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斐
摘 要 古絲綢之路在中西文明的溝通和交流、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跡,具有深遠意義。在21世紀的今天,“絲綢之路”被新亞歐大陸橋這一象征現(xiàn)代化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的概念所發(fā)展。寶雞作為這一節(jié)點上的重要一站,絲綢之路的中樞地段,古代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藝術和宗教在這里接觸、碰撞,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本區(qū)域獨特的歷史文明和燦爛的地域文化特質(zhì)。
關鍵詞 絲綢之路 寶雞 歷史文化
中圖分類號:K875 文獻標識碼:A
On Baoj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n the Silk Road Inn
SUN Fei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721013)
Abstract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history of China has left a deep imprint,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the 21st century, "Silk Road" w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a symbol of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Baoji as an important stop on the node, the central location of the Silk Road, the ancient East-West economic, cultural, artistic and religious contacts here, collision, has created a uniqu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the region and splendid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Silk Road; Baoji; historical culture
1 厚重的文明史底蘊
(1)仰韶文化遺址。寶雞渭水流域有700余處石器時代遺址,其中在市區(qū)20多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內(nèi),就有80余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以關桃園、北首嶺和福臨堡三處遺址最具有代表性。這一時期人類從氏族公社時期經(jīng)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公社兩個階段。
(2)炎黃故里——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黃帝、炎帝時代大概屬于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黃帝姓公孫,因生長在姬水之濱(今陜西岐山),又改姓姬。曾住在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縣西北)取名軒轅。又因祖籍有熊(今河南新鄭)乃號有熊氏。炎帝部落最先活動在寶雞偏南姜水附近,與黃帝族是近親。黃、炎兄弟兩部落之間先后打了三次大仗,最終黃帝獲勝,組成了炎、黃部落聯(lián)盟,統(tǒng)稱為華夏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雛形。
(3)周原遺址——初具規(guī)模的國家形成地。故公亶父為周王朝的首領,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縣東北,定居下來。用自己的族名命名這塊土地為“周原”,自己稱為“周人”。周原從廣義上說,包括鳳翔、岐山、扶風、武功四縣的大部分,但周人由豳(今彬縣)遷至岐山后的活動中心——周原,則指的是今岐山縣東北的京當鄉(xiāng)、扶風縣北的法門鄉(xiāng)和黃堆鄉(xiāng)的交界處。周是中國歷史上統(tǒng)治時間最長的王朝。故公亶父的孫子周文王繼位時,周部落已強大起來。周文王死后他的兒子周武王繼位,拜太公望為師(傳說中的姜太公)。周武王于公元前1057年完成了滅商的事業(yè),建立了周王朝,史稱西周。周公是周文王侄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的叔父。周公幫助周成王執(zhí)政了7年,到周成王滿二十歲時還政成王。周公死后,后人在今岐山城西北鳳凰山南麓建周公廟,來紀念這位著名的政治家。
(4)雍城遺址——秦國的崛起地。秦襄公為秦國的開國君主,封地在岐山。秦襄公戰(zhàn)死疆場后,秦文公取得了伐戎的勝利,控制了岐山以西的地方。秦寧公時,遷都平陽(今寶雞縣東陽平村)。秦穆公時,秦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有很大的進步,國勢日盛。攻滅西戎12國,開辟疆域千里,使秦的西部領土延伸到今日的甘肅、青海等地,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穆公時代,秦在西方建立了統(tǒng)一政權。當時秦的都城,以在都雍的時間最久,先后有12公,歷時294年。公元前677年,秦德公遷都雍城(雍在今鳳翔縣南5華里的南谷城一帶)。雍城在地理位置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處于千渭河流的交匯處,是關中文化與巴蜀文化(以四川為中心)、氐羌文化(以天水為中心)的連接點,是控制東西交通的樞紐和通往巴蜀的咽喉。春秋戰(zhàn)國的幾百年中,雍城一直是秦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后,秦都從雍城遷到櫟陽(今陜西臨潼)。自此離開雍地。
(5)五丈原遺址。創(chuàng)建于元朝至元初年(1246年)。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寶雞有關的有三次。第一次北伐,228年春,諸葛亮采用聲東擊西的戰(zhàn)術,揚言由斜谷(眉縣南)攻取眉縣城。當魏將曹真被吸引去馳援眉縣城時,諸葛亮卻率軍從漢中北上進攻祁山(今甘肅西和縣東北)。第二次228年冬,諸葛亮率軍北上,出大散關,圍攻陳倉,雙方激戰(zhàn)20天,因蜀兵糧盡退回。第三、四、五次北伐走的是甘肅天水。第六次北伐,是234年春,諸葛亮率領10萬大軍,出斜谷(眉縣南),進軍到五丈原,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在渭水南岸對峙。諸葛亮為了長期作戰(zhàn),用“木?!薄ⅰ傲黢R”運糧,在渭河南岸雙方相持了一百多天。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發(fā)身亡在五丈原。給蜀漢政權造成了巨大損失。人們?yōu)榱思o念諸葛亮,在五丈原修建了“諸葛亮廟”。
(6)張載祠與關學。張載祠建于元代元貞元年(1285年)。張載是眉縣橫渠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因他住在關中,他的學派被稱為關學。他是宋代理學四大派之一,關派的首領。他的哲學思想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著作主要有《正蒙》、《西銘》、《易說》、《語錄》等。他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傳頌至今。
(7)宗教文化活動遺址:①法門寺,位于扶風縣法門鎮(zhèn)。始創(chuàng)于東漢末年,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法門寺地宮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大佛塔地宮。珍藏著藏于八重寶函之內(nèi)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也是已知世界上僅存的佛指舍利。法門寺出土的多種形制的琉璃器,花色絢麗,具有西亞風格,反映了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形。②金臺觀,始建于元末明初。明代著名道士、太極宗師張三豐修真?zhèn)鞯捞?,傳奇的遺跡有,手書“瓜皮書”,“翻耳瓦罐”、“神鋤定柱”。③龍門洞,位于隴縣景福山北側(cè)。元代“七真人”之一的丘處機,在此棲居7年,創(chuàng)建了道教“龍門派”?!兜澜讨尽酚涊d“龍門洞”為天下第一洞,始于春秋,聞名金元,興于明清。“丘祖磨性石”傳為丘處機練功修煉的遺物。
(8)陳倉古道遺址。溝通南北的褒斜古道,南起漢中褒城的褒谷,北至寶雞眉縣的斜谷,沿谷鑿路,全長250公里。褒斜道最早在商周時代已有人行走。到戰(zhàn)國時期,秦惠王為了出兵伐蜀,在峰巒疊嶂的山地鑿石架木,修筑棧道,褒斜道就成為南北交往的要沖。褒斜道的建成,便利了南北交往,促進了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和經(jīng)濟、文化的聯(lián)系。歷史上有名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事情,就發(fā)生在這里。
2 沉淀的歷史遺產(chǎn)文化
(1)寶雞民俗博物館。于2012年12月開館。館內(nèi)收藏的民俗文物展品1249件。利用現(xiàn)代的展陳手法,濃縮了大量的民俗事象。搶救收集了大量的民俗用品,生活器具和從上古演繹傳承下來的遺風禮俗、鄉(xiāng)規(guī)民約、俚語俗容,真實的再現(xiàn)了寶雞歷史文化的變遷。
(2)青銅器博物館。于2010年9月開館?,F(xiàn)有文物15000多件,其中一級文物110多件,二級文物4700多件。目前是中國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青銅器博物館。寶雞歷年先后出土的毛公鼎、史墻盤、何尊、大盂鼎、利簋、獸首鋬等青銅器及鐫鑄于青銅器上的“鐘鼎文”真實地記載下了周人在周朝創(chuàng)業(yè)、貢獻業(yè)績和社會歷史。
(3)石鼓閣?,F(xiàn)存于寶雞石鼓閣的十面石鼓(復制),最早在唐代初出土于寶雞陳倉。石鼓上所刻石鼓文是秦代刻石的代表作,被稱為刻著一篇有韻的詩。1790年清高宗為了更好地保護石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現(xiàn)存于北京國子監(jiān)。歷代文人墨客對石鼓都有吟頌。郭沫若同志出《石鼓文研究》專著。今人《話說石鼓文》一書對石鼓的歷史沿革、流轉(zhuǎn)、滄桑變化和文人墨客、書法、金石學家的研究,做了詳細的揭示。
(4)周原博物館。出土有大量青銅器、甲骨文骨片等珍貴文物。尤以青銅器數(shù)量最多,種類最全。有目前所發(fā)現(xiàn)最長銘文(493字)的青銅器——毛公鼎;有最大的青銅簋——厲王害簋(重30千克多)。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西周板瓦、筒瓦、瓦當,以及西周甲骨文、陶窯遺址等。出土的陶器、蚌器、原始陶器、生產(chǎn)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珍貴文物,全面地反映了三千年以前周人的生產(chǎn)、生活習俗和政治、經(jīng)濟狀況。
參考文獻
[1] 孫葛.對絲綢之路(新疆段)遺產(chǎn)廊道文化景觀進行視覺建構意義的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6(2).
[2] 高偉江,徐新榮.基于經(jīng)濟合作的絲綢之路開發(fā)[J].絲綢,2005(3).
[3] 文史知識.中華書局,2009(2).
[4] 霍彥儒.關于寶雞歷史文化地位的思考[J].寶雞社會科學,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