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培培+祝修文
內容摘要:余華作為新時期“先鋒文學”的重要作家在創(chuàng)作上深受卡夫卡的影響。本文從比較文學影響與接受的研究角度出發(fā),以《十八歲出門遠行》和《美國》兩部寓言式的“成長小說”為例,具體地從人物設置、情節(jié)模式和主題內涵來發(fā)掘卡夫卡的文學創(chuàng)作對余華這部作品的影響,以及余華對卡夫卡的發(fā)展和超越。
關鍵詞:《十八歲出門遠行》 《美國》 比較分析
余華作為新時期“先鋒文學”的重要作家和集大成者,歷來以其獨特的敘述方式、嚴重空缺的所指和寓言化的寫作著稱。余華的小說創(chuàng)作帶有明顯的受到外來影響的痕跡,他本人也親口承認:“作為一名中國作家,我卻有幸讓外國文學撫養(yǎng)成人,......我的導師們差不多可以組成一支軍隊?!盵1]其中尤以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為甚。余華早期的作品如《星星》、《竹女》、《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有著川端式的細膩和溫柔,但是大都沒能真正走進讀者和評論家的視野,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1986年的春天?!啊多l(xiāng)村醫(yī)生》式的自由寫作方式令我大吃一驚,在我想象力和情緒力日益枯竭的時候,卡夫卡解放了我,使我三年多時間建立起來的一套寫作法則在一夜之間成了一堆破爛......事情就是這樣簡單,在我即將淪為文學迷信的殉葬品時,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這理解成命運的一次恩賜?!盵2]《十八歲出門遠行》寫于1986年底,是余華主動接受卡夫卡的影響后面世的第一部作品。小說一經(jīng)發(fā)表便引起了很大反響,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李陀認為這篇小說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敘事方式——對虛構的可能性的探索。這部作品的走紅使時運不濟的余華找到了正確的寫作方式,從此便在“以卡為師”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并迅速成為“先鋒小說”的領軍人物??ǚ蚩▽τ嗳A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我們可以從《美國》和《十八歲出門遠行》這兩部寓言式的“成長小說”的比較研究中發(fā)現(xiàn)余華對于卡夫卡的繼承與發(fā)展。
一.“我”與卡爾:被現(xiàn)實嚇壞了的孩子
《美國》中的主人公卡爾16歲那年由于受到女仆的引誘而墮落,并因此被父母驅逐出家門,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下船時卡爾為了尋找落在船艙里的雨傘,差一點搞丟自己放在岸上的箱子。一個自稱是其舅舅的雅可布參議員把他帶回家中,然而這種衣食無憂的日子沒過上多久他便因違背舅舅的意志被趕了出來,淪落到流浪漢中間??枌蓚€流浪漢當成朋友,而他們除了將他身上有用的東西都搜刮干凈外,還總想傷害他,并且偷走了他惟一一張父母留下的照片。在西方飯店做電梯工人時,他因為要照顧喝醉酒的魯濱遜,便被主管當作小偷似地開除,沒有人相信他是清白的。流浪漢德拉馬歇搭救了他,但又迫使他當仆人,不從便要遭到毒打。最后卡爾踏上了遠去的火車,來到了俄克拉荷馬露天劇場才總算脫離了苦海。總之,卡爾就像是一只惹人生氣的貓,在這個陌生的世界里他所看到的永遠是陌生的面孔,無所歸屬、無所依傍。
在《十八歲出門遠行》中,“我歡快地沖出了家門,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296)[3]。黃昏到了,“我”需要住旅店或是搭車,便笨拙地學著大人們打交道的方式給卡車司機遞煙,在費勁了一番周折之后我如愿搭上了這輛滿載著蘋果的卡車,盡管它是開向我來時的方向的。我心情大好,和司機有說有笑,但是一場看似意外的卡車拋錨卻使“我”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險惡。我先是對司機下車后的行為感到詫異,然后在奮不顧身的保衛(wèi)蘋果的過程中被“強盜”們打倒在地,“蘋果從一些摔破的筐中像我的鼻血一樣流了出來”。(294)司機不但沒有對搶蘋果的行為進行絲毫的阻止,反而在一旁笑話我被他們打花了的鼻子。最后司機在搶走了我的背包以后,和那幫把卡車也大卸八塊的強盜們一起揚長而去,只剩下遍體鱗傷的我和同樣遍體鱗傷的卡車在黑夜里作伴。
兩位主人公都是無辜的,卻為所謂的成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年幼的卡爾受女仆的蠱惑而墮落,并因此而被父母趕出家門,踏上充滿未知的路途。這讓我們聯(lián)想到《圣經(jīng)》中亞當夏娃受受蛇的蠱惑而墮落,并被上帝逐出伊甸園的故事?!拔摇睂λ龅降拿恳粋€人起初都表示了信任和友善,還拼盡全力去維護這個世界的道義秩序。為此,“我”付出了遍體鱗傷、無盡的悲傷和恐懼的代價?,F(xiàn)實世界的陰晴不定和詭譎多變是他們始料未及的,他們的輕信和無知恰恰成為了混跡于江湖多年的老油條們玩弄他們的理由,卡爾不明白流浪漢為何會恩將仇報,就像“我”搞不清楚司機詭秘的笑容一樣。他們都被現(xiàn)實世界嚇傻了,初來乍到的年輕人被成人世界的游戲規(guī)則搞得暈頭轉向,現(xiàn)實給他們上了刻骨銘心的人生第一課。
二.出門遠行和遠走美國:成長的隱喻
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著飄忽不定的經(jīng)歷,在面臨困境的時候幸運地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卻轉而被無情地戲弄和拋棄??栶B(yǎng)尊處優(yōu)的日子沒過多久便遭到了囚禁一般的監(jiān)管,轉而因為忤逆舅舅被趕出家門;就像“我”在搭上車后迅速與司機建立了親密關系,但由于卡車意外的拋錨,不得不延緩自己尋找旅店的進程?!拔摇背鲇趯ι鐣x的主動維護,與搶奪蘋果的壞人們展開了殊死搏斗,并被打得面目全非,背包也被別人一同搶走;卡爾同樣出于人道主義的考慮,留下來照顧喝醉酒的魯濱遜,但遭到了人們的誤解,并被侍者總管以玩忽職守為由而驅逐。
兩部小說中都有一個“箱子”的意象——卡爾的箱子與“我”的背包,它們一方面象征著兒子與父母之間割舍不斷的情感聯(lián)系,另一方面也承載著從父母那里繼承過來的社會經(jīng)驗??柕南渥邮歉赣H當年當兵時用過的,是“男性氣質、父性強壯和力量的象征”。[4]卡爾對于箱子的珍視一方面出于對于父母家庭的依戀,另一方面更因為它是自己出門在外安身立命的基礎;“我”的紅背包里同樣裝著全部家當,它不僅是父親對我業(yè)已成年給予肯定的憑證,更是支持我獨自出門闖蕩的夢想和信心所在。卡夫卡在小說結尾安排的“俄克拉荷馬劇場”也不是隨意為之,卡爾經(jīng)歷的磨難可以看做是一個朝圣的歷程,在歷經(jīng)了煉獄般的旅程后,終于奔向了這個理想中的彼岸世界?!皬哪撤N意義上講,“我”所追求的旅店更像是一個身心的棲息地,是融入成人世界的一個標志。而殘酷的現(xiàn)實告訴“我”,臆想中的旅店遠不如破卡車里面的那張座椅真實可靠。不難發(fā)現(xiàn)兩部小說的整體故事脈絡以及典型情節(jié)與意象都有很強的寓言性,二者在本質上是異質同構的,都是作家精心安排的人生成長的寓言。
三、共同的的荒誕主題
小說中的“我”和卡爾離家遠行的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初次獲得自由的新奇感卻都是顯而易見的?!奥犝f有個人白天在店里打工,夜里讀書,最后成了博士,我猜想還當上了市長”[5](40);“這年我十八歲,我下巴上那幾根黃色的胡須迎風飄飄,......我這樣做只是為了高興,......我只是覺得搭一下車非常了不起?!保?91)但是,事情的發(fā)展情況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栂仁窃跓o所依傍之時被富豪舅舅無故收留,但很快又被拋棄,與流浪漢交好卻被他們欺負和戲弄。好不容易在酒店里謀得一份電梯工的差事,卻被人冤枉而遭到驅逐,再次陷入走投無路的流浪狀態(tài)。命運的變化無常使得他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他每天都在擔驚受怕中度過,甚至不能保證自己第二天會在同一個地方醒來。整部小說沒有明顯的暴力場面,我們也無法發(fā)現(xiàn)卡夫卡任何明顯的情緒外露,“他既不渲染暴力血腥,也不描寫天災人禍,流露出來的確實無邊的絕望,卡夫卡用最簡單的筆觸描繪出了人類最深刻的精神迷津”[6],《美國》正是在這無法排解的絕望情緒中讓人感覺到荒誕——人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跋啾戎?,余華并沒有使他的痛苦抽象到精神的高度,而是更多地訴諸人類形而下的沖動。”[7]18歲第一次出門遠行的“我”面對全然陌生的成人世界,有著太多的不理解:“我”不理解卡車司機在接受了香煙之后曖昧的態(tài)度,不理解搶劫者為何要打人,不理解司機為什么不對搶劫者表示任何的制止或是憤怒,不理解他為什么執(zhí)意于我被打花的鼻子,“我”甚至懷疑前后看到的司機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據(jù)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小說中的搶劫者和被搶者有著既真實又荒誕的“共謀”關系。這種荒誕的真實同樣也是通過孩童視角來呈現(xiàn)的,體現(xiàn)了少年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間的尖銳對立,而荒誕在兩者的對立之中愈發(fā)凸顯。
卡夫卡對余華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但是余華并沒有機械地對其進行模仿,而是在不斷探索中對之加以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以《十八歲出門遠行》為例,在這部只有幾千字的短篇小說里,余華進行了有意的破壞,文本中存在著明顯的意義空缺?!拔摇薄⑺緳C,都沒有姓名,更不要說其他人物。我從哪里來,要到那里去都無從得知。小說也沒有明確的時間上的交代,而是一個抽象的時間和空間。同時,為了表現(xiàn)人物混沌的心理狀態(tài),余華故意選用意義含混的詞語。諸如“司機高高翹起的屁股上有晚霞”,“車頭的蓋子斜斜翹起,像是翻起的嘴唇”(291)這樣新奇而模糊的表述俯拾皆是??ǚ蚩ㄉ瞄L的整體荒誕、細節(jié)真實的手法早已被余華運用得爐火純青,并被他發(fā)展為塑造一種“虛偽的作品”。在這部小說里,余華切斷了故事情節(jié)的邏輯鏈,把中心事件懸置起來,卻保留了對人物心理的真實描寫和情感細節(jié)的逼真描摹,使故事在真實和虛構之間搖擺不定,從而增強小說的荒誕效果。
參考文獻
[1]余華:我能否相信自己——余華隨筆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174,193
[2]余華:川端康成與卡夫卡的遺產(chǎn).[J].北京:外國文學評論.1990,(01):110
[3]余華:余華文集.[M].第2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4]姜智芹:經(jīng)典作家的可能性.[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2:17
[5]卡夫卡:卡夫卡全集.[M].第2卷.葉廷芳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6][7]]姚嵐:余華對外國文學的創(chuàng)作性吸收.[J].上海:中國比較文學.2002(03):46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