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逸”是元散曲中的重要題材,而其中又有大量對于“歸去來兮”主題詠唱的作品。本文即以此為探究點,具體分析相關文本,得出結論:元散曲在繼承歌詠田園生活的基礎上,由于不同的時代背景,他們在“歸去來兮”的哲學思考上有一些新變,表現(xiàn)為更加具體、世俗,同時也更加深刻、悲觀。
關鍵詞:“歸去來兮”;元散曲;繼承;新變
有元一代,僅百余年,而元代文學在文學史上自是輝煌而獨具特色的一筆。作為代表文學之一的元代散曲,內(nèi)容貼近生活和大眾,具有真情率性、不琢雕飾的美感。文學從廟堂走進了民間,帶來了一股清新自然的氣息。元人生活的吃喝玩樂、情感的喜怒哀樂、思想的思考認識都在元散曲中得到了反映。元散曲是世俗的,追求的是世俗里最真實的幸福。元散曲是豁達的,對名利絕不耿耿于懷。元散曲是深刻的,清醒地認識浮生如夢。元散曲存量比較豐富,隋樹森編《全元散曲》搜集了3853首小令和457首套數(shù)。在這些散曲中,“隱逸”是一個重要的題材,除了大量向往歸隱、詠唱田園之作,更有直接以陶淵明為榜樣,歌詠他“歸去來兮”,包括在在文本中提及“歸去來兮”或者模擬創(chuàng)作“歸去來兮”,成為“隱逸”題材中較為明顯的特點之一。本文探究的范圍屬于后者,具體分析“歸去來兮”的文本,結合時代背景,認識這一現(xiàn)象下對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繼承和新變。
一、“歸去來兮”的生活范式和價值體認
自古以來文人追求物不我違的強烈主體意識和桀驁耿介的個性,使他們無法在需要“機心”的官場上左右逢源、如魚得水、心安理得。陶淵明僅僅作為一介文人,只是因為性格不適,便毅然辭官歸去。陶淵明并不是第一個在思想和行動上雙重歸隱的文人,更古遠有許由洗耳、接輿高歌的故事,但他的《歸去來兮辭》把“歸去來兮”刻畫地令人無比神往,詩歌蘊藉的感情和散文般流暢的美感突出地表現(xiàn)了作者“歸去來兮”的欣喜和享受,他讓田園生活變得妙不可言而最貼合人的本性?!皻w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開首的一句不是反問,是一種本我的呼喊和自我的肯定?!皻w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這一句也不是反問,是自我為了契合本我而與外界抗戰(zhàn)的決絕?!耙龎赜x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边@是自我契合本我后的詩意棲居。在這篇賦里,人的本我得到了最充分的尊重,自我因此獲得了最舒適的生活。“歸去來兮”成為了理想的生活范式,它告訴文人,若世界不合你意,你至少可以選擇像陶淵明一樣,“歸去來兮”。
而“如果進一步從世界觀和生命意識的角度,結合其所處的特定社會時代予以觀察,陶淵明的‘歸去來兮似乎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情趣、一種心理狀態(tài)的抉擇,而是一種人生境界,是他對生存價值和生命意義的終極追求”。[1] 做出一個選擇的時候就是一種價值認識和認可,因為它意味著對于另一選擇的拋棄,連同拋棄這一選擇后面所樹立的價值體系。陶淵明的“歸去來兮”拋棄了復雜黑暗的官場生活,而選擇對田園生活的價值體認,此時他追求的生命意義就與這一選擇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絕非高官厚祿、爭名奪利,而是田園生活的自由閑適、不違本心?!皻w去來兮”因此又是一種自愿選擇的價值體認。
二、元散曲對“歸去來兮”主題的繼承和新變
元代作為第一個異族統(tǒng)治的朝代,實行了民族歧視性政策,且科舉不興,知識分子地位低下,襟懷難展,有著不滿現(xiàn)實、反抗黑暗統(tǒng)治的強烈情緒。借元代特殊時代背景的酒壇,文人佐以散曲通俗自由的文體特征,醞釀了“歸去來兮”這一文學主題的十里飄香。這些散曲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相比,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是對于“歸去來兮”主題的繼承,極力刻畫田園生活的閑適,這與《歸去來兮辭》是一脈相承的。
盍志學是元初散曲家,其《蟾宮曲》如下:“陶淵明自不合時,采菊東籬,為賦新詩。獨對南山,泛秋香有酒盈卮。一個小顆顆彭澤縣兒,五斗米懶折腰肢。樂以琴詩,暢會尋思。萬古流傳,賦《歸去來辭》”,極其欣賞陶淵明“歸去來兮”的氣節(jié)和閑適,盛贊《歸去來兮辭》千古不衰。
名曲家馬致遠則在重頭小令[南呂·四塊玉]《恬退》中描述了青山綠水、竹柳酒詩的田園生活:
“綠鬢衰,朱顏改,羞把塵容畫麟臺,故園風景依然在。三頃田,五畝宅,歸去來。 綠水邊,青山側,二頃良田一區(qū)宅,閑身跳出紅塵外。紫蟹肥,黃菊開,歸去來。 翠竹邊,青松側,竹影松聲兩茅齋,太平幸得閑身在。三徑修,五柳栽,歸去來。 酒旋沽,魚新買,滿眼云山畫圖開,清風明月還詩債。本是個懶散人,又無甚經(jīng)濟才,歸去來?!弊髡摺皻w去來”背景與陶淵明類似,都是“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從紅塵中跳出,歸來故居。除了反復吟唱“歸去來”,全曲還化用了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菊”、“三徑”以及《五柳先生傳》中的“五柳”意象,“菊”和“五柳”象征著隱士高潔的品質,這都是馬致遠追慕陶淵明人格風采的體現(xiàn)。
張可久是元后期散曲家,一生沉抑下僚,生活在辛勞窘迫中。據(jù)隋樹森《全元散曲》所輯,張可久現(xiàn)存散曲數(shù)量為元人之冠。他的散曲多為向往歸隱和描寫歸隱生活的悠閑之作。他有四篇小令是描寫“歸去來兮”的,分別是[中呂·普天樂]《次韻歸去來》、[中呂·朱履曲]《歸興》、[中呂·紅繡鞋]《次歸去來韻》、[雙調·水仙子]《歸來次韻》,簡易的語言寫盡歸隱生活的閑適和安逸。
在繼承《歸去來兮辭》對田園生活的描繪時,有一點值得說明,即元散曲出現(xiàn)了模擬《歸去來兮辭》的長篇套數(shù),這是篇幅上的新變。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正文399字,而李致遠的套數(shù)[中呂·粉蝶兒]《擬淵明》卻達到了573字,除了大量化用原句,而且對場景采取更加細致的鋪陳敘述,并且反復自我表明歸隱心態(tài)。
第二是對于“歸去來兮”的哲學認識在繼承中有所新變。元人的“歸去來兮”大多直接建立在生命短暫、淡視名利的認識基礎上,呈現(xiàn)出哲學意義上的新變。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表達了對于生命的思考,“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以生命短暫、不求富貴、不求化仙為要點,表明了在田園生活中安放靈魂、自由隱居的決心。相比較而言,一方面元人對于人生的思考更加具體和世俗,個體的生命不必因為外界名利而郁郁寡歡,而要去盡情地順應本性、享受生活,并且散曲家不斷加以突出和強調。這與元代社會俗文學發(fā)展以及大多數(shù)文人無法進入仕途而混跡下層的浪子心態(tài)有關。另一方面,元人的思考融入了歷史興亡、人生無常之嘆,更加沉甸和悲觀,洋溢著對現(xiàn)實不滿和落寞的情緒。雖然陶淵明所處的東晉并不是清明之世,但是文人地位比元代要高,陶淵明辭官的直接原因也只是個人性格與官場的抵觸,但是元代文人是一種集體潛隱,已經(jīng)成為一個朝代不予重用儒士的社會問題,而不是個人問題。兩者的時代背景不甚相同,因此產(chǎn)生了元散曲對《歸去來兮辭》的哲學認識上的新變化。
元初作家滕斌的散曲[中呂·普天樂]以“酒色財氣”聯(lián)章,對于人生的思考具象而細微,不再空泛和浩大,而切切實實關注人平常日子里的生活,表明了不貪杯、不戀色、不貪財?shù)摹熬粕敗庇^,“氣”章則反復吟唱“歸去來兮”,以期遠離是非,靜享美景,安度人生。
張養(yǎng)浩是元代做官比較大的散曲家,曾任禮部尚書,后辭官退隱,有散曲集《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他的經(jīng)歷使他對宦海風波、世態(tài)炎涼有深切的體會。散曲[中呂·普天樂]《辭參議還家》:“昨日尚書,今朝參議。榮華休戀,歸去來兮!遠是非,絕名利。蓋座團茅松陰內(nèi),便穩(wěn)似新筑沙堤。有青山勸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詩”,表明了放棄榮華、遠離是非、安于隱居的心態(tài)。
散曲家曾瑞志不屈物,故不愿仕,因號“褐夫”,[中呂·山坡羊]《嘆世》顯露出作者對人生深刻的思考,感慨富貴榮華春夢一場,美景不等人,勸導世人及時行樂。尾句想象著陶淵明歸來時的喜悅情景,“歸來笑殺彭澤令。孤云野鶴為伴等”,認為這才是人生應該度過的方式,而不是營營于蝸角虛名。
張可久的散曲 [中呂·滿庭芳]《感興簡王公實》則借歷史興衰之嘆抒心中歸去之塊壘,“光陰有幾?休尋富貴,便省別離。相逢幾個人百歲,歸去來兮!羊祜空存斷碑,牛山何必沾衣?漁翁醉,紅塵是非,吹不到釣魚磯”,表達了生命短暫、人生無常,只要遠離紅塵,安逸自適即可。
湯舜民是元末明初散曲家,他的[南呂·一枝花]《贈錢塘鑷者》:“三萬六千日有限期,一百二十行無休息。但識破毫厘千里謬,才知道四十九年非。這歸去來兮,明是個安身計,人都道陶潛有見識。誰戀他花撲撲云路功名,他偏愛清淡淡仙家道理”,明確表示“歸去來兮”是“安身計”,無關功名,不理塵俗,在并不契合的社會統(tǒng)治中尋找自己的立身之地。
三、總結
“因為辭官,陶淵明造就了一個大氣磅礴、燦爛嘹亮的文化符號—“歸去來兮”。[2]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集中反映了他的隱逸思想,描繪了不染塵非的田園生活,給予后世文人強有力的精神養(yǎng)分,“歸去來兮”已成為知識分子守望的精神家園,在文化史和文學史上不斷在被再提及、再抒寫。元散曲中的“歸去來兮”主題篇目表明了他們對于“歸去來兮”這一生活范式以及價值體認廣泛地接受和實踐。在繼續(xù)歌詠田園生活的美好基礎上,由于不同的時代背景,他們在“歸去來兮”的哲學思考上有一些新變,表現(xiàn)為更加具體、世俗,同時也更加深刻、悲觀。
注釋:
[1]鄢化志. “歸去來兮”辨. 文藝研究,2001(3)
[2]高建新. 陶淵明彭澤辭官及其文化史意義. 天中學刊, 2013年4月
參考文獻:
[1]《全元散曲》(全二冊),隋樹森編,中華書局,1964年
[2]《全元散曲典故辭典》,呂薇芬著,湖北辭書出版社,1985年
[3]《元代文學史》,鄧紹基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4]《元散曲概論》(修訂本),趙義山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混同與重構:元代文人畫學研究》,劉中玉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
[6]《陶淵明的文學世界》,孫曉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7]《元散曲的時代旋律與元代文人的生命感悟》,王建科,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6月
[8]《“歸去來兮”辨》,鄢化志,文藝研究,2001年3月
[9]《陶淵明彭澤辭官及其文化史意義—以“歸去來兮”為研究對象》,高建新,天中學刊,2013年4月
作者簡介:吳純,女,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