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都說:“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爆F(xiàn)在的現(xiàn)實可能是:“考考考,學校的法寶;分分分,老師的命根?!苯處煘榭荚嚻幢M全力,作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卻無動于衷或被動接受。要想真正改變這種局面,最關鍵的是要革新理念,那就是讓自主學習的空氣濃厚起來,即讓自主學習的理念扎根心底。
其實,以前我們也做過這樣的探索和實驗,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完成他能夠完成的工作。但事實是自己步子邁的不夠大,謹小慎微,想放手,但又不放心,大多數(shù)人都會以費時費力完不成教學任務為借口,結果最后又回到老路上來。但倘若真正把“自主學習”作為一種學習習慣,那學生定會受益終生。教育家陶行知“母雞吃米”的典故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理。近年來,美國學者研究的“學習效果金字塔”也能證明這一點。曾經(jīng)一個聰明的教師在教育他的學生時,就讓他把他所學再交給他的媽媽時,學習效果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三四十分的水平竟然考到了九十多分。這無不說明,當一個學生主動學習時,他的潛力是無窮的。
反思筆者自己的教學,傳統(tǒng)教學的理念根深蒂固,講得多,學生暴露的問題少,沒有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差異。雖也有合作交流,但往往還只停留問題的表層,并未深入問題的實質(zhì),真正思考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要想變“教師的講堂”為“學生的學堂”,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扎根心底。
首先,教師要放手,把時間還給學生,而不是讓學生聽老師“正確的廢話”。讓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自主學習。我們教學中經(jīng)常存在這樣的一種現(xiàn)狀:老師看到試卷,笑了(這些題筆者都講過);學生看到試卷,哭了(這些題都似曾相識,但我都做不出來)。老師們經(jīng)常說的口頭禪也幾乎都是這些題不知講過多少遍了,你怎么還沒學會?事實上是老師按照自己的邏輯思維講了無數(shù)遍,但學生按照自己的邏輯思維習慣一遍也沒聽懂,老師只不過是重復了無數(shù)遍正確的廢話,并沒有從學生的邏輯點入手解決問題,而學生只是被動地聽了無數(shù)遍似是而非的答案罷了。因此,教師不能把學生學習的責任轉嫁到自己身上。因為我們辛辛苦苦,費時費力,學生被動接受,還沒有掌握好。要知道: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最后上考場的也是他們。
其次,讓問題引領課堂。教師放手之后,不是放任自流,任其自由發(fā)揮,而是設計一個又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層層深入,這種問題不是那種“是不是”、“對不對”似的“假問題”,而是了解學情之后的真正調(diào)動好學生積極性的“真問題”。其實這樣放手之后,老師不是輕松了,而是深入到學生,按照學生的思維來創(chuàng)設課堂了,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
另外,還要讓學生多思考。新課改之后,遍地開花的是那種熱熱鬧鬧、大規(guī)模的討論交流。整個課堂笑語盈盈,高潮迭起,討論交流聲一浪高過一浪,全然不顧問題是不是值得討論、有沒有討論的價值??傊n堂“活潑”起來了,同學們“動”起來了。其實這種做法筆者不敢茍同,特別是老師還沒把問題說明白就討論聲不斷和老師剛講完題目就已經(jīng)開始的所謂展示(更有甚者,學生提前就把小論文寫好就等著老師來驗收)。其實課堂上既應該有那種你爭我論式的討論,也應該有那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思考。要知道,問題是用來思考的,真正能深入思考的問題是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當然問題不要問的太空、太大,要問得有針對性。例如:不要動不動就問學生這篇文章構思怎樣,這篇文章寫作特點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大而空,學生無從下手,而應該問一些諸如“這篇文章里反復出現(xiàn)的戲臺在文章中有何作用,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此類針對性強的小問題,學生就容易見仁見智了。總之,課堂上的問題最終的目的要真正做到提高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導入“自主學習”的理念,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學生的潛能可能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揮。
(張東蕙 山東省泰安第二中學 271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