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國外氣候與能源政策相互作用的研究述評

2014-12-01 09:33嵇欣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4年11期
關鍵詞:可再生能源

嵇欣

摘要 在《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合約》和《京都議定書》的背景下,各國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越來越關注,由此產生了諸多能源和氣候政策。然而,這些政策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高度不確定的,既有可能相互補充和加強,也有可能相互干擾甚至破壞各自的目標,因此亟需引起學者們關注。在大多數情況下,氣候政策與能源政策并非完全沖突、重疊,也不是互相加強,而是介于兩者之間;基于此,不同的氣候與能源政策具有并存的合理性。本文對近年來國外相關研究進行文獻梳理,尤其關注碳排放交易體系與能源政策的相互作用。本文從兩個氣候與能源政策的相互作用著手,主要分析碳排放交易體系與碳稅/能源稅、碳排放交易體系與能源補貼、碳排放交易體系與可交易綠色證書/可交易白色證書之間的相互作用,隨后拓展到多個氣候與能源政策相互作用。最后,本文對已有研究進行評述,并指出未來有待解決的問題:大部分定量研究主要關注某個國家或區(qū)域的電力部門而忽略了碳排放交易體系所涵蓋的其他部門;一些研究主要采用靜態(tài)模型,忽略了最優(yōu)化模型的動態(tài)路徑,即沒有考慮經濟增長、配額需求模式、碳價格波動、配額的儲存等因素;大多數氣候與能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并沒有將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具體政策設計考慮在內。

關鍵詞 政策相互作用;碳排放交易體系;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

中圖分類號 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11-0042-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1.006

在《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合約》和《京都議定書》的背景下,溫室氣體減排問題成為國際社會日趨關注的核心問題,由此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能源和氣候政策。1997年,歐盟15國簽訂了《京都議定書》,規(guī)定在2008-2012年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的水平減少8%;為了促進二氧化碳減排,根據《歐盟2003年87號指令》(2003/87/EC),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實施。2009年,歐盟實施了氣候和能源一攬子政策(the Climate and Energy Package, CEP),設定了到2020年要達到的三個目標,即“20-20-20”計劃(歐盟“20-20-20”計劃:①與1990年的水平相比,溫室氣體排放減少20%;②能源消費中可再生能源比例上升到20%,歐盟各成員國根據《歐盟2009年28號指令》承擔了可再生能源目標;③能源效率提高20%,這個目標是不受約束的)。除了碳排放交易體系外,大多數國家把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和促進能源效率也作為緩解氣候變化的重要補充措施之一。然而,這些氣候、能源政策之間會產生相互作用:政策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對已有政策產生互補和加強的作用;但也可能存在風險,不同政策工具之間會相互干擾、甚至是破壞各自的政策目標和可信性[1-3]。就此而言,政策的相互作用(Policy Interaction,PI)可以對能源和氣候政策的目標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對于政策設計者來說,不同政策的兼容性問題極為重要。

作為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大國,中國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提高能源效率和促進可再生能源發(fā)展,且準備今后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碳排放交易體系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和廣東陸續(xù)啟動了碳排放交易。對處于碳排放交易試點階段的中國來說,梳理國外氣候與能源政策相互作用的研究,尤其是關注碳排放交易體系與能源政策之間的相互影響,對今后制定能源或氣候政策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1 氣候與能源政策共存的合理性

本文根據主要政策目標來區(qū)分氣候政策與能源政策:氣候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能源政策的主要目標是促進低碳技術發(fā)展(如可再生能源)或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只是其獲得的收益之一??梢姡瑲夂蛘吲c能源政策在主要目標上有所差異,但并非完全沖突或完全重疊,也不是互相加強,而是介于兩者之間。在很多情況下,一個政策的實施可能并不有助于已有政策實現(xiàn)其主要目標,但該政策又在其他方面彌補了已有政策的不足或有助于其他政策目標的實現(xiàn)。基于此,不同的氣候與能源政策具有同時存在的合理性,這也是大多數文獻研究氣候與能源政策相互作用的前提。

以碳排放交易體系為例,其特點為根據減排目標來限制碳排放總量,因而其他政策工具對進一步減少碳排放沒有什么作用。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碳排放交易體系與其他氣候或能源政策同時存在,需要通過其他政策目標來確保其合理性;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權衡長期的、非效率目標和短期減排成本上升之間的關系[1-2,4]。這些合理性包括:①通過克服市場失靈而不是二氧化碳的外部性來改善碳排放交易體系的靜態(tài)效率;②通過克服技術創(chuàng)新和擴散領域的市場失靈來改善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動態(tài)效率;③達到除了效率以外的社會目標,如公平和政治可行性;④彌補碳排放交易體系政策設計中的缺陷。

另外,Sorell[1]根據不同政策相互作用的分類,總結了碳排放交易與其他政策工具共存的合理性,具體見下表。

就具體的能源和氣候政策工具而言,Sorrell and Sijm[2]指出了碳排放交易體系與碳稅/能源稅、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和能源效率政策同時存在的合理性。在引入碳排放交易體系之后,保留現(xiàn)有的碳稅/ 能源稅的合理性包括以下幾點:增加技術創(chuàng)新的激勵;如果拍賣配額不可行,那么可以從碳稅/能源稅中獲得意外收益,并獲得持續(xù)的財政收入;降低排放交易體系的價格不確定性[4-5];作為“補充”規(guī)則來確保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參與者達到最低減排水平。促進可再生能源政策大多是用來支持可再生電力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擴散,當這些政策與碳排放交易體系同時存在時,克服技術市場失靈、提供能源供給安全、增加農村的收入等為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擴散提供了合理性[4]。能源效率政策除了克服不同的市場失靈外,還在實現(xiàn)其他社會目標方面具有合理性,如改善社會公平、促進就業(yè)、減少非二氧化碳外部性(如酸雨等)。

Johnstone [5-6]指出在已實施碳排放交易體系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另一種政策工具來增加效率和有效性,但必須具備以下條件:①達到合適的政策目標,而該目標是無法通過碳排放交易體系來達成;②如果達到政策目標,那么對管理者來說這就是最好的政策工具;③在最大程度上保持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優(yōu)點(如降低減排成本、動態(tài)激勵、環(huán)境確定性),并成為其有效補充;④成本合理,在管理上是可行的。

綜上所述,從政策目標來看,碳排放交易體系與其他氣候或能源政策同時存在具有合理性,但并不能由此判斷氣候與能源政策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是互補的。更重要的是,政策的相互作用可能由于政策工具或具體政策設計的不同而表現(xiàn)得各不相同。因此,下文首先根據不同的政策工具來比較分析兩個氣候與能源政策之間的相互作用,隨后再拓展到多個氣候與能源政策的相互作用。

2 兩個氣候、能源政策之間的相互作用

至今為止,關于單個氣候或能源政策措施或政策工具的分析已較為廣泛,但有關氣候、能源政策相互作用的研究較少[2-3]。對此類研究關注較少的原因仍未知,但可能的解釋是缺少事前經驗和氣候政策的長期評估;而且,政策具有高度不確定性,這使得該領域的研究變得更為困難[3]。在有關碳排放交易體系與其他氣候或能源政策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主要是比較不同政策工具之間的相互作用,且集中于財政工具(如稅收、補貼、上網電價等)、市場工具(如可交易綠色證書、可交易白色證書)。因此,本部分將氣候與能源政策之間的相互作用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碳排放交易體系與碳稅/能源稅的相互作用;第二,碳排放交易體系與能源補貼的相互作用;第三,碳排放交易體系與可交易白色證書/可交易綠色證書的相互作用。

2.1 交易與稅收:雙重規(guī)制的合理性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挪威、瑞典、丹麥、芬蘭等北歐國家就開始采用碳稅,之后荷蘭、德國、瑞士、英國等歐洲國家也實行了碳稅或能源稅[7]。

如果在引入碳排放交易體系后仍保留碳稅或能源稅,并且沒有對受到碳排放交易體系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目標群體采取免稅措施的話,很容易產生雙重規(guī)制(雙重規(guī)制是指單個目標群體直接或間接受到兩個或多個具有相似目標的政策工具的影響)的問題,這往往會導致碳減排成本上升和競爭扭曲。這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下,對受到碳排放交易體系和碳稅/能源直接影響的目標群體(即征稅對象已涵蓋在碳排放交易體系中)采取免稅措施,如挪威等。另一種情況是,征稅對象間接受到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影響,這部分目標群體也會受到雙重規(guī)制的影響,但該問題容易被忽略。以荷蘭為例,能源稅是針對中小型能源使用者(包括家庭和公司)的燃料電力和天然氣的消費,這些能源使用者直接受到能源稅的影響并間接受到EU ETS的影響;因此,這部分目標群體是否會受到雙重規(guī)制的影響,取決于EU ETS是否會導致傳統(tǒng)電力的消費者價格更高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會導致消費者價格上升[1]。

雖然,在第二種情況下,碳排放交易體系與碳稅/能源稅同時存在會產生雙重規(guī)制的問題,但在實踐中,政府仍會考慮政策目標互補所帶來的收益,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增加技術創(chuàng)新的激勵。以瑞士為例,瑞士于2008年開始實施碳稅,征稅的主要對象是加熱和加工燃料;碳稅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獲得財政收入,而是為能源效率的提高和清潔能源的使用提供激勵[8]。

第二, 獲得持續(xù)的財政收入。以日本為例,日本于2012年10月開始實施新的碳稅,其目的不在于價格激勵,而是為了獲得持續(xù)的財政收入用以資助能效項目和可再生能源項目;通過能源供給—需求帳戶將稅收收入用于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9]。

第三, 降低排放交易體系的價格不確定性。Roberts and Spence[10]是最早指出采用政策組合(稅收+排放許可證)比僅采用價格工具(稅收)或數量工具(排放許可證)更有效率。最近,一些學者如Jacoby and Ellerman[11],F(xiàn)ell et al.[12],Murray et al.[13]和Philibert[14]認為將碳稅作為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價格上限,可以帶來更多福利且減少價格的不確定性。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為例,澳大利亞將在可變價格時期設置了20澳元的碳價格上限;新西蘭的碳排放交易體系規(guī)定可以從政府那里以固定價格25新西蘭元購買配額來完成其履約責任。

第四,作為不履行的處罰。例如,英國的氣候變化項目采用了一系列政策工具,包括氣候變化稅(CCL)、氣候變化協(xié)議(CCAs)和碳排放交易體系(ETS)。CCL主要針對工業(yè)、公共部門、農業(yè)的能源使用征稅。其中,能源密集型的工業(yè)企業(yè)與環(huán)境部門達成了氣候變化協(xié)議,這些企業(yè)也是ETS的主要參與者。如果這些企業(yè)可以達到規(guī)定的能效目標或碳減排目標,可以獲得80%的稅收扣除;如果這些企業(yè)未完成目標,懲罰措施是之后連續(xù)兩年都無法獲得稅收減免而需要支付全額CCL[15]。

2.2 交易與補貼:政策目標的互補

碳排放交易體系主要是以成本有效的方式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補貼的目的卻是多樣的,但補貼一般不會影響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環(huán)境有效性。根據補貼與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目標是否一致,本文將其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補貼與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目標一致,主要針對溫室氣體減排。如果補貼的目的在于與溫室氣體減排相關的投入或產出,補貼會導致邊際減排成本曲線和平均減排成本曲線下移,因而使得碳排放配額價格下降[6]。

第二,補貼與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目標不一致,主要是為了鼓勵低碳技術發(fā)展,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碳排放交易在技術創(chuàng)新和擴散領域上的市場失靈。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碳排放交易體系與補貼可以說是互補的。除此之外,補貼的目的還包括能源安全、促進就業(yè)等。

已有文獻對某個具體的能源補貼政策與碳排放交易體系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很少,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整體分析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包括上網電價和可交易綠色證書)與碳排放交易體系之間的相互作用。上網電價FeedinTarrifs, FIT(2001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指令》(RESE)頒布以后,歐盟各國都采取了各種措施來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主要政策工具包括可交易綠色證書和上網電價。FIT要求消費者以固定價格或溢價來購買每單位千瓦時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除了歐洲以外,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的某些州和許多發(fā)展中國家也實施了FIT)。可以說是對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的一種補貼,且有助于促進低碳技術的發(fā)展。Río [16] 認為如果將動態(tài)效率(鼓勵發(fā)展減排技術)和本地收益(就業(yè)等)考慮在內的話,F(xiàn)IT與碳排放交易體系可以共存,雖然FIT并沒有產生成本有效的二氧化碳減排。 而Skytte[17],Rathmann[18] 和Abrell and Weigt[19]認為在可再生能源電力支持政策與碳排放交易體系共存的情況下,增加可再生能源電力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因而減少碳排放配額的需求,這樣會使得碳價格下降。此外,Rathmann [19]還針對不同的政策設計來說明在已有碳排放交易體系的情況下,加入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會降低電力價格:無論碳排放配額是基于拍賣、祖父制或事前基準進行分配,采用FIT或TGC都會使電力價格下降;如果碳排放配額是基于事后標準來分配的,這個效果會削弱。Abrell and Weigt [19]還從政策設計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如果可再生能源目標設定過高,那么建立碳排放交易體系就會變得多余;如果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總量限制目標過于嚴格,可能會導致可再生能源比例超過其配額,那么FIT或TGC就會變得多余。

2.3 交易與交易:不同市場的價格與數量變化

有關碳排放交易體系與可交易白色證書(Tradable White Certificates, TWC)/可交易綠色證書(Tradable Green Certificutes,TGC)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較多,主要集中于電力市場的分析,且大部分研究關注碳排放配額市場、能效市場、可再生能源市場、電力市場中的市場價格和數量的變化。

首先是關于碳排放交易體系與TWC的相互作用。Harrison, et al.[20]指出EU ETS與TWC之間以復雜的方式相互作用,并通過批發(fā)和零售電力市場、配額市場(CO2配額、白色證書)和其他市場(如燃料、勞動力)來傳遞。Sorrell, et al.[21]采用圖形分析的方式來評價在同時實施TWC與EU ETS的情況下,TWC對電力需求、批發(fā)和零售的電力價格、碳排放、能效投資等的影響(增加、減少或效果不明顯)。根據Harrison, et al.和Sorrell, et al.的研究,可以把EU ETS與TWC的相互作用分為兩種:一是在已經實施EU ETS的國家中加入TWC;二是在已經實施TWC的國家中加入EU ETS。在上述兩種情況下,電力市場、碳配額市場、能效市場中的價格和數量變動情況總結如下(見表2)。

除了分析ETS與TWC相互作用對各市場中價格和數量的影響外,Sorrell et al.[22]還分析了在已實施ETS的國家中引入TWC對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的影響。他們指出,對于能源效率生產者來說,引入TWC會增加生產者剩余;而對于CO2排放較多的電力生產者來說,會減少生產者剩余;對于CO2排放較少的電力生產者來說,由于來自ETS的收益可能會超過來自TWC的損失,因此對生產者剩余的影響不清楚;對于消費者來說,總的消費者剩余可能比只有ETS時要少。

其次是碳排放交易體系與TGC的相互作用。Nielsen and Jeppesen[22]的研究首次提出碳排放權交易與TGC之間會產生相互影響。之后,有不少文獻對不同地區(qū)

或國家的電力市場進行數值模擬,主要關注碳排放交易體系與TGC的相互作用對電力價格、綠色證書價格、碳配額價格等的影響。Hindsberger, et al.[23]指出在設定的可再生能源目標和碳減排目標范圍內,電力價格、綠色證書價格和排放許可證價格會受到顯著影響。Unger and Ahgren[24]強調了在已有碳排放交易體系中引入TGC會降低電力價格和碳價格,而且對后者的影響是顯著的;而電力零售價格可能上升或下降,這取決于TGC的配額量。另外,Linares, et al.[25]還關注了碳排放交易體系與TGC對消費者成本的影響。他們采用圖形分析和數值模擬的方法來分析西

班牙的電力市場,認為如果碳排放交易體系和TGC之間

存在有效協(xié)同,可能會降低消費者成本。Jensen and Skytte[26]也指出,在碳排放交易體系和TGC同時存在的情況下,除了要考慮可再生能源目標和碳減排目標,還有考慮最小化消費者價格。他們分析了以下三種情況:第一,考慮最小化消費者價格的情況下,為了達到可再生能源目標,采用TGC是最優(yōu)的。第二,如果要達到碳減排目標,這就取決于消費者價格和TGC之間的關系——如果增加TGC配額會導致消費者價格上升,那么應采用碳排放許可證;如果增加TGC配額會降低消費者價格,那么應采用TGC。第三,同時完成可再生能源目標和碳減排目標,這同樣取決于消費者價格和TGC之間的關系——當消費者價格與TGC配額呈正相關,那么需要結合這兩種政策工具;如果消費者價格和TGC配額呈負相關,那么只采用TGC是最優(yōu)的。

上述研究主要分析了碳排放交易體系與TGC的相互作用對電力市場、綠色證書市場、碳配額市場的價格產生的影響,但忽略了這兩個政策工具對各市場中數量的影響以及對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的影響,而且也沒有區(qū)分短期與長期的效果。

Amundsen and Mortensen[27]不僅從短期、長期的角度來分析碳排放交易體系與TGC同時存在對電力價格和電力需求、供給量的影響、對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的影響,而且還考慮到封閉經濟和開放經濟的不同情況。他們的主要結論如下:①無論是從長期來看還是從短期來看,無論是在封閉經濟還是在開放經濟下,增加可再生能源電力比例所產生的影響都是不確定的。②在封閉經濟的情況下,更嚴格的碳減排目標會使得綠色證書價格下降,并且短期和長期的可再生電力生產者利潤都會減少;在開放經濟的情況下,更為嚴格的碳排放目標對綠色證書價格和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者的利潤沒有影響,這在短期和長期內都是成立的。Harrison et al. [21]更為詳細地分析了EU ETS與TGC的相互作用,并從短期和長期的角度總結了電力市場、碳配額市場、可再生能源市場中的價格和數量變動情況(見表3)。Will[28]根據排放強度的不同考慮了不同的技術,并采用靜態(tài)均衡模型來分析同時實施碳排放交易體系和TGC對價格、數量和經濟剩余的影響。得出的主要結論如下:①引入TGC會導致傳統(tǒng)電力供給減少和電力批發(fā)價格下降,但對消費者價格、電力需求和可再生能源電力供給的影響并不清楚。②引入ETS會導致消費者價格和電力批發(fā)價格的上升,而且會減少傳統(tǒng)電力供給和電力需求。③在已有ETS中引入TGC會降低碳價格,這對那些具有高排放強度的生產者來說是有利的;這與Bohringer and Rosendahl[29]持有相同的觀點,認為引入TGC并沒有促進清潔技術的發(fā)展,反而有利于污染技術。

3 多個氣候、能源政策之間的相互作用

從第二部分中可以發(fā)現(xiàn),關于兩個氣候、能源政策相互作用的研究還相對較多,尤其是碳排放交易體系與TGC的相互作用。然而,到目前為止,關于多個政策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卻很少,已有文獻多為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建立評價標準來分析多個政策之間的相互影響,具體步驟可以歸納如下:第一,明確政策相互作用的領域,并在此基礎上比較不同的政策工具;第二,確定評價標準;第三,對各評價標準設置權重并打分;第四,計算分值并分析結果。其中,明確政策相互作用領域和確定評價標準對分析多個政策相互作用十分重要。

關于政策相互作用的領域,Sorell[1]指出可以通過以下方面來進行比較分析:①范圍(scope)——指受到政策工具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目標群體;②目標(objectives)——指每個政策工具的目標以及這些目標在何種程度上與其他目標之間產生相互作用;③運行(operation)——指每個政策工具對目標群體的影響,包括不同的責任和激勵效果;④實施(implementation)——指每個政策工具的實施,包括目標群體的責任(運行、監(jiān)管和報告等)和實施主體的責任(核實、鑒定、技術問題、不履約的執(zhí)行等);⑤時間(timing)——指每個政策工具的時間表,包括政策工具的引入、政策工具在執(zhí)行過程中可能發(fā)現(xiàn)的變化、政策工具的廢除、不同激勵機制如何改變政策工具的運行、政策工具對目標群體的動態(tài)變化如何做出反應等。Oikonomou and Jepma[3]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梳理和歸納了政策相互作用的領域。他們認為,只有政策范圍和目標設定后,政策相互作用的領域才能夠識別出來,具體見表4。

合適的評價標準一般是通過文獻綜述的方法來確定。Konidari and Mavrakis[30]將所選標準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環(huán)境行為,包括對溫室氣體減排的直接貢獻和間接的環(huán)境影響;第二類是政治可接受性,包括成本有效性、動態(tài)成本效率、競爭、公平、靈活性、未履約的嚴格性;第三類是實施的可行性,包括執(zhí)行網絡、管理可行性、財政可行性。Oikonomou, et al.[31]選擇了14個評價標準并將其歸為五類,即氣候、能源、財政、宏觀經濟和技術。氣候包括溫室氣體減排、氣候意識;能源包括能源供給安全和降低能源強度;財政包括成本有效性、管理成本、履約成本、交易成本和政府收入;宏觀經濟包括競爭、就業(yè)、商業(yè)機會和貿易;技術包括現(xiàn)有技術的擴散和創(chuàng)新循環(huán)。Oikonomou and Jepma[3] 是根據以往的研究將評價標準分為有效性、效率、對能源價格和市場價格的影響、對

社會的影響、創(chuàng)新和市場競爭。與Konidari and Mavrakis和Oikonomou and Flamos相比,該研究基本涵蓋了所有氣候與能源政策相互作用的評價標準,具體見表5。由于這是一篇文獻綜述,他們列出的評價標準較為全面,但如果按照這些標準來評價氣候與能源政策的相互作用,在實際操作上可能會遇到困難。因此,評價標準的確定還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另外,確定權重一般采用多標準方法并對每個評價標準進行打分。Konidari and Mavrakis[30,32]采用綜合的多標準分析方法對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工具進行定量評價。他們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根據三個利益相關組的偏好定義標準和次標準的權重系數;采用多屬性效用理論(MAUT)、簡單多屬性排序技術(SMART)來評估政策工具在特定次標準下的表現(xiàn)并給出分數;并做了一致性和穩(wěn)健性檢驗。Oikonomou, et al. [31]采用了能源與氣候政策相互作用的決定支持工具(the Energy and Climate Policy Interactions decision support tool,ECPI),對10種能源和氣候政策組合進行評估,其中有關政策制定者的權重偏好也

除了上述評價方法外,也有少數文獻采用微觀模型或數值模擬的方式來分析不同情景下多個氣候與能源政策工具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關注各個市場的價格或數量變化,如Sijm[4]、 Lecuyer and Bibas[33]等。

4 總結與簡評

在《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合約》和《京都議定書》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采取措施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設計者在制定溫室氣體減排政策時,需要考慮一個重要的問題——氣候政策和能源政策之間的相互作用。好的政策組合可以減少政策之間的相互排斥并增強氣候與能源政策之間的協(xié)同;而不好的政策組合可能會破壞能源政策目標而且還會增加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實現(xiàn)的困難。

本文從兩個氣候與能源政策的相互作用著手,主要分析碳排放交易體系與碳稅/能源稅、碳排放交易體系與能源補貼、碳排放交易體系與可交易綠色證書/可交易白色證書之間的相互作用,得到的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 碳排放交易體系與碳稅/能源稅之間容易產生雙重規(guī)制的問題。如果目標群體同時受到碳排放交易體系和碳稅/能源稅的直接影響,一般會對目標群體采取免稅措施以避免雙重規(guī)制問題。另一種情況是目標群體只受到碳排放交易體系的間接影響,即征稅對象并不涵蓋在碳排放交易體系中,這部分目標群體也可能產生雙重規(guī)制的問題。但實際上,仍有較多國家同時采用碳稅/能源稅和碳排放交易體系。因此,在引入碳排放交易體系之后,

保留現(xiàn)有的碳稅/ 能源稅的合理性在于增加技術創(chuàng)新的激勵;獲得持續(xù)的財政收入;降低排放交易體系的價格不確定性;作為不履約的處罰等。

第二, 碳排放交易體系與能源補貼的同時存在一般不會影響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環(huán)境有效性,但如果補貼目的在于與溫室氣體減排有關的投入或產出,則會導致碳排放配額價格下降。需要注意的是,能源補貼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因此它有助于克服在技術創(chuàng)新和擴散領域的市場失靈。除此之外,能源補貼與碳排放交易體系共存的合理性還包括提供能源安全、促進就業(yè)等。

第三, 碳排放交易體系與可交易綠色證書/白色證書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集中于分析電力市場、碳配額市場、可再生能源市場或能效市場的價格、數量、經濟剩余的影響。

本文還梳理了多個氣候與能源政策相互作用的研究,其中多為定性分析,在確定政策相互作用領域和評價標準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和分析;極少有文獻采用微觀模型或數值模擬的方法來分析不同情景下多個政策目標和多個政策工具之間的相互作用。

然而,已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有待改善,這也是未來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第一,目前大部分的定量研究主要關注某個國家或區(qū)域的電力部門,在分析氣候與能源政策相互作用時忽略了碳排放交易體系所涵蓋的其他部門。實際上,氣候政策(碳排放交易體系或碳稅)和能源政策(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和能效政策等)涉及到很多行業(yè),因此氣候與能源政策相互作用的范圍可能遠超出電力部門。今后模型拓展的方向可以考慮不同部門。然而,模型的拓展對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合適的數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可能是目前局限于電力部門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目前大多數碳排放交易體系與可再生能源政策、能效政策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了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具體政策設計(如配額分配、配額的儲存、配額的抵消、配額價格限制、未履約處罰等)。雖然一些文獻注意到配額分配方式的不同(免費分配或拍賣)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且在評價多個能源與氣候政策相互作用的文獻中也根據具體的政策設計區(qū)分了不同的政策相互作用領域,但這主要是定性分析并未明確指出不同的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制度設計對能源政策有何影響。另外,在定量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靜態(tài)模型,忽略了最優(yōu)化模型達到最終狀態(tài)的動態(tài)路徑,即沒有考慮經濟增長、配額需求模式、碳價格波動、配額的儲存等因素,而這些因素對于分析碳排放交易體系與可再生能源政策、能效政策之間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其結果可能會產生偏差[34]。今后可以考慮建立動態(tài)模型來模擬碳排放交易體系與可再生能源政策、能效政策之間的動態(tài)相互作用。

(編輯:于 杰)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Sorrell S. Interaction in EU Climate Policy [R].Brighton:University of Sussex, SPRU, 2003.

[2]Sorrell S, Sijm J. Carbon Trading in the Policy Mix [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3, 19 (3): 420-437.

[3]Oikonomou V, Jepma C J. A Framework on Interactions of Climate and Energy Policy Instruments [J].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08, 13(2): 131-156.

[4]Sijm J.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and National Energy Policies [J]. Climate Policy, 2005, 5 (1): 79-96.

[5]Johnstone N.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Use of Tradable Permit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olicy Instruments [R]. Paris: OECD, 2003.

[6]Johnstone N. The Use of Tradable Permit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olicy Instruments [R]. Paris: OECD, 2002.

[7]Hood C. Manag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Carbon Pricing and Existing Energy Policies: Guidance for Policymakers[R]. Paris: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13.

[8]Mortier L. Switzerlands Experience with Carbon Pricing [C]. IEA Workshop on Integrating Carbon Pricing with Energy Policies, 2013.

[9]Kihara S. Carbon Taxes with Energy Policies [C]. IEA Workshop on Integrating Carbon Pricing with Energy Policies, 2013.

[10]Roberts M J, Spence M. Effluent Charges and Licenses under Uncertainty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76, 5(3): 193-208.

[11]Jacoby H D, Ellerman A D. The Safety Valve and Climate Policy [J]. Energy Policy, 2004, 32 (4): 481-491.

[12]Fell H, Mackenzie I A, Pizer W A. Prices Versus Quantities Versus Bankable Quantities [J]. Discussion Paper,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2008.

[13]Murray B, Newell R G, Pizer W A. Balancing Cost and Emissions Certainty: An Allowance Reserve for Capandtrade [J].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2009, 3(1): 84-103.

[14]Philibert C. Assessing the Value of Price Caps and Floors [J]. Climate Policy, 2009, 9 (6): 612-633.

[15]Smith S, Swierzbinski J.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UK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7, 37 (1): 131-158.

[16]Río P D. Interactions between Climate and Energy Policies: The Case of Spain [J]. Climate Policy, 2009, 9 (2): 119-138.

[17]Skytte K. Interplay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ower Markets [R]. Working Paper RSCAS No. 2006/04.Florence: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2006.

[18]Rathmann M. Do Support Systems for RESE Reduce EUETSDriven Electricity Prices?[J].Energy Policy, 2007, 35 (1): 342-349.

[19]Abrell J, Weigt H. The Interaction of Emissions Trading and Renewable Energy Promotion [J]. Economics of Global Warming WPEGW05, 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20]Harrison D, Sorrell S, Radov D, et al. Interaction of the EU ETS with Green and White Certificate Schemes: Summary Report for Policy Makers [R]. NERA Economic Consulting, 2005.

[21]Sorrell S, Harrison D, Radov D, Klevnas P, Foss A. White Certificate Schemes: Economic Analysis and Interactions with EU ETS [J]. Energy Policy, 2009, 37 (1): 29-42.

[22]Nielsen L, and Jeppesen T. Green Electricity Certificates: A Supplement to the Flexible Mechanisms of the Kyoto Protocol [R]. Working Paper No.49.99, FEEM, 1999.

[23]Hindsberger M, Nybroe M H, Ravn H F, et al. Coexistence of Electricity, TEP, and TGC Markets in the Baltic Sea Region [J]. Energy Policy, 2003, 31(1): 85-96.

[24]Unger T, Ahgren E O. Impacts of a Common Green Certificate Market on Electricity and CO2emission Markets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J]. Energy Policy, 2005, 33 (16): 2152-2163.

[25]Linares P, Santos F J, Ventosa M. Coordination of Carbon Reduct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Support Policies [J]. Climate Policy, 2008, 8 (4):377-394.

[26]Jensen S G, Skytte K. Simultaneous Attainment of Energy Goals by Means of Green Certificates and Emission Permits [J]. Energy Policy, 2003, 31 (1):63-71.

[27]Amundsen E S, Mortensen J B. The Danish Green Certificate System: Some Simple Analytical Results [J]. Energy Economics, 2001, 23 (5): 489-509.

[28]Will M. The Interaction of Emission Trading and a Green Certificate System in an Electricity Market [C]. The Fourth World Congress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sts, 2010.

[29]Bohringer C, Rosendahl K E. Green Promotes the Dirtiest: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lack and Green Quotas in Energy Markets [J].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2010, 37 (3):316-325.

[30]Konidari P, Mavrakis D. A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Method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Policy Instruments [J]. Energy Policy, 2007, 35 (12): 6235-6257.

[31]Oikonomou V, Flamos A, Grafakos S. Is Blending of Energy and Climate Policy Instruments Always Desirable? [J]Energy Policy, 2010, 38 (8): 4186-4195.

[32]Konidari P, Mavradis D.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of Climate Policy Interactions [J]. Journal of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2006, 14 (1-3):35-53.

[33]Lecuyer O, Bibas R. Combining Climate and Energy Policies: Synergies or Antagonisms? [J].Working Paper, No.98.2011., FEEM, 2011.

[34]Mulder A J. The EU ETS: Interaction among Instruments for Carbon Abatement [C].Emissions Trading Systems as A Climate Policy Instrument: Evaluation and Prospects, CESifo, 2013.

[14]Philibert C. Assessing the Value of Price Caps and Floors [J]. Climate Policy, 2009, 9 (6): 612-633.

[15]Smith S, Swierzbinski J.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UK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7, 37 (1): 131-158.

[16]Río P D. Interactions between Climate and Energy Policies: The Case of Spain [J]. Climate Policy, 2009, 9 (2): 119-138.

[17]Skytte K. Interplay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ower Markets [R]. Working Paper RSCAS No. 2006/04.Florence: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2006.

[18]Rathmann M. Do Support Systems for RESE Reduce EUETSDriven Electricity Prices?[J].Energy Policy, 2007, 35 (1): 342-349.

[19]Abrell J, Weigt H. The Interaction of Emissions Trading and Renewable Energy Promotion [J]. Economics of Global Warming WPEGW05, 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20]Harrison D, Sorrell S, Radov D, et al. Interaction of the EU ETS with Green and White Certificate Schemes: Summary Report for Policy Makers [R]. NERA Economic Consulting, 2005.

[21]Sorrell S, Harrison D, Radov D, Klevnas P, Foss A. White Certificate Schemes: Economic Analysis and Interactions with EU ETS [J]. Energy Policy, 2009, 37 (1): 29-42.

[22]Nielsen L, and Jeppesen T. Green Electricity Certificates: A Supplement to the Flexible Mechanisms of the Kyoto Protocol [R]. Working Paper No.49.99, FEEM, 1999.

[23]Hindsberger M, Nybroe M H, Ravn H F, et al. Coexistence of Electricity, TEP, and TGC Markets in the Baltic Sea Region [J]. Energy Policy, 2003, 31(1): 85-96.

[24]Unger T, Ahgren E O. Impacts of a Common Green Certificate Market on Electricity and CO2emission Markets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J]. Energy Policy, 2005, 33 (16): 2152-2163.

[25]Linares P, Santos F J, Ventosa M. Coordination of Carbon Reduct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Support Policies [J]. Climate Policy, 2008, 8 (4):377-394.

[26]Jensen S G, Skytte K. Simultaneous Attainment of Energy Goals by Means of Green Certificates and Emission Permits [J]. Energy Policy, 2003, 31 (1):63-71.

[27]Amundsen E S, Mortensen J B. The Danish Green Certificate System: Some Simple Analytical Results [J]. Energy Economics, 2001, 23 (5): 489-509.

[28]Will M. The Interaction of Emission Trading and a Green Certificate System in an Electricity Market [C]. The Fourth World Congress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sts, 2010.

[29]Bohringer C, Rosendahl K E. Green Promotes the Dirtiest: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lack and Green Quotas in Energy Markets [J].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2010, 37 (3):316-325.

[30]Konidari P, Mavrakis D. A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Method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Policy Instruments [J]. Energy Policy, 2007, 35 (12): 6235-6257.

[31]Oikonomou V, Flamos A, Grafakos S. Is Blending of Energy and Climate Policy Instruments Always Desirable? [J]Energy Policy, 2010, 38 (8): 4186-4195.

[32]Konidari P, Mavradis D.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of Climate Policy Interactions [J]. Journal of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2006, 14 (1-3):35-53.

[33]Lecuyer O, Bibas R. Combining Climate and Energy Policies: Synergies or Antagonisms? [J].Working Paper, No.98.2011., FEEM, 2011.

[34]Mulder A J. The EU ETS: Interaction among Instruments for Carbon Abatement [C].Emissions Trading Systems as A Climate Policy Instrument: Evaluation and Prospects, CESifo, 2013.

[14]Philibert C. Assessing the Value of Price Caps and Floors [J]. Climate Policy, 2009, 9 (6): 612-633.

[15]Smith S, Swierzbinski J.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UK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7, 37 (1): 131-158.

[16]Río P D. Interactions between Climate and Energy Policies: The Case of Spain [J]. Climate Policy, 2009, 9 (2): 119-138.

[17]Skytte K. Interplay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ower Markets [R]. Working Paper RSCAS No. 2006/04.Florence: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2006.

[18]Rathmann M. Do Support Systems for RESE Reduce EUETSDriven Electricity Prices?[J].Energy Policy, 2007, 35 (1): 342-349.

[19]Abrell J, Weigt H. The Interaction of Emissions Trading and Renewable Energy Promotion [J]. Economics of Global Warming WPEGW05, 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20]Harrison D, Sorrell S, Radov D, et al. Interaction of the EU ETS with Green and White Certificate Schemes: Summary Report for Policy Makers [R]. NERA Economic Consulting, 2005.

[21]Sorrell S, Harrison D, Radov D, Klevnas P, Foss A. White Certificate Schemes: Economic Analysis and Interactions with EU ETS [J]. Energy Policy, 2009, 37 (1): 29-42.

[22]Nielsen L, and Jeppesen T. Green Electricity Certificates: A Supplement to the Flexible Mechanisms of the Kyoto Protocol [R]. Working Paper No.49.99, FEEM, 1999.

[23]Hindsberger M, Nybroe M H, Ravn H F, et al. Coexistence of Electricity, TEP, and TGC Markets in the Baltic Sea Region [J]. Energy Policy, 2003, 31(1): 85-96.

[24]Unger T, Ahgren E O. Impacts of a Common Green Certificate Market on Electricity and CO2emission Markets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J]. Energy Policy, 2005, 33 (16): 2152-2163.

[25]Linares P, Santos F J, Ventosa M. Coordination of Carbon Reduct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Support Policies [J]. Climate Policy, 2008, 8 (4):377-394.

[26]Jensen S G, Skytte K. Simultaneous Attainment of Energy Goals by Means of Green Certificates and Emission Permits [J]. Energy Policy, 2003, 31 (1):63-71.

[27]Amundsen E S, Mortensen J B. The Danish Green Certificate System: Some Simple Analytical Results [J]. Energy Economics, 2001, 23 (5): 489-509.

[28]Will M. The Interaction of Emission Trading and a Green Certificate System in an Electricity Market [C]. The Fourth World Congress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sts, 2010.

[29]Bohringer C, Rosendahl K E. Green Promotes the Dirtiest: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lack and Green Quotas in Energy Markets [J].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2010, 37 (3):316-325.

[30]Konidari P, Mavrakis D. A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Method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Policy Instruments [J]. Energy Policy, 2007, 35 (12): 6235-6257.

[31]Oikonomou V, Flamos A, Grafakos S. Is Blending of Energy and Climate Policy Instruments Always Desirable? [J]Energy Policy, 2010, 38 (8): 4186-4195.

[32]Konidari P, Mavradis D.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of Climate Policy Interactions [J]. Journal of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2006, 14 (1-3):35-53.

[33]Lecuyer O, Bibas R. Combining Climate and Energy Policies: Synergies or Antagonisms? [J].Working Paper, No.98.2011., FEEM, 2011.

[34]Mulder A J. The EU ETS: Interaction among Instruments for Carbon Abatement [C].Emissions Trading Systems as A Climate Policy Instrument: Evaluation and Prospects, CESifo, 2013.

猜你喜歡
可再生能源
全球變暖視野下中國與墨西哥的能源現(xiàn)狀分析
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產業(yè)基金支持研究
高速公路微電網研究
在現(xiàn)有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政策下對風電項目的若干思考
太陽能光伏發(fā)電與廠房的一體化設計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課程教學探討
信息化背景下的低碳理念旅游產品開發(fā)構想
能源戰(zhàn)略轉型視野下的煤炭利用前景探析
全球核電發(fā)展現(xiàn)狀與主要挑戰(zhàn)
變速恒頻風力發(fā)電系統(tǒng)最大風能追蹤控制探討
酒泉市| 湘乡市| 大名县| 诸暨市| 镇赉县| 车致| 叶城县| 望江县| 博客| 醴陵市| 丹凤县| 嫩江县| 兴化市| 柳江县| 财经| 寿光市| 周口市| 东阳市| 新绛县| 呼伦贝尔市| 佛冈县| 西宁市| 麟游县| 商南县| 禹州市| 巴林右旗| 桑日县| 灌阳县| 南平市| 承德县| 瑞丽市| 广宗县| 松潘县| 南涧| 明光市| 盐亭县| 康乐县| 大厂| 迭部县| 麻栗坡县| 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