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敏 高文智 周姊毓 王希海
(綏化學院 黑龍江綏化 152061)
公益?zhèn)惱硎侵腹婊顒又姓{節(jié)公益行為主體和客體各方面關系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是公益活動中各種道德意識、道德行為和道德心理的綜合體現,是依據一定社會倫理道德的基本道德觀念對公益活動的客觀要求所進行的理性認識和價值升華[1]。
公益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利他活動,是一種在利他價值觀指導下,提供時間、資源或能量幫助他人的活動。公益活動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其本質是使他人獲得方便和利益。
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公益活動的對象主要是殘疾人。根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的結果,中國殘疾人已達8296萬,占全國人口的6.34%[2]。殘疾人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導致了身體或心理殘疾,面臨教育、就業(yè)、康復等一系列生存與發(fā)展的困境。而我國殘疾人服務與保障體系尚不健全,得到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及時有效的專業(yè)支持服務是他們最基本的訴求。
近代社會公平理論的代表人物羅爾斯的“正義論”中提出,社會公平包括道德層面的社會公平和制度層面的社會公平。道德層面的社會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所追求和擁有的社會公平;制度層面的社會公平是指某一個制度必須保證社會公平,只有這樣這個制度才能維持下去。同時,他也提出了社會公平的兩大基本原則:即平等原則和優(yōu)先原則。平等原則是指所有社會成員在廣泛的基礎上享有平等的權利,而不與其他人的權利相沖突;優(yōu)先原則是指當社會和經濟出現不平等時,資源和福利將被重新分配。一方面優(yōu)先給予社會中處境不利的人們最大利益,另一方面在機會均等的條件下,使所有人獲得最大利益。
殘疾人作為社會上一個特殊的利益群體,理應享有平等的權利。當前,我國貧富差距明顯,在資源分配中,雖然國家已經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殘疾人仍然處于弱勢地位。而對殘疾人進行救助與服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公平。
從對殘疾人救助的傳統上看,公益性質的慈善和福利是早期殘疾人救助的主要形式。比如特殊教育就產生于慈善活動?,F代對殘疾人的救助主要是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公益活動,其理論基礎是社會分配機制理論。從社會分配機制上說,社會資源應當有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通過市場讓那些有知識、善于創(chuàng)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們首先富裕起來;第二次分配是通過政府利用稅收等手段來平衡社會財富的失衡,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實現基本公平;第三次分配是通過開展公益事業(yè),幫助弱者在更廣泛的程度上實現公平[3]。所以,對于殘疾人這個弱勢群體來說,通過公益活動進行救助是非常重要的途徑。
公益行為的核心是利他行為。利他行為會使利他者獲得幸福感,因為利他行為是一種追求滿足感和幸福感的行為。幸福感一般有三個層次:第一個是物質層次上的滿足;第二個是精神層次上的滿足;第三個是利他層次上的滿足,就是通過幫助他人來滿足自己心理上的幸福感,這是幸福感的最高層次。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在為殘疾人及其家庭服務的過程中能充分體驗到助人的幸福,提高其精神境界。
現代社會學認為“人在環(huán)境之中”,人與社會環(huán)境相互依存。多數殘疾人由于身心障礙原因,在日常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的公益活動功能之一就是通過服務來恢復和促進殘疾人的正常生活和社會適應。一方面,增進他們的社會功能,提高殘疾人應對環(huán)境壓力和挑戰(zhàn)的能力,使他們能像普通人一樣有尊嚴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通過調動環(huán)境中的資源和改善環(huán)境,向殘疾人提供更多的支持,促進殘疾人的社會適應。
社會和諧是社會各構成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社會成員之間相互接納、平等相處的生活狀態(tài)。人們之間具有良好的關系和社會支持是健康社會的表現。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針對殘疾人的公益活動,致力于建立一個平等的、相互關懷的社會。服務殘疾人公益活動的開展,可以在社會上弘揚志愿服務和慈善精神,促進相互關愛的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這不但可以改善人們生活的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也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
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的公益活動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種類。
1.社會工作性質的公益活動
社會工作性質的公益活動,主要是指接受過專業(yè)訓練,得到專業(yè)系統認證,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幫助殘疾人補償自身缺陷,克服環(huán)境障礙,使他們能平等的參與社會生活、分享社會發(fā)展成果的專業(yè)活動。從事這種性質公益活動的人員主要包括國家各部門相關殘疾人服務的專職工作人員、社區(qū)殘疾人服務專職委員等。這些社會工作人員是受薪人員,服務殘疾人的活動是他們的職業(yè)活動,也就是說他們是拿工資的。國家對他們的要求較高。根據人事部、民政部《關于印發(fā)〈社會工作者職業(yè)水平評價暫行規(guī)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yè)水平考試實施辦法〉的通知》(國人部發(fā)[2006]71號)精神,從2006年9月1日起,國家對社會服務機構中從事專門性社會服務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實行職業(yè)水平評價制度,納入全國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資格證書制度統一規(guī)劃。自2008年開始,每年舉行一次社會工作者職業(yè)資格水平考試,嚴格執(zhí)行社會工作者職業(yè)資格準入制度。
2.慈善性質的公益活動
慈善性質的公益活動,主要是指由各種慈善機構組織的為殘疾人提供救助的活動。目前,在我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慈善機構主要有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青少年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婦女發(fā)展基金會、中國紅十字會、中華環(huán)境保護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見義勇為基金會和中國光彩事業(yè)促進會等。這些機構中從事慈善公益活動的人員也是受薪人員,他們的工作是職業(yè)活動。
3.志愿服務性質的公益活動
志愿服務性質的公益活動,主要是指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基于社會責任及義務,自愿貢獻自己的時間、精力、技能,無償參與殘疾人服務的活動。從事這種性質公益活動的人員包括特殊教育教師、特殊教育康復機構人員和社會上關心殘疾人的各界人士。他們的公益活動是義務性的,沒有任何工資等報酬,屬于無償奉獻。他們的行為完全出于個人自愿。
1.提供物質幫助的公益活動
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通過聯系某些社會資源,幫助生活上有困難、有需要的殘疾人在合法的條件下獲得某種物質上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他們生活、康復訓練等方面的困難。比如通過政策方面的服務使他們獲得制度規(guī)定范圍內的經濟和物質支持;通過與非營利組織、社會服務機構的連接使他們得到優(yōu)惠的甚至免費的服務等;通過與各種慈善團體的聯系,使他們獲得經濟和物質方面的支持。
2.給予心理支持的公益活動
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通過心理輔導等方法,幫助殘疾兒童及其家庭,積極地對待生活和挑戰(zhàn),或者通過建立社會支持網絡給他們以心理上的支持。
3.促進能力發(fā)展的公益活動
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的公益活動不但幫助殘疾人解決具體困難,而且還要幫助他們增強能力以應對各種挑戰(zhàn)。
4.維護合法權益的公益活動
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通過服務、宣傳等方式幫助殘疾人爭取和維護其合法權益。
1.以服務殘疾兒童家長為目的的公益活動
大量事實表明,殘疾兒童家長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比如,孩子救治無望的痛苦;對孩子日后生活的擔憂;經濟的壓力;社會的歧視和誤解等等。殘疾兒童家長如果長期面對如此巨大壓力,又得不到外部給予的支持或不善于主動尋求和利用社會支持,他們很容易變得煩躁、失望、絕望,甚至采取極端行為。
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主要通過向殘疾兒童家長提供社會支持為其進行服務。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的社會支持主要分為兩種: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是指特殊教育人員給予殘疾兒童家長專業(yè)知識、技能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主要表現為:針對殘疾兒童情況為家長提供康復訓練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講座、座談會、親子活動、建立家長團體等形式向家長提供各種相關信息,從而使家長能夠更好地參與到兒童的教育訓練之中,有效地幫助孩子。情感性支持是指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向殘疾兒童家長提供的情感上的安慰。這種支持有助于緩解殘疾兒童家長的心理壓力,使其建立信心,走出心理困境,敢于面對現實,避免各種悲劇的發(fā)生。
2.以促進殘疾人公益事業(yè)發(fā)展為目的的公益活動
公益事業(yè)是一項全民事業(yè),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有義務參與各種公益活動。但我國公益事業(yè)起步較晚,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公民在參與意識、參與程度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在美國,有70%以上的家庭對慈善事業(yè)都有某種程度的捐贈,平均個人捐款占到個人收入的1.8%,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養(yǎng)成了參與志愿者活動、定期做義工的習慣。捐贈已經成為一種公眾的自覺行為。而我國公民個人的慈善意愿卻令人堪憂。據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許琳關于我國公民慈善意愿調查的結果顯示,在被抽樣調查的人群中,當自己在路上遇到因困難而求援的陌生人時,45.9%的人選擇“繞過去,不理睬”,只有34.5%的人表示愿意給予幫助[1]。針對我國公民公益意識淡薄的現狀,加大這方面的宣傳力度,爭取更多的個人、家庭和企事業(yè)參與公益事業(yè)是十分必要的。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作為社會公益活動的主力軍,可以通過組織活動、現場咨詢、定期培訓等形式宣傳公益理念,營造公益氛圍,提高公民參與公益活動的責任意識。
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無論從事哪種類型的幫助殘疾人的公益活動,都需要遵循以下的公益?zhèn)惱硪蟆?/p>
殘疾兒童由于自身缺陷的存在,往往比正常兒童具有更強的自尊心理,對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極其敏感,不希望他人提及或關注其缺陷。但是,在公益慈善活動中,無視殘疾人尊嚴和隱私的情況卻時有發(fā)生。比如有些媒體和施助者不顧殘疾兒童的內心感受,在對殘疾兒童捐助后,一定要與其合影,而且在沒有征得殘疾兒童及其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將殘疾兒童的“缺陷”拿出來“展覽”。這種無視殘疾兒童尊嚴和隱私的慈善行為,在給殘疾兒童及其家庭帶來關愛的同時也帶來了深深的傷害。雖然這些行為有些是出于善意,希望更多的人能來幫助這些特殊兒童。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認為:“如果以喪失受贈人的尊嚴來獲得自己的某種滿足,這是一種慈善的暴力行為。”所以,保護殘疾人的尊嚴和隱私是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在公益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規(guī)范。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在幫助殘疾兒童時,要從殘疾兒童心理需要出發(fā),注意自己的言行,使殘疾兒童真切體會到基于平等尊重的關愛。
實際上,對于受助者來說,救助的核心觀念就是“助人自助”。所謂自助,就是使弱勢群體走向自立、自尊、自強。必要的社會支持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最終擺脫弱勢地位還是要靠弱者自身的努力,外部支持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強弱者改變其弱勢地位的能力?!拔┳灾咛熘?,完全依賴外部支持,是無法徹底改變一個人、一個群體的弱勢地位的。
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殘疾既可能是殘疾人發(fā)展的內在阻力,也可能是其發(fā)展的巨大動力。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指出:“由于身體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一方面能摧毀一個人,使其自甘墮落或發(fā)生精神疾病,而另一個方面,它也能使人奮發(fā)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
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在對殘疾人救助服務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助人自助”的原則,充分利用殘疾人的內在心理力量,重在培養(yǎng)殘疾人自立自強的意識和能力,使他們發(fā)現自身的價值,主動積極尋求自身發(fā)展。如果因為殘疾人某些障礙的存在就無視對其潛在能力的挖掘,自立自強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可能會助長他們的“受助心態(tài)”或“仗義心理”,弱化他們的自立自強精神。這不但背離了救助的本質,還可能使殘疾人“心安理得”地等待救助和服務,阻礙其發(fā)展。
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在從事針對殘疾人的公益活動中不能謀取任何形式的回報。
1.不圖任何物質報酬
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在進行公益?zhèn)惱砘顒訒r,不允許向服務對象個體要求報酬。這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個人主觀意愿上不能要求物質報酬;二是絕不允許以任何名義向服務對象個體索取報酬。
2.不能要求殘疾人感恩
很多學者從慈善角度出發(fā)認為公益行為需要感恩,主要理由:一是慈善應該感恩。認為一個人在接受幫助之后說一聲‘謝謝’是最基本的禮貌。二是對于施助者來說,感恩是受助者對施助者利他行為的一種鼓勵,可以助長施助者的愛心。感恩是一種積極的正面肯定行為,這種肯定會強化做善事的人的心理,以后遇到類似情況,他還會伸出援助之手,進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從而促進社會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
對此,筆者認為,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不應要求殘疾人感恩,理由有二:一是感恩雖然有其重要意義,但感恩是相對于受助者來說的,特殊教育從業(yè)人員作為施助者,不能從主觀上要求殘疾人感恩。二是對于公益活動的施助者來說,無論是作為職業(yè)活動,還是義務活動,他們在奉獻愛心、提供服務同時,也獲得了快樂與成長,已經獲得了精神上和能力上的回報。
[1]戚小村.公益?zhèn)惱砺哉揫D].湖南師范大學,2006.
[2]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
[3]李莉,鄧猛.近現代西方殘疾人社會福利保障的價值理念及實踐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