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平
(黃岡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湖北 黃岡 438000)
王廷陳,字稚欽,別號夢澤,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間的著名詩人,著有《夢澤集》。同時代吳明卿說:“稚欽在德靖間,以詞才擅名史館,海內(nèi)士爭誦說之,近體奄有四杰,古詩凌厲三曹,而文則刻畫左氏內(nèi)、外《傳》,楚諸先輩鮮有能方駕者。”(《王行甫集序》)汪道昆稱:“當代楚材滋盛,臨皋下雉先鳴?!雹僖娢臏Y閣四庫本《夢澤集》附錄三“諸公評語”。王敬美《贈廖學(xué)士詩跋》云:“王夢澤先生,楚文人先輩中第一。”然關(guān)于這樣一位卓越的詩人,由于種種原因,其生平經(jīng)歷,乃至籍貫都存在爭議和不清晰的地方。筆者近年來整理《夢澤集》,對王氏生平和作品多有留意,特撰此文,對其生平諸問題略作探究。
《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傳》有王廷陳傳記,然未提及王氏生卒年。四庫本《夢澤集》后附錄有王追淳所撰《明奉訓(xùn)大夫河南南陽府裕州知州以吏科給事中致仕前翰林院庶吉士先伯祖考行十府君行狀》,明確記載:“府君生弘治六年八月二十二日之寅,卒嘉靖二十九年十二月十六日之辰,享年五十有八。葬黃岡之風(fēng)火山?!焙胫瘟臧嗽露占垂?493年9月22日,嘉靖二十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即公元1551年1月22日,如果以今天算法,王廷陳享年為59 歲。
王追淳乃王廷陳從孫(侄孫),其感嘆先人業(yè)績無人繼承:“海內(nèi)稱繼業(yè)者,家君太仆主簿同軌暨侄臨漳令一鳴,而鳴已早卒,獨追淳輩數(shù)人沾沾挽弩末而瞠乎其后。畫虎之慚,其能免哉? ”故一方面收錄編撰、刊刻王廷陳詩文集,另一方面撰寫家族傳記,以備史官之采錄:
楚先哲才名赫奕,無踰先翰林府君。自府君下世,今垂五十年而家狀缺如也,諸書志傳多所紀而弗詳,藝林人士或侈談而失實,從孫追淳愴焉。淳生也晚,先世事皆不易知。歲時從諸宗老掃丘墓,偶有聞,輒筆識之。記問獨至,故能悉府君之行業(yè)。而又證諸往牒,筆信削疑,為草狀,俟異時上之史官。
王追淳撰文距離王廷陳過世已近五十年,然其為王氏后人,且撰文有意留作史料之用,故其記載王廷陳生卒時間應(yīng)該是可信的。
王追淳記載的可信性還可以從一個側(cè)面得到印證,即王廷陳的葬地。王追淳記載王廷陳死后葬于黃岡風(fēng)火山。查光緒十年《黃州府志》卷四十“冢墓”,其中在黃岡縣下記載:“吏科給事中王廷陳墓,在還和鄉(xiāng)烽火山側(cè)虎山?!惫饩w十年《黃州府志》卷二“疆域志·山川”載:“(黃岡)縣東北五十里曰回龍山,有東岳廟,歲時居民祈禱,絡(luò)繹不絕,六十里曰金雞山,相傳古掘地有金雞飛出。稍東曰白楊山,《縣志》作白洋山,有桃花洞,明郎中秦繼中著書處,又東曰烽火山?!憋L(fēng)火山即烽火山,在今團風(fēng)縣(明代時屬黃岡縣)回龍山附近,王追淳對王廷陳墓地的記載和《黃州府志》一致,可見其記載的可信度很高。
關(guān)于王廷陳籍貫,有多種說法,一說其是團風(fēng)人,[1]一說其出生于今湖北武漢市新洲區(qū)舊街,后遷居黃岡市,故其應(yīng)該是今武漢人。考諸記載,王廷陳確為新洲人,然新洲明代屬黃岡縣,稱其為黃岡人亦未為不妥。
王追淳《明奉訓(xùn)大夫河南南陽府裕州知州以吏科給事中致仕前翰林院庶吉士先伯祖考行十府君行狀》云:
前元之季,省三公自豫章樂平徙家黃岡。歷五世,為泰州同知。公思旻府君生洪武間,始輟農(nóng)業(yè),以仕籍顯。淳德,陰功茂甚,此后人累葉食報之。始事見別傳。泰州府君生南京戶部主事竹坡公文奎府君,竹坡府君生吏部驗封郎中南墩公濟府君,二世皆以叔祖太子少保刑部尚書公廷瞻府君,贈通議大夫、南京戶部右侍郎。南墩府君為時名臣,勁節(jié)莫容,出為河南、四川參政,遂乞休歸,課農(nóng)永安城山中。
光緒十年《黃州府志》卷三十八“金石”亦云:
京山李維楨《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云澤王公墓志銘》:公名廷瞻,字稚表,黃岡人也。其先江西樂平人。國初始祖省三移家黃岡,以籍自占,為黃岡人,數(shù)傳至仲斌,生思旻,工法家言,同知泰州,有惠政,民尸祝至今。旻生文奎,奎生濟,宏治壬戌進士,為吏部郎,歷官四川參政,祖、父皆以公貴,贈戶部侍郎。濟丈夫子五人,長廷儒,次廷陳,次即公,次廷揚,次廷遷。
追本溯源,王氏一支其實非黃岡本地人,而是從江西遷徙而來,可能是“江西填湖廣”移民運動的中的一支。根據(jù)上面兩則材料,我們簡單梳理一下王氏的譜系:
王省三——? ——? ——王仲斌——王思旻——文奎——濟——廷儒、廷陳、廷瞻、廷揚、廷遷
王氏在黃岡的興盛,當始于王思旻,自他之后,王氏“始輟農(nóng)業(yè),以仕籍顯”。光緒十年《黃州府志》卷四十“冢墓”記載:“泰州同知王思旻墓,在袁家沖赤膊龍?!备鶕?jù)古人葉落歸根的傳統(tǒng),王思旻當是袁家沖赤膊龍一帶人。據(jù)實際調(diào)查,今新洲舊街祠堂灣村袁家沖赤膊龍山確有王氏,王廷陳乃赤膊龍王氏家族先祖。①王氏有族譜流傳,筆者曾讓人前往新洲舊街祠堂灣村調(diào)查赤膊龍王氏譜系,王氏后人云只有九世至今的家譜。然網(wǎng)路上有人稱有赤膊龍王氏家譜,參新浪“荔枝河的博客”。王廷陳為新洲人應(yīng)無疑議。王追淳《明奉訓(xùn)大夫河南南陽府裕州知州以吏科給事中致仕前翰林院庶吉士先伯祖考行十府君行狀》 卻稱:“本貫湖廣黃州府黃岡縣永安城?!彼^“本貫”,就是原籍。永安城,《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一載:“(黃岡縣)永安城即楚相黃歇所都,隋改為黃州,為永安郡,取此為名?!薄蹲x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六《黃州府·黃岡縣》載:
永安城,在府北十里。俗訛為女王城。楚黃歇常都此?!洱R安志》曰:“初春申君相楚,受淮北十二縣之封,以其地介于蘄春、申、息之間,故曰春申”云。梁置永安縣,兼置永安郡治焉。北齊、后周因之。隋初郡廢,又以縣省入鹿城。唐時故城猶存,興元初江西節(jié)度曹王皋遣其將伊慎敗淮西李希烈將杜少誠于永安,即此。
光緒十年《黃州府志》卷三“黃岡縣”云:
永安故城在縣北十里,即邾縣故城。舊以為黃歇所都,非也。黃歇封春申君,初封淮北十二縣,后徙封于吳,見《史記》,安得在此? 或謂楚王以此封女。今名女王城。
女王城,又名邾城、汝王城、呂陽城,現(xiàn)在當?shù)匕傩辗Q作“禹王城”,遺址位于黃州城北3 公里處,西距長江1 公里。
據(jù)王追淳所述,王廷陳似乎為今黃岡市人,且其還提到南墩府君王濟“課農(nóng)永安城山中”。王思旻是赤膊龍王氏家族五世祖,死后尚葬在新洲故土;王濟為七世祖,休歸后卻“課農(nóng)永安城山中”,死后葬于今黃岡市:“贈戶部侍郎河南參政王濟墓,在女王城鲇魚地?!保?]且自此后,王氏多葬于黃岡:“贈太子少保刑部尚書王廷瞻墓,在寶珠墩,諭葬?!雹诰┥嚼罹S楨《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云澤王公墓志銘》云:“葬于還和鄉(xiāng)王家林?!边€和鄉(xiāng),屬今黃岡團風(fēng)縣,王廷陳亦葬于此。頗疑王家林為王氏家族墓葬地?!皬V東道御史王同道墓,在三臺河?xùn)|岸,大路之北龜形地?!保?]王廷瞻是王濟之子、王廷陳的弟弟,王同道(嘉靖壬戌科進士)是王廷陳的侄子。王氏多位后人葬于黃岡市或附近,而非葬于故地新洲,說明此時王氏已經(jīng)在黃岡城內(nèi)安家,重新置辦了產(chǎn)業(yè),子孫累居齊安城,而最早從新洲遷居黃州城內(nèi)的人應(yīng)該就是王濟,所以王追淳特別指出其晚年“課農(nóng)永安城山中”。③據(jù)乾隆十四年刻《黃州府志》卷二十《摭聞》載王思旻曾為縣刑房吏,有恩于人,人獻其山地,王氏以為兆域,故王氏一族葬赤膊龍乃始于王思旻。《黃岡赤膊龍王氏宗譜》卷首二《龍山葬部記》說:“祖?zhèn)鞒嗖昌垶橄热岁幍玛庪\之所獲,即黃州府縣志載:‘楚人皆稱為吉壤也。'以故吾族科甲蟬聯(lián),簪纓累代,非先人陰德陰隲,曷克臻此……我族承明末清初淳樸盛世,四世五世列祖多葬于斯,此孔子所謂‘馬鬣封'者是也?!鳖H疑“四世五世”當為“五世六世”。而王追淳距離王濟已經(jīng)四世,故其以為“本貫湖廣黃州府黃岡縣永安城”。至于王廷陳出生在新洲還是黃岡市,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王廷陳出生于書香世家。父濟,弘治十五年(1502)何景明同榜進士,河南、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左參政致仕,贈中大夫,加贈通議大夫、南京戶部右侍郎;叔父王麟,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弟廷瞻,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侄王同道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從侄王廷梅(王麟之子)是嘉靖二年(1523)進士。王氏一門可謂世代書香,人才輩出。
據(jù)《明史·文苑傳》和相關(guān)府志記載,王廷陳幼聰慧,博聞強記。然任俠孤傲,恃才放恣,騖于邪僻小技,父嚴督之,則大呼:“大人奈何虐天下名士!?!比黄涓敢鄧L語人曰:“吾五子皆可兒,陳必以文章顯,瞻必以功績著?!?/p>
正德十二年(1517)王廷陳中舒芬榜進士,選翰林庶吉士,其詩名也日益顯著,然不改其不羈的性格,在翰林院中公然作弄館師:“故事,兩學(xué)士為館師,體嚴重。廷陳伺其退食,獨上樹杪,大聲叫呼。兩學(xué)士無如之何,佯弗聞也?!保?]
正德十四年(1519)三月,武宗下詔南巡。王廷陳與同館修撰舒芬、庶吉士汪應(yīng)軫等七人上疏阻諫,館師學(xué)士石瑤止之。王廷陳賦《烏母謠》諷刺石瑤。有人認為《夢澤集》卷二《雜謠五首》之四就是《烏母謠》,詩曰:“烏母謂烏子,弋人在傍汝勿啼,弋人得知將汝歸,我但高飛起,安能救汝為? ”王廷陳等人疏上,武宗大怒,罰跪五日,受杖三十。其年秋,解館,吏部擬授吏部給事中。宰執(zhí)不悅,假手其間,出補河南南陽府裕州知州。王廷陳聞命后寫詩《裕州命下悵憶故山有作》,云:
吾家村巷枕丹溪,野色平開萬木齊。晝臥云林啼虎豹,春隨煙艇散鳧鹥。符從天上新分竹,杖憶山中舊策藜。早晩便應(yīng)投劾去,鷦鷯元慕一枝棲。
裕州為王廷陳首次外放之地,詩人卻倍感惆悵,未到任即有歸隱故鄉(xiāng)之愿。王氏本不習(xí)慣吏事,加之失望埋怨,頗不理政事,《明史·文苑傳》稱其“簿牒堆案,漫不省視。夏日裸跣坐堂皇,見飛鳥集庭樹,輒止訟者,取彈彈之”。平日里則過著一種悠閑的生活,“湖水回城郭,風(fēng)流暇日多。宵追李白泛,時聽越人歌?!保ɡ钽骊栕源罅航?jīng)裕州因贈三首之二)甚至臺省監(jiān)司過州,不出迎。后以打罵巡按御史喻茂堅,下大梁獄。王追淳《明奉訓(xùn)大夫河南南陽府裕州知州以吏科給事中致仕前翰林院庶吉士先伯祖考行十府君行狀》載其經(jīng)過甚詳,云:
臺省監(jiān)司過州,例不出迎,亦無所托疾。人或勸之,府君叱曰:“齷齪諸盲受廷陳迎,不愧死耶?”有清軍御史喻茂堅,鷙悍人也。(《藝苑巵言》以為分守,誤也)當出京,時人或謂曰:“裕州王才子,宜折節(jié)下之?!泵瘓圆粣?,遂首按裕。先是,府君偶迎臬長陳鳳梧,(《藝苑巵言》以為蔡潮,蓋誤。按《河南志》,嘉靖六年,潮始以右布政使蒞此)鳳梧勸曰:“子候我固以父執(zhí),而御史從后來,亦君命也,倘有意一見乎? ”府君曰:“善。”乃迎御史,其不出郊,遵令典也。御史以為輕已,故撻州倅示怒。府君引咎,為解不得,誶語,遂及府君。府君怒曰:“陳先生誤我哉。”攘臂登堂,拳擊御史。御史窘甚,姑謝曰:“王先生命世才,惜乏量耳?!毙Χ屩?。律例官品,應(yīng)從凡斗論。御史陽屬鳳梧關(guān)說,而疏已獨上,且招來黠民,羅織罪狀,下大梁獄。
據(jù)王廷陳《上翟中丞》說:“仆時亦以口語,橫遭譴逐,待罪裕州。無叔夜之賢而負不堪之褊,以致拜揖違宜,逢迎失指。暴擊之隼,乘其摧頹;青蠅之人,共加構(gòu)會。身淹梁獄,履影吊心,不能上書以自明,叩心以致感?!弊髡呦陋z似乎是還有“黠民”趁機暗算,故其在《左賦》中說:“夢澤子不善宦,見閔有司,黠民乘之,坐是拘系,自傷疾惡,反中,乃作《左賦》?!薄秹魸杉肪硭摹栋l(fā)裕州短歌》清楚的記載了王氏下獄時的情形和心境:
黠卒前來意氣雄,當階縛我囚車中。颯颯驚飆動地至,城卷赤霧摧丹楓。城中之人走相視,城外蕭蕭嘶曉轡。道上殘楊掃凍帷,過雁鳴蟬雙迸淚。人生作吏何大苦,囊無一錢身被虜??蓱z妻子盡畏途,南征白晝愁豺虎。古來玉石怨俱焚,骯臟安能就珪組。
在《夢澤集》中還有《被逮發(fā)裕州夜作呈諸公》、《獄中作》、《出獄后作》諸詩,均寫于此時,表達詩人自己含冤被屈、痛苦失望的情緒。
正德十六年(1521),王廷陳削籍歸鄉(xiāng)里。屏居三十余年,縱酒倡樂,益放蕩自廢。常穿紅紫窄袖衫,騎牛跨馬,嘯歌田野。達官貴人來家,蓬頭跣足延見。有軼事云:“陳祭酒沂嘗奉使過黃,府君報謁江上,紅衣?lián)砑?。陳公勸:‘曷少斂乎?’府君曰:‘人有不能,各從其好,安能以子之所能,傲人之不能? 子誠小人也?!雹偻踝反尽断群擦指z事》。
嘉靖二十年(1541)詔修《承天志》,湖北巡撫顧璘推薦王廷陳、顏木、王格參加編修。②王氏修《興都志》事,參朱志先、張霞《王廷陳參修<興都志>考述》,《黃岡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01 期。書成,不稱旨,賜白金、纻絲而歸。后卒于鄉(xiāng)里。
王廷陳以詩文名重于當世,時與李夢陽、何景明并稱海內(nèi)三才(胡元瑞應(yīng)麟《詩藪》),亦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等合稱為“八子”(吳國倫《甔甀洞稿》)。吳明卿云:“稚欽在德靖間,以詞才擅名史館,海內(nèi)士爭誦說之,近體奄有四杰,古詩凌厲三曹,而文則刻畫左氏內(nèi)、外《傳》,楚諸先輩鮮有能方駕者。”(《王行甫集序》)王世貞稱:“王稚欽如良馬走坂,美女舞竿,五言尤自長城?!薄皶鵂┤琨惾嗽V情。”(《藝苑巵言》卷五)《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夢澤集》稱:“其詩意警語圓,軒然出俗,則不得不稱為一時之秀?!薄罢?、嘉之間,何景明最為俊逸。廷陳之天骨雄秀,抑亦驂乘矣?!?/p>
至于王廷陳作品的風(fēng)格,皇甫汸《夢澤集序》的評述最為恰當:
是集也,樂府、古詩,潘、陸齊軌,下擬陰、何;五七言律,沈、杜比肩,參之盧、駱;文效左氏、《國語》,而兼騁班、馬;書類東京尺牘,而雄視崔、蔡:足以不朽矣!
王廷陳的古詩如《詠懷詩》34 首,樂府詩《行路難》等模擬漢魏古詩,肖其風(fēng)貌;而其五七言律,格律精工。其文則全部以二字為題,氣勢雄健,且喜做翻案文章。然其詩歌、散文存在不合流俗的地方,如詩歌很少描寫意境,多喜發(fā)議論,如《江上》:
晴日麗芳洲,春風(fēng)振碧流。靈均蘭可攬,神女佩堪留。漁豈臨淵羨,仙因入海求。機心息已久,自喜不驚鷗。
全詩讀來缺乏情景交融之感,后四句的議論完全打亂了讀者的審美感覺。全集中這樣的詩還有不少。而其古文在文字上“復(fù)古”過深,使人有詰屈聱牙之感,難以卒讀,如《致辭》:
惟歲丁丑,惟時仲冬,惟日晦,惟劉母初度,惟子姓跪爵,惟姻婭咸造,惟史氏致辭曰:“聽予言,罔弗聰:予乃誕,悉帝之秘,俾罔惑。惟帝有嘉,罔不錫爾眾。惟眾弗迪,庸弗迓。厥修曰:帝傾厥敷,惟爾承?!?”
此本是一篇壽詞,作者有意模仿《尚書》,結(jié)果讓人幾無法句讀。又如《遐致》:
“望云之什”,壽詹母也。孰為之?詹母之子暨詹母之子之友為之也。孰倡之? 詹子倡之。孰和之? 其友和之也。曷為乎倡也? 曰:“詹子如京師,適其母夫人誕也,則曰:‘跪而觴,惟我孟我季;侑而幣,惟我一二婣婭。暨我里孺,而嬉以娛,惟我從子。'……”
此也是一篇為友人母親祝壽的壽詞,作者卻故意以“孰為之? ”“孰倡之? ”“孰和之? ”引起話頭,然后沿此三節(jié)生發(fā)開去,寫得一波三折。其寫中有寫道:“錫我母氏修美,松若栢若,及我官而康。純嘏是膺,岳若河海若,其罔有既。繁我胤,芝若蕙若,茁而秀,無折然?!闭Z言、文句亦是模仿《尚書》,晦澀難通,不忍卒讀。
王廷陳今存《夢澤集》,其中詩歌654 首,文117 篇(以四庫本統(tǒng)計)。
《夢澤集》有十七卷本和二十三卷本兩個系統(tǒng)。王廷陳死后不久,他的作品由其家人收集整理,刻為《夢澤集》十七卷,是稱家刻本。后其弟王廷瞻進一步搜集其作品,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淮安任上刻印成書,亦十七卷,稱淮刻本。王氏后人對王廷陳的詩文進一步整理,由王廷陳的侄子王同道于嘉靖四十四年在蘇州任上(1565)進行了重刻,仍十七卷,稱蘇刻本。萬歷十八年(1590),王廷陳的孫子王追伊又進行了重刻,萬歷三十年(1602)其侄孫王追淳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了增修,增至二十三卷,是為穎刻本。四庫全書所收錄者,即是王追淳所增補的二十三卷本,但文字上略有改動。二十三卷本相較于十七卷,作品數(shù)量有所增加,同時增加有大量當時和后世名家評語,此為寶貴的研究資料。后四庫全書收錄《夢澤集》,即是以二十三卷本為底本。值得注意的是,光緒三年(1877),王廷瞻八世孫王家璧又以文溯閣本為參校本,對穎刻本進行校勘,標其異同,并進行句讀。此本現(xiàn)藏于湖北圖書館,是《夢澤集》不可多得的善本。[5]
然無論是十七卷本還是二十三卷本,在資料的搜集甚至篇目的搜羅方面都有遺漏,如《御定淵鑒類函》卷三百一十有王廷陳一首五言律詩《送唐生詩》,光緒十年《黃州府志》卷三十八“金石”上有王氏古文《周雪窩墓志銘》,均可補綴。
[1]賀亞先.王廷陳對明代文風(fēng)的影響[J].黃岡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97,(03).
[2][3]光緒十年《黃州府志》卷四十“冢墓”[M].
[4]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傳[M].
[5]甘渭.王廷陳詩文研究[D].暨南大學(xué)碩士論文,2011;夢澤集版本考正[J].電影文學(xué),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