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平 鄭春蕾 趙玉蘭 楊 波
1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北京,100088;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學院,廊坊,065001
目前,大學生犯罪了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生攻擊行為背后的影響因素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心理健康問題、缺乏同情心等因素都可能助長大學生的攻擊行為。攻擊是指任何形式的指向其他生物個體的傷害行為,可能會造成被害者生理或心理創(chuàng)傷。共情是對他人的情緒和精神狀態(tài)的理解以及對他人行為的推測,即我們所說的“感同身受”。較多研究者把觀點采擇作為認知共情,把共情關注作為情感共情來認識和研究。先前研究認為共情與攻擊存在負向相關關系[1]。低共情個體可能會表現(xiàn)出較高的反社會行為,并且始于兒童期和青少年期[2]。共情作為一種親社會心理特征,對抑制攻擊具有一定作用,并有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3];高攻擊性行為會直接影響個體的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水平[4],但是對大學生攻擊行為與心理健康關系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兩者不存在顯著相關[5]。因此,心理健康、共情和攻擊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研究。本研究以北京市兩所高校的男性大學生為對象,探究大學生心理健康、共情能力與攻擊行為之間的關系,旨在認識男性大學生與攻擊相關的因素。據(jù)先前研究作出的研究假設為:心理健康與攻擊存在負相關,共情與攻擊存在負相關,尤其是觀點采擇和共情關注與攻擊存在負相關,心理健康與共情存在正相關。
研究對象為北京某高校在校大學生,年級從大一到大四,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實測,平均年齡(21.18±2.58)歲,被試者均為男性,身體健康,無精神疾病史。由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的心理學專業(yè)研究生擔任主試,采用團體測量的方法。施測前由主試講解指導語,要求被試者根據(jù)自己的真實情況作答,并保證問卷結(jié)果只作研究使用。共發(fā)放問卷500份,剔除無效問卷,得到有效問卷413份,有效率達83%。
1.2.1 人際反應性指標。人際反應性指標(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 量表是吳靜吉等依據(jù) Davis( 1980)所編制的同名量表修訂而成的(臺灣修訂版),共有 22題,分成 4個維度:觀點采擇、共情關注、幻想和個人憂傷,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介于 0.53-0.78之間[6]。
1.2.2 Buss編制的攻擊問卷。Buss編制的攻擊問卷(Aggression Questionnaire,AQ)問卷包括4個維度,共30個題目,5級評分,此問卷包括憤怒、敵意認知、身體攻擊和言語攻擊四個分量表[7-8]。AQ量表的Cronbach alpha系數(shù)為0.87, AQ與分量表的相關系數(shù)在0.67-0.79之間[8]。
1.2.3 癥狀自評量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和其他 (反映睡眠及飲食情況)10個因子,共90個項目。每項癥狀按1-5級評分[9],分別為無、輕微、中度、偏重和嚴重。1分為陰性,2分以上為陽性癥狀,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7.0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分析。
心理健康總分與共情總分呈顯著正相關。觀點采擇與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間無顯著相關;共情關注除了與敵意相關(r=0.160,P<0.05)外,與其他因子均無顯著相關;幻想與軀體化,敵對和其他無相關外,與心理健康總分,人際敏感,焦慮,抑郁,強迫,恐懼和偏執(zhí)均呈顯著相關;個人關注與敵對、偏執(zhí)和其他因子無顯著相關外,與余下因子均呈顯著相關,見表1。
共情與攻擊(r=0.19,P<0.01)呈顯著正相關。共情與敵意呈顯著正相關(r=0.24,P<0.01),共情與言語攻擊呈顯著正相關(r=0.16,P<0.01),而共情與憤怒(r=0.07,P>0.1)或身體攻擊(r=0.06,P>0.1)相關不顯著。共情的各個子維度與攻擊及其各個子維度的關系不同。個人憂傷和幻想與攻擊特質(zhì)以及所有的子維度呈顯著正相關。見表2。觀點采擇與攻擊呈顯著負相關(r=-0.24,P<0.01)。另外,觀點采擇與攻擊的身體攻擊維度呈顯著負相關(r=-0.18,P<0.01),觀點采擇與攻擊的敵意維度(r=-0.15,P<0.01)呈顯著負相關,與憤怒呈顯著負相關(r=-0.25,P<0.01),而與言語攻擊無顯著關系(r=-0.09,P>0.1)。共情關注與攻擊無顯著關系(r=-0.08,P>0.1),而共情關注與身體攻擊呈顯著負相關(r=-0.11,P<0.01)。見表2。共情與攻擊各維度在統(tǒng)計學上雖顯著正相關,但|r|偏小,實際意義不大。
表2 共情與攻擊的相關系數(shù)
心理健康總分與攻擊總分成顯著正相關(r=0.619,P<0.01);除心理健康標準中的軀體化、強迫、恐懼、精神病性、其他與攻擊總分和攻擊各因子無相關外,人際敏感、焦慮、抑郁、敵對、偏執(zhí)都與攻擊的憤怒、身體攻擊、敵意和語言攻擊呈顯著的正相關,而且相關系數(shù)明顯(P< 0.01)。見表3。
表1 心理健康與共情的相關系數(shù)
注:*P< 0.05,**P<0.01,***P< 0.001,下同。
表3 心理健康與攻擊的相關系數(shù)
個人憂傷與SCL-90得分呈顯著正相關,個人憂傷與攻擊呈顯著正相關,而且攻擊與SCL-90得分呈顯著正相關,這與此前研究結(jié)果一致[10]。這說明越容易產(chǎn)生焦慮、不安這些負面情緒和越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越容易產(chǎn)生心理健康問題。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共情與攻擊呈顯著的正相關,這與先前研究結(jié)果并不一致[1,11],此結(jié)果主要是個人憂傷和幻想與攻擊的正相關。個人憂傷程度越高,個體攻擊的傾向越高,這與先前的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12]。個體憂傷指個體在緊張的人際關系情境中感到的焦慮與不安,是共情的自我傾向成分,是個體對他人處于困境或壓力情境時所產(chǎn)生的自我中心反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個體存在較高的自我中心的焦慮和不安,這種自我關注的情緒會占據(jù)較多的心理資源,從而使得個體抑制不良傾向的控制力下降,進而導致更高的攻擊傾向。在本研究中個人憂傷與敵意的相關性最高 (r=0.40,P<0.01),即個體的個人憂傷程度越高,敵意就會越高,個人憂傷會引發(fā)個體減輕個體痛苦的動機—逃離情境,導致個體把不良情緒指向他人,對他人充滿敵意。本研究中幻想與攻擊在各個因子上都呈顯著正相關,而共情與SCL-90各因子上除軀體化,敵意和其他三因子無顯著相關外,余下都呈顯著正相關,與其他相關調(diào)查結(jié)果相一致[13],即心理健康水平較差的個體,幻想水平較高,個體對人際關系過于敏感,而且存在偏執(zhí)等敵意歸因時,個體對外更傾向于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
觀點采擇和共情關注與身體攻擊呈顯著負相關,這與先前研究結(jié)果一致,即個體的觀點采擇能力越高,越容易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個體產(chǎn)生身體攻擊的傾向較低。共情關注主要是指個體體驗他人情感的傾向,對他人悲傷的同情與憐憫,主要關注情感方面的結(jié)果。對他人的悲傷具有越高反應性的個體越不容易產(chǎn)生身體攻擊行為。共情的認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對身體攻擊具有抑制作用。觀點采擇和共情關注與SCL-90總分的相關均無顯著性,攻擊與SCL-90除軀體化、強迫、恐懼、精神病態(tài)、其他等因子無顯著相關,余下因子都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在此研究中觀點采擇和共情關注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大,但是心理健康會直接影響個體的攻擊行為。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攻擊與SCL-90得分之間也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即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個體攻擊行為越高,這與先前研究一致。心理問題較多的個體,攻擊行為相對較高,攻擊如果指向外界環(huán)境,指向他人,對他人充滿敵意、憤怒情緒,容易導致人際關系不良。如果攻擊行為指向自己,會導致個體出現(xiàn)自傷甚至自殺的行為。攻擊行為的表現(xiàn),又會反過來加重個體的心理問題,進而對共情能力造成損傷。在個體的實際生活中就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當前研究僅調(diào)查了男性大學生,未來研究需要考察性別對共情、心理健康和攻擊之間關系的影響。另外,統(tǒng)計分析僅用相關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研究需要通過回歸分析或建構(gòu)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來全面認識青少年群體的共情,心理健康和攻擊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男性大學生的共情能力會影響心理健康水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又會影響攻擊行為。應當通過提高男性大學生的觀點采擇和共情關注能力,減少其個人憂傷,并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進而減少攻擊行為的發(fā)生。
[1]Miller PA,N. Eisenberg.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aggressive and externalizing/antisocial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8,103(3): 324-328.
[2]Hawes DJ,M.R. Dadds.Revisiting the role of empathy in childhood pathways to antisocial behavior[J]. E-motions,Imagination,and Moral Reasoning,2012(8):45-70.
[3]陳珝,傅宏,張曉文. 通過共情訓練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6):79-84.
[4]史俊霞,余毅震,黃艷,等. 初中生攻擊行為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醫(yī)學與社會,2004,17(4):42-45.
[5]郭梅英,魏廣東,張玉英. 大學生攻擊行為傾向與原生家庭特質(zhì)焦慮及心理健康的關系[J].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31(3),289-290.
[6]Rong X,et al.Reliabilities and Validities of Chinese Version of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0(2): 158-160.
[7]Buss AH,M Perry.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63(3): 452.
[8]Li L.A Study 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and City Norm of Hubei Province in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 2008.
[9]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13(增刊):106-115.
[10]段好寧. 中職生攻擊性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J].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2,30(15):109-110.
[11]Vachon DD,DR. Lynam,J.A. Johnson.The (Non) Relation Between Empathy and Aggression: Surprising Results From a Meta-Analysis in No Pagination Specified[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3(8):1-23.
[12]Xiu H, Y Bo,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Types of Adolescent Violent Offenders in Empathy[J]. Journal of He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2012,10(1): 57-60.
[13]姚潔,雷穎. 陜西省某高職院校護理專業(yè)學生共情能力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J].醫(yī)學與社會,2014,27(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