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微
【摘 要】溯因推理是有別于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的第三種語用推理,其推理模式被廣泛應用于語言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幽默是以智慧的眼光與達觀的態(tài)度來揭示矛盾從而產生詼諧效果和引起心靈上美感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語言學家從語用學角度對幽默做了較為充分的研究,而本文將從語言邏輯的角度出發(fā),以皮爾士提出的溯因推理理論為基礎淺析小品中的言語幽默。
【關鍵詞】趙本山小品 溯因推理 語用推理 皮爾士 言語幽默
【中圖分類號】I26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4)02-0018-02
一、引言
在傳統(tǒng)邏輯學中,一般把邏輯推理分成兩大類: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美國邏輯學家皮爾士在亞里士多德的假設基礎上提出了還存在另一種邏輯推理形式——溯因推理。言語理解是一個建立假設、論證假設的推理過程,溯因推理在建立假設階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溯因推理作為提出一個解釋性假設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既是一種嚴格的理性的邏輯推理形式,又是一種自然的本能。溯因推理才表現(xiàn)了科學認識中主體的能動性。關于溯因推理理論的具體內容和與演繹、歸納推理的比較,我們將在第二部分進行詳細闡述。
根據幽默是否借助于語言又可分為言語幽默和非言語幽默。本文僅對小品中的言語幽默進行分析。無論從以上哪個角度入手研究,我們可以看出,言語幽默的實現(xiàn)需要三個動態(tài)的過程:無論是思維的創(chuàng)作、語言的表述和人們之間的交流,而真正能夠貫通三者,駕馭三者的是——邏輯。言語幽默的生成、理解和心理實現(xiàn)過程均離不開邏輯。
二、溯因推理理論概述
(一)三種語用推理間的比較
在傳統(tǒng)邏輯中,語形推理和語義推理為主要研究對象,而語言邏輯研究的主要是語用推理,即指在推理中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因素補充或增加某些省略或缺失的前提才能得出真正的結論的推理。西方邏輯學把語用推理分為三類:演繹、歸納和溯因。
1.我們先來看一個經典的三段論:
所有人都是要死的;
蘇格拉底是人;
所以,蘇格拉底是要死的。
這是三段論的第一格,也就是完善的格。此格是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演繹推理——結論蘊涵在前提之中,且其推理規(guī)則具有恒真性。但是演繹不能導致新的發(fā)現(xiàn),因為前提已經蘊涵了所有的結論。歸納推理是從個別事實的已知特性出發(fā),推導出更多相關事實或者同類事實的性質,其推理格式如下:
2.已知所有的p為q,
所以,p為q。
溯因推理,顧名思義就是要追溯原因,即從已知的結論出發(fā),試圖確定與這個結論相關的可信的解釋。其推理格式可概括為:
3. q(q為已知的事實或者現(xiàn)象等),
p→q(p此時可以用來解釋q,其他假設沒有p那么好地解釋q),
p(所以,p應該是真的)。
可以看到,溯因推理是從后件推出前件,并給結論增加了新的發(fā)現(xiàn)。但是,結論與前提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不具備必然性,因為兩個前提的合取并不蘊涵結論。我們不妨把三種語用推理的比較用一個表格來更直觀的展示:
(二)溯因推理及其模式
從邏輯起點看,溯因推理把已知的事實或現(xiàn)象作為推理的邏輯起點,并且這個事實或現(xiàn)象必須是確信可靠的;從思維進程看,溯因推理的進程具有逆向性。從能看到的事實或現(xiàn)象出發(fā),通過分析相關的背景知識去逆向推導已知事實或現(xiàn)象存在的可能性或條件等;從推理結論看,溯因推理的結論并不一定能從前提中必然得到,只是一種可能的最佳解釋。
以上對溯因推理特點的分析是從皮爾士對溯因邏輯的闡述中得到的:即先有令人驚訝的事實被觀察到,因而需要提出假說來解釋這些事實。要為這個被觀察到的事實或現(xiàn)象尋找一個與之相關的最佳解釋來確定這個事實或現(xiàn)象存在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因此,皮爾士溯因推理的模式大致如下:
1.令人驚訝的事實q被觀察到;
2.如果p是客觀真實的,那么q也就必然真實可信;
3.所以,尋找到的最佳解釋p是真的。
對于溯因推理的結論,前面闡述過是具有或然性的,前提不一定蘊涵結論。這種或然性根源于其前提的猜測性,由于缺少嚴謹?shù)倪壿嬕?guī)則的約束,溯因推理的結論就具有很大的自由度。正是這種自由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在變化莫測的語言交流中言語理解的多樣性。因此,把溯因推理的假設過程應用到言語幽默作品中,為揭示小品中言語幽默背后的根源提供依據。
三、小品中言語幽默的溯因推理分析
小品中言語幽默的交際過程較一般言語需要更為復雜的推理過程,因為對幽默的理解不僅僅涉及到小品的作者和表演者的思維過程,還要考慮觀眾的推理過程,因此小品要成功就對觀眾提出了更高的智力和認知能力要求。春晚小品《不差錢》就大獲成功,一夜之間贏得了億萬觀眾的掌聲。那么在這個小品段子中,哪些言語是給觀眾帶來笑聲的呢?這些產生幽默效果的對話又是通過怎樣的推理產生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討論溯因推理在小品《不差錢》中發(fā)揮的作用。
畢福劍:來點家常便飯,民間的。
趙本山:民間的是吧,來民間的。這樣,來個小野雞燉蘑菇。
小沈陽:沒有。
趙本山:這個可以有。
小沈陽:這個真沒有。
溯因推理中前提的建立對于含義的推導至關重要,而前提就是從言語表達或觀察到的場景和話語推導出的假設。在語用推理中,言語幽默的理解和推理過程都需要語境的關聯(lián)。因此,分析小品段子需要注意對前提的推導過程和考慮語境因素。上面這個對話很簡單,只有五句話,但產生了極大的幽默效果,我們不妨把這段對話分成兩段:第一段為前三句,小沈陽簡潔地回應了趙本山點家常菜的要求——沒有小野雞燉蘑菇;第二段為后兩句,即“有”和“沒有”的對照。正是這兩句相當簡明的話,引發(fā)觀眾一系列的推理并使之成為此小品中一個重要笑點。現(xiàn)將具體的推理過程呈現(xiàn)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