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明寶,吳玉雁
(聊城大學 體育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批評不單是狹義的批判,而是對某種事物的辯證分析與評價。對學校體育教育中關于學生體質下降問題的批評,既要把握好學校體育的內在特質與發(fā)展規(guī)律,更要將其納入到教育的范疇去審視。本文就學生體質下降問題進行定性的觀察與思考。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學生的體質與健康水平關乎民族興衰。隨著我國30年的改革開放,經(jīng)濟社會不斷發(fā)展,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在關注這樣一個樸素的哲理:身體是“1”,知識、財富、社會關系等是“0”,只有“1”的存在,后面的“0”才有意義。毛澤東同志早在1917年《新青年》雜志上就發(fā)表了現(xiàn)代體育理論發(fā)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體育之研究》,文中就積極倡導“三育并重”,在延安視察抗戰(zhàn)小學時就說,“德智體全面發(fā)展”,“身體要放在第一位”。當今體育教育界也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然而,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結果一次次地表明,自1985年以來的近30年,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持續(xù)下滑,其中的爆發(fā)力、力量、柔韌性等身體素質指標呈下降趨勢,特別是肺活量指標一直下降,同時學生眼睛近視率、身體超重和肥胖繼續(xù)呈上升趨勢。這一現(xiàn)象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相繼發(fā)布了《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教體藝[2006]5號)、《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教體藝[2006]6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fā)[2007]7號),隨即教育部下發(fā)通知,要求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這既體現(xiàn)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的巨大關懷,更進一步反映了學生體質健康問題的嚴重性。
學生體質下降的總體規(guī)律是受遺傳因素影響較大的身高等身體形態(tài)指標下降較少,而受后天體育鍛煉影響的指標下降嚴重,也就是說,學校體育工作是難辭其咎的。但學生體質與健康不單指運動技能,而是泛指整個學生體質與健康的問題,影響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態(tài)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說明這不單是一個體育教育問題,也不僅是教育領域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增強學生體質是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這里有體育教育理念問題,有體育師資隊伍素質問題,有課程管理問題等等。筆者多年的思考結果首先指向整個教育,因為學校體育是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教育環(huán)境的制約,有時候學校體育很難作為。同時,當今的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一種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的整合體,學校有責任,家庭也有責任,政府更有責任。
在中國當代人口結構中,父輩和祖輩都守望著孩子,我們的學生背負著三代人的家庭夢想——成龍成鳳。在知識經(jīng)濟的大潮中,成龍成風的途徑在傳統(tǒng)中國人的思維意識中,首先要上重點中學,然后進大學校門,于是就成為萬人走“獨木橋”的現(xiàn)實景象,這也成為一種無奈的選擇。而走“獨木橋”的資本就是 “分數(shù)”,“分數(shù)”的背后卻犧牲的是孩子們的身體。作為一名家長和體育教育工作者深知身體的重要性,但要讓孩子發(fā)展身體,作業(yè)就完不成或成績下降。反過來講,孩子又有多少時間能進行體育鍛煉與其他業(yè)余活動。心痛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期望孩子學業(yè)進步形成相互沖突的家庭教育選擇困境,已經(jīng)成為中國家庭教育無奈的現(xiàn)實。
在我國當今教育的結構中,從學校教育拓展到微觀的家庭教育和宏觀的社會教育,其中的社會教育主要依靠社會環(huán)境的感染與熏陶,而家庭教育除了家庭環(huán)境的教育之外,現(xiàn)在已經(jīng)承擔了大量的學校教育中的很多內容。據(jù)了解,現(xiàn)在義務教育階段有國家教育制度的限制,學生在學校學習相對寬松,但家庭作業(yè)卻內容重復單調、作業(yè)量大。
我們提出素質教育這個教育改革現(xiàn)實命題,是基于在校學生數(shù)量減少與國際教育發(fā)展趨勢,但我國的教育卻存在著令人難以理解的現(xiàn)實:一是在校學生總數(shù)少了,隨之而來的是學校大量減少,導致班級人數(shù)日益增加,大班制上課的班級越來越大,形成超大班級,由此導致素質教育研究的基本假設前提的失實,嚴重影響了素質教育的推行,而小班制上課反而成為一種緊缺的教育資源,成為社會力量高價辦學的契機。二是師資隊伍精簡導致素質教育幾乎被擱淺。我們從恢復高考的精英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但幾年來基礎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發(fā)展似乎又要回到精英教育的軌道,因為目前中國教育的競爭已經(jīng)成為學校之間生源的競爭,沒有升學率就沒有在校生的數(shù)量基礎,沒有生源尤其是學生的在校人數(shù),就沒有學校的經(jīng)濟效益,于是學校教育管理者的指揮棒又指向了升學率。隨之而來的反問是中國的教育是追求教育的經(jīng)濟效益還是追求教育的社會效益,學生成為辦學的資本而不是“以人為本”,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三是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要求少了,知識總量幾乎沒有變化,學生負擔反而加重了。隨著素質教育進程的不斷“推進”,要求學生必須實行雙休,不上晚自習等,學生在校時間是少了,雖然我們的中考與高考大綱要求的形式變了,但知識總量幾乎沒有變。同時,為了體現(xiàn)素質教育,有些省市又增加了音體美等考試內容,出現(xiàn)學校“隱性”加課等現(xiàn)象。四是超前的教育理念難以駕馭。推行素質教育是一種很先進的教育理念,但這種教育理念在實踐過程中卻產(chǎn)生一道難以逾越的坎,那就是沒有將這種理念中國化,致使這種超前的教育理念在未能考辯中國教育現(xiàn)實的前提下幾近夭折。在教育界有這么一種說法:中國的某些教育改革,一實驗就成功,一推廣就失敗,雖可能言過其辭,但卻又特定的現(xiàn)實空間。推行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但學生體質下降就談不上是全面發(fā)展,“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毛澤東)。我們在推行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卻忽視了它與教育現(xiàn)實之間的“坎”,這應引起我們足夠的反思。
學校體育是貫穿于整個學校教育全過程的唯一一門基礎課程,國家歷來重視學校體育工作,從教育法到體育法、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以及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的工作的意見等,出臺了大量的法律法規(guī),在形式上體現(xiàn)了關注青少年身體健康的強烈國家意志。然而,在操作過程中卻成為“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可以不要”課程,在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前提下,對學校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據(jù)2006年中國青年報報道,多數(shù)學校學生人均體育經(jīng)費不足3元錢?,F(xiàn)在是學校少了,規(guī)模化學校已經(jīng)成為辦學的基本模式,每個學校的人數(shù)多了,教學樓多了,但是學校面積沒有增加,操場面積小了,尤其是小學學校出現(xiàn)了很多被教學樓包圍的“天井”式操場。
在學校體育課程管理過程中,體育課被擠占、體育教師工作量打折扣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場地少,沒有活動空間,也就出現(xiàn)了放羊式教學,愛好活動的男生熱火朝天,女生則成為看客,甚至干脆到教室學習。與此同時,由于學校體育活動的空間減少,雖然國家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從每天上午的大課間到課外體育活動、學校運動會等,力求在時間上有所保障,但這僅僅局限于一種形式的展示,實際上,運動會只能是不足10%的運動精英型學生的參與,絕大部分學生成為觀眾。為安全起見課外體育活動在小學幾乎沒有得到開展,學生放學后就被家長接回家,有的學校干脆要求學生放學后必須回家,不能在學校進行體育活動。大課間是保障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主要措施,但眾多的學生難以被“天井”式操場容納,只能是學生輪流參加大課間體育活動。如此種種,何以有效改善學生體質狀況。眾所周知,體育主要集中于技能與素質練習,需要相應的練習時間保障和必要的運動負荷刺激,否則學生體質下降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前面所述主要基于整個教育環(huán)境而言,但這不是為學校體育工作存在的問題開脫責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學校體育工作經(jīng)歷了幾輪的改革,從改變過去以競技體育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增強學生體質為目標改革,從單一的生理健康向生理、心理、社會健康全面發(fā)展。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學校體育功能無限放大的同時,出現(xiàn)了“三自主”教學模式,結果是學生回避風吹日曬而選擇室內課,為逃避大運動量而選擇小球,為興趣而放棄體能訓練等有違于體質健康發(fā)展規(guī)律的現(xiàn)象,為追求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教師降低了體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時,體育與健康課程稱謂引起體育被邊緣化的問題,因為健康是一個很大的概念,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學習主要是增強體質,體質只是健康的一部分。由此體育就成為一種為增進學生健康的一種手段,也就成為“體育與健康”目標下的一部分,但學校體育本身又很難完成健康教育的全部任務,也就出現(xiàn)為追求學生形式上的健康教育而舍本逐末,為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而不敢強制的尷尬局面。
在學校體育的多元功能架構中,其“本”是什么,毋庸置疑是增強體質。首先必須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而增強體質需要參與的過程,沒有參與就很難增強體質;也只有在參與中才能實現(xiàn)心理的干預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增強,才能逐漸培養(yǎng)興趣,才能逐漸學會運動技能與培養(yǎng)學習興趣。因此,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不是“體育”與“健康”簡單并列,應該在實現(xiàn)增強體質之本質功能的基礎上,實現(xiàn)學校體育的其他附屬功能,進而在體育教育實踐中切實有效地貫穿健康教育的理念。
同時,隨著國際教育的發(fā)展,我們也接受了很多先進的體育教育思想和理念,諸如終身體育、成功體育、快樂體育,這些對學生的體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我們在傳播與教育實踐中往往出現(xiàn)了一些偏離這些理念與思想本身內涵的問題,諸如把快樂體育認為是一種興趣體育,學生有興趣就練,沒興趣就不參與。實際的快樂體育應該是基于成功體育基礎上的一種快樂,而成功體育是通過刻苦的身體運動訓練,在吃苦流汗中體驗超越自我的快樂,而不是單純的形式上或心理需求上的快樂。所以說,體育教育的過程是一種參與克服身體與心理惰性而取得成功體驗的快樂,需要教師積極引導、鼓勵和組織。
首先,體育是通過特定的科學身體運動,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學校體育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務是增強體質,沒有體質的增強就談不上以人為本,也只有在增強體質的基礎上,配合相關的學校課程教育,才能全面增進學生的健康,不能把健康僅局限于學校體育工作的范疇。第二,學校管理在注重效益的現(xiàn)實基礎上,要轉變觀念,把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放在首要位置;而且,教師作為被管理的對象,也要重視自身的發(fā)展,進而實現(xiàn)學校、教師、學生管理鏈條的順暢鏈接。第三,教育行政管理者應當把握教育規(guī)律,立足中國教育現(xiàn)實,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執(zhí)行相關的教育法規(guī)。
從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本質上講,教育學生的核心內容是運動技能培養(yǎng),包括各種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協(xié)調等基本的身體運動素質,也包括各種球類、體操、武術、田徑的基本運動技能。這種基本體育教育觀念源于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發(fā)展學家加德納 (Howard Gardner)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在腦部受創(chuàng)傷的病人的研究基礎上發(fā)現(xiàn)了個體在學習能力上存在的差異,認為人的智能發(fā)展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特長,在有些方面是弱勢,而且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很好地發(fā)展自己的長處,就可能在特定的生活和工作領域獲得立足之地。其中,人的智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語言、邏輯、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內省、自然探索、生存智慧等智能表現(xiàn)形式。也就是說,體育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身體運動智能的一種重要教育方式。由于在現(xiàn)有的學校教育中,受到班級上課制,尤其是我國基礎教育中的大班制的環(huán)境條件限制,一直強調學生在邏輯─數(shù)學和語文方面的發(fā)展,主要由于這些智能的培養(yǎng)已經(jīng)形成了很好的教育管理與評價機制,而其他很多智能教育由于長期以來的漠視未能形成特定的管理與評價機制而逐漸被忽視。特別是在我國高考制度的引導下,包括身體運動智能在內的其他相關智能教育被忽視,即使音樂、體育、美育納入到學校教育的范疇,同樣被列為“小三門”。
身體運動智能是指“善于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chǎn)或改造事物的能力。” 具體表現(xiàn)為人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肢體,對事件能夠做出恰當?shù)闹w反應和善于用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諸如運動員、舞蹈家、藝人、外科醫(yī)生等在身體運動智能方面表現(xiàn)出較大的優(yōu)勢。也就是說,體育也是一種智能教育,不是單純的身體游藝與玩耍。那么,從體育教育本身講,體育之作用于人,則是培育人的身體,此時的身體教育既是一種智能本身的教育,更是一種基礎的教育,一種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進行體育教育,我們一直在迷茫中尋找一種本質性的教育真諦,即教育什么,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們的認識不同,現(xiàn)在的教育似乎是指向于發(fā)展體質,這無可厚非,但這只是指向一種結果,并沒有把握住體育的根本。身體運動能力的教育才是體育教育的根本,通過各種身體素質的訓練與各種運動技術技能的教學,培養(yǎng)人的身體運動智能,進而影響到具體的體育教育過程的參與,上至增強體質這一身體運動智能培養(yǎng)的結果,以及意志力培養(yǎng)、社會交往能力的促進、個性的發(fā)展等,形成以身體素質訓練和技能發(fā)展為核心的體育教育體系,也就回答了學校體育人本教育的現(xiàn)實訴求——培養(yǎng)學生的身體運動智能。
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下降既是學校體育的問題,也是教育問題,更是當今的重要社會問題。在解決學生體質下降的各項工作中,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者首先應把握以人為本的核心,把握體育教育工作的規(guī)律,立足實踐切實增強學生體質,為促進學生健康服務。同時,學校體育作為整個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教育改革與研究應在推廣新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改革方案設計過程中,結合中國教育的實際,切實做好研究假設。作為教育決策部門,應該從總體上考量不同學段應掌握知識的總量,宏觀把握學生掌握知識的節(jié)奏,調整作為教育改革指揮棒的高考大綱知識總量,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必要的教育空間;國家與各級政府應適當增加基礎教育投入,改善師資力量與超大班上課的狀況,由此從整個教育系統(tǒng)協(xié)同改革的進程中為學校體育發(fā)展提供支持,進而為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奠定現(xiàn)實教育基礎。
[1] 孫晨晨.我國體育認知研究述評——由“何為體育”到“為何體育”的轉變[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4(1):14-16.
[2] 張春燕,田振華,劉躍軍.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法律保護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分類探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3):25-28.
[3] 王昆侖.我國學校體育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3(4):80-82.
[4] 鐘明寶,胡在棟,張春燕.學校體育教學公平問題透視[J].山東體育科技,2012(1):59-63.
[5] 毛振明.“領會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系列討論文章之四:研究學理教程切實掌握技能[J].體育教學,2014(4);13-16.
[6] 李向東.從大學生體質調研談體育教學改革[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6):62-65.
[7] 任遠,趙淑清.從學生的體質現(xiàn)狀談公體教學的改革[J].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3):88-89,96.
[8] 蒙祖兵.“陽光體育運動”語境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