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園根
摘 ? 要:隨著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日益頻繁,教育國際化已成為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作為全國中小學國際漢語推廣基地,上海市黃浦區(qū)教育學院附屬中山學校在良好的對外交流基礎上,通過加強整體管理,儲備充足師資;豐富跨文化課程內(nèi)容,設計針對性培訓教材;積極開展對外漢語教學,促進中外師生交流互動等舉措,努力營造跨文化的學習交流環(huán)境,豐富跨文化課程內(nèi)容,積極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和中國文化的推廣,提升學校國際化發(fā)展水平。
關鍵詞:教育國際化;漢語推廣;跨文化交流
上海市黃浦區(qū)教育學院附屬中山學校位于上海市黃浦區(qū)西南端,與盧浦大橋、南外灘高級住宅區(qū)和2010年世博會浦西會址毗鄰,迄今已有40多年的校史,是區(qū)域內(nèi)規(guī)模較大、設施完善的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
在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教育要素在國際間加速流動,世界各國教育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斷提高。人們普遍意識到,教育國際化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上海中心城區(qū)的窗口學校,我們不斷拓寬自身的國際視野,培養(yǎng)師生的國際意識、全球意識,在對不同文化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增進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認同與弘揚。同時,作為全國中小學國際漢語推廣基地學校,我們努力營造跨文化的學習交流環(huán)境,積極開展中文教學和中國文化的推廣,提高學校國際化發(fā)展水平。
黃浦區(qū)教育學院附屬中山學校一直擁有較好的國際交流的基礎,早在2003年,學校就引入了國際化管理的理念,和南澳大利亞南阿德雷德市教育部門合作,聘請當?shù)刭Y深校長和教育專家來我校擔任外籍管理顧問。2008年,在上海市教委國際交流處的指導下,在區(qū)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黃浦區(qū)教育學院附屬中山學校被評為全國中小學國際漢語推廣基地學校,外籍管理顧問也進入學校漢語推廣工作的領導機構,幫助我們共同構建漢語推廣模式,組織專業(yè)力量,開發(fā)、設計對外漢語課程,安排對外交流活動,為學校的漢語推廣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9年,在國家漢辦的推動下,借“漢語橋”英國校長訪華團的東風,英國紐卡斯爾市圣艾丹教會學校校長萊斯利來到上海,走進了中山學校。她對于中國文化的熱情,對于跨文化交流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們。我們也意識到,要提高國家的軟實力,提升中華民族今后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更要加強漢語以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中山學校對外漢語推廣工作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加強整體管理,儲備充足師資
我們把漢語國際推廣的工作整合進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中,在學校漢語推廣工作小組的領導下,形成了由校長總負責,黨支部書記監(jiān)督保障,分管校長主要負責,校辦主任、外語教研組長具體落實的三級運作模式,領導小組成員積極、認真參加國家漢辦、國際交流處組織的各項會議,進一步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
同時,我們還加強對外漢語教師的培訓,安排外籍教師針對40歲以下青年教師開展全員外語口語培訓,2009年至今共輸送了14名教師赴華東師范大學對外國際漢語教育研修班培訓,且均獲得對外漢語教學資格證書,為順利完成漢語國際推廣基地的任務儲備了充足的師資力量。
二、豐富跨文化課程內(nèi)容
設計針對性培訓教材
為了提高國外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和效果,學校開發(fā)、設計了兩大類課程。
第一,語言文化類課程。其中,包括《中國禮儀文化》《中國飲食文化》《上海特色街》和《上海家庭生活習慣介紹》。讓學生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多媒體媒介了解他們比較感興趣的中國民俗文化——在感受文化的過程中,學習語言;同時,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化。
第二,動手學中文系列。中山學校擁有較為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課程。根據(jù)國外兒童的年齡和中文水平,我們設計了以下6類課程:《中國陶藝》《磨漆畫》《弄堂小游戲》《中國茶道》《折紙藝術》和《中國結》。此外,我們還編撰了《快樂學中文》漢語培訓系列教材。同時,在國外學生來我校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讓中山學校的學生與他們共同參與實踐,從多角度感受到中華文化和上海文化的魅力,提高其中文表達能力和在目的語國家的社會交際能力。
三、積極開展對外漢語教學
促進中外師生交流互動
中山學校對外漢語推廣工作主要有以下四個重點。
第一,積極推進豐富的學生交流活動。中山學校和圣艾丹教會學校一直保持著密切的來往。在兩校建立友好關系之初,兩校的學生就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分享和探討共同話題。比如,天氣的變化,風俗習慣的差異等。通過對共同話題的交流,中英兩國學生之間加強了溝通,實現(xiàn)了文化的交融。2013年,中山學校和圣艾丹教會學校開展了文化探究活動。中山學校的學生赴英國交流期間,居住在當?shù)丶彝ダ?,并與他們同吃同住,在提高自身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把中國文化傳播到英國家庭中,而我們?yōu)檫h道而來的英國學生準備了國學課程,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第二,定期開展校長熟地化對話。圣艾丹教會學校校長萊斯利女士以及當?shù)厣鐓^(qū)其他學校的校長每年來上海兩次,商討具體工作;中山學校領導也兩度赴圣艾丹教會學校,對該校資源設施、學生漢語推進情況和教師教學情況進行考察,為漢語推廣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三,常年派駐教師開設漢語課程。中山學校每年派遣兩位教師赴英國紐卡斯爾市開設漢語課程,開展?jié)h語教學,并協(xié)助學校所在社區(qū)開展中國文化周的活動。當?shù)貙W校和居民對中山學校派遣的中文教師非常友好和熱情,為教師們提供了工作生活資源和教學設施,節(jié)假日也常常帶他們外出體驗英國文化,幫助中國教師更好地了解英國的課堂和學生,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第四,每年參與上海教育展。2010年起,中山學校連續(xù)5年參加由上海市教委國際交流處牽頭的上海教育展,足跡遠至突尼斯、巴西、土耳其等10余個發(fā)展中國家,向他們介紹中山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跨文化交流視野下的特色課程建設,擴大了學校和區(qū)域的國際影響,得到了教委領導的高度肯定。
在這5年中,中山學校一共開發(fā)了兩套漢語培訓的系列教材;在紐卡斯爾市開設了2400余節(jié)漢語文化課程,開展了五屆漢語文化周,包含剪紙、陶藝、書法、太極拳、茶藝等16個項目,3200余人次的學生和居民得到了漢語文化的熏陶,我們的中文課甚至已經(jīng)開到倫敦中心城區(qū)的學校。中山學校與圣艾丹教會學校共有近100名學生到對方國家參加了文化體驗夏令營,20余名英國教師來到中山學校體驗中國的課程,與我們的教師共同開展語言教學的研討。中山學校還有很多課程在規(guī)劃和設計的過程中,很多教材仍在編寫,與國外學校之間的交流還不斷在延續(xù)。在對外交流過程中,我們彼此尊重、理解、學習和融合,以真誠和努力,進一步加強文化交融,開創(chuàng)新的時代。
編輯 潘雅 秦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