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茹
摘 要: 認知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脫胎自認知心理學或認知科學,成型于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它涉及人工智能、語言學、心理學、系統(tǒng)論等多種學科,針對生成語言學,提出語言的創(chuàng)建、學習及運用,能夠通過人類的認知加以解釋,因為認知能力是人類知識的根本。認知語言學吸收了作為一門實驗科學的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拓寬了我們的研究視野,為語言研究增加了新的視角,也提高了語言學研究的科學性。
關(guān)鍵詞: 認知 語言學 成型 發(fā)展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chǔ)是身心合一說(Monism),也就是體驗哲學,主要觀點是:人的大腦(brain)和思想(mind)是無法分開的,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主要來自于體驗(embodiment)。正如認知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George Lakoff所說:認知語言學的興起是基于認知科學的某些基本研究成果,如色覺的神經(jīng)生理學研究,原型和基本范疇,Talmy的空間關(guān)系理論,F(xiàn)illmore的框架語義學等。認知語言學的早期理論基礎(chǔ)是生成語義學,這一理論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其認為語義無所不在,且促發(fā)所有的語言結(jié)構(gòu),即語義和語言形式密不可分,且語義影響語言形式。因此,“當今的認知語言學是建立在認知語義學基礎(chǔ)上的一門研究語言、大腦和社會-物理經(jīng)驗之間密切關(guān)系的、具有多學科交融本質(zhì)的較新學科”。
1.認知語言學的成型階段
一般來說,我們認為認知語言學出現(xiàn)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Langacker教授在70年代提出了“空間語法”,當時還僅僅是一個理論,之后隨著認知科學的不斷發(fā)展,許多學者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一些基于經(jīng)驗的關(guān)于語言研究的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認知語言學漸露雛形。其誕生的兩個主要標志是Lakoff(1987)和Langacker(1987)兩部著作的面世;1989年春,由Rene Diren組織在Duisburg舉行了認知語言學專題討論會。會后,出版了《認知語言學雜志》,成立了國際認知語言學會(ICLA),并由Mouton de Gruyter出版認知語言學研究系列叢書。
這一領(lǐng)域中有深遠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理論框架主要有:Fillmore(1976;1982)的框架語義學理論(Frame Semantics)及其后來與其他人(Fillmore et al.1988)一道發(fā)展而來的建構(gòu)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Talmy(1978,1988)的意象圖式(Imaging Schemata)理論、Lakoff and Johnson(1980)的認知隱喻理論和Lakoff(1987)的認知借代理論和理想認知模型、Langacker(1987;1990;1991)的認知語法理論、Fauconnier(1985)的心理空間理論及后來和Mark Turner(2002)一道發(fā)展起來的概念整合理論(Conceptual Blending),以及由Jeff Elman(1989)和Brian MacWhinney(1988)發(fā)展而來的語言處理聯(lián)結(jié)模式(connectionist models),該模式的研究焦點在于運用聯(lián)結(jié)網(wǎng)絡研究模塊學習(modeling learning),特別是語言習得。這些理論框架的描寫機制雖然貌似大相徑庭,但是本質(zhì)上都是研究語言和概念結(jié)構(gòu)的互動關(guān)系,且統(tǒng)一于一個共同的基礎(chǔ):語言是認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認知反映文化、心理、交際和功能因素的互動,且語言和認知的關(guān)系只能在經(jīng)驗基礎(chǔ)之上的概念化和心理處理(mental processing)語境中得到理解,其中以Lakoff和Langacker的理論影響最為深遠。
2.發(fā)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認知語言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其語言學獨立分支的地位開始得到了學術(shù)界的廣泛承認,并在全球范圍內(nèi)吸引了眾多的理論追隨者。這些研究者的學術(shù)努力不但在很大程度上發(fā)展和深化了上述提到的重要理論框架,而且拓寬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領(lǐng)域。1989年春在德國杜伊斯堡(Duisburg,Germany)召開的第一次國際認知語言學會議(ICLA)。迄今,ICLA分別在德國、美國、比利時、荷蘭、瑞典、韓國等國家召開了10屆國際研討會。
1994年3月22日至25日,德國Duisburg的Gerhard Mercator大學召開以“語言和空間”為議題的第五屆ICLC,“空間”的概念化研究遂成為九十年代中后期認知語言學的熱點研究論題之一。認知語言學的核心是概念化,而“‘空間也是所有概念化的核心,因此,也是認知語言學這一致力于在語言內(nèi)和語言中探索概念化的基本空間基礎(chǔ)的語言學新范式的核心所在”(Pütz & Dirven,1996:xi)。
認知語言學者對“空間”的研究特別關(guān)注以下四個問題:(1)“語言中的空間”,即研究“空間”如何反映在詞匯和語法結(jié)構(gòu)之中;(2)“空間作為文化產(chǎn)物”,即研究不同文化對空間域的不同視解(construal)方式;(3)“空間作為聯(lián)結(jié)其他概念域的橋梁”,即研究空間隱喻及其作為主要思維原則的作用;(4)“空間作為一種思維組織原則”,即研究概念化自身的基本空間化方式(Pütz & Dirven,1996:xii)。
對這一時期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寬度,Geeraerts(1995:111-112)作了如下總結(jié)。
因為認知語言學把語言看做是內(nèi)嵌于人類所有認知能力當中的,認知語言學特別感興趣的話題包括:自然語言范疇化的結(jié)構(gòu)特點(比如典型性[prototypicality]、系統(tǒng)性多義詞[systematic polysemy]、認知模型、心理意象和隱喻);語言組織的功能原則(比如象似性和自然性);句法和語義的概念界面(認知語法和構(gòu)建語法的研究論題);語言使用的經(jīng)驗和語用背景;語言和思維之間的關(guān)系,包括相關(guān)主義(relativism)和概念普遍性。endprint
由此可見,認知語言學與其他語言學派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3.全球性學科
21世紀,隨著全球信息化的發(fā)展,認知語言學也像其他學科一樣呈現(xiàn)出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其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全世界的認知語言學者都有機會匯聚一堂相互交流和溝通,促使認知語言學快速成長起來。自1989年春在德國杜伊斯堡(Duisburg,Germany)召開的第一次國際認知語言學會議(ICLA)。迄今,ICLA分別在德國、美國、比利時、荷蘭、瑞典、韓國等國家召開了10屆國際研討會。另外,區(qū)域性認知語言學協(xié)會的成立是這一趨勢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如西班牙、芬蘭、波蘭、俄羅斯、德國、韓國、法國、日本和英國相繼成立認知語言學協(xié)會(CLA),另有多個國家擬成立CLA。在中國,認知語言學從引進、發(fā)展到成為我國語言學研究的一個熱點,經(jīng)歷了10多年。其間,各大語言研究刊物的相關(guān)研究文章穩(wěn)步增多,且有10多部有關(guān)認知語言學研究專著出版。2001年舉辦首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以來,已在不同高校成功舉辦5屆,2009年在東北師范大學召開第六屆大會。2006年成立了“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會”機構(gòu),定期召開常務理事會,目前已召開4屆。此外,我國還成功取得了2011年第十二屆國際認知語言學大會(ICLA)的主辦權(quán),將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推向了新一輪高潮。
4.結(jié)語
相比其他語言學分支,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還剛剛開始,其意義不只在于給了我們分析語言的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視角,更在于這種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掀起了一場哲學革命,因為它將語言視為人類認知的一部分,對語言的研究也就是對人類認知的研究,再加上與神經(jīng)學和心理學的結(jié)合,人們將對世界上最不可知的事物——人類本身有全新的認識,揭開自身的奧秘。
參考文獻:
[1]Geeraerts,Dirk.“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J. Verschueren, J.-O.?觟stman and J. Blommaert (eds.) Handbook of Pragmatic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5:111-116.
[2]Kemmer,Suzanne,“About Cognitive Linguistics Historical Background”.http://www.cognitivelinguistics.org/cl.shtml,2007.11-20-2007.
[3]Pütz,Martin & René Dirven,1996,“Introduction:Language and the cognitive construal of space”.In Martin Pütz & René Dirven(eds.),The Construal of Space in Language and Thought,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4]Robins,R.H.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Fourth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岑麒祥.語言學史概要.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6]杜道流.西方語言學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7]羅賓斯,著.許德寶,等譯.簡明語言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8]譚業(yè)升.語言認知研究新進展.外國語,2008,11,VOL31(6):92-95.
[9]王朝暉,魏華,杜瑋,戴林紅.認知語言學在中國13年的發(fā)展歷程.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5,VOL23(5):147-149.
[10]王馥芳.認知語言學發(fā)展近30年綜述.中文自學指導,2008(4)(總第200期):22-27.
[11]文旭.國外認知語言學研究綜觀.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9(1)(總第119期):34-40.
[12]吳明華.認知語言學在中國.中華讀書報,2005-11-30.
[13]http://www.gmw.cn/01ds/2005-11/30/content_339665.htm.
[14]http://old.blog.edu.cn/user4/jinynwnu/archives/2007/1736833.shtml.
[15]http://www.blogms.com/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See.aspx?cBlogLog=10017692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