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參與式福利理念的中國福利制度建設之啟示

2014-08-15 00:49:15范洪敏
關鍵詞:福利制度福利理念

范洪敏

(遼寧大學 人口研究所,沈陽110036)

一、中國福利制度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我國福利制度建設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fā)展,在以下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其一,在福利主體方面,政府責任不明晰,社會化程度低。 政府目前所能提供的福利產品總量不足、質量較低,分布也不均衡,無法滿足民眾基本的公共需求[1]。 此外,法律法規(guī)、優(yōu)惠政策、資金財政等對社區(qū)組織、NGO、社會企業(yè)的發(fā)展支持力度微乎其微,嚴重阻礙了福利主體多元化的發(fā)展。

其二,在福利客體方面,覆蓋面比較小。 由于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我國的社會保障體制大部分是為城市居民量身定做的, 廣大的農村居民仍然依靠傳統(tǒng)的家庭和宗族保障,流動到城市的廣大農民工享受不到市民待遇,極易淪落為社會邊緣弱勢群體。 并且中國人口紅利時代即將成為歷史,老齡化也不斷加重,這些都構成了我國福利制度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

其三,在福利政策實施方面,福利依賴現象嚴重。 因低保救助制度與教育、就業(yè)、保障房的優(yōu)惠政策相掛鉤,不僅造成低保欺詐現象叢生,還形成福利捆綁[2],產生了負激勵效應,導致貧困群體對低保救助過分依賴,造成人們習慣性貧困。 齊心的“低保未就業(yè)人員求職意愿及影響因素調查”中顯示低保救助群體中具有福利依賴傾向心理占有較大比例且求職意愿較低[3]。 夏建中的9 城市低保制度調查顯示16—60 歲勞動年齡階段內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占居民問卷樣本總量40.2%,該群體中62.6%的人認為“對于低保家庭來講,配套救助比低保金更有價值”[4]。 陳元剛對重慶和湖北部分農村低保戶調查發(fā)現當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存在福利依賴問題的,并且潛在的福利依賴風險較大[5]。

其四,在福利體系建設方面,國內學者對未來福利體系進行了不同的設計和構想。 陳銀娥認為在當前我國經濟不發(fā)達,可用社會保障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構建以生存公平為基礎,選擇以解決民眾生存需求為目標的“補救型模式”是明智之舉[6]。 王思斌主張建立滿足公民基本需要和適度滿足高級需要的適度普惠性社會福利體系[7]。 鄭功成認為中國社會保障應從彌補制度缺失、構建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入手,積極穩(wěn)妥、循序漸進地構建公平、普惠、可持續(xù)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人人公平地享有全面而有效地社會保障[8]。 上述三種模式分別從不同角度對中國未來福利制度設計進行了構想,主要是圍繞公平與效率、政府與市場、國家與社會、權利與責任之間的關系而進行不同的建構,其中也涉及個人自由與集體主義、機會平等與結果公正的關系,但均未解決各自之間的矛盾。

那么,在全球化擴張和風險社會到來的背景下,如何建設一種與中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滿足公民多元福利需求的特色福利體系仍需要學者的繼續(xù)努力。 因此,本文基于參與式福利理念,對中國未來的福利制度建設與福利政策進行借鑒和探討。

二、參與式福利理念對中國福利政策設計的理論指導與滲透

(一)參與式福利理念的概念闡述

參與式福利理念是在全球化不斷擴張和風險社會已經到來的背景下所提出來的,這一理念下福利不僅是指個人所掌握的各種資源和能力,更是一種自我發(fā)展權利與機會的獲得。 參與式福利是以個體為中心,激發(fā)并整合社會力量,變消極給予為積極參與,變負擔和風險為資源的一種社會福利統(tǒng)籌策略,通過幫助別人實現自助的一種福利發(fā)展模式。 參與式福利理念側重加大人力與社會資本的投資,提高人們尤其是弱勢群體的自我發(fā)展能力,并在國家提供必要資源和手段的條件下,以社區(qū)和社會組織為平臺,讓公民積極投入到福利政策的實踐中去,形成互助網絡促進福利社會化[9]。 該福利理念作為一種新型福利理念,為促進中國社會保障改革和福利制度設計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與幫助。

(二)參與式福利理念下的中國福利制度建設的指導滲透

1.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

傳統(tǒng)的社會福利理念強調國家是福利責任承擔的重要主體,人們對國家和福利依賴現象嚴重,而參與式福利理念強調構建積極福利與發(fā)展福利,強調公民福利責任的承擔和弱勢群體能力貧困的解決。 變以往資金補助變?yōu)榧訌娙肆Y本與社會資本、教育、文化的投資,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變福利濟貧為社會投資,讓接受援助的對象通過培訓、教育等掌握各種技能,提高其發(fā)展能力。 因此就中國福利制度改革而言,打破貧困群體對低保救助制度的福利依賴,提高弱勢群體的自我發(fā)展能力,就要加強人力資本的投資力度,加大培訓資金支持力度,讓公辦培訓機構、民辦機構、社會組織、社會企業(yè)等社會資源參與到培訓過程中來。 不僅為城市下崗失業(yè)者提供就業(yè)指導與技能培訓,而且要加大進城務工農民工與失地農民的技能與職業(yè)培訓力度,以此提高農民工的收入回報率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其社會地位,避免其邊緣化,促進農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10]。據統(tǒng)計,2009 年全國公辦就業(yè)訓練中心和民辦培訓機構共培訓農村勞動者共計841 萬人,只占2009 年外出農民工數量(共計為14533 萬人)的5.8%[11],這對于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 職業(yè)培訓應注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職業(yè)培訓項目和內容與受訓者所謀求職業(yè)之間的關聯度與針對性, 延長培訓時間, 對培訓結果予以權威評定等。 對于低保受助者中有勞動能力群體來說,將其享受的福利待遇與其工作績效聯系起來,效仿英美等福利國家實施的“從福利到工作”的積極就業(yè)政策,鼓勵福利享受者從依賴福利轉向有償工作;對于其余普通大眾來說,要創(chuàng)造一切學習條件,通過教育、文化傳播、能力培訓等手段提高其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尤其是信息提取與利用、決策參與能力、行動和執(zhí)行能力等。

2.注重“心理利益”的培育,變風險為機會與福利

心理利益指的是個體在充滿風險性或挑戰(zhàn)性的工作與生活中所獲得的內心需求的滿足、幸福感的提升與自我成就、自我滿足感的實現,參與具有風險性工作與生活是獲得“心理利益”的基本手段。 參與式福利理念運作模式強調解放性實踐,通過親身實踐或參與性行動,建構新的制度,采取新的措施,解決自身與集體面臨的問題,在其中獲得自我滿足感與成就感。在這里,風險是一種資源,它可以轉換成各種福利與資源。 因此,在中國建構參與式福利模式,進行福利制度改革,應該采取各種激勵措施,讓公民投身到學習中來,補充知識能量;投身到工作中去,挑戰(zhàn)自我與工作風險;投身到社區(qū)福利建設與幫助網絡的擴大中去。 對于不同福利政策選擇,鼓勵公民自決,挑戰(zhàn)政策性風險,讓公民產生自由、自主、自信與自我發(fā)展的獨立感、幸福感與滿足感。 對于日益龐大的老年群體來說,實行彈性退休制,讓他們在原來的工作崗位發(fā)揮余熱,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滿足,減輕社會負擔。

3.提升社會質量,促進福利改革

社會質量是指在那些能夠提升他們的福利狀況和個人潛能的條件下,公民參與社會和經濟生活的程度,影響社會質量的條件性因素有“社會—經濟安全”、“社會凝聚力”、“社會賦權”、“社會融入”[12]。參與式福利強調的是優(yōu)勢視角下的增權與公民的參與。公民個人生活狀況以及福利水平的提高,需要公民自身的參與、參與福利政策的制定并提供福利資源,因此促進福利改革需要提供機會,提高民眾在福利政策中的參與性,以提升中國的社會質量。 因此需要:第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經濟發(fā)展,保障人民的社會經濟安全即基本生存安全,共享發(fā)展機會;第二,促進政治民主,保證公民權利,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與自身利益相關的福利政策制定過程中去;第三,培育市民社會與公民社會,提高社會凝聚力,促進福利社會化發(fā)展;第四,通過社會賦權,提高人們的社會行動能力,提升人們的社會權利與認知權利,從而積極投入到社會福利體系建設中去;第五,實現機會平等,破除影響社會質量提升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戶籍、單位制和官本位等現象。

4.加快感性實踐與感性選擇下的福利社會化發(fā)展

參與式福利理念強調助推福利社會化發(fā)展,不僅推動福利主體多元化參與,充分發(fā)揮政府、非營利組織、家庭、社區(qū)、其他個體的福利供給作用;促進福利客體廣泛惠及,將全體社會成員納入到福利體系中來享受福利成果;而且促進福利內容的多元提供,既包括非正式幫助網絡提供的非專業(yè)化服務,也包括正式幫助網絡提供的專業(yè)服務與福利項目[9]。 對于注重感性實踐與感性選擇的中國來說,助推福利社會化的發(fā)展,應注重家庭、社區(qū)與社會組織的多元主體多元福利內容的提供。

(1)家庭與社區(qū)重要平臺的發(fā)揮

感性選擇是現實生活中廣泛發(fā)生的社會行為,它是廣大基層社會成員展開社會活動的基本形式。 感性選擇決定了其實踐的感性化,也就是說制定的社會政策只有轉換為具體的實踐,轉換為與普通民眾密切相關的具體感性事物, 普通大眾才有動力將政策轉化為現實行動,才能發(fā)揮政策的實際效力。 對于福利政策而言也是如此,普通大眾需要的是親身體驗,親身感受自身利益的滿足與幸福感的提升,而這正是主觀福利的追求所在,亦是參與式福利所強調的參與性行動。 感性選擇在中國有著深厚的社會根基,康有為、梁漱溟和費孝通等人在提及中國人的行為方式時,早已論述了中國人社會選擇方式的感性特征,如親情性、家族性、血緣性、圈子性和熟悉性等[13]。 基于此特征,家庭與社區(qū)是我國進行參與式福利體系建設的重要平臺。

雖然近幾年來,隨著中國核心家庭數目逐年增加,家庭規(guī)模越來越小,家庭的福利保障功能正在弱化或正在轉移,但中國人是非常重視血緣關系的。 家庭在中國人心中承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當一個人生活困難或者遭遇不幸時,總是會先尋求家庭及親朋好友的幫助,最后才會求助于政府,家庭在福利供給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或不可或缺性。 研究顯示,家庭支持是老年人獲得主觀幸福感的重要精神保障,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老年人特別希望得到子女的照料和支持。 因此,在福利體系建設中不能忽視這一優(yōu)勢,福利社會化建設也不應忽略這一重要的福利供給主體。

社區(qū)是人們生活的共同體,是人們社會行動參與的平臺。 “社區(qū)”這一概念是社會福利思想的核心,社區(qū)的凝聚力對滿足社會成員的社會福利需要產生了幸福感,而與此同時,社會成員社會福利需要的滿足又增進了社會成員與社區(qū)的一致性[14]。 推動福利社區(qū)化對增強社區(qū)凝聚力和提高人們的福利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然而我國社區(qū)發(fā)展自治性不強,行政性色彩濃厚,很大一部分社區(qū)僅成為人們的居住地,居民自治參與性不強,歸屬感與認同感不強。所以,政府應弱化對社區(qū)的管理,從“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過渡轉變,推動建立“居民參與型福利”體制,讓居民根據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自主地策劃與社區(qū)相關的福利政策與福利計劃,在計劃基礎上,不斷尋求自身與外部資源來進行社區(qū)福利建設。

此外, 還應關注虛擬社區(qū)在福利建設與福利政策參與中作用的發(fā)揮。 虛擬社區(qū)(virtual community)是與實在社區(qū)(real community)相對而言的,它是指由個體在網絡空間進行頻繁社會互動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認同的共同體以及活動場所[15]。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中國網民數量逐年上升,截止2013 年6 月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至5.91 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44.1%。 這意味著我們不僅生活在實在社區(qū)內還同時生活在一個網絡建構的虛擬社區(qū)內,在這個社區(qū)內可以自由地進行“缺場交往與互動”,可以自由地參與到對某個社會問題的討論中,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聰明才智對即將出臺的社會政策獻言獻策。 《報告》顯示,網民的互聯網溝通交流方式發(fā)生明顯變化,網民即時通信使用率上升較快,增至84.2%[16]。 當某一社會保障政策擬出臺時,信息將會在短時間內在網絡虛擬社區(qū)內迅速傳播并引起廣泛討論。 因此,政府不能忽視網絡社會的發(fā)展,不容小覷這一新生媒介對社會發(fā)展所起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好網絡平臺,讓網民成為信息資源和信息傳播的主體,讓民眾參與到福利政策的制定、修改過程中去,集社會整體力量與智慧而設計出更具人性化的福利政策。

(2)社會企業(yè)與社會組織的重要補充

福利社會化的參與主體不僅僅是家庭和社區(qū),還有正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fā)展的社會組織和社會企業(yè)。 社會組織是獨立于政府與市場的第三部門,在“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可有效滿足人們的社會需求。 近幾年來,中國社會組織發(fā)展迅速,他們在扶貧幫弱、特殊群體照顧、保護環(huán)境、尊老愛幼等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日益嚴重的老齡化來說,要積極探索社會養(yǎng)老體系,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大力發(fā)展社區(qū)經濟及社會養(yǎng)老機構,促進民間養(yǎng)老社會組織的發(fā)展。

社會企業(yè)是整合與運用社會資源采取市場化運作,所賺取利潤全部用于社會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的一種新型組織。 社會企業(yè)通過扶貧濟困,提供技能培訓,提供生產與就業(yè)機會,資金輔助等,使弱勢群體依靠重新獲得的技能再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既增強了他們自信心,實現了自我滿足與價值,又使他們在這其中積累了社會資本,促進了他們之間的信任,形成互助網絡,同時提高了他們的民主參與和自治管理能力。 因此,推動參與式福利社會化可促進社會企業(yè)的發(fā)展。 對此,政府對日益發(fā)展的社會企業(yè)應進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加大對社會企業(yè)發(fā)展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讓其充分發(fā)揮在扶貧開發(fā)、能力開發(fā)與技能培訓、提供優(yōu)質養(yǎng)老與醫(yī)療服務等領域的作用。

三、結 語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健全與完善福利制度已提上重要議程。 參與式福利理念作為一種新型福利理念強調優(yōu)勢視角下的賦權和增權、福利社會化的發(fā)展和積極福利與發(fā)展福利的構建[9]。 并且注重公民以及社會組織在福利體系建設中的參與和實踐,主張構筑“政府、家庭、社區(qū)、社會組織、其他個體”的幫助網絡,以促進福利社會化[9]。 在此理念下指導中國的福利制度建設, 將強調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的投資, 促進公民能力的全面提升與素質的綜合發(fā)展,注重公民福利體驗與主觀感受后“心理利益”的獲得,強化公民的福利責任和福利改革的參與性,促進弱勢群體福利依賴為積極創(chuàng)造福利,主張福利主體由單一的政府向家庭、社區(qū)、社會組織等多元化發(fā)展。 但是參與式福利理念只是一種理論建構,把參與式福利理念運用到中國福利建設和改革中的實際效果還有待檢驗,社會結構與制度環(huán)境對參與式福利理念的制約程度、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效分析、群體參與度高低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1] 樊繼達.發(fā)展型社會福利體系建設:對中國式財政的挑戰(zhàn)及應對[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9):1-6.

[2] 章芡.規(guī)避負激勵效應:實現低保積極福利[J].今日中國論壇,2011,(9):65-66.

[3] 齊心.低保未就業(yè)人員求職意愿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城市問題,2007,(7):71-75.

[4] 夏建中.從制度設計上促進福利接受者再就業(yè)——對我國城市低保相關制度的反思與建議[J].唯實,2007,(6):73-78.

[5] 陳元剛,徐智垠.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福利依賴現狀及防范研究——以重慶市涪陵區(qū)部分鄉(xiāng)鎮(zhèn)、湖北恩施市屯堡鄉(xiāng)為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10):32-37.

[6] 陳銀娥.社會福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363.

[7] 王思斌.我國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的建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58-65.

[8] 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fā)展戰(zhàn)略—理念、目標與行動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18.

[9] 范洪敏.參與式福利理念的提出與構建[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5-18.

[10] 戴艷春,王建云,戴建兵.社會排斥視角下的農民工教育培訓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78-83.

[11] 國家統(tǒng)計局人口和就業(yè)統(tǒng)計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規(guī)劃財務司.2010 中國勞動統(tǒng)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0.

[12] 韓克慶.社會質量理論:檢視中國福利改革的新視角[J].教學與研究,2011,(1):35-41.

[13] 劉少杰.經濟社會學的新視野:理性選擇與感性選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91.

[14] 威廉姆·H·懷特科,羅納德·C·費德里科.當今世界的社會福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0

[15]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40.

[16] 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連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2013.

猜你喜歡
福利制度福利理念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玉米福利
沒有福利制度的經濟增長局限:韓國的經驗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關于國有企業(yè)報酬與福利制度研究
那時候福利好,別看掙幾十塊錢,也沒覺得緊巴巴的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
考試周刊(2016年66期)2016-09-22 13:24:38
SZEG?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清明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進醫(yī)改
邹平县| 隆子县| 乌审旗| 琼海市| 玉龙| 梁河县| 赫章县| 三穗县| 南雄市| 南汇区| 肇源县| 镇远县| 车险| 嘉善县| 且末县| 琼海市| 肃宁县| 阜南县| 宁津县| 林芝县| 辛集市| 灵璧县| 河南省| 信丰县| 定陶县| 顺昌县| 宜昌市| 泰州市| 临江市| 米泉市| 京山县| 息烽县| 日照市| 伊金霍洛旗| 乌拉特前旗| 磴口县| 张掖市| 兰坪| 台中市| 灌南县| 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