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齊歡
概念教學和探究教學都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號召下所進行的一種卓有成效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了知識遷移的原理,重點突出了基礎知識點的教學設計,加強了不同知識點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使之前章節(jié)的學習內容為后面章節(jié)的知識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之充分融合,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收到一個完美的學習效果?,F(xiàn)就“雙子葉植物的特征”一課談一談本課的概念與探究教學策略。
一、利用常見的種子植物(如:松樹)實例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起學生新的概念與探究學習
本課的教學,首先出示松樹球果,學生見到球果自然聯(lián)想到裸子植物的概念和特征,然后老師引導學生進入新的概念被子植物,問“種子裸露的植物是被子植物,種子不裸露的植物又叫什么植物呢?”這一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它具有啟思性,從而繼續(xù)引導學生,被子植物里又分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繼續(xù)問學生“哪些植物又是雙子葉植物呢?它又有什么特征呢?”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探究學習。
二、利用市面上容易買到的果實實物(如:菜豆)引導學生對雙子葉植物的外形進行細致觀察,從不同方面進行探究,深化其概念與探究教學
由于生物是一門實驗性非常強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對很多具體的實物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比較。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學習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及同小組成員間的互助合作,把事實現(xiàn)象的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抽提出來,才能形成正確雙子葉植物概念。為此,教材設計了三個“探究竟”。
第一個“探究竟”:讓學生對菜豆植株進行觀察,重點觀察其根部的形態(tài)和葉脈的形狀。
教師在這個模塊中,可以展示具體的實物,分小組讓學生進行細微觀察,同時對比單子葉植物(如小麥)的根系,得出雙子葉植物的根具有主根和側根的區(qū)別,不同于單子葉植物的不定根,從而讓學生在思維上形成雙子葉植物的根系為直根系的概念。同理經過比較,也能得出雙子葉植物的葉脈為網狀脈的概念。
第二個“探究竟”:讓學生觀察小白菜花、菜豆花(它們是雙子葉植物),找出花的特征和花各個結構的數(shù)目的規(guī)律。給出常見花的花瓣數(shù)、萼片數(shù)、雄蕊數(shù),通過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這種方式難度較低,淺顯易懂,學生比較容易接受,能較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第三個“探究竟”:讓學生對菜豆的果實和種子進行觀察。以小組形式(最好4~5人一組)先進行觀察,教師接著引導學生解剖菜豆果實,觀察其種子是怎樣附著在上面的?進一步觀察種子的種皮和胚的結構。這時候學生的好奇心越來越濃厚了,菜豆種子里面怎么會有兩個豆瓣呢?有什么作用呢?豆瓣上還有一些結構又是什么呢?教師再對這些問題進行逐一解答,最后得出雙子葉植物命名的特殊含義。
概念與探究教學成功的融合,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容易,還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當然這一教學方法也可以在其他學科教學中同樣得到運用,如此可以使課堂教學越來越精彩。
參考文獻:
邵建美.有效進行初中生物概念教學的策略探討[J].中學生物學,2013(1).
(作者單位 重慶市江津第二中學)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