形態(tài)的復雜影響。B18文化唯物主義是英國現(xiàn)代文論、馬克思主義文論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很有必要梳理清楚它的發(fā)展脈絡、特點,這方面的研究尚有一定的空間,希望出現(xiàn)更深入的成果。

三、個案研究2013年度的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個案研究主要集中于英國的伊格爾頓、美國的詹姆遜、德國的本雅明,實際上,這種狀況已經(jīng)持續(xù)了多年。就本年度的研究情況看,既有面的全面拓展,又有深度的開掘、質量的提升,某些研究試圖與國際學界展開對話、富有探索性,代表了我國文論界的研究水平。而且,有意思的是,以前關注不多的東歐文論家逐漸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但是,也存在著選題重復、研究平庸、缺乏新意等缺陷。(一)伊格爾頓是英國當今最活躍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家,時有論著刊行,并引發(fā)廣泛關注。中國文論界對他的熱情一直不減,2013年仍然如此,本年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伊氏批評理論的全局及其新著《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王涌全面地研究了伊格爾頓的文藝理論,分別梳理了“藝術生產(chǎn)論”、“審美意識形態(tài)”和“理論之后的理論”,并作出了實事求是的評價。其“藝術生產(chǎn)論”揭示了藝術的特點與功能,發(fā)展了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生產(chǎn)理論:藝術不僅能夠認識、把握現(xiàn)實,而且也能夠創(chuàng)造、生產(chǎn)現(xiàn)實;藝術生產(chǎn)是精神的生產(chǎn);藝術與生產(chǎn)的關系必然涉及到藝術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藝術與現(xiàn)實并不直接相關,而與意識形態(tài)直接相關,意識形態(tài)指“那些與社會權利的維護和再生產(chǎn)有著某種聯(lián)系的感覺、評價和信仰的模式”,它植根于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結構”?!皩徝酪庾R形態(tài)”是伊格爾頓重要的理論貢獻,它揭示了藝術的審美和意識形態(tài)的性質:藝術生產(chǎn)是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生產(chǎn),作者用一定的形式加工意識形態(tài),作品文本就成為意識形態(tài)、審美意識形態(tài),解讀也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再生產(chǎn);藝術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可以為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服務,也可以抵制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巨大的溶解力,能夠溶解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內(nèi)容;“審美意識形態(tài)”來自于人內(nèi)心的感性力量,有強大的內(nèi)化作用,其作用離不開感性。伊格爾頓與時俱進,極為關注當下理論的發(fā)展。面對批評理論的衰落,他出版了《理論之后》,總結了當代理論的發(fā)展趨向,提出了“后理論時代的理論”的命題,即這樣的理論質疑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理論,不再信奉普遍、客觀的真理,滑向了主觀真理;它反對統(tǒng)一的、整體性的東西,沉溺于個體的、非規(guī)范的東西。伊格爾頓指出了理論衰落的事實,并非認同理論的這種發(fā)展趨勢,而是為了呼喚理論復興,呼喚時代對理論的興趣和需求。B19賈潔也以伊格爾頓的批評理論為研究對象,但選取了批評策略的角度,并總結了伊氏的批評策略:同時使用精英的、民粹的筆法,使自己的寫作服務于教育大眾的目的;宣傳正確的理論、觀念,并為一些被遮蔽、誤讀或歪曲的常識和概念正名;有意打破批評寫作、創(chuàng)意寫作的鴻溝,或靈活運用,或把它們與學術規(guī)范結合起來;強化學術領導權、反對學霸。B20蔣繼華則從本雅明對伊格爾頓影響的角度切入了伊氏的批評理論:伊格爾頓對文藝本質的理解中強調(diào)了文藝的意識形態(tài)性、生產(chǎn)性,尤其是技術的決定作用;伊格爾頓一定程度地接受了本雅明的歷史哲學(尤其是碎片化的歷史、進步的線性歷史)和“星座化”的批評策略;伊格爾頓借鑒了本雅明的語言風格,經(jīng)常運用調(diào)侃、幽默、通俗、非體系化的表述方式。B21這些研究有助于我們從整體上認識伊格爾頓的文論。此外,隨著中國批評界對身體及其話語的興趣的增強,國內(nèi)學界開始關注伊格爾頓的身體話語,劉壇茹的文章梳理了伊氏的身體話語。在她看來,伊格爾頓認為,誕生于18世紀的美學實際是一種身體話語,在鮑姆嘉登以后的相當長時期內(nèi),其唯物主義并沒有得到發(fā)展,為此,要挽救其唯物主義,把它從唯心主義的窒息中解救出來,強調(diào)審美具有身體的物質性。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美學承擔了專制主義統(tǒng)治的潤滑劑和替代品,通過身體感覺的沖動,把主體和同情聯(lián)系起來,使主體在促成社會和諧的前提下保持獨立,也為資產(chǎn)階級提供了理想的統(tǒng)治模式。審美意識形態(tài)具有辯證性,統(tǒng)治階級渴望審美,但審美又是危險的,可能顛覆權利;女性主義應該把身體經(jīng)驗與經(jīng)濟、階級意識融合起來;悲劇中痛苦的身體也有生物性、自然性,可能產(chǎn)生解放的、反抗的主體,具有顛覆專制的潛能和力量。他批判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身體觀,要保障身體在自然、文化間的張力,使之回到人本主義的身體,并恢復其抵抗性。B22本年度的伊格爾頓研究還集中于對其新著《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的研究。在歐美金融危機的背景中,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及其價值再度引發(fā)了學界的廣泛關注。2011年,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伊格爾頓出版了他的著作《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清理了西方世界對馬克思的誤讀,探討了馬克思的當代意義,引起了歐美學界對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廣泛討論。當年,新星出版社就迅速推出了該著的中譯本,漢語學界也有熱烈的討論。討論延續(xù)至今,在2013年的文論、文化討論中亦有所反映。穆寶清強調(diào)了該著的意義,即深刻地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有利于西方世界重新認識并重視馬克思主義,同時,對“今日中國理論的發(fā)展”也有借鑒價值;著重研究了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人性”一面,即自我實現(xiàn)、獲得真正的自由和美、享受豐富而幸福的生活,論證了馬克思倡導的社會主義對高尚道德的追求、資本主義對自然和環(huán)境的破壞;作者也反思了該著引發(fā)的爭議、批評,該著的意義得到了許多人的肯定,但也有不少爭議、批評,主要是該著理論探索的薄弱或缺失,及其刻意迎合讀者的通俗化。B23孫士聰則從“自發(fā)的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切入討論,文化馬克思主義批判了經(jīng)濟主義拘泥于經(jīng)濟層面的局限,但自身卻忽視、排斥了經(jīng)濟層面及其影響的研究;《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中的“自發(fā)的馬克思主義”立意于資本的自我拯救,雖然它重視經(jīng)濟,但卻一定程度地忽視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訴求。這樣,這兩種馬克思主義仍然具有難以克服的困境,伊格爾頓的困境和焦慮源于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的困境。B24這些研究有新意、深度,論者思維活躍,一定程度地提升了研究的整體水平。(二)詹姆遜是美國最重要、最活躍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家,他一直是中國學界關注的“西馬“文論的中心人物之一,2013年的詹姆遜研究延續(xù)了這個傳統(tǒng),并有所拓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學闡釋學思想。王淑玲概述了詹姆遜的文學闡釋學思想,即詹姆遜的文學闡釋學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批評地吸收了精神分析學、原型批評、新批評、結構主義、接受美學的成果,其中,新批評、結構主義是其兩大背景;它穿梭于形式主義的研究和生產(chǎn)方式的歷史研究,致力于文學的祛偽和非神秘化;它包括了個人、社會、歷史的三個層面。這樣,詹姆遜的文學闡釋學就具有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重新解釋了文學與政治的關系;科學處理了作品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處理好了共時性和歷時性的統(tǒng)一;把文本的闡釋和歷史、政治、意識形態(tài)結合起來。論者比較準確、客觀、翔實地介紹和評價了詹姆遜的文學闡釋學思想,但新意不足。B25巧合的是,2013年出版了兩部研究詹姆遜闡釋理論的專著,一部是姚建斌的《走向馬克思主義闡釋學:詹姆遜的闡釋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該著把詹姆遜闡釋理論放在西方闡釋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背景中進行研究,研討了其理論淵源、闡釋的總體化原則、闡釋策略的歷史化、闡釋中心的意識形態(tài)和烏托邦內(nèi)容,強調(diào)了詹姆遜闡釋理論的馬克思主義性質。另一部是沈靜的《詹姆遜的馬克思主義闡釋學美學》(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該著著眼于詹姆遜的黑格爾式的馬克思主義及其對其闡釋學美學的影響,系統(tǒng)地研究詹姆遜的闡釋理論體系,強調(diào)要分別從政治、社會、生產(chǎn)方式的層次展開對文化實踐的闡釋,同時,作者也發(fā)掘了詹姆遜把馬克思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結合起來,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闡釋,尤其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

第二,后現(xiàn)代文化理論。黎庶樂通過研究詹姆遜的后現(xiàn)代文化批判理論,得出了這樣結論:詹姆遜改造、超越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美學傳統(tǒng),他以其文化政治學抵制資本邏輯、資本主義的普遍化邏輯及其在全球的蔓延,用烏托邦抵抗全球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進而重建集體性的主體,他的后現(xiàn)代文化批判具有鮮明的美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特色。B26

第三,第三世界文化理論。韓雅麗認為,對第三世界的關注是詹姆遜文化政治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詹姆遜針對第三世界的歷史、現(xiàn)實,揭示了第三世界文化的寓言性質和第三世界知識分子作為政治知識分子的角色。詹姆遜把第三世界作為抵制晚期資本主義壓制的“飛地”和重要力量,構建了第三世界主義的政治。B27

第四,詹姆遜對阿多諾接受、揚棄和激活。孫士聰認為,詹姆遜激活了理論政治策略的規(guī)劃、否定辯證法、晚期資本主義邏輯三者之間的對話。20世紀70年代的“否定辯證法”是“一個巨大的失敗”,但詹姆遜把它轉變?yōu)椤稗q證法的楷模”、“我們時代的分析家”,并深刻地影響了詹姆遜的理論建構。晚期馬克思主義時代的“否定辯證法”既希望直面資本主義的新現(xiàn)實,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當下有效性,因此,它可以是“失敗”也可以是“楷模”,它體現(xiàn)了詹姆遜發(fā)掘馬克思主義闡釋有效性的努力。B28

此外,應該提及的是,杰姆遜與中國學界一直有良好的交往和互動,2012年12月,78歲高齡的詹姆遜仍然不辭辛苦地應邀到中國講學,他在北京大學做了《奇異性美學》B29的學術演講,并出席了北京大學中文系等單位主辦的“杰姆遜與中國當代批評理論研討會”B30。之后,他又結合其新著《再現(xiàn)資本》,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做了主題演講,其旺盛的精力、淵博的知識、敏銳的理論觸覺、靈活自如的批評都令中國學界嘆為觀止。這幾次演講及其《再現(xiàn)資本》理應給中國學界帶來相應的反應,不過,2013年的研究并沒有反映出來,也許是時間有限的原因吧。本年度的詹姆遜研究雖然較為細致、全面,但重復較多、有新意的研究也相當有限,例如,關于他的闡釋學、后現(xiàn)代理論的研究。而且,與詹姆遜近年來的論著相比,中國學界的研究相當滯后,對詹氏新近理論的進展缺乏相應的研究,原因在于詹氏思維的活躍、論著表述的艱澀、討論問題的難度,希望這種狀況以后能夠有所改變。(三)阿爾都塞的戲劇觀。以前的阿爾都塞研究多集中于其意識形態(tài)理論,本年度的研究轉向了其戲劇觀。田延研究了阿爾都塞的基本戲劇觀:戲劇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它與政治密切相關,表達著某種政治訴求,純粹的、唯美的戲劇觀是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神話,應該拋棄;戲劇應該有政治立場、黨性,作為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戰(zhàn)場,以獨特的方式承擔起意識形態(tài)批判的任務,爭取無產(chǎn)階級的文化領導權;戲劇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應該以“去中心化”的戲劇結構為載體,展示真實的辯證法,展現(xiàn)現(xiàn)實力量的運動過程,對資產(chǎn)階級的“情節(jié)劇”“祛魅”,使觀眾真正地思考、質疑、批判資產(chǎn)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同時,作者也揭示了其戲劇觀的唯物主義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B31胡小燕根據(jù)《皮科羅劇團,貝爾多拉西和布萊希特(關于一部唯物主義戲劇的筆記)》總結阿爾都塞的唯物主義戲劇觀的特征,即批判的立場和離心結構(或不對稱的結構),但是阿爾都塞懷疑作家和觀眾的獨立性,以及依靠離心結構所產(chǎn)生的美學效果,原因歸結于其意識形態(tài)訴求。B32這些研究彌補了此前研究的不足,有助于我們?nèi)娴卣莆瞻柖既奈乃嚴碚?。(四)本雅明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文論家,其文本以晦澀、難懂著稱,也一直是國內(nèi)外學界研究的熱點,2013年的文論研究也是如此。本年度本雅明文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靈韻。王才勇比較了“靈韻”與“人群”關注點的不同,進而揭示了背后的文化、社會意蘊。即本雅明的靈韻關注的是藝術經(jīng)驗,人群關注的是生活經(jīng)驗、都市體驗。本雅明通過對各種現(xiàn)代性轉向的關注,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代藝術經(jīng)驗背后的社會變遷,以及現(xiàn)代精神的變化。鑒于這些變化的缺陷,對其進行了批判,其靈韻、都市體驗都體現(xiàn)了這種思路,后者是現(xiàn)代性的起源,前者使他深刻地揭示了藝術的現(xiàn)代性,對它們的批判使他成為修復現(xiàn)代性的重要的知識分子。B33王涌通過靈韻揭示了本雅明對現(xiàn)代大眾文化的認識:本雅明的意義主要集中于他對現(xiàn)代性問題的思考,表面上看,他的靈韻理論揭示的是藝術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變,但實際上揭示了現(xiàn)代性的大眾文化的特點:一體化和程式化。同時,他通過對德意志哀悼劇、波德萊爾、卡夫卡等現(xiàn)代文藝現(xiàn)象的解釋,揭示了先鋒派固有的特征:形式游離出內(nèi)容之外。實際上,這些現(xiàn)象揭示了現(xiàn)代性的兩種文化形態(tài):不滿于現(xiàn)實,進而將另一種理性注入到現(xiàn)實中;認同于現(xiàn)實,由現(xiàn)實給出意義認同。而且,這兩種文化形態(tài)各有其建構性、破壞性,這又重新提出了文化自覺的問題。B34張冰則闡釋了靈韻與進步、藝術終結的復雜關系:體現(xiàn)了“進步”觀念的靈韻是一種使人安于現(xiàn)狀的精神麻醉品,靈光藝術與官方意識形態(tài)有共謀的關系,為了反抗現(xiàn)實的黑暗,必須拒絕靈光藝術、呼喚其終結;機械復制的藝術具有革命性和救贖性,希望它能夠把人類和藝術從進步觀中解救出來。本雅明的藝術終結觀雖然也和上世紀60年代討論的藝術終結一樣,關注進步對終結的意義,但是,不同于后者的對進步不持價值立場的思路,它主要是為了否定進步。

第二,藝術生產(chǎn)。翟傳鵬提醒,研究本雅明的“藝術生產(chǎn)”理論時應該注意:技術在藝術生產(chǎn)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機械復制時代的文藝特點是光暈的消失,它導致了心神渙散、震驚效果?;谶@些原因,他認為,本雅明是一個注重日常審美體驗的“文人”。B35趙勇對比了本雅明的《作為生產(chǎn)者的作家——193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西斯主義研究所的講演》和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兩個“藝術政治化”的文本,進而闡釋了這兩個文本的異同:本雅明美化“技術”,重視作為生產(chǎn)者的作家的作用,原因在于,技術能夠武裝知識分子,并使其完成其階級斗爭、革命事業(yè)的使命,為此,應該努力把知識分子吸納到工人階級中,以提高大眾的反思能力;毛澤東則要求知識分子改造思想、轉變階級立場,與工農(nóng)兵結合。這樣,兩個文本在對作家藝術家的定位(“生產(chǎn)者”和“工作者”)、對技術的重視(“技巧”與“語言”)、對物與人的打磨(“功能轉變”和“思想改造”)、對革命主體的期望(“工人階級”和“工農(nóng)兵大眾”)等方面較為相似;但是,兩個文本的不同也是非常明顯的,本雅明重視“物”、“功能轉變”,導致了“知識分子大眾”、“介入文學”;毛澤東重視“人”、“思想改造”,導致了“知識分子大眾化”、“遵命文學”。B36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從其他角度研究本雅明文論的成果,這些成果從不同方面開拓了此前的研究。羅如春從審美現(xiàn)代性的角度觀照本雅明:本雅明拒絕了線性的機械時間;從他對普魯斯特時間觀的解讀中,他重視過去、理解過去,把過去壓縮為空間形式,并以其預示未來,繼承了審美現(xiàn)代性的時間論傳統(tǒng);他期待彌賽亞時間,打破了對連續(xù)性時間的信仰,強調(diào)歷史事件與當下的意義,把事物從線性時間中提取出來并辯證地并置起來、相互說明,使其重獲新生;本雅明努力打破歷史進步機械論的禁錮,打破未來與進步必然聯(lián)系的意識形態(tài)神話,超越因果聯(lián)系,具有后現(xiàn)代的因素。B37教佳怡著重研究了本雅明“辯證意象”概念,在本雅明那里,“辯證意象”是認識論、歷史觀和美學經(jīng)驗的統(tǒng)一: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本雅明較為偏愛特殊性,它是一種具象的、碎片化的存在,把具體事物聯(lián)系起來,克服了歷史哲學的抽象性;從歷史觀來看,“辯證意象”強調(diào)破壞、斷裂、非同時性的時刻、時刻的并置;從美學經(jīng)驗看,從時間的視角闡釋視覺經(jīng)驗,使當下脫離線性的機械時間,制造出有震驚效果的時間結構,使人瞬間感知到真相。作為“辯證意象”的歷史時間指非連續(xù)的時間;意象化的時間體驗存在于攝影和電影中;共時性的意象作為一種“辯證意象”,體現(xiàn)于城市美學中。B38孫士聰獨辟蹊徑,從愛情體驗的獨特角度研究了《莫斯科日記》,認為它展示了本雅明創(chuàng)作時的生活與思想的糾纏,是其自我的投射。這樣,阿斯婭(本雅明的情人)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內(nèi)在的本雅明的源頭,誘發(fā)了他對現(xiàn)代性批判的哲學思考。在總體物化、“偽經(jīng)驗”流行的時代,本雅明把個體的真實經(jīng)驗作為拯救、超越的最后希望,他終其一生追求的“經(jīng)驗的哲學”在《莫斯科日記》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B39本雅明思想的艱深、行文的天馬行空、行為的特立獨行都吸引了眾多的研究者,本年度的研究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都有不少收獲,但與往年也有一定的重復,預計這種狀況還會持續(xù)一段時間。(五)馬爾庫什。近年來,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及其文論家逐漸進入中國學者的視野,研究也是隨之增多。喬治·馬爾庫什(Georg Markus,1934-)是東歐新馬克思主義主要理論家和布達佩斯學派的核心人物,其理論逐漸得到了中國學界的關注,本年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人的本質”理論。

顏巖認為,馬爾庫什科學地區(qū)分了“人的本性”、“人的本質”兩個概念,細致地研究了“人的本質”概念的三個要素:勞動、社會性和意識,進而創(chuàng)造性地解釋了其內(nèi)涵,即“人的本質”不是所有時代每個人類個體都具有的特征的簡單相加,而是人類真實的歷史存在的特性,即對自由、普遍性和主體性的追求與獲得。這樣,馬爾庫什繼承了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和盧卡奇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思路,超越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相關論述,豐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B40員俊雅充實了顏巖的研究,她主要圍繞馬爾庫什的《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學》研究了馬爾庫什對“人的本質”的闡釋:從人與動物的區(qū)別看,人是一種普遍的自然存在,具有生產(chǎn)勞動性;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的存在,人的本質為勞動、社會性和意識及其體現(xiàn)的普遍性;人的本質與歷史有關,具有歷史性。作者認為,馬爾庫什的探索回應了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等思潮的挑戰(zhàn),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B41我國對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希望以后的研究更為豐富,使我們能夠借鑒東歐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成果。此外,還有一些零散的個案研究值得關注。考德威爾是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開山,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先聲,在馬克思主義文論發(fā)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趙國新研究了考德威爾的兩部重要著作的主要內(nèi)容和意義,有助于我們認識他在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的地位?!痘孟笈c現(xiàn)實》涉及了詩的起源、演變與人類歷史之間有明顯的對應關系:詩的性質與社會經(jīng)濟活動有關;詩的發(fā)展與社會分工同步;詩歌的內(nèi)容反映了社會各階段的狀態(tài),其思想風貌、形式技巧與該社會時期相對應。他在該著中使用了文學社會學的方法,重視考察文學的起源和功能?!秱髌媾c現(xiàn)實主義:英國資產(chǎn)階級文學研究》則揭示了文學發(fā)展的正—反—合的辯證發(fā)展過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的融合產(chǎn)生了現(xiàn)實主義,啟發(fā)性和機械教條性并舉,過于強調(diào)經(jīng)濟對文學的影響。這些著作使考氏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藝術的幻想功能影響了布洛赫的藝術的烏托邦功能、馬爾庫塞的文學解放功能;文學形式與社會發(fā)展階段的對應關系,影響了戈德曼的發(fā)生學結構主義;對流行文化的批判與法蘭克福學派一致。B42

李弢以《美學理論》附錄中的“初稿導言”為研究對象,論文從常被人忽視的這篇導言出發(fā),以小見大,由此揭示了阿多諾美學研究的注重批判、否定現(xiàn)實、異質性的思路及其現(xiàn)代意義。B43胡俊研究了本·阿格對文化研究的看法,本·阿格認為,文化研究應該把批判日常生活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文化研究應該直接參與文化政治實踐;文化研究應該致力于構建文化批評的公共話語。B44

傅其林以奧地利馬克思主義文論家恩斯特費歇爾(Ernst Fischer)的《藝術的必然性》(The Necessity of Art)為例研究了其審美人類學思想,費歇爾把原始時期的勞動作為巫術,并把巫術作為藝術的起源、功能,藝術具有一種融合個人與集體、使個體具有社會性的功能,后來,階級社會的藝術的功能逐漸發(fā)生了變化;藝術的內(nèi)容決定形式,但藝術的形式仍然具有本質性的意義,原始藝術的形式本質上有巫術的意義,藝術形式主要是藝術的審美特性,它凝聚了內(nèi)容、表現(xiàn)了社會經(jīng)驗,是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的有機融合;藝術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面臨著悖論,藝術品成為商品并受到競爭規(guī)律的支配,但藝術家卻自由到了荒謬的程度,藝術是對現(xiàn)實的否定、虛幻的反抗,藝術喚醒了人們的自由以及對自由的追求,這也是其價值之所在;社會主義藝術不能最終消滅矛盾,應該面對、批判現(xiàn)實的矛盾,社會主義的藝術市場應該滿足人們欣賞的需求,也要強調(diào)藝術家的責任。論者認為,費歇爾吸收了人類學、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成果,從多方面探索了藝術的規(guī)律,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論,是我們應該繼承的遺產(chǎn),但是,他的審美人類學又面臨著諸多的困境,諸如,宏大敘述的總體化、歷史哲學的進化論、人類中心主義的自大等困境,這些困境在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文化語境中顯得更為突出,也是我們應該注意并努力克服的。B45應該提及的是,2013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董學文主編的《西方文學理論名著提要》,該著簡明扼要地概述、評價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代表作的一些基本觀點,如盧卡契的《現(xiàn)實主義辨》、本雅明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戈爾德曼的《論想說的社會學》、馬舍雷的《文學生產(chǎn)理論》、詹姆遜的《語言的牢籠》、伊格爾頓的《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馬爾庫塞的《審美之維》,對于了解、掌握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綜上所述,2013年度中國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在總論性研究、專題研究、個案研究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研究的廣度、深度、新意、質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也強化了反思意識、問題意識,有的研究填補了空白。但是,也存在著低水平重復、研究雷同、缺乏新意等局限,這些局限與研究者的素質、研究對象的難度有關,也與當前學術研究缺乏規(guī)范、片面追求數(shù)量、輕視質量的科研環(huán)境有關。無論如何,我們還是希望中國的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能夠保持既有的活力、勇往直前,提升自己的研究境界,同時也帶動中國當代文論的發(fā)展。(責任編輯:帥慧芳)

① 馬建輝《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幾個問題》,《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年第1期。

② 丁國旗《譯介與反思——“西馬”研究在中國的命運》,《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年第1期。

③ 朱印海《中西馬克思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藝觀念的比較分析》,錢中文主編《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77-180頁。

④ 肖瓊《伊格爾頓悲劇理論研究》,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7頁。

⑤ 張艷玲《美國烏托邦文學的流變》,天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68-169頁。

⑥ 同⑤,第173-174頁。

⑦ 同⑤,第174-180頁。

⑧ 同⑤,第185-186頁。

⑨ 黎嬋、石堅《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幻批評流派的烏托邦視野》,《四川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⑩ 張碧《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對符號學的批判與借鑒》,《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B11 張碧《批判立場陳述與多元方法整合——論斯圖亞特霍爾的符號學觀及符號學實踐》,《社會科學》,2013年第9期。

B12 許勇為《現(xiàn)代性批判的審美化之因——西方馬克思主義現(xiàn)代性審美救贖理論評析》,《人文雜志》,2013年第12期。

B13 耿波、李東瑤《馬克思主義的空間轉向與都市空間美學》,《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B14 陶水平《后馬克思主義與文化研究》,錢中文主編《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74頁。

B15 譚好哲《當代傳媒技術條件下的藝術生產(chǎn)——反思法蘭克福學派兩種不同理論取向》,《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B16 王才勇《藝術與文化批判——法蘭克福學派美學的題旨與路徑》,《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7期。

B17 胡小燕《論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化轉向的特殊性》,《西北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B18 段吉方《“感覺結構”與“文化唯物主義”的理論蹤跡——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美學的理論細讀》,《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1期。

B19 王涌《論伊格爾頓的幾個理論貢獻》,《國外文學》,2013年第1期。

B20 賈潔《論特里·伊格爾頓的美學批評策略》,《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年第2期。

B21 蔣繼華《論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批評理論的確立——基于伊格爾頓對本雅明解構思想的接受維度》,《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年第5期。

B22 劉壇茹《伊格爾頓:身體政治建構的多重文化路徑》,《文藝評論》,2013年第9期。

B23 穆寶清《伊格爾頓:重新堅定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年第2期。

B24 孫士聰《文化馬克思主義之后——以伊格爾頓“自發(fā)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心》,《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12期。

B25 王淑玲《詹姆遜文學闡釋學思想探析》,《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年第2期。

B26 黎庶樂《詹姆遜的后現(xiàn)代文化批判理論研究》,《學術研究》,2013年第7期。

B27 韓雅麗《文化理論、知識分子:詹姆遜第三世界理論探微》,《北方論叢》,2013年第1期。

B28 孫士聰《阿多諾:詹姆遜的幽靈——否定辯證法闡釋中的晚期馬克思主義邏輯》,《文藝研究》,2013年第9期。

B29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遜著,蔣暉譯《奇異性美學》,《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年第1期。

B30 崔柯《“杰姆遜與中國當代批評理論”學術研討會綜述》,《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年第1期。

B31 田延《論阿爾都塞的唯物主義戲劇觀》,《文藝評論》,2013年第1期。

B32 胡小燕《意識形態(tài)與唯物主義藝術創(chuàng)作——論阿爾都塞的戲劇理論》,《人文雜志》,2013年第1期。

B33 王才勇《靈韻,人群與現(xiàn)代性——本雅明的現(xiàn)代性經(jīng)驗》,《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B34 王涌《現(xiàn)代性,先鋒派與大眾文化——由本雅明引發(fā)的思考》,《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6期。

B35 翟傳鵬《本雅明藝術生產(chǎn)探賾》,《文藝評論》,2013年第1期。

B36 趙勇《本雅明的“講演”與毛澤東的〈講話〉》,《文學評論》,2013年第3期。

B37 羅如春《歷史深處的憂郁之眼——論審美現(xiàn)代性實踐視閥下的本雅明》,《學術月刊》,2013年第2期。

B38 教佳怡《本雅明“辯證意象”概念的美學情境》,《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9期。

B39 孫士聰《戀愛中的本雅明——〈莫斯科日記〉再闡釋》,《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6期。

B40 顏巖《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人的本質”概念——評馬爾庫什對馬克思“人的本質”概念的解讀》,《國外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

B41 員俊雅《馬爾庫什對馬克思“人的本質”概念的解讀》,《國外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B42 趙國新《考德威爾》,《外國文學》,2013年第1期。

B43 李弢《美學研究的現(xiàn)代問題及其便能掙反思之路》,錢中文主編《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38-353頁。

B44 胡俊《批判理論的未來在于文化研究與實踐意圖的結合——論本·阿格的后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理論》,《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8期。

B45 傅其林《藝術的必然性:恩斯特費歇爾的馬克思主義審美人類學思想》,《中外文化與文論》,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2期。

猜你喜歡
專題研究文化研究當代中國
論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必然性
反思當代中國哲學的精神構建
中國對外貿(mào)易概論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專題研究:為教研活動打開另一扇窗
當代中國風景油畫中的山水精神
從《喜福會》看華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科技文化視閾下的文學研究概述
淺析當代中國中學德育的風險和建設對策
“文化研究”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新視野
專題研究
安吉县| 永昌县| 福州市| 长丰县| 宁都县| 宁化县| 洛南县| 怀化市| 西华县| 贵德县| 仙桃市| 衡水市| 南岸区| 合阳县| 望江县| 义马市| 银川市| 长白| 宁武县| 临沂市| 祁东县| 南乐县| 绩溪县| 利津县| 彭州市| 荆门市| 富阳市| 崇文区| 南溪县| 鄂伦春自治旗| 栾川县| 克东县| 富民县| 滨海县| 桐梓县| 四平市| 新蔡县| 长顺县| 手游| 农安县| 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