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碩
(南京曉莊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江蘇南京 210017)
“傳播生態(tài)”是基于生態(tài)學的傳播學學術用語。其主要涵義是實現(xiàn)受眾、媒介、經濟、社會這一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協(xié)調進而達成一種穩(wěn)定有序狀態(tài)的演進。傳播生態(tài)的目標就是為了找到保持傳播生態(tài)平衡的對策,或者說是控制傳播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的度,使其成為推動社會文化進步的動力而不是阻礙因素。其媒介與受眾、信息與需要的關系,應表現(xiàn)出一種適應度。度的“過”與“不及”均會帶來不良后果?!斑^”可能導致破壞性開采,而“不及”將會導致某種程度的滯后[1]。在媒介無孔不入的信息時代大背景下,課堂教學、特別是大學的課堂教學已經成為了一種典型的傳播活動場所,教師與學生正是運用各種媒體收發(fā)信息,交替扮演著傳者與受眾的角色。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即是傳播,是人類社會各種傳播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2]。美國學者H·拉斯韋爾的“5W”傳播要素更是和大學課堂教與學的互動模式環(huán)環(huán)相扣?!?W”的內容順序是:誰(who);說了什么(Said what);通過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hat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3]。五個要素達成了相應的質量要求并相依而存,才能呈示出傳播生態(tài)的平衡。以傳播生態(tài)視域觀照大學課堂教學的生態(tài)實然是一個新路徑。
課堂教學中的潛課程又叫作隱性課程,指的是一些無法具體預期的、伴隨著教學內容而隨機出現(xiàn)的、卻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影響的那部分內容。本文所討論的大學課堂的潛課程多指技術所不能替代的一些教育資源,諸如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關注與期待的表情、師生之間的意義互動、教師語言及身段表情審美價值的彰顯、教師的氣質與人格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等等。作為課堂教學傳播生態(tài)平衡的一個因子,潛課程是通過人性化的互動來實現(xiàn)的,是技術所不能替代的。但是我們遺憾地看到:大學課堂上的潛課程大多處于一種流失的狀態(tài)。其具體表現(xiàn)是:工具媒體成了主體,人才培養(yǎng)的主渠道日漸技術化。
人們常說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面對教育、教學這種彰顯人文精神的人性互動卻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而日漸技術化的現(xiàn)實,我們不能不擔心:大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的面對面、心有靈犀的互動來實現(xiàn)的尊重與認同、通過教師人格的影響來實現(xiàn)的潛移默化、通過師生的言語交流和視線的交流來實現(xiàn)的關懷與期待等等,與人的成長息息相關的潛課程,可能要淪為一紙空談了。筆者曾就生物科學的“克隆人”技術和染指于追逐暴利的“科學探索”旗幟鮮明地提出:原本自然的生命事件通過技術來操縱,將顛覆文明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倫理和價值準則,背離了米爾恩所言的“普遍的最低限度的人權”[4]。如果說操縱生命的繁衍是技術對生態(tài)倫理與生態(tài)文明的顛覆的話,那么,人性的培育過多地依賴技術,是否涉嫌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人的精神成長及情感發(fā)育的缺陷呢?
技術化的大學課堂教學,學生們面對的是屏幕,是老師低首看著電腦講課的遠距離身影,是承載大量知識、人腦還來不及加工就翻頁的屏幕。屏幕上即使出現(xiàn)了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字,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中介與橋梁——教師的表情與期待的目光等,屏幕上的表述常常只作為孤獨冰冷的文字而存在;有如機械地詩歌朗誦,即使每個字都讀準確,但由于情感語調的缺失而不易達成心靈的互動,無法實現(xiàn)審美體驗與審美感動的預期。潛課程缺失的課堂上,教師沒有完全把握學生,學生也無法全面感受來自任課教師的人文關懷。由于信息量大,學生思考的速度有限,所以聽課者對知識的領會與技能的把握常常缺少必要的最低保證,甚至課后的“反芻”也常常無從下手,只能靠學期末的考前輔導(表現(xiàn)為考前教師指“重點”),然后死記硬背來應對終考。這是一個教與學“兩茫?!睜顟B(tài)。
當下大學課堂教學控制的主要手段是考試,即教師控制著課程學習的評價權。如:學生若能保證所規(guī)定的出勤次數(shù),按統(tǒng)一的要求聽課或完成日常作業(yè),就可以獲得占總評成績一定比例的分數(shù)。這就使得學生無論愿不愿意聽課都必須去聽,教師的課講好講壞都得聽。事實證明,只要擁有考試權,面對知識霸權已經為先進技術和理念所解構的現(xiàn)實也可以無所謂,因為在功利的現(xiàn)實中,把握考試權比把握新的知識觀和方法論更有價值感?!翱荚嚢詸唷钡默F(xiàn)實早已名副其實地存在著,并常常被“運動員本身兼裁判員”的話題所概括。它不僅強制性地進行教育分層、規(guī)范與引導學校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式以及知識內容與知識解釋方式、成為評價教育的價值取向以及追求教育動機的方式,更因為考試已經成為合法的教育意識形態(tài)。在考試的強權之下,教師對知識的控制、對人的控制已經合法化,使受教育者遭受無可奈何的分類和壓制[5],在社會功利的誘導下,人才評價的標準,似乎不再考慮優(yōu)秀公民的人格態(tài)型,考分的高低幾乎是唯一的衡量尺度。這種遠離人文精神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評價手段是一種不計后果的短視行為,不僅需要反思,而且需要改革。保持與人才培養(yǎng)需要相應的生態(tài)位,創(chuàng)建取得生存與發(fā)展的最佳平衡條件,廓清課堂教學層面的傳播生態(tài)價值,是造就大學課堂傳播生態(tài)平衡、促進人(教師與學生)和諧發(fā)展的科學理念。
對潛課程實然的考量,以傅道春“課堂教學師生相互察覺”的四個區(qū)域框架為工具是很適宜的。他認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相互察覺及關注分為四個區(qū)域:一致區(qū)、矛盾區(qū)、差別區(qū)和荒蕪區(qū)[6]。在操作定義上,“一致區(qū)”是指師生之間的相互察覺和關注點是一致的,教師授課過程能夠潛移默化地傳遞愛和期待,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顯性課程及教師的期待、關愛等隱性課程能夠同步心領神會,師生的課堂互動呈示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這是一個理想的區(qū)域?!懊軈^(qū)”是指教與學雙方察覺和關注點的錯位或失真,教師只是單向度的授課,沒有及時察覺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沒有與學生的思考速度和節(jié)奏保持一致,也沒有根據(jù)學生對教師講課情態(tài)的不認同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學生們對教師的低水平授課看得很清楚,許多學生的情緒反應是不滿、沉默或無奈,進而注意力轉移、思想四處游蕩等。該區(qū)域是學生們議論老師導致師生關系緊張或不和諧的區(qū)域。“差別區(qū)”是基于教師廣博的知識技能和豐富的經驗與學生的不成熟、知識面窄小及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而形成的一種對比,教師對學生狀況了解得比較到位,而學生處于相對意義的懵懂狀態(tài)。這是一個正常的、卻有待于向一致區(qū)轉化的區(qū)域。“荒蕪區(qū)”是指課堂上教師只為完成授課任務而機械地單向度授課,學生們則為應場而聽課,課堂上教師沒有激情,不能有意識地關注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較低,也不在乎教師單向度的獨白式講課,師生之間相互沒有感覺。這是一個教無所得、學無所獲的不良區(qū)域。
典型案例描述:某大學階梯教室50多名學生在上《中國文化史》課。先進入教室的學生紛紛搶占后排的座位,后進來的不得不坐在相對靠前座位,而前三排幾乎無人坐。任課教師是某大學歷史系青年講師。教者的PPT課件做得很豐富,一次課下來,知識信息量非常大,資料文獻很充分。但學生無法做筆記,因為手寫的速度無論如何也跟不上PPT翻頁的速度??吹贸觯劬珪衤犝n的學生數(shù)量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越來越少,手機發(fā)短信、小聲聊天的人漸漸多了,一些不出聲的人有的在看不屬于本學科的書,有的仰頭閉目(補覺)等等。不知是為了強“喚醒”還是為了爭奪制高點,教師講課的聲音越來越大。下課鈴聲響起的瞬間,任課教師還沒有宣布下課,后幾排的學生就離開座位從后門口涌出直奔通往餐廳的小路。
這是人們經常看到的高校課堂。首先肯定的是,該任課教師是認真?zhèn)淞苏n的,從課件的準備到越來越高聲的講課,看得出該教師有上好課的積極性和愿望。但課堂教學還是處于某種程度的失控狀態(tài),盡管教師與學生各自付出了很大的辛苦。就學生而言,面對抽象的哲學思辨和思考速度跟不上頻繁翻頁的屏幕,硬是坐了兩節(jié)課,所以收效甚微?!皩W”無所獲,“教”自然無所得??梢耘袛啵髮W課堂矛盾區(qū)或荒蕪區(qū)產生并蔓延的主要根源是:工具媒體成為了事實上的主體,教師的行為是單向度的,學生聽課的狀態(tài)是渙散的等等。筆者在大量的已有文獻資料中選取了呂秀娟對八名教師八門課的課堂行為分析結果,進一步證實了大學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比例失調、傳播生態(tài)失衡的現(xiàn)狀。
表1 課堂行為分類
圖1 八門課的課堂行為觀測結果
表1是課堂行為的分類。圖1的橫坐標1-10分別代表10種課堂行為統(tǒng)計結果,顏色不同的條形代表八門不同的課和八位不同的教師。從數(shù)據(jù)頻度分布的情況可以看出,表現(xiàn)最多的行為是教師的講述和多媒體的呈示,學生行為中的提問記錄是零,被動回答問題的學生人數(shù)也是寥寥無幾。將八門課的十種行為按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統(tǒng)計,教師行為的占有率為91.28%,學生行為僅占8.72%[7]。需要說明的是,在有研究人員聽課的情況下,師生之間的互動仍如此冷落,如果沒有聽課者,課堂教學的生態(tài)實然更是可想而知了。
教育是以人性培育人性、以文明塑造文明的過程。無論借助何種先進的媒體工具,都要透過適宜的引導、交流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這是消解大學課堂教學的矛盾區(qū)和荒蕪區(qū)、實現(xiàn)課堂教學傳播生態(tài)平衡的必要手段。具體地說,大學課堂教學的潛課程資源,除環(huán)境因素外,大多散存于教師的人格素養(yǎng)及教學情態(tài)中。美國學者艾倫在有關教師培養(yǎng)的討論會上曾說:“我們都承認,有效的教學遠非只是教材加上積極呈現(xiàn)教材的方法,在這之外的東西最好叫做人格技能 Personalogicalskills”[8]。發(fā)揮教師個性化的、并深含創(chuàng)造意蘊的人格技能和教學情態(tài)的作用,讓人性與技術的有機融合并能夠卓有成效地服務于成長中的人,是大學課堂傳播生態(tài)的理想境界。
考量課堂教學語言表達水平,一是語言內容的本身,二是與語言搭配的可稱之為副言語的語態(tài)。言語內容本身的邏輯嚴謹、語用精當、含蓄幽默等,直接表現(xiàn)了大學教師的知識素養(yǎng)及語言基本功,而作為副言語的語態(tài)亦同屬教學基本功范疇,因為它是一條幫助學生理解語言內容的線索,同一句話加上不同的副言語(或抑揚頓挫、或聲情并茂等)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教師課堂教學語言輔之以有效的副言語,才可能獲得理想的效果。
許多教育家都認為,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是從對教師表情的認同開始的。事實上,學生對教師表情的認同過程也是某種意義的審美過程,教師良好的舉動對學生的文明行為的養(yǎng)成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師表情成分中的目光,還具有組織教學、公平與關懷的含義,當教師把目光均勻地灑向每一個學生而構成一種視線交流時,學生們察覺到被關注,很容易集中注意力,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tài)。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別恩根據(jù)實驗研究結果指出,情感表達=7%的言詞+38%的聲音+55%的表情動作。而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就能很好地將這55%的表情動作呈現(xiàn)出來[9]。
可以說,適宜的速度與節(jié)奏是課堂教學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當教師隨著PPT板書中的思想、觀點、科學規(guī)律或某經典公式進行講解時,學生的二度加工也隨即展開,但二度加工的速度肯定是有限的,頻繁翻轉屏幕會破壞思維的連貫性。所以,教師適宜的停頓成了一種體諒,“體諒”即是潛課程;或者教師能圍繞一個難懂的概念或定理,以“萬變不離其宗”的方式進行多視域、多維度、多類比的講解,而不是令人審美疲勞的相同重復,這是高于“體諒”的一種更為有效的教學藝術。前提是教者的淵博?!皽Y博”特質顯示的人格魅力更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潛課程,也是在知識霸權解構的新境遇中所必需的安身立命之本。事實上,執(zhí)著探索也是教師自身專業(yè)成長的需要,并將作為一種潛課程散發(fā)于大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
信息技術造就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知識傳播路徑:幾乎所有的知識符號都已數(shù)字化,經驗可以隨時復制并被所有希冀分享的人分享,知識不再屬于少數(shù)精英;進一步說,高新的技術直接促成了教育的開放,尤其是當下的計算機互聯(lián)網,已經把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的大學、圖書館、信息中心聯(lián)系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使任何人借助技術自由使用全球的知識和信息,可以不再受地域、學校和教師知識視野的局限,隨意進入全球各地浩如煙海的圖書信息資料中心。在這個越來越開放的知識環(huán)境中,比中小學生更具學習能力的大學生,可以在數(shù)字化的互聯(lián)網上隨時獲取與學校教學文件相同或相關的資料,甚至可以獲取更先進于授課教師的教學方案、PPT演示稿等。毋庸置疑,大學的課堂教學所受到的挑戰(zhàn)是最嚴峻的。我們看到,教師們紛紛利用現(xiàn)代化手段制作了融大量知識信息于一身的課件,在課堂上一展風采。應該說,這是為適應挑戰(zhàn)而進行的自覺轉型,是與技術俱進的一種標志。但是,轉型的初級水平還是難以應對知識霸權的解構所帶來的新挑戰(zhàn)。陳麗基于web2.0的知識觀對知識霸權結構的解釋是:知識的普遍化解構為境域化,知識的中立化解構為價值化,知識的分科化解構為融合化,知識的積累性解構為批判性[10]。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的課堂教學更應該是開放并集思廣益的,應成為一個網狀結構的多元互動場域。只有以創(chuàng)造為目標的知識團隊的整體力量,才能在知識霸權解構的高新平臺上很好地生存。但遺憾的是,不知是出于畏懼,還是觀念的滯后,多數(shù)課堂的“質疑問難”環(huán)節(jié)悄悄消失了,教師獨自講授的教學行為幾乎占據(jù)了整個課堂,并以緊握考試權利的方式緩解壓力。其代價是: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生成的機會大大地被剝奪了。
有人說:在大學的課堂設置“質疑問難”環(huán)節(jié)實在是難以把握。其實這是一種多慮。優(yōu)秀的領航員是否一定是最優(yōu)秀的飛行員?優(yōu)秀的教練員是否一定是最優(yōu)秀的運動員?答案是否定的。傳統(tǒng)中的標準是: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缸水。然而,在信息時代浩如煙海的知識中人人可以隨時提水的前提下,教師送上的“一杯水”是否可能不如學生自取的那“一杯水”的品質更上乘?在某種情況下,這是無法避免的事實。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教育過程中“一杯水”又“一杯水”的先導,學生很難捧出更上乘的那“一杯水”。所以面對學生的更上乘的“一杯水”,不能簡單地定義為教師權威受到了挑戰(zhàn),應視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應提倡“弟子不必不如師”的學生觀,學生的進取與超越正是教育文化演進中的一種規(guī)律。以平和的心態(tài)與欣賞的目光審視學生的“勝于藍”,努力營造多元互動的課堂,是大學的一道美麗風景,更是激勵學生創(chuàng)新的一種潛課程。
H·拉斯韋爾的“5W”傳播要素中的最后一個要素是“取得了什么效果”,這正是對大學課堂傳播生態(tài)評價的關鍵。要造就大學課堂教學傳播生態(tài)的平衡,潛課程的實現(xiàn)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取得了什么效果”。別敦榮在《美國大學教育觀察》一書中介紹了美國大學課堂教學的狀況:教學班規(guī)模通常都不大,除有的學術報告的規(guī)模較大外,一般課堂的規(guī)模在20到30人。由于桌椅是靈活的,所以課堂也是經常變化的。一般來講,教師們比較喜歡圓桌會議的形式。即使是配備拐手椅的教室,教師們也較多地讓學生們呈弧形坐在自己的周圍,這樣方便教師與每一位學生交流,也便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11]。不難看出,美國大學的課堂教學是非常注意交流與互動的,課程和潛課程很自然地融為一體,這和我們的大學課堂中前三排座位幾乎無人愿意坐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更值得我們反思。
現(xiàn)實中的大學生人格態(tài)型與道德的總體水平是令人擔憂的:發(fā)生在大學校園的惡性事件屢見不鮮。而我們有必要問:這些大學生在大學之路的起點上是否進一步接受了良好的道德教育、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和公民意識的引導?是否有效地接受了來自大學課堂上的具有人文關懷意味的關注與期待?面對現(xiàn)實,我們常常無法理直氣壯地回答這些問題。
綜上所述,潛課程在人格的養(yǎng)育中能夠起到良好的推進作用,并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傳播生態(tài)的平衡,應該引起教育者的重視。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意義上說,潛課程是一種“滴水穿石”的功夫。就本科而言,四年的大學生活,如果每一節(jié)課都能和教師進行心靈相通的視線交流,都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懷與期待,都能欣賞到教師的語言美、表情美、知識美和敬業(yè)的態(tài)度,都能在一個多元互動的生態(tài)場域表達思想、嘗試創(chuàng)造等等,那么它們匯聚起來一定能產生巨大的正能量。
[1]邵培仁、陳兵:《媒介戰(zhàn)略管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99頁。
[2]范龍、王瀟瀟:《試論課堂中“信息溝”的形成與消減——以傳播和輿論的視角》,《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8年第6期。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頁。
[4]張碩:《基因工程、克隆與人類的未來——兼論本世紀重大科技成就產生的主要誘因》,《全國重點大學科研論文大賽優(yōu)秀論文集》,香港浸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8頁。
[5]華勒斯坦:《學科·知識·權力》,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47頁、53頁。
[6]傅道春:《教師技術行為》,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頁。
[7]呂秀娟:《大學課堂信息處理與現(xiàn)狀分析》,《山東廣博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12期。
[8]瞿葆奎:《教育文集·教師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4頁。
[9]北京未來新世紀教育科學發(fā)展中心:《電子圖書.校長管理大全》,(online)OL:http://www.ws.yunbit.com/Littlndex.htm 學校師資管理。
[10]陳麗:《web2.0環(huán)境下的教育創(chuàng)新》,《北京·中國學習與發(fā)展大會報告》,2013年8月1日。
[11]別敦榮:《美國大學教育觀察》,《中國大學教學》,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