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總書記強調把創(chuàng)作優(yōu)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中心環(huán)節(ji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拔乃嚥荒墚斒袌龅呐`,不要沾滿了銅臭氣”等論述,如響鼓重錘、振聾發(fā)聵。
曾幾何時,爭風吃醋的宮斗戲、肢解歷史的戲說劇充斥熒屏,“寧愿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車上笑”的論調堂而皇之地出現在黃金檔節(jié)目中。文化藝術的“人民性”,在市場化浪潮的裹挾中,不時被束之高閣,無視漠視,并逐漸與高票房、高收視率、高發(fā)行量畫上等號。什么樣的作品才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票房、收視率、發(fā)行量成為“檢驗的唯一標準”。持此論者稱,人民是誰?人民在哪里?市場的認可,難道不正是普羅大眾的認可,不正是人民的認可么?此觀點似是而非,并具有很大的遮蔽性,在文藝工作實踐中有不少擁躉。
把為人民服務,簡單等同于為市場服務。這是對“人民性”理解的偏頗。
馬克思主義理論視野中“人民性”的范疇,一是它的廣大性,二是它的革命性。前者是在范圍上顯示人民的廣泛性,后者則在內質上凸顯人民的先進性。在新時期,“革命性”的概念可能不再適用,但“人民性”所包含的“先進性”意涵不僅從未消失,而且更需要理解和堅守。這是我們不應放棄的價值理念。我黨歷任領導人在闡述“文藝為人民”的命題時,都無不強調,文藝既要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需要,又要用來自人民的先進思想和時代精神引領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正體現了這一命題中廣大性與先進性的統(tǒng)一。如果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只是為市場化的消費而寫作,又如何能夠讓文藝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領人民精神生活呢?
把為人民服務,簡單等同于為市場服務。這是對文藝作品責任擔當的自我放棄。
作品可以通俗,但不應低俗,不應是對市場無底線的迎合。從近段時間票房與口水齊飛的“粉絲”電影、“惡搞”電影現象,我們不難看出,票房也并不等于觀眾的滿意度。即便在西方傳媒經濟學理論中,文化產品也不僅僅體現為商業(yè)價值,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塑立與輸出也是其重要使命。著名學者約瑟夫·奈曾經指出,“軟實力”體現了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文藝作品應當擔起通過價值觀的“吸引力”來引人向善向上的責任。作為我們的主流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需要通過思想健康、引人入勝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不斷弘揚和傳播,起到凝魂聚氣、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而一部深入人心、感召群眾的文藝作品,它的根深深植于廣大人民群眾,它的魂從人民的崇高精神中汲取著營養(yǎng),吸收著能量,才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凝聚力。如果說承擔起價值觀傳播使命的作品,反而不被群眾喜聞樂見,那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因為沒有真正反映人民的心聲,價值觀沒有得到充分有“吸引力”的傳達。而這恰恰是缺乏“人民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