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瑩瑩 喬陽
摘 要:科舉詩是古人為表達自己對科舉考試的喜怒哀樂,借助詩歌來描繪自己復(fù)雜多變、百感交集的心情。唐代科舉詩的繁榮豐富了唐詩的題材,為唐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孟郊的《登科后》可以作為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婆e詩中描寫及第的詩作不在少數(shù),但唯獨《登科后》廣為世人傳誦,且影響頗深。本文結(jié)合對唐代科舉詩的理解,從孟郊的求仕之路、《登科后》的藝術(shù)手法以及《登科后》的另意解讀三個方面做了淺要分析,表達了個人對孟郊及其名作《登科后》的一些看法。
關(guān)鍵詞:孟郊;《登科后》;科舉詩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7-0147-02
一、引言
唐代社會自上而下崇尚文學(xué)的風(fēng)氣以及士子們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等因素,導(dǎo)致士人極度熱衷于科舉考試。而對于在科舉考試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各種心情,士人們大多通過詩歌來傳達,由此便形成了科舉詩??婆e詩成為唐代詩歌的主題之一,并開創(chuàng)了這一新型詩歌的體制。這類詩歌體現(xiàn)了唐朝深厚的文化底蘊,廣泛地展現(xiàn)了那一時代的社會風(fēng)貌,從一個獨特的角度體現(xiàn)了唐代士人真實的精神生存狀態(tài)。孟郊所作的科舉詩,可以作為中唐時期科舉詩的一個代表,形象地表達出中唐時代舉子們經(jīng)歷科舉考試的喜怒哀樂,其《登科后》便是其中之一。在唐代,像《登科后》這樣描寫及第的詩歌不在少數(shù),如韓偓的《及第過堂日作》、許渾的《及第后春情》、杜牧的《重登科》等,但是這些作品的影響卻遠不及《登科后》,這其中的緣由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
二、孟郊的求仕之路
孟郊生活的中唐,社會兵戈紛擾,政治動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鞍彩分畞y”打破了統(tǒng)治者的安逸,也擾亂了士人平和的心境。在這樣動亂的社會背景下,孟郊又是一個“性格狷介孤傲,不諧俗流,雖有很強的功名心,卻因不善變通而少所遇合”[1]的人,他一生窮困潦倒,前妻早死,三子夭折,仕途坎坷,受盡了人生的苦難。
建中二年,孟郊31歲,這一年他來到河陽,作了《上河陽李大夫》一詩,干謁時任河陽三城懷州節(jié)度使的李芃,向其表達了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援引的愿望,卻沒有什么結(jié)果。貞元二年,孟郊到長安應(yīng)舉并再次作詩《上包祭酒》,干謁當(dāng)時主持禮部貢舉的國子祭酒包佶,希望可以得到對方的賞識,給予自己一個施展抱負的機會,依然未能如愿。貞元六年,41歲的孟郊得中鄉(xiāng)貢,次年便赴長安參加科舉。貞元八年二月放榜,他不幸落第,寫下了一系列表達內(nèi)心痛苦的詩歌。其中《贈李觀》一詩通過一些形象的比喻描繪了詩人與李觀二人各自不同的遭遇,表現(xiàn)了落第后的煩悶。懷才不遇的凄慘處境以及世情的冷暖都使他惆悵萬千,《落第》一詩中“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2],“棄置復(fù)棄置,情如刀劍傷”[3]所表現(xiàn)的悲苦不禁令人心生同情。貞元九年,孟郊再一次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他的準備工作做得更充分,除了得到李觀的極力推薦外,還親自獻詩《古意贈梁肅補闕》給當(dāng)時輔助陸贄主持科舉考試的梁肅。然而,事與愿違,他不幸再次落第,此時他內(nèi)心的傷痛可謂是達到了極致,寫下《再下第》:“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盵4]其心情是怎樣的憂愁怨憤而又無可奈何!盡管經(jīng)歷了兩次失敗的打擊,孟郊依然沒有放棄,終于在貞元十二年登進士第,寫出了那首著名的詩作《登科后》。
家境的凄苦以及仕途的坎坷,對孟郊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都有極大的影響。他的詩作內(nèi)容多寫貧窮饑寒,有一些是關(guān)注社會、反映下層民眾生活的詩作,如《感懷》《寒地百姓吟》等,這和“詩史”杜甫的某些作品有些相像。但數(shù)量更多的則是抨擊黑暗世俗、強烈表現(xiàn)自我悲慨和貧寒生活的詩作,如《長安旅情》《贈崔純亮》等。孟郊作詩還以“苦吟”出名,寫作過程大多是刻苦琢磨,注重造語煉字,追求構(gòu)思的奇特超常。韓愈在《貞曜先生墓志銘》一文中稱述孟郊詩:“及其為詩,劌目鉥心,刃迎縷解,鉤章棘句,掐擢胃腎,神施鬼設(shè),間見層出”[5],形象地點出了孟郊詩歌“奇”的特色。宋代蘇軾對孟郊詩認為“何苦將兩耳,聽此寒蟲號?不如且置之,飲我玉色醪”[6]。總之,他的詩作經(jīng)常給人以硬瘦、奇險、苦澀的藝術(shù)感受。但《登科后》一詩卻一反詩人苦澀冷峻之常態(tài),詩人不再愁眉緊鎖,而是喜笑顏開。全詩不事雕琢,一氣呵成,是孟郊詩中為數(shù)不多的表達個人歡喜愉悅之情的作品,實屬難得。
三、《登科后》的藝術(shù)手法
這首詩塑造了一個無比興奮、得意洋洋的及第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塑造這一形象采用了直抒胸臆、對比、夸張等手法。首先,開篇兩句“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直抒胸臆,寫出了詩人登科后的欣喜若狂。而且這兩句還采用了今昔對比的手法,將昔日的“齷齪”與今日的“放蕩”對比,更突出今日的狂喜,也為后兩句“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種歡快的心情做了有力的鋪墊?!凹病?、“看盡”等詞,夸張地寫出了其登科的得意。策馬之“疾”和觀花之“速”,烘托出詩人情流的奔騰躍動。詩的后兩句是后人廣為傳誦的佳句,査良圭先生認為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這兩句詩在詞語上不做任何雕飾,節(jié)奏輕快,是詩人在特定情境中真情的自然流露”[7];二是“孟郊創(chuàng)作時,無疑是融入了他折桂后那種特定時刻的獨特感受”[8]。
清王壽昌說:“詩有三真,言情欲真,寫境欲真,記事欲真?!盵9]黃子云說:“不真,不新,不樸,不雅,不渾,不可與言詩。”[10]由此足已見得中國古代詩論家和詩人對“真”的重視。詩歌只有真實,具有真實的情感才能動人心弦并流傳久遠。明王文祿說:“王叔武所謂文人學(xué)子之韻言耳,是以詩貴真,乃有神,方可傳久?!狈彩前l(fā)自內(nèi)心而寫出的詩文,自然容易為讀者接受。孟郊的《登科后》是詩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之作,誠而無偽,毫不矯飾,做到了“真”這一點,體現(xiàn)了作者對藝術(shù)真實的追求。來自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愫通過特有的“春風(fēng)得意”的意象體表現(xiàn)出來,作品中也便蘊含了藝術(shù)的靈魂與真諦。
此外,詩歌的打動人心之處還在于詩句引起了讀者情感的強烈共鳴。詩人通過“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兩句,觸摸到了所有登第和落第之士內(nèi)心的柔軟。當(dāng)今的高考,無不同樣牽動著莘莘學(xué)子的心弦,題名或落榜,這是每一位學(xué)生都有的切身體會,有了這種情感的共鳴,讀者自然為之動容?!兜强坪蟆肥窃娙嗽诮?jīng)歷磨難與痛苦之后終于取得成功的歡歌,不僅僅是在學(xué)業(yè)道路上拼搏的人們,也包括其他行業(yè)那些一直為夢想奮斗的人們,某種程度上,孟郊在這首詩中吟出了他們的心聲。
四、《登科后》的另意解讀
有人認為“《登科后》反映了孟郊內(nèi)心深處的淺薄,詩中所表現(xiàn)的那種患得患失,困則悲天憫人、達則狂喜失態(tài)的情狀,十足刻畫了孟郊氣量的狹小”。南宋曾慥《類說》卷四引《青箱雜記》云:“進取得失常事,下第隕獲至于下淚,登科則志氣充溢,一日之間花即看盡,何其速也!”這段話就是指評孟郊登科之后過甚張狂的心態(tài)的。然而詩人因為科舉考試苦其半生,為了考取功名,他“夜學(xué)曉未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閑,心與身未讎”;為了考取功名,他“相逢灞浐間,親戚不相顧”,付出多年的艱辛才得以高中,興奮之余得意一下又有何不可?況且唐代有“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jīng)”之說,意思是進士科及第五十歲尚算年輕,何況孟郊還不到五十歲呢?當(dāng)然大部分世人對這首詩的普遍理解還是“表達了詩人登科之后的狂喜之情”,對此持褒揚態(tài)度。事實上,在以上兩種理解的基礎(chǔ)上,詩人在其無比快樂的背后又何嘗不是蘊藏著不為人知的辛酸呢?
孟郊得中進士這年已年近半百,個人身世的悲苦,坎坷艱辛的仕途,怎不叫人心生同情?然尤為人激動的是,其多年的寒窗苦讀和辛苦付出最終還是得到了回報。詩人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得意與喜悅,寫下了這首著名的《登科后》。正如曹雪芹所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詩人在春風(fēng)得意的同時,誰能懂得在此之前他的內(nèi)心所經(jīng)受的痛苦與磨難?與其說這首詩是寫詩人登科后的得意情態(tài),不如說是傾吐詩人內(nèi)心的良多酸楚?!按猴L(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長安道車水馬龍,游人爭觀,詩人怎能策馬疾馳?長安城偌大,春花無數(shù),詩人豈能一日看盡?正是這種夸張的寫法,才足以襯托詩人激動心情,令人讀后為之震撼。而“金榜題名”自古就被列為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古往今來,這是多少讀書人的夢想,孟郊的這句“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激勵多少讀書人努力拼搏的座右銘!
五、結(jié)語
“詩言志”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特征之一,唐代科舉詩由于與作者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負、仕宦前程的實現(xiàn)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詩中有關(guān)人生的感悟便尤為深刻?!霸姸佈裕瑢⒁允鲋尽盵11],唐代的科舉詩中,無處不在抒發(fā)著作者的真情。這些科舉詩是詩人們艱難應(yīng)考的辛酸記錄,也是他們精神希望的寄托??梢哉f,詩歌就是他們心靈的棲息之所,是他們宣泄內(nèi)心苦悶的工具以及排解憂愁怨憤的最佳途徑。孟郊的《登科后》情辭動人,藝術(shù)造詣精深,就唐代科舉詩而言無疑具有一種示范意義。
文學(xué)史上的“韓孟詩派”,蘇軾所謂的“郊寒島瘦”以及“詩囚”的稱號,再加上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詩篇《游子吟》和《登科后》,讓我們記住了這位時運不濟且又命途多舛的中唐詩人孟郊。他是中唐詩壇的復(fù)古先鋒,他是孝子的典范,他的憂愁與快樂全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在了他的詩歌中,影響并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xué)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3〕〔4〕華忱之,喻學(xué)才.孟郊詩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5.
〔5〕韓愈.昌黎先生集(卷二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272.
〔6〕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7〕〔8〕王鐘陵.唐詩鑒賞[M].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
〔9〕郭紹虞.清詩話續(xù)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丁福保.清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1〕董誥,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責(zé)任編輯 張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