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通,張予云
(1.文山學院 體育學院,云南 文山 663000;2.云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2)
198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從身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表現(xiàn)四個方面對健康進行了重新定義,說明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已進入更深的層次,健康概念也被賦予更廣泛的內涵,覆蓋到更廣闊的領域,更具整體性、廣域性、協(xié)調性、聯(lián)系性和發(fā)展性。但目前健康這一內涵并沒有在學校教育中得到很好的落實,通常情況下學校仍只把學生體質健康作為評價學生健康水平的最主要指標,各種具體的評價標準也圍繞這一指標制定。毋庸置疑,在目前的大學教育環(huán)境中,學生的體質健康仍是學校體育應該解決的首要問題,但僅以體質健康指標為單一評價標準的這種做法很難對學生的綜合健康水平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學生健康問題的存在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要解決這些問題,大學必須盡可能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充分展現(xiàn)作為其最基本職能的育人屬性。作為教育者的高校體育教師必須尊重教育和人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首先從作為健康主體的學生著手,剖析影響他們體質健康的主觀因素,并以此為參照,不斷調整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轉換工作職能,多角度提高學生的健康認知和體質健康水平。
大學生已進入成人年齡階段,他們的認知能力已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由于相對輕松的學習任務和對未來的種種設想,多數(shù)學生開始更加關注自身健康,健康認知能力應成為學生的基本能力之一。結合認知心理學原理來看,大學生健康認知能力應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獨立性和內視性。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信息獲取能力,可以借助多種手段獲取自身健康信息,對自身健康狀況進行獨立判斷,并且在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方面進行反觀內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做出客觀評判。其次,聯(lián)系性和思辨性。健康所包含的四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聯(lián)系性,健康水平與先天稟賦、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具有關聯(lián)性,這些內、外部的各種要素是一種客觀的思辨性的存在,大學生在健康認知方面應表現(xiàn)出較高的邏輯思辨能力,善于發(fā)現(xiàn)健康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再次,能動性和調控性。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在一定目標的支配下認知能力常常能轉化為強大的內在動力和意志力,并且不斷調控情緒狀態(tài),發(fā)揮最高的效力。
健康認知能力對大學生日常行為和生活將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良好的健康認知能力有助于學生對自身身心健康的自我診斷。通過一定量的健康和衛(wèi)生保健知識的習得,學會制定運動處方,選擇保健方案,保證良好的體能和心理狀態(tài),滿足學習和生活的各種需要。其次,健康認知能力決定了他們的健身活動的實踐能力。健康的標準為大學生設定了一個可延續(xù)的良好身心狀態(tài),并且要求學生尋求適合自身的合理路徑保持下去,這樣他們就會自覺地、科學地統(tǒng)籌學習和生活,促進健康行為的形成。再次,良好健康認知能力能確立大學生科學的健康觀。大學生的健康觀是建立在一定健康認知水平基礎上的一個涵蓋內容非常廣泛的概念,既表現(xiàn)為健身習慣及日常行為,又能反映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和健康素養(yǎng)。健康觀可以看作是他們自身素養(yǎng)的一部分,是他們健身知識、運動情緒、健身技能、生活情操等的綜合表現(xiàn),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義。
我國學生主要通過體育課學習健康與衛(wèi)生保健知識,課外閱讀的相關要求和引導很少,健康知識積累非常有限。針對肌肉骨骼系統(tǒng)、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能量代謝系統(tǒng)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結合感冒、腹瀉、中暑、運動損傷、有氧運動,以運動時間、項目、類型等常見問題為主要內容,對云南、河南近800名大學新生調查顯示:70%以上的學生對該方面知識的掌握程度低于應該掌握基本常識總量的30%。從學校教育過程來看,從小學到大學,學科本位現(xiàn)象嚴重,各科教學分工明確。體育教學主要以學生體質健康為主要目標,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運動技能和體育衛(wèi)生保健知識,對學生健康認知幾乎沒有明確具體的要求。盡管近年來素質教育的宏觀目標對學生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育納入中高考總分,學生健康知識的掌握依然收效甚微。長此以往,學生對體育的認知幾乎形成了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體育就是運動,運動就能鍛煉身體,就能保持健康,在這種不自覺形成的錯誤觀念的影響下,學生對健康知識的獲取明顯缺乏動力,對健康的全面理解也缺乏深度,在心理調控和社會適應方面缺乏針對性訓練。
健康常識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健康認知觀念的培養(yǎng),在認知上不能和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就健康素養(yǎng)而言,我國健康教育注重健康常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我國具備健康素養(yǎng)的人口比例很低,2008年衛(wèi)生部的調查結果僅為6.48%。在校大學生的健康素養(yǎng)也不容樂觀,譬如,很多同學至今仍然不知道感冒是什么,不懂其類型和誘因,更不懂怎樣去預防;不留意長期熬夜對身體的危害;不關注自己的體質類型和飲食調理;不懂從健康視角認識心理現(xiàn)象;不愿在健康目標的指引下科學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這些都是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健康基本知識,大學生應該以此為基礎,自覺培養(yǎng)運動和衛(wèi)生保健習慣,科學選擇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墒聦嵣希@方面的知識和觀念在其他課堂和活動中也較少涉及,而且從宏觀上講,學校對學生的健康認知根本沒有直接提出過政策性的認知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他們的健康認知觀念。
我國有豐富的養(yǎng)生文化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資源,也有從西方引進的現(xiàn)代體育運動項目和健康的休閑思想,有取之不盡的網(wǎng)絡資源,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健康認知的對象和媒質,但這些資源因整合不夠,引導不足,并沒有改變學生認知范圍狹窄的事實。調查顯示,能結合3個以上的學科知識認識體育與健康的學生不足30%。從學生所受的教育經(jīng)歷不難理解,體育課程并沒有承擔健康教育的全部使命,甚至沒能很好地履行自身的基本職能。一直以來,學生對健康的認識事實上是分裂的,多數(shù)學生觀念中的健康基本表現(xiàn)在身體層面,在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方面,他們很少能和健康的總體概念聯(lián)系起來,并將其放在健康的整體中認識,學生的健康認知范圍顯得非常狹窄。所以,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方面的表現(xiàn)也很難從健康的視角進行評判和調控,這種現(xiàn)象應該在大學體育中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并通過多種手段進行系統(tǒng)的指導和矯正。
一般認為,良好的認知習慣應以積累探索人體健康與保健知識為目標,以各級體育方針政策為導向,以實用價值為尺度,以學生身心健康為標準,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健康知識學習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健康認知活動,保證學生認知過程生活化、簡單化、程序化、科學化,引導他們借助網(wǎng)絡、報刊等多種媒質,搜集健康認知案例,多方面、多角度獲取健康與保健知識,提高健康認知素養(yǎng)。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學體育教師對自身職責認識模糊,主要表現(xiàn)在:對大學體育教育精神及自身的責任、義務缺乏認識,專業(yè)技能停滯不前,科研意識淡薄等。所以,高校體育教師應積極轉變觀念,自覺充實和體育教學相關的各科知識,不斷提升學生心中體育的學科形象和學術地位,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水平。
大學生健康認知就是運用一定的健康知識,參照一定的健康標準或量化模型,客觀認識自身健康與體育運動及衛(wèi)生保健的關系,學會合理地自我定位。在具體習得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教育學生以自身健康知識結構和日常生活體驗為基礎,提升健康“元認知”能力。一般從“提高意識、充實知識、豐富體驗、提升學習策略和反思能力、強調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注重引導學生對非智力因素的調控”五方面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其次,教育學生學會辯證思考,根據(jù)自身的身體素質狀況和體質類型選擇不同的運動和保健方法。再次,要求學生盡可能地規(guī)范認知過程,實現(xiàn)多感官、多角度的認知參與。結合自身實際、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地域、時代特征等多方面因素,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表象、想象等形式綜合認知,不斷開拓認知的深度和廣度,積極帶動非認知因素的共同參與。最后,把“終身體育觀”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促進高校體育的生活化開展。在此基礎上體育教師應認清自己的努力方向,把體育作為學生的一種休閑方式,將健康認知活動作為學生休閑生活的組成部分,促進認知的專題化和藝術化。
在此基礎上,高校體育教師必須主導或協(xié)助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在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強化學生的體育認知目標,在課程設置上,教師應盡可能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三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人體科學、醫(yī)學等學科和內容結合起來,實現(xiàn)學科聯(lián)動和多因協(xié)動,嘗試融入健康認知觀念,開展體育通識教育課程,宣傳健康標準,完善學校體育。其次,重視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進行課外體育學習規(guī)劃和指導,教會學生利用網(wǎng)絡媒體、影視、文獻資料甚至通過各種類型的講座等獲得健康知識,增強認知能力,積極提升自身健康素養(yǎng)。應結合學校實際,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大力發(fā)展各種體育與健康知識社團,盡可能融入休閑和時尚元素,開展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促進學生之間的健康認知交流合作,提升他們的健康認知自覺性和生活的自我統(tǒng)籌能力。再次,以促進學生健康的基本目標為先導,重視學生身心的協(xié)調發(fā)展,把學校體育和德育、智育結合起來,突出健康認知能力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基礎作用。在健康教育活動中,尤其要尊重性別和個體差異,注意健康與健康認知的弱勢群體的健身習慣培養(yǎng)。另外,強化體育人文教育,確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體育價值觀,構建充分尊重和體現(xiàn)體育人文精神的價值體系,加強大學生健康體育生活方式的引導。
健康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積極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學生健康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可作為高校體育教師功能定位的重要參照之一。在目前學生體質普遍下降的時代背景下,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工作重心,把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和體能水平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結合學生的心理、社會適應的健康狀況,重新對自己的職能進行定位,從認識學生的心理調控機制開始,不斷喚起學生的內因,使之自覺積極地提升健康認知水平,自覺培養(yǎng)健身意識,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提升自身健康水平。
[1] 張建林.育人屬性是高校辦學特色的本質屬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6):30-33.
[2] 杜國如,周麗英,楊麗萍,等.構建大學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4):497-498,513.
[3] 丁小虎.大學體育教師崗位職責簡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2(11):121-122.
[4] 鐘遠金,邱遠.大學生健康認知與心理健康關系的調查分析[J].體育學刊,2012(4):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