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玉+陳輝
摘 要:MOOCs的快速發(fā)展對我國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MOOCs效益規(guī)模性、共享開放性、資源優(yōu)質性、教學透明性、自主靈活性、學習交互性等質性特征,帶來了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課程設計、教學模式、教員角色、質量評價等方面的新一輪變革。
關鍵詞:MOOCs;高等教育;教育變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一、MOOCs的內涵及發(fā)展歷程
(一)MOOCs的內涵
MOOCs是“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簡稱,也有的簡稱為MOOC,中文音譯為“慕課”。其中,“M”代表Massive(大規(guī)模),指的是課程注冊人數(shù)眾多;第二個字母“O”代表Open(開放),指的是凡是想學習的,都可以進來學,以興趣為導向;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在線),指的是時間空間靈活,24小時全天開放,使用自動化的線上學習評價系統(tǒng),而且還能利用開放網(wǎng)絡互動;“C”則代表Course(課程)。
(二)MOOCs的發(fā)展歷程
MOOCs起源于加拿大,是隨著開放教育資源和開放教育運動的發(fā)展而興起的。2008年,加拿大阿薩巴斯卡大學技術增強知識研究所副主任喬治·西門子(George Siemens)與國家研究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基于聯(lián)通主義學習理論模型,設計了“聯(lián)通主義和聯(lián)通的知識”(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網(wǎng)絡課程,該課程所有的學習內容都可以通過RSS feed訂閱,學習者可以用自己選擇的工具來參與學習:用MOODLE參加在線論壇討論、發(fā)表博客文章以及參加同步在線會議等。該課程最初是為在冊的25名為獲得學分而繳費的學員設計的,同時面向全球注冊該課程的學習者開放,結果超過2300人在無需繳費或獲取學分的情況下參加了該課程的學習。為了描述這一課程,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大學網(wǎng)絡傳播與創(chuàng)新主任Dave Cormier與國家人文教育技術應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Bryan Alexander聯(lián)合提出了MOOCs這一術語。
MOOCs最重要的突破發(fā)端于美國。2011年秋,來自190多個國家的16萬余人同時注冊了斯坦福大學 Sebastian Thrun與Peter Norvig聯(lián)合開設的《人工智能導論》在線免費課程。2012年1月,Sebastian Thrun與David Evans等人組建了“勇敢之城”(Udacity),上線后4個月內注冊人數(shù)便突破100萬,一年不到突破234萬,后來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大學、密歇根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等62所知名大學加入合作共建在線免費課程。4月,斯坦福大學兩名計算機科學教授Andrew Ng和Daphne Koller創(chuàng)辦了“課程時代”(Coursera)。5月,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聯(lián)手實施免費的“教育在線”(edX)網(wǎng)絡在線教學計劃,目前已有全球上百家知名高校申請加入。隨著Udacity、Coursera、edX三大慕課課程平臺提供商的興起,2012年被《紐約時報》命名為“慕課之年(The Year of the MOOCs)”。英國、澳大利亞、德國、日本等等國家也紛紛推出自己的MOOCs網(wǎng)站,向全球公眾提供免費的在線課程,整個教育界都在呼吁MOOCs將要掀起改革教育的風暴。
2013年,MOOCs大規(guī)模進軍中國市場。1月,香港中文大學加盟Coursera。4月,香港科技大學加盟Coursera。5月2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日本京都大學、韓國首爾大學等6所亞洲高校宣布加盟edX。7月8日,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同時宣布加入Coursera平臺。7月9日,上海交通大學舉行在線教育發(fā)展(MOOCs)國際論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12所高校宣布組成“在線課程共享聯(lián)盟”,以期推動大規(guī)模在線教育。10月8日,網(wǎng)易宣布和Coursera合作,成為Coursera視頻托管服務商,國內用戶訪問Coursera不再通過外國服務器中轉;同月,清華大學發(fā)布“學堂在線”MOOCs平臺,提供了包括清華、北大、MIT等國內外學府的多門在線課程,北京大學也陸續(xù)對外推出了11門MOOCs課程。2013年成為中國的MOOCs啟動年。
隨著MOOCs大潮的涌入,MOOCs正以信息化和網(wǎng)絡化的全新教學形式和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沖擊著中國的高等教育和遠程教育,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也隨之面臨新的挑戰(zhàn)。
二、MOOCs的質性特征
(一)效益規(guī)模性
在傳統(tǒng)課堂中,師生人數(shù)比例往往較小,礙于場地、教員等客觀條件,每一次課程教學的學習人數(shù)都有一定限制,教學規(guī)模和教學效益都比較小,而對于MOOCs來說,從理論上來講參加學習的人數(shù)沒有限制,只要網(wǎng)絡通暢,就能夠支持大量的參與者,容量可達數(shù)萬乃至數(shù)十萬人。
(二)共享開放性
MOOCs尊崇創(chuàng)用共享(CC)協(xié)議,對學習者沒有任何準入門檻,人人都可以參與到在線網(wǎng)絡課程的學習中,獲得學習資源的途徑特別便捷,對學習需求限制降到極低,而且其模板化的課程結構易于工程化復制和進行規(guī)范建設。在課程學習環(huán)節(jié),凡加入MOOCs平臺的名校名課全部免費向全球開放,因此吸引了眾多學員注冊學習,而在課程結業(yè)認證等環(huán)節(jié)收費,形成資本投資收益的商業(yè)模式,有助于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和全球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互換和共享。
(三)資源優(yōu)質性
由名校名師牽頭建設的MOOCs平臺提供的課程,教員授課水平高,大多數(shù)課程堪稱精品,對于學習者而言,高質量在線課程非常容易獲得,每個人都有機會選修最頂尖大學的優(yōu)質課程,這種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正是吸引廣大學員學習積極性的優(yōu)勢所在。
(四)教學透明性
MOOCs課程直面學員和市場的考量與選擇,高質量的優(yōu)秀課程注冊人數(shù)可達數(shù)十萬人,而質量一般的課程注冊人數(shù)則寥寥無幾。由于MOOCs提供了在線教學質量評估功能,學員用投票來評估教學質量的方式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變得通行無阻,教學質量評價變得簡單而公正,使得某一高校的課程與教學質量不再是單純的校園內部的事情,高校的教學質量在全球范圍內變得透明具體。
(五)自主靈活性
MOOCs的學習資料散布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學習目標、時間安排、練習作業(yè)、學習評價等課程學習要素完整,學習者只要擁有一臺聯(lián)網(wǎng)電腦,就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興趣免費學習一流大學的優(yōu)秀課程,自行安排或控制學習進程,時間、地點不受局限且可以重復進行。
(六)學習交互性
MOOCs課程以短小視頻配合相應的即時在線測試開展教學,自動批改、相互批改、小組合作相結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及時高效,使得在線學習十分容易。在學習評估方式上,MOOCs采取客觀、自動化的線上評價系統(tǒng),并基于社會性交互工具軟件支持構建學習共同體,極大地提升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
三、MOOCs帶來的高等教育變革
(一)在教育理念上,由“關注教員的教”到“關注學員的學”
當前,“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在許多高校都比較流行,但實際教學中到底是以“教員的教”為主,還是以“學員的學”為主,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從領導關注到教學評價,高校看重的依然是教員的“教”,強調講課效果,教員對教學活動有絕對話語權,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多久均由教員掌握,較少顧及到學員的感受,學員只能被動地接受。MOOCs變革的核心在于強調一個“學”字,即學員的學習,學員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或興趣自主學習、重復學習、互動學習,從而有效地避免了現(xiàn)行課堂模式的滿堂灌,強調了學員對學習的體驗和互動,鞏固了學員的學習自主權。其中,體驗是學員學習的靜態(tài),它強調的是學員對學習的獨立認知、感受和領悟;互動是學員學習的動態(tài),它強調的是學員對學習的詮釋和交流。所以說,MOOCs規(guī)??涨?、開放共享以及不受時空限制的基本特點使學員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成為可能,操作簡便、學習成本低廉使自主學習由可能變成現(xiàn)實,可重復性為溫故知新創(chuàng)造了條件,學習體驗和互動則鞏固了學習自主權,所有的這一切,由“教”到“學”的權利關系的轉變,反映的是“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的逐步確立。
(二)在課程設計上,由“內容飽滿的一堂課”到“短小精悍的微課程”
“教學內容飽滿”是教學管理者對教員授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員一堂課通常要講滿50分鐘,而學員學習過程中的最佳注意力一般在10分鐘左右,現(xiàn)行課堂教學形式一直在犯著“事幾倍而功未半”的錯誤。因此,MOOCs視頻課程被切割成10分鐘甚至更小的“微課程”,由許多個小問題穿插其中構成,學員學習時好像玩通關游戲,只有答對之后才能繼續(xù)聽課,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則可以在線交流以獲取幫助,助其闖關。不僅如此,教員還要了解學員,使課堂教學與學員需求相統(tǒng)一,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使課程內容滿足學員的需要或興趣,將學員的需要或興趣巧妙地融會到教學活動之中,同時,教員還需要改革授課的形式,在制作MOOCs視頻時,必須把握教學規(guī)律,既要合理的控制時間,又要巧妙地設計問題和答案,而必須要不斷地與時俱進地滿足學員需要和興趣,在成為一名合格的講授者之前,教員必須先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學習者和研究者,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課程設計師。
(三)在教學模式上,由“面對面講授”到“翻轉課堂”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員成了課堂上的“主角”,學員從知識掌握到操作練習,幾乎全都處于被動狀態(tài),無論起點如何,大家全都一個樣,學員主動思考的余地較小,難以培養(yǎng)學員獨立思維的意識。與此不同,MOOCs將在線學習和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 Model)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變革:知識的學習由學員在課前通過看視頻完成,而課堂變成了師生之間和學員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運用、完成作業(yè)和大家討論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混合教學模式兼顧了班級制教學和個性化教學的教學模式,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員的個性化學習,學員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四)在教員角色上,由“個人單打獨斗”到“團隊協(xié)作教學”
在傳統(tǒng)授課中,盡管許多高校設有教學輔助人員,但具體到每門課的實施,從備課到講授,基本上都是由主講教員一個人來完成,加之撰寫論文、科學研究、評審職稱等因素的影響,教學中的教員角色在多數(shù)情況下基本上是由主講教員一個人搞定的“單打獨斗”,院校無法承受每一名教員在上課過程中都有團隊支持。而在MOOCs中,教員角色從“知識的講授者”變?yōu)椤皩W習的激勵者啟發(fā)者引導者”,因為有規(guī)模效益,可以為主講教員配備多名輔導教員、助教、教學設計專家、課件設計專家等來協(xié)助主講教員備課、設計課件、協(xié)助教學,通過團隊相互協(xié)作打造各個專業(yè)領域的名師名課,使得“團隊協(xié)作教學”成為可能。由于所有的學員都希望請名師來講課,希望得到比面對面講課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以大投入精心制作的高質量MOOCs課程,就會使大量的學習者選擇那些名校名師名課,也有利于教員增強教員角色的危機感,促使高校提升教員教學能力,建設高水平的教學團隊,避免在MOOCs大潮中被淘汰。
(五)在質量評價上,由“教員教學效果”到“學員學習效果”
當前正在進行的各種教學評價,對教學質量的評價焦點大都放在考察教員“教”的效果上,主要是上級機關、專家、院校領導和同行進行隨堂聽課評價,而學員參與程度有限,教學評價焦點重視學員學習效果不夠。實際上,學員學習效果才是檢驗教學改革效果的唯一試金石,教學質量評價不能離開“學員學習效果”這一最終要求。所以說,如何調動學員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才是教學改革的根本,而MOOCs恰恰符合了這個根本。就教學改革的形式而言,MOOCs所依賴的信息化和網(wǎng)絡化模式使學習越發(fā)開放、自由和廉價;就教學改革的內容而言,MOOCs突出“精巧”二字,使照本宣科和滿堂灌式的課程再無立足之地;就教學改革的服務對象而言,MOOCs賦予了學員空前的自主學習的權利。MOOCs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和信息化網(wǎng)絡化的授課形式,使師生之間、學員之間開放自由的互動成為常態(tài),學員對課程的每一個訴求都會直接影響到該門課程的質量認定,在教學評價方面學員也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
四、結語
作為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引發(fā)的一項教育變革,適應MOOCs發(fā)展趨勢,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制定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劃,打造暢通的網(wǎng)絡運行環(huán)境,建設豐富優(yōu)質的在線信息資源,研發(fā)教與學交互平臺,提升教員信息化教學能力,開展客觀的質量認證,探索在線學習、混合學習及翻轉課堂等創(chuàng)新性教學模式,構建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MOOCs在線教學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在MOOCs大潮中贏得先機,在新一輪高等教育變革中占得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佚名.慕課[EB/OL].[2014-2-3].http://baike.baidu.com/ view/10629886.htm.
[2]吳淑蘋.MOOCs研究報告[EB/OL].2013-8-21[2014-2-20].http:// dianda.china.com.cn/news/2013-08/21/content_6231643.htm.
[3]袁莉,斯蒂芬·鮑威爾,馬紅亮.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的國際現(xiàn)狀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3).
[4]焦建利.說說慕課的來龍去脈[EB/OL].2012-8-7[2014-2-3]. http://jiao.blogbus.com/logs/220800776.html.
[5]杜楊.“慕課”對高校體制的五大挑戰(zhàn)[N].光明日報,2013-8-21.[6]王帥國,李斐然.慕課(Mooc)來臨,拆掉圍墻的大學[N].中國青年報,2013-11-13.
[7]汪瑞林.MOOCs辨析與在線教育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14-1-4.
[8]尚俊杰.MOOC:能否顛覆教育流程?[N].光明日報,2013-11-18.
【責任編輯:郭延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