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
一、案例陳述
案例一:讓給我的“謙讓”
教室的小椅子存放在盥洗間門口,地方比較小,因此每次放椅子或拿椅子的時候都會很擁擠。一次,徐銳江和萬顏楠在門口起了爭執(zhí),徐銳江手指著椅子說:“是我先來的,你擠我干什么?”萬顏楠轉(zhuǎn)過去看了椅子一眼,又轉(zhuǎn)過來看了徐銳江一眼,瞪大眼珠說:“誰說的,明明是我先來的?!毙熹J江用腳把椅子往里推了推,萬顏楠也用手推了下自己的椅子,忽然徐銳江大叫起來:“老師,萬顏楠不讓我放椅子,還擠我?!崩罾蠋熩s過來,邊上的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告訴老師事情的經(jīng)過。李老師說:“你們都已經(jīng)是大班的小朋友了,可以自己解決問題了。你們自己看怎么解決吧?!辈灰粫?,徐銳江跑過來告訴李老師:“老師,我們已經(jīng)解決了,我讓萬顏楠謙讓,先讓我放了!”
反思:從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來看,徐銳江的能力應得到肯定,但是從培養(yǎng)幼兒品德方面來說,徐銳江的行為存在著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我讓他謙讓讓我先放”,為什么我不能謙讓給他先放呢?
案例二:極不情愿的“謙讓”
王玉箐在班級中屬于比較內(nèi)向的孩子,平時不大和小朋友說話,但是和小朋友相處得還是不錯的。玩區(qū)域的時候比較被動,看到有人爭搶總是往后退一步的。區(qū)域里新增添了“小大人茶餐廳”,小朋友都想去玩,王玉箐也不例外。當她剛到那里拿起“廚師”的角色牌子時,王心儀也剛好伸手過去拿,王玉箐一手拿著牌子就是不給,兩個人僵持在了區(qū)域門口。張老師看到了說:“誰會謙讓誰就是好孩子!”王玉箐極不情愿地把牌子給了王心儀,王心儀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去玩了,而王玉箐也無可奈何地去別的區(qū)域里玩了。
反思:謙讓應該發(fā)自內(nèi)心,不是像案例中老師說的那樣,這樣的引導會給內(nèi)向、被動的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啊。這樣的謙讓是真正的謙讓嗎?
案例三:違心的“謙讓”
開學初,班級里開展了“分享閱讀”,小朋友從家中帶來自己最喜歡的圖書,和別的小朋友交換閱讀,很多孩子都帶來了自己喜歡的書。課間時分,小朋友拿出圖書,可是還有的小朋友忘記帶了,怎么辦呢?于是,在晨間談話時,和孩子們談及此事:“有的小朋友沒有書看怎么辦呢?”讓幼兒通過思考,自覺產(chǎn)生分享的語言和行為。
小朋友盥洗后,圍坐在一起看書,吳睿一個人坐在位置上,芮周揚抬頭看到老師在看著吳睿,立即走過去對吳睿說:“這本書給你看吧!”老師立即對芮周揚點點頭,并在教學活動前及時對這樣的行為給與了表揚,以此激勵其他的幼兒。
反思:他是心甘情愿地把書給別的小朋友看嗎?因為給了別人,而自己沒書看,他的心里又會有什么想法?如果只是因為取悅老師,做給老師看的話,那這樣的謙讓是真的謙讓嗎?還是一種違心的行為?
二、案例分析
類似的案例,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環(huán)節(jié)中屢見不鮮,試結(jié)合案例做以下分析:
(一)幼兒自身的原因
從幼兒自身品德形成特點來看:謙讓需要經(jīng)歷從認知、情感到行為習慣養(yǎng)成這樣一個過程,而幼兒的認知是一個較漫長的過程,需要通過親身體驗才能真正認識。平時我們口頭傳授的品德知識也許他會記得,但是孩子們內(nèi)心卻不理解或者說并不認同,所以他們的言行往往難以一致。
從幼兒的行為習慣來看:幼兒以上的這些外在的、極不情愿的、違心的謙讓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習慣。謙讓是美德,因此大家張嘴閉嘴都在談謙讓,但是謙讓的度在什么地方?謙讓與我們所說的分享的區(qū)別在哪里?大家都很容易混淆。因此在大談謙讓的時候,實際上也扭曲了謙讓本意。
(二)社會環(huán)境的原因
中國的教育歷來是教師教、學生聽的方式,無論是知識、情感還是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我們的教育方式更多的還是將這些人們需要知道和掌握的知識和內(nèi)容,機械地灌輸給他們,而不是按照幼兒自身的需要和特點,以其感興趣的、愿意接受的方式來教育。這樣一來,社會的傳統(tǒng)品德、禮儀規(guī)范就成了強制性的要求,人們?yōu)榱瞬皇軕土P或礙于輿論壓力,只能被動地接受和執(zhí)行社會要求達到的品德規(guī)范。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孩子怎么會不受影響?孩子的謙讓又怎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謙讓呢?
(三)成人的原因
從成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來看:教師和家長往往把分享和謙讓混為一談,如案例三中提到的,這樣的謙讓會讓自己有所失落,試想這樣,你還會愿意去分享、去謙讓嗎?在這個大多是獨生子女的社會里,幼兒對謙讓本身就較難理解。謙讓是一種美德,但是一味的謙讓,會造成孩子心理的不平衡感。案例一萬顏楠和徐瑞江是如何去達成共識的呢?徐瑞江說是萬顏楠讓他先放的椅子,在他的意識中,真正懂得了謙讓的含義嗎?王玉菁想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孩子,所以極不情愿地將手中的牌子給了王心儀,這又是真正讓幼兒感受到了謙讓的含義嗎?
三、解決策略
心理醫(yī)生張源俠在他的《做人要謙卑地出類拔萃》一文中指出:“謙讓并不需要以消滅出類拔萃為代價,謙讓應該是幫助你最后達到出類拔萃的目的。”張醫(yī)生的意思是:謙讓是一種智慧,一種為達到某一種目標而采用的處世策略。所以,謙讓不是逆來順受,它是有人格底線的。那么幼兒園到底應該如何來對幼兒進行謙讓這一品德教育呢?本著什么原則來把握謙讓這個度呢?
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們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去實施,比如說對于較小的幼兒盡可能去滿足其心理需要,以謙讓中的分享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可在滿足其心理需要的基礎(chǔ)上,逐漸教育其學會輪流玩、輪流使用,比如說案例二中新增的區(qū)域或者玩具,如何才能都玩到新的游戲呢,就可采用輪流玩的方法,再由此過渡到謙讓。
個性發(fā)展的原則:一個人好的品德不僅僅是謙讓,還有好多個性品質(zhì)都是不可忽略的,如誠實、勇敢、自信等,過分的謙讓反而會成為一種懦弱,甚至于會讓人喪失自信。比如說案例二中的王玉箐,好不容易得到一次自己想玩的機會,卻不得不在老師扭曲的引導下作出扭曲的謙讓,估計這樣對孩子心理或多或少會造成影響。
遷移經(jīng)驗的原則:在區(qū)域游戲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會很“慷慨“,比如說“做客”的角色游戲,主人會給客人準備好多吃的、玩的物品,會毫不吝嗇地請他們吃,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很難做到。因此我們就可以在平時的一日生活和課程中結(jié)合游戲的形式來開展品德教育,讓幼兒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形式中體會禮儀、品德的好處和重要性,讓孩子能夠逐漸在內(nèi)心里認同這些要求。
適當競爭的原則:在如今的社會下,適者生存是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從小培養(yǎng)幼兒競爭是幫助幼兒將來立足社會的根本。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公交車讓座、孔融讓梨的現(xiàn)象是謙讓,但是有些活動還是必須通過公平競爭來得到的,如案例二中的王玉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四、結(jié)語
讓孩子做到一件事,不光是謙讓,得讓孩子先認識和了解做這件事對自己的好處,對這件事產(chǎn)生認同的情感,才能激發(fā)幼兒主動去做的意愿,促使孩子在做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行為習慣進行自我管理和監(jiān)督。當然這樣的教育目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成人以充分的智慧、精力、耐心、愛心,等等去努力。
總之,無論是何種謙讓,不能看作是淺層次上的品德教育,而是要內(nèi)化為教師和家長觀念上的根本轉(zhuǎn)變,要與競爭劃上等號。一味地謙讓只會讓孩子迷失謙讓,必要的時候,還是要讓孩子們盡早樹立起公平競爭的觀念,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李葵芬.談?wù)動變旱闹t讓教育,兒童與健康[J].2009(2):16.
[2]盧樂珍. 幼兒道德啟蒙的理論與實踐[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23.
[3]章志光.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17-223.
[4]張源俠. 做人要謙卑地出類拔萃[N].環(huán)球時報·生命周刊.2004-12-14(15).
[5]白艷.幼兒園道德教育實施策略的研究[J].早期教育.2003(9):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