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強
摘要: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培養(yǎng)其成為合格的公民是思品課的核心所在,思想品德的形成離不開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獨立的思考。本文擬就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生主體意識;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24-039-1
在目前的思想品德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意識正處在沉睡的狀態(tài)。分析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缺失的原因有:學校層面上,在高考、中考指揮棒下,存在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教師層面上,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評價上還不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需要,有些教師熱衷于滿堂灌、題海戰(zhàn)術,對學生缺乏尊重,強迫學習;學生層面上,缺乏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有些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不明確等等。本文擬就如何在課堂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進行一些探討。
一、落實“三維目標”,重視對學生的人格塑造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強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不僅僅滿足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而更加在于重視學生身體、心理、思想、智力等都得到和諧的發(fā)展,它是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獲得現(xiàn)代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公民素養(yǎng)。《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以濃重的筆墨和相當篇幅設定了思想品德課教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突出了加強人格教育在思品課教育中的重要價值。
在教學實踐中,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放在教學設計的首要位置。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要抓手,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變得依賴,使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法發(fā)揮,導致他們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的消失,學習興趣降低,更禁錮了學生思維能力,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轉變學習方式,要打破教師為中心,必須堅決克服教師的一言堂現(xiàn)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進行合作、探究的天地。教師要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fā)設置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積極思考,鼓勵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合作、討論、爭論,逐步把學生引入到未知的領域,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有感情的投入,也能獲得真實有效的情感體驗,也有利于把三維目標落到實處。在轉變學習方式的同時,教師也應該重視的教學評價的作用,不僅要關注學生在學習中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更要重視和關注意學生得出這一結論的過程是怎么樣的,也就是說,既要重視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的情況,也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
二、發(fā)揮教師的情商智慧,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
作為教師,如何才能累積起自己的情商資本,并且讓這份資本越來越大,讓自己享受其帶來的利息?愛學生,不能唱高調,而要在日復一日的平常工作中去實踐。只有真誠付出,學生才會有真切感受。愛學生的表現(xiàn)有種種:(一)尊重:如善于傾聽學生意見,給予學生適度寬容與諒解,肯定學生點滴進步,不說傷害學生自尊的話語,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等。(二)鼓勵、贊揚:試著放大學生優(yōu)點與長處,讓他們時刻感受到你對他熱情的期待,暗示、激勵學生。特別是轉化差生,采用賞識教育法效果更好。(三)信任: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通過努力取得好成績;相信有了過錯的學生只要努力可以重新做人;相信你的學生都是優(yōu)秀的學生,沒有學不會,只有不肯學……在我看來,做好教師工作歸根結底需要我們要有一種“愛”的情結——愛自己的工作,愛自己的學生,一方面可為自己的情商資本不斷“充值”,促進自己情商智慧的增長,另一方面,在教師的感染和引導下,學生良好的性格﹑氣質﹑情感﹑態(tài)度﹑意志﹑習慣等得到逐步的提高,這樣我們的課堂會變得活躍,學生的思維會變得敏捷,教學活動能得到順利的開展,作為教師,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獲、留下更少的遺憾。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平等、寬松的教學氛圍下,心情舒暢、情緒飽滿,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學生的在課堂上參與度高,主體意識就能夠得到較為充分的發(fā)揮,學習效率也必然處在最高的狀態(tài)。
三、巧用時事熱點,構建活力課堂
時事作為教學資源,能夠成為思想品德課程資源的重要補充,主要在于它的突出優(yōu)點:“新”——容易吸引關注,因而利于激發(fā)學習情趣。時事包羅萬象,觸及社會各個領域,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自由選取典型案例、恰當使用、靈活搭配。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在突出教學主體性和教學資源多樣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變化,活用、巧用時事就是其中一條重要的途徑和方法。隨著教師角色在向教材使用中的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轉變,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把時事與教材有機結合,有利于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設計各種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梳理知識,積極討論,借助時事搭建起師生互動的良好平臺。學生憑著對時事的興趣,討論熱烈,回答踴躍,思維活躍度高,通過師生合作探究、平等交流,知識的生成水到渠成,達到“激活課堂”的理想境界。教師將時事帶進課堂,讓時事與教材“聯(lián)姻”,使課堂不再是照本宣科一言堂的授課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極性與主動性,有效實現(xiàn)了新課程下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共同發(fā)揮的和諧統(tǒng)一。當我們走進教室,利用時事準備好的若干個精彩給學生,那學生臉上的笑容是燦爛的,能夠感受到思想品德課帶給他們的快樂。
思想品德課承擔著重要的育人功能,在多年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要想把教材的道德要求內化為學生的品德素質,必須從初中學生的心理、知識水平出發(fā),善于甄別與篩選緊扣教材的時事素材,在教學設計時巧設德育生成的契機,創(chuàng)設情境,感染學生,誠如一首首動聽的曲子或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對學生所具有的吸引力,學生樂于聆聽、樂于欣賞,從無到有,從點到面,日積月累,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提高自身素養(yǎng)。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改進教學觀念,轉變教師角色,幫助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發(fā)揮教師自身的情商正智慧,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鼓勵學生進行積極探究和體驗,逐步喚醒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課堂教學的效率,并通過道德踐行來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