蹤 凡 方利俠
(首都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北京100089)
《會稽三賦》是賦史名篇,也是反映地方歷史文化的名作,具有不可忽視的文學(xué)價值和地方文獻(xiàn)價值,被《四庫全書》收入史部地理類。作者王十朋 (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 (今屬浙江省)人,南宋高宗、孝宗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教育家。曾在故鄉(xiāng)梅溪講學(xué),后入太學(xué),主司異其文。紹興二十七年 (1157)中進(jìn)士第一,被擢為狀元,歷任紹興府簽判、秘書郎、著作郎、起居舍人,知饒州、夔州、湖州、泉州等地,后除太子詹事,以龍圖閣學(xué)士致仕。他在政治上力主北伐,受到主和派排擠;出任地方官時,救災(zāi)除弊,政績卓著,時人繪像而祠之。卒年六十,謚曰忠文。一生著述頗豐,后人輯有《梅溪王先生文集》(前集詩,后集文)54卷,計有詩約1700篇、賦7篇、奏議46篇?!端问贰酚袀?。
紹興古名會稽,秦代始設(shè)會稽郡,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因之;隋大業(yè)中改為越州,唐、五代、北宋因之;南宋紹興元年 (1131)升越州為紹興府,治山陰、會稽兩縣。 《宋史·地理志》云:“紹興府,本越州,大都督府,會稽郡,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大觀元年升為帥府。舊領(lǐng)兩浙東路兵馬鈐轄,紹興元年升為府??h八:會稽、山陰、嵊、諸暨、余姚、上虞、蕭山、新昌?!保?]三賦乃王十朋擔(dān)任紹興府簽判時所作。其中《會稽風(fēng)俗賦》作于紹興戊寅 (1158),賦中假設(shè)子真、無妄先生、有君三人之問答,歷敘會稽郡的山巒、水脈、物產(chǎn)、人物、古跡,上溯舜、禹、勾踐,下及當(dāng)代名賢,充溢著對會稽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頌揚(yáng),賦末還表達(dá)了對南宋王朝“復(fù)侵疆而旋京闕”的期盼。該賦內(nèi)容豐富,體制恢宏,縱橫捭闔,最為膾炙,是古代散體大賦的杰作?!睹袷绿觅x》亦作于戊寅 (1158)冬季,表達(dá)了作者心系百姓、關(guān)心民瘼的情懷。《蓬萊閣賦》稍晚于前二賦,記敘登臨蓬萊閣的所見所感,對歷史人物進(jìn)行懷思與評議,抒發(fā)了深沉的感慨,賦末則表達(dá)了對一代賢相范仲淹的傾慕。
《會稽三賦》在宋代就有很大影響,出現(xiàn)了周世則注、史鑄增注本,明代又有南逢吉注、尹壇補(bǔ)注本,后者在明清時期十分流行,翻刻不衰。
最早關(guān)注《會稽三賦》版本問題的是周作人先生 (1885—1967),他于1915年撰文介紹《會稽三賦》云:“湖海樓刻周、史注,會稽章氏刻南、尹注,皆頗佳;唯今陳板聞已毀,章板亦不知存否?!度x》一書,唯于舊書肆中偶一遇之,已鮮新本可得;尺木堂刊本雖粗,今亦少見矣?!保?]1932年撰寫的《題〈會稽三賦〉》又云:“案《會稽三賦》注通行有兩本。甲,一卷本,宋周世則、史鑄注,有史序,蕭山陳氏、山陰杜氏均有重刊本。乙,四卷本,明南逢吉、尹壇注,有南跋,凌弘憲、陶望齡序,天啟中吳興凌氏刊朱墨印本?!保?]兩處所記已經(jīng)涉及該書的5種版本。周作人先生作為紹興人,對于鄉(xiāng)邦文獻(xiàn)傾力收藏,用情獨(dú)深,亦在情理之中。另一位紹興籍學(xué)者陳橋驛先生 (1923—)所撰《紹興地方文獻(xiàn)考錄》一書,對《會稽三賦》在明清時期的著錄情況有詳盡介紹,涉及版本甚夥[4]。
經(jīng)筆者查考,目前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有《會稽三賦》的10種版本,共12套;而國家圖書館則藏有該書的16種版本,共23套,尤可見出該書在古代士人心目中的地位,不獨(dú)為紹興人所珍秘也。本文擬對《會稽三賦》的歷代注釋情況略作介紹,并將兩館所藏諸本進(jìn)行歸納、梳理,試圖揭示三賦在宋元明清時期被解讀和傳播的情況。
周世則,南宋紹興府嵊縣人,生平不詳。史鑄,字顏甫,號愚齋,南宋紹興府山陰縣人,著有《百菊集譜》7卷,另外存詩122首。據(jù)史鑄《會稽三賦序》,其完成增注的時間當(dāng)為嘉定丁丑(1217),在王十朋卒后約四十年間。
周世則僅僅注釋了《會稽三賦》的第一篇《會稽風(fēng)俗賦》,但襤褸開疆,功不可沒。明代的南逢吉注,即是對周世則注的合并與改造 (詳見下文)。周注效法《文選》李善注的體式,以征引代替詮釋,因而保留了大量的第一手文獻(xiàn)資料。比如《會稽風(fēng)俗賦》 “越于九域,分曰揚(yáng)州。仰瞻天文,度當(dāng)斗牛。在辰為丑,自夏而侯”一段,周注就征引了《尚書·禹貢》《周禮》《圖經(jīng)》《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漢書·地理志》《晉書·天文志》白居易詩等7種文獻(xiàn),大約200字的篇幅,內(nèi)容十分豐富,并且備載出處,體例完善,有重要史料價值。當(dāng)然,也有直接解釋的文字。例如“郡于秦漢”句,周注便撮述《史記》《漢書》的相關(guān)記載,略作介紹:“秦始皇滅荊,置會稽郡。漢以地屬吳國。景帝誅吳王,復(fù)為會稽郡。”寥寥數(shù)語,會稽置郡情況便一目了然。不過,這類文字相對較少。此外,周注亦有辨字、注音,如“灋天門兮墬戶”注:“墬,籀文‘地’?!贝颂幗沂井愺w字; “號天下之無厹”注:“厹,渠尤切,匹也?!毕纫苑辞蟹ㄗ⒁?,再簡釋詞意。
史鑄對《會稽風(fēng)俗賦》的周世則注進(jìn)行了增注,又注釋《民事堂賦》《蓬萊閣賦》2篇,三賦合并刊刻,遂成完璧,其于三賦之功,當(dāng)不亞于周氏矣。
史鑄序云:“竊惟《風(fēng)俗》一賦,雖有剡溪周君之注,惟以表出山川事物為意,而公之文章,以經(jīng)史百家之言盤屈于筆下者,殊未究其根柢?!庇衷?“凡讀之者,嘗患乎奇字之為梗,從而為釋音,區(qū)布于句讀之下,庶幾不俟討論,可以助眼過電,而口傾河也?!保?]可知其對《會稽風(fēng)俗賦》的增注,主要在兩個方面:一,“究其根柢”,揭示語源;二,辨字注音,“區(qū)布于句讀之下”。例如“分曰揚(yáng)州”句,史鑄增注引李巡《爾雅》曰: “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yáng),故曰揚(yáng)州?!雹佟把稣疤煳摹本湓鲎⒁兑住は缔o》曰:“仰以觀于天文?!鼻罢咧赋鰮P(yáng)州得名由來,后者揭示語源,皆有為而發(fā),有助于閱讀。又“其山則郁郁蒼蒼,巖巖嵬嵬,磅礴蜿蟺”諸句,增注曰:“韓文《送廖道士序》:‘郴之為州,在嶺之上,又當(dāng)中州清淑之氣,蜿蟺扶輿,磅礴郁積?!⒃?‘皆氣積之貌?!忠哆x》云:‘虬龍騰驤以蜿蟺?!騺缙凇段髟涝姟吩?‘磅礴壓洪源?!蹴?,上音滂,又披庚切,下音薄。磅礴,猶混同也。蜿蟺,上於元、于阮二切,下市衍切。五臣注《靈光殿賦》:‘蜿蟺,盤屈皃?!闭饕n愈散文、沈佺期詩歌、《文選》賦及相關(guān)注釋,資料豐富,便于研究,但對于初學(xué)者而言,未免顯得冗長。至于后二賦之注釋,亦大致如此。因《民事堂賦》與《蓬萊閣賦》由史鑄單獨(dú)注釋,一空依傍,更可顯見其開拓之功。
周、史注本最早刻于宋代,當(dāng)時即廣泛流傳,至今猶有宋刻元修本傳世,可見其被珍愛的程度。明代有大黑口本,刻印時間不詳,但清四庫全書本即據(jù)此本抄錄,又鞏固了該本的地位。至于清嘉慶湖海樓重刻,道光杜春生摹刻,近年中華再造善本又彩色影印,更促進(jìn)了周、史注本的流傳?,F(xiàn)將諸版本基本情況介紹如下。
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原書不可見,亦未見膠卷,現(xiàn)據(jù)中華再造善本彩色影印本著錄如下。
本書不分卷,凡2冊,書高28.5厘米,寬20厘米,襯頁鈐有“海源閣”章。首史鑄序3葉,序首鈐有“汪士鐘印”(陰文)“閬源真賞”“北京圖書館藏”章,序末鈐有“紹和協(xié)卿”(陰陽章)“聊攝楊氏宋存書室珍藏”“晴佳吟館”“澄印”(陰文)、“鏡汀”章。以下為正文。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半葉9行,行18字,小字雙行每行約30字。版框高24.7厘米,寬17.1厘米。首行頂格刻“會稽三賦”4字;第二行空五格刻“東嘉王十朋撰”,下為雙行小字,以陰文“增注”2字領(lǐng)之;鈐有“百宋一廛” “關(guān)西節(jié)度系關(guān)西” (陰文)“黃丕烈印”(陰文)“復(fù)翁”(陰文)“以增私印”(陰文)“季寓庸珍藏書畫印”“振宜家藏”“滄葦”諸印。第四行空三格刻篇名“會稽風(fēng)俗賦 (并敘)”,下有陰文小字“增注”,以下皆雙行小字。再下刻“剡溪周世則注,郡人史鑄增注 (并撰釋音附入)”。版心刻“三賦”和頁碼,版心上方刻本版字?jǐn)?shù)。(見圖1)
《會稽風(fēng)俗賦》凡37葉,基本完整,賦末鈐有“楊紹和讀過”(陰文) “東郡楊氏宋存書室珍藏” (陰文)“世德雀環(huán)子孫潔白”諸印。《民事堂賦》署為“愚齋處士注”,首葉鈐有“宋存書室” (陰文)、 “協(xié)卿珍賞”(陰文)2印;本賦共5葉 (第38—42葉),賦末鈐有“楊紹和讀過”(陰文)印?!杜钊R閣賦》亦署“愚齋處士注”,首葉鈐有“宋存書室珍藏”“楊紹和審定”(陰陽)2印;本賦共8葉 (第42—50葉),賦末鈐有“汪士鐘印”(陰文)、“閬源真賞”“士禮居”“蕘圃卅年精力所聚”(陰文)、“東郡楊紹和字彥合藏書之印”“東郡楊氏宋存書室珍藏”(陰文)印。據(jù)以上藏印,可考定此書收藏源流如下:
圖1 宋刻元修本
明季振宜 (號滄葦)——清汪士鐘 (字閬源)——清黃丕烈 (號蕘圃,又號復(fù)翁)——清聊城楊以增 (字益之)、楊紹和 (字彥合)父子——民國吳熙曾 (字鏡汀)——北京圖書館。
此本紙墨俱佳,品相完美,版本價值極高,因而備受明、清、民國三代藏書家珍愛。書末附頁尚有黃丕烈題跋,全文如下:
宋刻《會稽三賦》,余所見有三本。此本得諸東城顧八愚家,首尾皆有殘闕,每以無從補(bǔ)錄為恨。后于五柳居書肆見一本,印已糊涂,紙多裱托,因未購之,卒歸余友顧抱沖。既訪得八愚之兄五癡亦有是書,遂假以對勘,其中闕葉俱可補(bǔ)錄。爰取舊紙,倩館師顧澗蘋手影足之。其弟四十九葉系五癡本所重,丐主人贈余,頓成完璧。命工裝池,俟他日有更好于五癡本者,俾書中缺字一一補(bǔ)錄,不亦快乎!嘉慶元年冬至前四日,棘人黃丕烈識。
可知其購藏及鈔補(bǔ)情況。黃丕烈嗜書如命,他四處訪求宋本,請顧廣圻 (澗蘋)影鈔補(bǔ)足,使成完璧,乃是此書之功臣,值得表彰。
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本,索書號:14054(膠卷)。此本首史鑄序 (殘),次紹興府圖,次正文。四周雙邊,大黑口,三黑魚尾,半葉11行,行21字,小字雙行同。首行刻“會稽三賦”4字;第二行刻“東嘉王十朋撰”,下為雙行小字,以陰文“增注”2字領(lǐng)之;第五行刻“會稽風(fēng)俗賦 (并敘)”,下有陰文小字“增注”,以下皆雙行小字。再下刻“剡溪周世則注,郡人史鑄增注 (并撰釋音附入)”。實據(jù)宋刻本重刊,文字基本相同,而版式稍異耳。上魚尾之下刻“會稽三賦”4字,中魚尾和下魚尾之間刻頁碼。全書凡51葉,其中《會稽風(fēng)俗賦》38葉,《民事堂賦》39—43葉,《蓬萊閣賦》44—51葉(第51葉為鈔補(bǔ))。不分卷。
又,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索書號:LSB/56。原書凡1函1冊,攝為一卷,前接《蔡中郎集》。著錄如下:“會稽三賦三卷,宋王十朋撰,周世則注,史鑄增注。明刊黑口本,四庫底本。一冊一函。卷中、卷下用鈔本配補(bǔ)。袁漱六舊藏?!睋?jù)國圖藏本,可知此處“三卷”當(dāng)為“一卷”之誤。由于此本首尾皆殘,藏者據(jù)四庫全書本鈔補(bǔ)了卷中《民事堂賦》和卷下《蓬萊閣賦》,故誤為三卷也。另外,將史鑄序鈔在書末,題為《會稽三賦原跋》,亦不妥。鈐有“麐見館印”“古潭州麓囗囗囗囗藏”“北京大學(xué)藏”等印。
此本凡三卷。原書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不可見,據(jù)影印本介紹如下。
共1冊,書衣題簽:“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會稽三賦,卷上至下)”。首四庫館臣《提要》,下為正文。半葉8行,行21字,小字雙行同,四周雙邊,白口,單黑魚尾。卷端題“欽定四庫全書,會稽三賦卷上,宋王十朋撰”,第四行空一格刻“會稽風(fēng)俗賦 (周世則注,史鑄增注)”,下為小字題解,再下為正文。卷中、卷下格式相同,分別題“會稽三賦卷中,宋王十朋撰,民事堂賦 (史鑄注)”“會稽三賦卷下,宋王十朋撰,蓬萊閣賦 (史鑄注)”,最后附《會稽三賦原跋》(即史鑄序)。內(nèi)容與次序皆與明刊黑口本同,實以后者為底本抄錄。但后者本為一卷 (詳見上條國家圖書館藏本),四庫本卻厘為三卷。
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藏,索書號:113654。本書1函1冊,不分卷,書高24.2cm,寬15.5cm。封面葉刻有:“重雕宋本會稽三賦,嘉慶壬申七月蕭山陳氏湖海樓藏版”。首史鑄序2葉,鈐印:“國立北平圖書館珍藏”,下為正文。半葉10行,行20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大黑口,無魚尾,版心刻“三賦”2字,版心下方刻有小字“湖海樓雕本”5字。版框高17.3cm,寬13.5cm。卷端題:“會稽三賦,東嘉王十朋撰”。三賦分別題為“會稽風(fēng)俗賦,剡溪周世則注,郡人史鑄增注 (并撰釋音附入)”“民事堂賦,郡人史鑄注”“蓬萊閣賦,郡人史鑄注”。其中大字為王十朋賦正文,雙行小字為注釋?!稌L(fēng)俗賦》的小字注釋,不加“增注”的部分為周世則注,“增注”之下為史鑄增補(bǔ)的注釋。封底印有紫色楷書3行:“廿七年三月廿三日,王□泰先生贈送,5182”。
又,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索書號:X/9100/3234/32。凡1冊,為《湖海樓叢書》32種之一。書末附有汪繼培、陳書跋語1葉,版心刻“三賦跋”。
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藏,索書號:105077。本書1函1冊,不分卷。開本闊大,書高31.7cm,寬20.8cm(金鑲玉式修復(fù))。內(nèi)封A面刻有:“會稽三賦,皖桐吳廷康題于鑒舫”;內(nèi)封B面印有牌記2行:“道光乙未中秋土月山陰杜氏仿宋刊本”。首史鑄序3葉,下為正文。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半葉9行,行18字,小字雙行每行約30字。版框高24.2厘米,寬17.3厘米。版式與宋刻本全同,不贅。卷末附有杜春生跋半葉,最后是《宋本三賦勘誤》2葉。鈐有“苦雨齋藏書印”“會稽周氏”“浙西何氏白英收藏印”“北京圖書館藏”等印。
按:苦雨齋,周作人藏書齋。周作人系浙江紹興人,魯迅 (周樹人)之弟。原名櫆壽 (后改為奎綬),字星杓,又名啟明、啟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號知堂、藥堂、獨(dú)應(yīng)等。曾任國立北京大學(xué)教授、燕京大學(xué)新文學(xué)系主任、“新潮社”主任編輯,為“文學(xué)研究會”發(fā)起人之一,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等創(chuàng)辦《語絲》周刊,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后擔(dān)任北平世界語學(xué)會會長。1939年被日偽利用,抗戰(zhàn)勝利后被南京政府判處有期徒刑。建國后主要從事翻譯和寫作工作。其藏書鈐有“會稽周氏”“苦雨齋藏書印”“知堂收藏越人著作”等,多被國家圖書館收藏。
除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外,周、史注本皆不分卷。四庫本篇各為卷:卷上為《會稽風(fēng)俗賦》,凡49葉 (另附補(bǔ)遺1葉);卷中為《民事堂賦》,凡7葉;卷下為《蓬萊閣賦》,凡10葉。雖然眉目清晰,但各卷內(nèi)容多寡不一,顯然失衡。此系四庫館臣擅自分割,有損周、史注本之原貌。
南逢吉 (1494—1574),字符真,一字符命,號姜泉,明陜西渭南人,曾師事王守仁。嘉靖十七年(1538)進(jìn)士,授禮部主事,歷保寧、歸德知府,官至山西按察副使,觸忌罷歸。著有《姜泉集》《越中紀(jì)傳》等。據(jù)其兄南大吉《刻會稽三賦序》,南大吉于嘉靖二年 (1523)以戶部郎中出任紹興府知府,讀《會稽三賦》,以為“其事該而核,義嚴(yán)而正,慮深而遠(yuǎn),皆為政者之所當(dāng)知”,但舊注“牽合紕繆,而弗可盡據(jù)”,于是命其弟南逢吉重注三賦,注成刻之[6]。時逢吉年僅27歲。
《會稽三賦》南逢吉注,乃是將周、史二家注進(jìn)行合并刪改而成,但在體例上有較大調(diào)整。周、史注本釋義詳盡,資料豐富,但常常每兩句一注,有時甚至句句加注,注文緊接在正文之下,以小字排印。這當(dāng)然便于比較,但由于注文穿插在正文之中,讀起來頗病割裂。南注本為了讀者閱讀的方便,將正文大段刻印,而將注釋集中在正文之后。例如《會稽風(fēng)俗賦》,將“越于九域……號天下之無厹”一段大約100字正文集中刻印,讀起來十分順暢。對于注釋文字,南注本也進(jìn)行了歸并與修改。首先,南逢吉將分散在各句之下的辨字注音集中在一起,以小字刻印,并且有所增補(bǔ)。例如,上引“越于九域”一段下以小字排印:“矦,古文侯。使去聲。镠音留。種,章勇反。蠡音禮。峙音豸。灋省作法。墬,籀文地。厹音仇。”(原注僅注矦、墬、厹3字,其余6字為南氏增補(bǔ)。)其次,對于注釋文字也加以合并,低一格以大字刻印,以便與正文相區(qū)別。為了與正文相對應(yīng),釋文前往往加上提示語,如:“越于九域?qū)贀P(yáng)者,《禹貢》曰……天文當(dāng)牛斗之度,在丑辰者,……侯于夏者,……郡于秦漢者,……霸于春秋者,……”這些調(diào)整頗有利于一般讀者的閱讀與思考,體例上也往往略去出處,直接撮述大意,因而語言簡明,流暢自然。南注本在明清時期廣為流傳,幾乎取代了周、史注本。
對于周、史二家注,南逢吉有刪、有增,亦有潤色、修改。以“越于九域……號天下之無厹”一段為例,南注刪除周注3條 (白樂天詩、元微之詩、《春秋經(jīng)》各1條)、史鑄注3條(《周禮》《爾雅》《易》各1條),使得注文更為精煉、純粹。增加的內(nèi)容有3處。第一,“廓蠡城而外周”南注:“廓,開也,故《釋名》曰:‘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怀?,范蠡所筑之城也。”第二,“龍樓翼而乾峙,石竇伏而巽流”南注:“乾,西北方也;巽,東南方也。侔,等也?!钡谌?,“灋天門兮墬戶”南注:“不敢壅塞內(nèi)以取吳,故缺西北而吳不知也?!睙o不準(zhǔn)確、簡潔,堪補(bǔ)周、史注之遺漏。當(dāng)然,還有一些注釋來自周、史注,但文字上有一些改動。例如“自夏而矦”句,周世則注曰:“《史記·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夏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禹祀?!秷D經(jīng)》:‘封少子無余于越,是為越侯?!倍献⒃?“侯于夏者,夏少康封少子無余于越,是為越侯也?!痹诖?,南注將周注中的兩條材料融會一處,凝練為19字,語言簡潔,不枝不蔓。正因為南注有這么多優(yōu)點(diǎn),所以才得到后人青睞,出現(xiàn)了評點(diǎn)本、增注本等多種形態(tài)。
單純的南注本,筆者見到的有兩種版本,介紹如下。
南大吉 (1487—1541),字符善,號瑞泉,明陜西渭南人。正德六年 (1511)進(jìn)士,歷官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嘉靖二年 (1523)出任紹興府知府,鋤奸興利,政尚嚴(yán)猛,善任事,不避嫌怨???ず?,修禹廟,建稽山書院,刻王守仁之《傳習(xí)錄》,受讒罷歸。著有《瑞泉集》《少陵純音》《紹興志》《渭南志》等。
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索書號:16686(膠卷)。原書凡2冊,書衣有墨筆題記:“會稽三賦,宋王十朋撰,明南逢吉校注,明嘉靖二年紹興刊本。茮微藏?!辈⑩j有“李盛鐸印”一枚。今按:李盛鐸(1859—1934),字義樵,又字茮微,號木齋,別號師子庵舊主人,師庵居士等,晚號麂嘉居士。德化縣 (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清光緒十五年 (1889)乙丑科榜眼,晚清、民國政要,著名藏書家。
首南大吉《刻會稽三賦序》2葉,次《宋史王龜齡傳略》3葉,次南宋紹興府圖、圖說3葉,下為正文。半葉10行,行21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無魚尾。版心刻書名和頁碼。卷端題“會稽三賦,宋東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校注”。正文凡69葉。書末附南逢吉《敘注會稽三賦》1葉。另外附南大吉《遠(yuǎn)期篇》3葉,乃七言詩也?!哆h(yuǎn)期篇》篇末署:“嘉靖囗年春三月丙寅吉書,后學(xué)張士佩刻附?!贝苏Z乃是交代《遠(yuǎn)期篇》一文的書者 (南大吉)、書寫時間 (嘉靖□年春三月丙寅)和刻工 (張士佩),加一“附”字,顯然并非針對全書。而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編目員據(jù)此認(rèn)定《會稽三賦》為張士佩刻本,不妥。由于南大吉序作于明嘉靖二年 (1523)冬十月有九日,并且序中有“比其成也,取而覽之……乃遂刻之,俾傳之永久”之類的話,故將其定為嘉靖二年南大吉刻本。鈐有“麐嘉館印”“木犀畫藏書”“北京大學(xué)藏”等印。
又,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本,原書一冊,攝為一卷,索書號:16686。版式與北大本同,惟闕《宋史王龜齡傳略》3葉、南宋紹興府圖 (含圖說)3葉,正文闕第8葉,書末闕南逢吉《敘注會稽三賦》1葉。鈐有“祝炳燦印”“北京圖書館藏”印。(見圖2)
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原書一冊,索書號:03757(膠卷)。首《宋史王龜齡傳略》(有抄配)、南宋紹興府圖、《圖說》凡6葉,下為正文。半葉9行,行20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無魚尾。卷端題“會稽三賦,宋東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注”。正文大字頂格,分段刻印;注音、釋義皆為雙行小字,緊接在正文之下,中間用“〇”隔開。凡45葉。書末有跋語2行:“崇禎丁丑閏四月,收自吳閶,舟過婁東,止旅社閱此。盛暑,稽舟五日,以備□使者對簿也。子牧識?!笨芍摃鵀槊鞒绲澏〕?(1637)以前刻本。
圖2 明南大吉刻本
尹壇,明末紹興府上虞縣人,生平不詳。據(jù)《中華尹氏通志》,尹壇曾于明嘉靖29年 (1550)撰寫《浙江上虞、慈溪尹氏會修宗譜序》,可見亦為嘉靖年間人。南注本雖然是整合舊注、略加增刪而成,但由于體例完善,語言簡明,而頗受下層士人歡迎。該書問世后不久,便有尹壇為之補(bǔ)注。
前已言之,宋人史鑄為周世則注作增補(bǔ),皆附于周注之后,前標(biāo)“增注”二字,以示區(qū)分。而尹壇為南注本作補(bǔ)注,則將補(bǔ)注的內(nèi)容直接嵌入南注之中,不加任何標(biāo)記,倘若不逐字逐句地進(jìn)行核對,就很難發(fā)現(xiàn)哪些是南逢吉注,哪些是尹壇的補(bǔ)注。周作人先生甚至誤以為南注“本來如此”,而忽略了尹壇的補(bǔ)苴之功。例如“因種山而中宅,廓蠡城而外周”句,南、尹注云:
其中加著重號的部分為尹壇補(bǔ)注,其余為南逢吉原注,南注、尹注已經(jīng)渾然一體,不可區(qū)分。仔細(xì)考察,尹壇補(bǔ)注的內(nèi)容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恢復(fù)被南逢吉摒棄的周、史注內(nèi)容。例如:“分曰揚(yáng)州”句尹壇補(bǔ)注:“《爾雅》曰:‘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yáng),故曰揚(yáng)州?!贝藯l材料出自史鑄增注,本為南逢吉摒棄,尹壇加以恢復(fù),旨在交代揚(yáng)州之所以得名。又“舒為屏障,峙為樓臺”句尹壇補(bǔ)注:“元稹《州宅》詩曰:‘四面無時不屏障,一家終日在樓臺?!边@條材料亦出自史鑄增注 (惟將“對”改為“不”,當(dāng)另有所據(jù)),可以揭示“舒為屏障,峙為樓臺”句的語源,故予以恢復(fù)。第二,新增內(nèi)容,主要介紹古地名在后來的沿革與變化。例如:“州于隋而使于唐”句尹壇補(bǔ)注:“故治所稱州宅。至高宗時,方升為府。”又“龍樓翼而乾峙,石竇伏而巽流。灋天門兮墬戶,惟昆侖兮是侔”句尹壇補(bǔ)注:“此句踐時制也。今城隋越國公楊素建,周遭四十五里?!睂び稍街莸浇B興府的沿革、會稽城的建造年代及其規(guī)模進(jìn)行了必要的交代,便于讀者在理解賦句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古今對比,更深刻地認(rèn)識古越文化的源遠(yuǎn)流長。當(dāng)然,亦有將恢復(fù)舊注與新增內(nèi)容拼合一處者。如上引“因種山而中宅,廓蠡城而外周”句尹壇補(bǔ)注 (加著重號部分),《吳越春秋》云云取自周世則原注,而《望海亭記》云云為尹壇新補(bǔ),舊籍新篇,前后輝映,并且為下文“龍樓翼而乾峙”句作鋪墊。
總之,尹壇的補(bǔ)注雖然內(nèi)容有限,并且淹沒在南注之中,很難辨識,但大都有所取資,也有助理解,故長期以來與南注合并刊行,風(fēng)靡于明清兩代,而單純的南注本則罕見流傳。就連熱衷于搜集鄉(xiāng)邦文獻(xiàn)的周作人先生,也沒有見到單純的南注本。下面即對南、尹注合刻本的存留情況介紹如下。
此本凡4卷,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原書4冊,攝為一卷,索書號:19282。首凌弘憲《陶石簣評會稽三賦敘》5葉 (行書,5行12字);次陶望齡《會稽三賦敘》3葉,鈐有“會稽周氏”楷書章;次《宋史王龜齡傳略》、南宋紹興府圖、《圖說》8葉 (有朱色眉批、末批),下為正文。半葉8行,行18字,小字雙行同。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無界行。版心刻書名、卷數(shù)、篇名簡稱和頁碼。卷端題“會稽三賦卷之一,宋東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注,上虞尹壇補(bǔ)注,會稽陶望齡評”。正文大字頂格,分段刻印;注音為雙行小字,緊接在正文之下;釋義另起一行,大字,低一格刻印。鈐有“苦雨齋藏書印”“北京圖書館藏”等印。
本書最大特色,在于各賦皆有眉批和總批。例如《會稽風(fēng)俗賦》卷首眉批云:“何土無風(fēng)俗?而賦會稽,便可想見禹跡。”指出了該賦的特殊性。又賦序眉批:“援虛證實,發(fā)議委婉?!薄氨R橘、黃甘,亦不忝于上林,上林亦未必?zé)o此?!?“似不取相如之譎,而于相如卻有深理會?!崩斫忸H為深刻。正文“越于九域,分曰揚(yáng)州”眉批: “眉段精核,金石初宣?!?“其山則郁郁蒼蒼,巖巖嵬嵬”一段眉批:“居此間者習(xí)而不察,察而不能言,自非超世襟期,曠世才逸,多負(fù)此山?!边@是抒發(fā)個人感想。但眉批并不限于正文,對于南逢吉注也多有批點(diǎn)。例如“廓蠡城而外周”句南注征引《吳越春秋》伍子胥事,陶氏眉批云:“陰風(fēng)擊浪,白馬東來,千載而下,令人毛發(fā)都豎。嘻,壯哉!”此外,書中多處施以圈點(diǎn)。如“郁郁蒼蒼”一段,加點(diǎn);“若騫若犇”一段,加圈。注釋文字也在圈點(diǎn)之列。例如尹壇補(bǔ)注引元稹《州宅》詩,右側(cè)加圈,又在天頭作批云:“描寫應(yīng)接不暇,許多光景。千秋騷雅,采在志中者,尚不十之一,夫豈寸紙之所能亶哉?”
今錄三賦之總批 (朱色末批)如下,以供參考。(1)總批《風(fēng)俗賦》:“首賦典雅精核,莊整駢麗,真稱杰作。末二賦寄慨抒懷,亦復(fù)宛轉(zhuǎn)流利,蕩然可觀。其不能方漢魏諸名士,則所謂時代壓之,不能高古,具眼者自知之矣,過督也?!?2)總批《民事賦》:“此賦第見龜齡憂國與民,往往溢于言表。遣詞布悃,忠誠愷切,悠然可會。至于文章之不能漢魏,則所為時代壓之,不能高古,非其咎也,具眼者須原之?!?3)總批《蓬萊賦》:“憑高吊遠(yuǎn),穆然咨嗟,上下數(shù)千載間,宛然在目。龜齡生不逢時,回視偏安孱主,胸中于治亂興亡之故,蓋已了然。援筆摛詞,意可言表?!?/p>
此外,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有另一本,原書2冊,索書號:4894。此本卷首多出《守令懿范跋》1葉(有殘缺),講為官之道,價值不高;而刪去凌弘憲《陶石簣評會稽三賦敘》。此外,各賦總批移至賦前。正文和批點(diǎn)皆與上本同。鈐有“云居□業(yè)”“金傳桂印”“五如”“澡雪廬馮氏印”“鼎采圖章”等印。
又,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索書號:SB/811.35/1047.1。此本1函4冊,始于《宋史王龜齡傳略》,闕凌弘憲敘和陶望齡序。版式與國圖本同,實為同一版本。據(jù)此本可知,原書版框高20.6厘米,寬14.4厘米。鈐有“北平孫氏”“北京大學(xué)藏書”印。
此本凡1卷,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原書2冊,攝為一卷,索書號:01387。首南逢吉《敘注會稽三賦》1葉;次南宋紹興府圖1葉,下為正文。半葉10行,行20字,小字雙行同。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版心刻書名和頁碼,或有刻工名:“羅文”“王槐”“魯?!薄榜R忠”“朱□”等。卷端題“會稽三賦,宋東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校注,明滇南彭富梓、上虞尹壇補(bǔ)注”。不分卷,共80葉,基本完整。鈐有“毛子晉印”“汲古閣”“吳先毛氏珍藏圖書”“國立北平圖書館收藏”印。
又,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索書號:LSB/55(膠卷)。原書1冊,書衣有墨書:“道光丙申三月上浣,蕭山韓為川藏,會稽三賦全。”版式與國圖本略同,但未見刻工名。鈔補(bǔ)內(nèi)容有:《王梅溪先生會稽三賦目錄》《宋史王龜齡傳略》、圖說,正文中亦有多處鈔補(bǔ)。鈐印:“麐嘉館印”“木犀畫藏書”“北京大學(xué)藏”等。
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索書號:19281(膠卷)。原書1冊,凡4卷。襯頁有題記2行:“此書別無可取,惟因其為山陰丁氏刻本故耳。民國三十年十二月在北京所得,廿八日知堂記。”鈐有“知堂書記”楷書章。按:周作人,自號知堂。首陶望齡《重刻會稽三賦序》5葉;次《宋史王龜齡傳略》 《會稽三賦目》、南宋紹興府圖、《圖說》8葉,下為正文。半葉8行,行18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單黑魚尾。板框高20.5cm,寬14cm。卷端題“會稽三賦卷之一,宋東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注,上虞尹壇補(bǔ)注,會稽胡大臣訂正”。鈐印:“□三閱目”“苦雨齋藏書印”“北京圖書館藏”等。
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索書號:15032(膠卷)。原書4冊,凡4卷。首朱啟元《刻會稽三賦序》4葉;次《重刻會稽三賦目錄》1葉;次《宋史王龜齡傳略》、南宋紹興府圖、《圖說》7葉;下為正文。半葉8行,行18字,小字雙行同。四周雙邊,白口,單黑魚尾。版心刻書名、卷數(shù)、篇名簡稱和頁碼。版心下方或刻有字?jǐn)?shù)。卷端題“重刻會稽三賦卷之一,宋東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注,上虞尹壇補(bǔ)注,山陰朱啟元訂正”。鈐有“北京圖書館藏”章。
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藏,索書號:94693。本書1函4冊。首周炳曾序2葉,序末有周作人先生墨筆題記2行:“書中胤、弘、丘皆不避諱,所云‘庚子’當(dāng)是康熙五十九年,即公歷一六六〇年也。知堂記?!彼詷O是。次《王梅溪先生會稽三賦目錄》1葉;次《宋史王龜齡傳略》3葉;次南宋紹興府圖、圖說3葉;以下為正文。半葉9行,行20字,白口,四周雙邊,單黑魚尾。版框高18.1cm,寬13.5cm。卷首題“王梅溪先生會稽三賦卷之一,渭南南逢吉注,山陰周炳曾增注,會稽王佺齡訂定”。鈐印:“苦雨齋藏書印”“北京圖書館藏”。
又,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索書號:SB/811.35/1047.2。此本1函2冊,書衣淺灰色,綴有白色碎花,墨書“會稽三賦四卷,宋本難得,此亦少見,大方”數(shù)字。內(nèi)封B面鐫:“王梅溪先生,會稽三賦,尺木堂梓行。”版式與國圖藏本同。鈐有“藝云藏書”“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印”等。
今按:周作人先生云:“明南逢吉所注……有上虞尹壇、山陰周炳曾兩增注本,實無所異,疑南注本來如是也?!保?]經(jīng)核對,所謂周炳曾補(bǔ)注本與尹壇補(bǔ)注本確實未見差別,實際上以尹氏舊本重刻,周炳曾序所謂“因與王子介山取三賦注解四卷,增訂付梓,半月畢工”,恐怕是不實之詞。但知堂先生稱“南注本來如是”,乃屬臆測。仔細(xì)核查發(fā)現(xiàn),尹氏對南注確有增補(bǔ),詳見上文。
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藏,索書號:108942。本書1函1冊,凡4卷。書衣右側(cè)墨書“王梅溪會稽三賦 (陶鳧亭廣會稽三賦附)”1行。內(nèi)封B面鐫:“王龜齡撰,會稽三賦,山陰致遠(yuǎn)堂丁氏藏版”。半葉8行,行18字,其版式與明丁氏致遠(yuǎn)堂刻本同。鈐印“雙鑒樓”“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等。
書末附陶元藻《廣會稽風(fēng)俗賦》1卷。首錢唐梁同書《廣會稽風(fēng)俗賦序》2葉,以下正文。左右雙邊,白口,單黑魚尾,半葉9行,行20字。卷端題“廣會稽風(fēng)俗賦,會稽陶元藻鳧亭撰,男廷琡蘊(yùn)川、侄鶴鳴聞遠(yuǎn)仝校,余姚翁元圻載青注?!北举x凡42葉,有朱筆圈點(diǎn)。鈐有“云巖氏”印。陶元藻(1716—1801),字龍溪,號篁村,又號鳧亭,會稽 (今浙江紹興)人。乾隆貢生,九試棘闈,屢薦不得上。歷游燕、趙、齊、魯、揚(yáng)、粵、甌、閩之境,詩文均負(fù)盛譽(yù),時稱“會稽才子”。著有《全浙詩話》54卷、《鳧亭詩話》4卷、《越諺遺編考》5卷、《泊鷗莊文集》12卷、《越畫見聞》3卷等。
今按:此書正文4卷,版式與明版同,蓋據(jù)舊版重印;所附陶元藻《廣會稽風(fēng)俗賦》1卷版式有異,當(dāng)為重刻。
(1)道光二十六年 (1846)宏道書院刻本。(原刻本)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索書號:X/9100/9675/22-23。本書共2冊,凡4卷。為“惜陰軒叢書”之一種,與《授經(jīng)圖》《京畿金石考》合函。內(nèi)封B面鐫“會稽三賦注”5字;首陶望齡《會稽三賦注序》2葉 (版心刻有小字“惜陰軒叢書”);次《宋史王龜齡傳略》3葉;次《會稽三賦圖》3葉;以下為正文。半葉10行,行22字,小字雙行同。四周單邊,黑口,單黑魚尾。版框高17.6cm,寬13cm。卷端題:“會稽三賦注卷一,三原李錫齡孟熙???,宋東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注,上虞尹壇補(bǔ)注”。第6行低一格為首賦《會稽風(fēng)俗賦》標(biāo)題。版心刻“會稽三賦注(風(fēng)俗)”、頁碼和小字“惜陰軒叢書”。卷一至卷三為《會稽風(fēng)俗賦》 (卷二題“志物”,卷三題“志人”),卷四為《民事堂賦》和《蓬萊閣賦》。書末附有南逢吉《敘注會稽三賦后》1葉。
今按:宏道書院,陜西省明清四大書院之一,明弘治七年 (1494)由戶部尚書、陜西省三原縣人王承裕創(chuàng)辦,地址在三原縣城北。道光年間曾刊刻《惜陰軒叢書》,風(fēng)靡于世。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改名為宏道高等學(xué)堂。
又一本,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藏,索書號:7930:22-23。本書2冊,凡4卷,為“惜陰軒叢書”之一種。封面內(nèi)頁題有大字“會稽三賦注”。內(nèi)容、版式與上本同,疑為重印本。鈐印“國立北平圖書館珍藏”。
(2)光緒十四年 (1888)長沙重刊惜陰軒書局本。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索書號:X/081.17/4082a/c2。該書亦2冊,內(nèi)容、版式與上本同。但版框高17.4cm,寬12.9cm(蓋為風(fēng)干縮版所致)。內(nèi)封A面鐫“會稽三賦注”,B面鐫“光緒十四年秋月長沙惜陰軒書局重刊,長沙袁繼韓?!薄W舟E模糊,蓋為重印之本。
(3)光緒二十二年 (1896)長沙重刊惜陰軒叢書本。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藏,索書號:40698:16。本書1冊,與《戰(zhàn)國策注》《東西洋考》合函。內(nèi)封A面鐫有小篆書名:“會稽三賦注”,墨印“胡元常印”;內(nèi)封B面印有長形牌記:“光緒丙申七月重刊于長沙”。內(nèi)容、版式與上本同。鈐有“飲冰室”“北京圖書館藏”印。
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藏,索書號:113656。本書1函2冊,凡4卷,封面內(nèi)頁A面題:“會稽三賦四卷”,B面印有牌記:“同治十二年秋會稽章氏重刊”。首《宋史王龜齡傳略》4葉,次《會稽三賦目》,再次為南宋紹興府圖,配《圖說》1頁,下為正文。半葉8行,行18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板框高20cm,寬13.9cm。卷端題“會稽三賦卷之一,宋東嘉王十朋撰,明渭南南逢吉注,上虞尹壇補(bǔ)注,會稽胡大臣訂正”。鈐印“北京圖書館藏”。
除了彭富刻本外,南、尹注本皆為四卷本。其中卷一至卷三為《會稽風(fēng)俗賦》 (卷一“志山” “志水”,卷二“志物”,卷三“志人”),卷四為《民事堂賦》和《蓬萊閣賦》。這樣,各卷內(nèi)容較為均衡,不再有虎頭蛇尾之嫌。其版式也固定下來:正文大字頂格,分段刻印;注音為雙行小字,緊接在正文之下;釋義另起一行,大字,低一格刻印。其中惜陰軒叢書本在道光、光緒年間多次重印,最為流行。
周作人先生稱:“《會稽三賦》為越中一重要文獻(xiàn),誠如陳春氏所云,吾郡人家置一編,只可惜寒齋所收不多,亦無珍本耳。”[3]可見《會稽三賦》乃是紹興地區(qū)家喻戶曉的文獻(xiàn),是進(jìn)行故鄉(xiāng)歷史文化、風(fēng)土人情教育的良好教材,甚至于“家置一編”,人人誦讀。從本文可知,《會稽三賦》的注釋者既有紹興文人,亦有他鄉(xiāng)人士 (如陜西渭南人南逢吉);刊刻者既有紹興地區(qū)的會稽章氏、山陰杜春生、山陰丁氏致遠(yuǎn)堂,還有杭州地區(qū)的蕭山陳氏湖海樓,湖州地區(qū)的凌濛初,甚至還有陜西省三原縣宏道書院、湖南省長沙市惜陰軒書局等等,尤可見其流播之廣,影響之大。作為一部中國辭賦史和地方文化史上的名作,《會稽三賦》是文學(xué)與地理學(xué)、民俗學(xué)、方志學(xué)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是進(jìn)行鄉(xiāng)邦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和不可忽視的當(dāng)代意義,應(yīng)該受到學(xué)術(shù)界的充分重視和深入研究。
注釋:
①此條當(dāng)取自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三“淮南道·揚(yáng)州”條引《爾雅》曰云云。今按:現(xiàn)存《爾雅》諸本無此句,而《晉書》卷十五《地理志》,宋陳彭年《廣韻》卷二“揚(yáng)”字條引李巡曰,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一“兩浙轉(zhuǎn)運(yùn)置司”條引《圖經(jīng)》、卷十四引《元和郡志》,宋劉昌詩《蘆浦筆記》卷四引《廣陵志》,《通典》卷一百八十一“古揚(yáng)州”條,皆征引此句,用語略同。
[1](元)脫脫等.宋史(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5.2174.
[2]啟明(周作人).會稽三賦[J].紹興教育雜志第5期,1915(3).
[3]周作人撰,鐘叔河編.知堂書話(下)[M].長沙:岳麓書社,1986.743—744.
[4]陳橋驛.紹興地方文獻(xiàn)考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24—26.
[5](宋)王十朋撰,(宋)周世則、史鑄注.會稽三賦(卷首)[M].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宋刻元修本.
[6](宋)王十朋撰,(明)南逢吉校注.會稽三賦(卷首)[M].明嘉靖二年(1523)南大吉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