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意
摘 要:人類對于倫理問題有三條基本原則,即利益原則、尊嚴原則和公平原則[1]?;诖耍疚姆謩e闡述教育實習中倫理原則缺失的三種現(xiàn)象,即利益的缺失:多方利益的不均;尊嚴的缺失:師生關系的異化;公平的缺失:實習評價的不公。
關鍵詞:倫理;教育實習;利益;尊嚴;公平
“倫”和“理”兩個字最早見于秦漢的《札記·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薄皞惱怼眱勺趾嫌?,表示的是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應遵循的道理、標準或規(guī)則[2]。教育實習的實現(xiàn)過程包含倫理意蘊,首先,教育實習是師范生與實踐導師的師生交往,它是人與人之間自由的短時契約關系,表現(xiàn)為非功利性和非強制性;其次,教育實習是多名學生跟同一導師交往的過程,公平是其中最大的倫理問題;再次,教育實習中,學生是被動地接受實習教師,成為最大的利益關涉者;最后,不同的實習方式涉及不同的人員,其中的利益運行,需要倫理道德的維持。
一、利益的缺失——“市場經(jīng)濟”下多方利益的不均
利益原則,指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和最大限度地產(chǎn)生良好的結(jié)果。教育實習是多方群體的相互交往,在利益的平衡過程中,倫理上的利益缺失現(xiàn)象較為突出。
1.“師德”約束下,實踐導師的利益缺失
教師的“德”稱之為“師德”,一個有師德的教師,往往在他的教育活動中表現(xiàn)出與教師角色相稱的倫理美德。傳統(tǒng)社會中,“師德”往往被定位為教師履行其職責時的奉獻,而忽略了教師履行其職責時的應“得”?!暗隆谩毕嗤ǖ摹叭说乱?guī)范”被解釋成一種“義得”而排斥了“利得”。如今的市場經(jīng)濟社會要求人們恢復“利得”的正當性,師德不僅僅要體現(xiàn)教師美德行為的“義得”,還必須充分體現(xiàn)履行教師美德行為的“利得”。
實踐導師欣然接受師范生的學習,是其職業(yè)奉獻精神的表現(xiàn),但也并不意味著教師對“利得”的無求。教師職業(yè)本身就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在職教師也希望能不斷提高自我,指導師范生實習是其與“帶有新鮮血液”的新一代教師交流學習的好機會,但在此過程中,如果達不到“教學相長”,不免導致實踐導師的消極指導。
2.聽課制度下,無辜者的利益危害
教育實習是一個涉及多元主體的具體行為,作為設計者,如果僅從本位立場出發(fā),在滿足某一個特定主體訴求的同時,忽略甚至損害其他主體的利益,則難以形成和諧、共贏的結(jié)果。師范生實習關注的是如何向在職教師學習教學方法,對于師范生來說是學習,對于講臺上的教師來說是傳授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被當做新教師的試驗品,其心理感受往往被忽視。師范生在教室后方聽課,學生有何想法?教師的講授方式的略微變化給學生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這往往是教育實習所忽略的問題。一般情況下,與任課教師相比,師范生更能博得學生的好感,但為期數(shù)周的心理“躁動”,以及師范生突然的消失,對學生的身心會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定影響。
3.“頂崗實習,置換培訓”的利益思考
頂崗實習是我國教育實踐課程的創(chuàng)新實踐,其基本模式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師范生到優(yōu)質(zhì)學校實習——置換出優(yōu)秀教師支教——支教的優(yōu)秀教師置換出農(nóng)村教師培訓。在此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思考:一是優(yōu)秀教師放棄優(yōu)越環(huán)境到農(nóng)村支教的動機是什么,或者說有什么機制在推動這些優(yōu)秀教師置換農(nóng)村教師,即他們這種行為中的“利德”在哪?二是優(yōu)秀教師到農(nóng)村學校后的適應及效果,積極的方面是提高所支教班級的教學質(zhì)量,并使支教學校的其他教師受益;但也不得不考慮其消極的一面,優(yōu)秀教師的到來可能引起所支教學校的集體排斥,優(yōu)秀教師的優(yōu)越感可能與農(nóng)村學校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在這種情況下,對支教學校所產(chǎn)生的自卑的消極影響,及對支教優(yōu)秀教師所產(chǎn)生的被排斥的心理,都是難以一時化解的。所以,與其說需討論優(yōu)秀教師置換農(nóng)村教師的機制問題,不如說更需要考慮在此過程中產(chǎn)生的倫理問題。
二、尊嚴的缺失——“學徒制”下師生關系的異化
教育實習的過程就是師范生觀察、模仿和重復練習有經(jīng)驗的教師的行為、態(tài)度的過程。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范生的實習成績同實踐導師沒有必然聯(lián)系,加之實習時間相對較短,師范生與實習學校和指導老師接觸少,在沒有師生感情基礎也沒有必然利益關聯(lián)的情況下,師范生與實踐導師的關系雖和諧,但也僅僅是“淡如水”而已,師生關系已發(fā)生異化。
江蘇省H高校師范專業(yè)學生教育實習滿意度調(diào)查顯示,少數(shù)學生認為,教育實習收獲一般或基本沒有收獲,但原因并不是對這一實習本身的否定,而是出于對實習學?;?qū)嵙曋笇Ю蠋煹牟粷M。解鈴還須系鈴人,分析師生間彼此缺乏尊重的原因,主要從實踐導師和師范生入手。
1.實踐導師:教師話語權的缺失
首先,在教育實習中,忽略實踐導師的意見是普遍現(xiàn)象,往往師范院校與實習單位達成協(xié)議后,由實習學校的領導根據(jù)師范生的學科背景指派學校相應學科教師為實踐指導老師,在極大的層面上忽略了教師本身的意愿,在倫理立場上,是一種對教師的不尊重。
其次,師范生的實習學校無疑是中小學,其實踐導師也往往是中小學的資深教師,這些教師常年工作在教育一線,面對的是對教師無比敬仰的中小學生,習慣于被尊重和被聽從,很少能聽到不認同的聲音,師范生的進入則打破了這一情形。師范生帶著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想進入學校,對實踐導師的“教誨”就不可能言聽計從,如存在不同觀點,甚至會爭辯幾句,這就使得實踐導師的“顏面無存”。
2.師范生:人格關系的不對等
師范生和實踐導師的交往,是兩個社會身份或符號的交往,遠遠達不到人與人的交往?!耙蝗諡閹煟K身為父”的思想,使得社會對老師和學生雙方的要求不同,中小學老師對于突如其來的師范生,往往視為自己的“私人助理”,形成了師生關系的不對等。就學徒式教育實習模式本身而言,雖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fā)揮過積極的作用,但卻存在很多不可回避的問題。安排師范生模仿有經(jīng)驗的教師,這種做法在夸大“師傅”作用的同時,無視“徒弟”的主體性。且學徒式所倡導的模仿與重復是不允許學生超越被觀察、被模仿對象的。這樣的做法無疑阻礙了師范生主體的發(fā)揮,在這種 “師尊生卑”的狀態(tài)下,師范生在交往中沒有獲得平等的尊嚴。
三、公平原則的缺失——
“泛親緣倫理”下實習評價的偏頗
公平的缺失,在實習評價中尤為突出。教育實習往往是數(shù)名學生進入同一學校,一位實踐導師名下有幾名師范生,最后的評價尤能突顯實踐導師對學生的“關愛”。實習評價不公,結(jié)果往往有以下情形:一是各個師范生成績相當,無優(yōu)劣之分;二是師范生之間存有較大的分數(shù)差異,但這種差異卻不被實習生所認可。無差異的分數(shù),在實踐導師看來是對所有師范生的“關懷”,而這種關懷恰恰是對表現(xiàn)突出者的極大不公。不被認可的分數(shù)差異則可能是實踐導師考慮綜合因素的結(jié)果,因為人總處在社會關系之中,即使是師范生也在依靠老師和同門“走江湖”,因此,實踐導師的評價總要顧及這種泛義的家族親緣關系 [3],但這種泛親緣倫理上的顧及卻是公平倫理上的最大絆腳石。
參考文獻:
[1]陳聞晉,薛玉剛.教育評價中的倫理問題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4(03):49—51.
[2]李 迪.教育管理中的倫理研究[J]. 成人教育,2013(09).
[3]畢世響.師生關系:以教學為交往實踐的特指關系——親緣倫理關系、契約倫理關系和人的關系[J]. 上海教育科研,2009(08).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