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文章主題詞“野草”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對該詞的正確解讀可幫助讀者更全面深刻地了解文章主題。本文試圖以野草的自由隨意、孤獨寂寞、隨風而動、命中注定四個特性入手,探討作者在此隱喻背后所展現(xiàn)的社會和歷史現(xiàn)實。
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格,是指借助于一件事物認知、了解、推斷另一事物的話語修飾手段。隱喻在文學作品中被頻繁使用,這是因為一方面隱喻可使語言表達更加簡潔凝練、生動形象,起到更深刻揭示文章主題的作用;另一方面,隱喻可引導思維方式,激起讀者思維意象,引發(fā)讀者共鳴,給讀者留下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
小說《野草在歌唱》是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的成名作,1950年該小說剛在倫敦出版就引起了廣泛的好評,后來在短短的五個月內被重印了七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它以20世紀初期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非洲為背景,以主人公瑪麗的悲慘命運為主線,展示了非洲殖民主義的真面目,深刻揭示了在種族主義、男權思想的重壓下人性的扭曲,并預示黑人必將拿起武器,反對白人統(tǒng)治,重獲自由的勇氣和決心。
野草的隱喻解讀
小說標題引自艾略特在《荒原》中的詩句“在這群山環(huán)抱的腐朽的洞穴里,月色迷蒙,在小教堂近旁坍塌的墳墓上,野草在歌唱”。在小說中,作者并未直接對野草做出詳細的詮釋,而是留有更多的空間讓讀者去想象、去猜測、去爭論。如作者預料,讀者對書中野草的解讀各有不同。一些讀者認為野草寓指自然,人類為滿足貪欲,隨意踐踏土地,破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使野草在人類的欲火燃燒下變?yōu)榛覡a。一些讀者認為野草象征黑人,慘遭白人殖民者的壓迫和摧殘,任其宰割,無反抗之力。作者認為野草暗指瑪麗,并從四個角度對此做出詮釋。
1野草的自由隨意
野草以大地為家園,伴隨陽光的照耀和雨水的滋潤就可以繁榮生長,不用管理,不用澆水,也不用問候,它就那么自由隨意地滋長著,年輕時的瑪麗就是那么一根“野草”。雖然她的童年經歷并不愉快,父親酗酒,母親歇斯底里,生活貧困潦倒,但她在脫離家庭獨自工作后確實過了一段愉快的日子。她工作順心、交際廣泛、生活舒適、無憂無慮,連穿衣打扮都是那么“孩子氣”,就像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她的頭發(fā)依然梳成少女式樣披在肩上,她也常常穿著淺色的少女式上衣,態(tài)度還是那樣羞怯天真。如果讓她一直保持這種模樣,她一定還是這樣自由自在,自得其樂地過下去”。
裴多菲曾在他的詩中表達他對自由的重視“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人生來自由,向往自由、追求自由是人最根本的天性。瑪麗本可以像草原上的“野草”一樣,無拘無束地悠游于青春的長河里,滿腔熱忱地投入她那自得其樂的30歲之前的生活里。但人始終還是生活在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會受到各種社會關系的影響和制約,不可能獲得絕對的自由?,旣惼届o愉快的生活被一次對話打破。一天晚上,瑪麗在朋友家偶然聽到了朋友對自己30歲還未婚的嘲諷:“大概有什么地方不對頭吧”,“她總有一天要嫁上一個大得可以做她爸爸的男人”。在當時的男權社會里,依附男人走向婚姻好像是女人的唯一出路。雖然瑪麗并不喜歡結婚,因為父母的婚姻并不幸福,她也沒想過結婚,她根本不把男人放在心上,把平常帶她出去的男人全都堪稱朋友。但她也是社會人,想要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承認,不想成為別人眼中的笑柄和另類。所以她擯棄了所謂的自由,和其他女人一樣,選擇了婚姻。但是和其他女人不一樣的是,瑪麗是帶著生活幻想的破滅和內心的恐慌被迫選擇結婚的,這種盲目的選擇注定了婚姻的失敗。她倉促地與只見過兩面的農場主迪克結了婚,離開了她所熟悉并熱愛的城市,遷居到她所認為更“接近自然”的農場,向萬丈深淵邁開了第一步。
2野草的孤獨寂寞
生長在群山環(huán)抱的茫?;脑稀⒖諢o一人的教堂邊的野草注定是孤獨寂寞的,只能獨自面對狂風暴雨的侵襲。婚后的瑪麗就是這么一棵孤零零的“野草”。在婚前那短暫的時光里,她白天上班,晚上參與各種文娛活動,打網球、看電影、游泳、跳舞等,生活充實快樂,而且她周圍不乏情投意合的朋友,互傾煩惱,共擔憂愁。在與丈夫迪克一起搬到農場后,她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改變。一方面,失去了工作,來到陌生的農場,瑪麗覺得無事可做,一開始她還通過刺繡、粉刷墻壁、裝飾窗簾、閱讀書籍等活動打發(fā)時間。后來實在覺得無聊,就經常坐在屋里發(fā)呆。在迪克第一次生病,瑪麗替他管理農場時,雖然她不喜歡農場,但有事可做競使她高興起來。“一想到自己竟會干上這種陌生的差使,竟會違背自己的意志來管理農場,她反倒興奮起來?!彼洺1г沟目釤嵋脖粧佒媚X后,“她忘了炎熱,忘了炙人的太陽,忘了炫目的陽光。”迪克病好后她又覺得無事可做,只能靠睡覺消磨時間?!艾旣惷總€白天都要睡上幾個小時,好讓時間過得快些,使空閑的光陰得以填滿。”另一方面,農場相距很遠,人們彼此交流甚少。查理夫婦是小說中唯一提到的去瑪麗家做客的人。多年的孤僻生活使瑪麗已經不習慣見人,而她強烈的自尊感是另一個不愿與別人交流的因素。她身穿褪了色的衣服,羞于見人,她生活貧困,不想讓別人瞧不起。查理夫人的一點細微的動作也在刺痛著瑪麗的神經,她注意到查理太太“目光銳利地望著整個房間,把每一個坐墊都作了估價”?,旣愐膊辉概c城里的朋友取得聯(lián)系,一是流言的中傷使她心有芥蒂,二是實在不愿讓朋友看到她現(xiàn)在悲慘的境遇?!叭ヒ娝贻p幸福時就認識她的人,這等于讓她全身裸露著傷口和神經讓人去觸碰一般?!彼陋?、寂寞、空虛,漸漸迷失自我,走向人格分裂。
3野草的隨風而動
與風而言,野草是弱者,它們隨風而動,對其俯首順從。主人公瑪麗就是這么一棵“野草”,受男權主義之風的侵襲,她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丈夫迪克身上。即使發(fā)現(xiàn)丈夫是個不切實際、缺乏耐心、固執(zhí)己見、懦弱無能的家伙時,見多識廣、聰明果斷的她并沒有奮起抗爭,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而是選擇放棄,最終生活的希望在一次次的失望和打擊中走向破滅。
瑪麗自童年起就已被打上男尊女卑思想的烙印。她的父親酗酒,母親總是以淚洗面,這種辛酸的生活一直持續(xù)到母親去世。瑪麗覺得父親不會感到痛苦,因為她認為男人可以隨心所欲,“她從母親身上繼承了一種刻板的女權思想”。即使在她自由的單身生活中,“生活被動,完全仰仗別人”,“她完全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但是這又違背了她的本性”也顯示出她的依賴心理。聽到同伴嘲笑她30多歲還不嫁人后,她走進了女人最終的歸宿——婚姻?;楹蟮默旣愐恍闹竿煞蛲獬龉芾磙r場,掙錢養(yǎng)家,而她待在家里,甘愿充當丈夫的附屬品。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是當時男權社會的縮影。但與其他成功的農場主不同的是,迪克并不是一個聰明能干的男人,他做事無頭腦,愛半途而廢,農場經營得一塌糊涂,在家也沒有顯示出男人應有的陽剛和堅強氣質,他曾經叫瑪麗“老板”、“上司”,使瑪麗異常惱火,因為社會習俗和價值觀念使瑪麗“需要一個比自己堅強的男人”,“如果他(迪克)的意志力確實比她強,并因此真的占了她的上風,那她一定會愛他”。在迪克一次次地令瑪麗失望后,瑪麗并沒有靠自己的聰慧改變他們的生活,而是棄迪克而去,讓他自己去掙扎應付。她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是導致人生失敗的重要因素,也為摩西進入她的情感世界提供了機會。黑人摩西有思想、有主見,勇敢、自信、自立,具備典型的男子漢應有的氣質,這一點深深吸引著瑪麗。瑪麗多次夢見摩西,在她的夢中,摩西“高高地站在她面前,那么強壯,那么咄咄逼人”,他的強大有力與迪克的懦弱無能形成鮮明的對比。小說中一些細節(jié)的描寫也反映出摩西在瑪麗心中的高大形象。“瑪麗看見他(摩西)站在窗口,等著她走開。他的身體擋住了那一塊繁星密布、樹影交織的天空?!边@句話暗示著摩西的高大可以替瑪麗撐起一片天空,替她遮風擋雨,這正是對瑪麗夢寐以求生活的滿足。如果瑪麗這根“野草”能夠抵擋住男權之風的侵襲,不結婚或者不過于依賴丈夫,她的結局會大有不同。endprint
4野草的命中注定
在殖民主義熱潮的侵襲下,耐受不住炎熱的野草必定會干枯、凋萎,瑪麗就是這么一棵“野草”,她的悲劇是那個年代命中注定的。在殖民統(tǒng)治下的南部非洲,種族歧視已經成了內化的社會規(guī)則。白人經常把黑人和骯臟、偷盜、暴力、粗俗掛鉤。黑人永遠低人一等,不能和白人有任何身體上的接觸,不能說英語,不能反抗白人,就算被打死也就是草草罰錢了事。種族歧視的烙印深深地打在南部非洲每一個人的身上,注定了他們所面臨的必將是一個悲慘的結局。雖然任何個人的不幸都可以歸為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ū热绶N族隔離政策),但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卻永遠會通過個體的一系列的錯誤選擇或者天生的性格缺陷來完成。
在殖民主義社會長大的瑪麗,也已經內化了這一社會規(guī)則。從童年時代始,瑪麗就被告誡遠離黑人,因為“土人是這樣的下流,保不定就會對她做出惡劣的事情來”。長期以來的殖民教育使瑪麗有種強烈的民族優(yōu)越感,她稱黑人為“黑崽子”、“狡猾透的豬”,對待黑人如潑婦,并拿著皮鞭抽打黑人。雖然勤勞善良、勇敢自信、善解人意的黑人摩西在瑪麗極度失望的時候出現(xiàn)并給予她所渴望的安慰、愛撫、關懷和力量,還有一點點生命的熱度,但他們之間的這種曖昧,是敵不過瑪麗內心強大的種族觀念的。當他們不正當?shù)年P系被托尼發(fā)現(xiàn)后,瑪麗立即趕走了摩西,最后慘遭摩西的報復。
“瑪麗,這位白人殖民主義和種族文化的犧牲品,在小說中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個體,她代表了生活在南非大陸上千千萬萬的白人大眾?!爆旣惷凶⒍ǖ谋瘎∫差A示著非洲人民的顛覆潛能和殖民統(tǒng)治的瓦解。
結語
多麗絲以獨特的視角、細膩的筆觸,將殖民主義世界種族、階級、社會性別概念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小說題目中“野草”的四個特征分別對應主人公瑪麗年輕時的自由快樂,婚后的孤獨寂寞,與摩西的感情糾結,最終被摩西所殺的四個階段。在這里,野草唱響的不是一曲快樂之歌,而是一首葬禮進行曲,更是一首反殖民主義的哀樂。
參考文獻:
[1]多麗絲·萊辛野草在歌唱[Z]一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楊穎殖民下的社會結構失衡與個體異化——解讀多麗絲·菜辛《野草在歌唱》[J].外國語文2012.28(1):38—42
[3]夏瓊.扭曲的人性殖民的悲歌——評多麗絲萊辛的《野草在歌唱》[J]當代外國文學,2001:132—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