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群
(泰山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山東泰安 271021)
“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美國哲學家格萊斯首先提出的,是語用學核心內容之一,在言語交際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一般情況下,對話雙方要盡量使話語在發(fā)出時能夠符合當時所參與交談的共同目的或方向,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會話雙方才能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義。這就是格萊斯提出的“合作原則”。但在交際過程中,自然語言有時侯會比邏輯語言多出了一部分“含義”,這部分“含義”不是由語義或者句法規(guī)則決定的,而是由會話原則決定的。在真實環(huán)境中,出于不同目的,人們常常會使用帶有會話含義的句子,不直接表達真實意思而往往通過暗含之意,即會話含義,表情達意。會話含義在表面上違背了合作原則,人們可以據此推測說話者與合作原則相違背的言外之意。會話合作有四個準則:量的準則、質的準則、相關準則、方式準則。量的準則是指會話雙方應該根據會話目的,選擇滿足于交際目的的信息,盡量不要選擇超出需要的過多信息;質的準則要求我們說的話要真實,不能說虛假的話或沒有證據的話;相關準則指會話雙方所說的話要有相關性;方式準則指會話雙方語言要簡潔明了,避免歧義。
如果加上一些前提條件,那么會話含義是可以取消或發(fā)生變化的。比如:
A:Do you want some coffee?(你想要喝咖啡嗎?)
B: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咖啡讓我保持清醒。)
從B的回答中可以看出,B好像不想喝咖啡,因為咖啡讓他睡不著覺。但是如果在B的回答中加上一句,“And I want to stay awake.”那么B的意思就發(fā)生了改變,即他想喝杯咖啡。
會話含義應該和所說內容的語義有關,和所用的語言形式無關。也就是說,即使我們用會話中某一個詞的同義詞去替換,會話含義也是不會變的,因為它是基于對會話的整體理解。比如:
A:What did you think of the lecture?(你認為這個講座怎么樣?)
B:Well,I thought the lecture hall was big.(這個演講大廳還是很大的。)
從B的回答可以得知,B的意思是說雖然演講不怎么樣,但演講大廳還是不錯的。如果我們把 thought換成 believe,should say或 reckoned等,把big換成large或great,這個句子的會話含義還是一樣的。
會話含義和字面意思不相同,會話含義是會話者根據真實語境推導出來的。
比如: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你是我咖啡里的奶油。)
我們知道,咖啡里加了奶油之后,會更加美味,所以由此可以推測出這是說話人對“你”的欣賞和贊美。
會話含義是指語用含義,而非話語使用的詞語含義。這種含義是根據真實會話場景,聯(lián)系上下文推測出的含義,是無法在詞典中查到的。這種含義隨著會話場景變化而變化。比如:
Man:Would you like to invite me up for a coffee?(邀請我上樓喝杯咖啡嗎?)
Woman:Oh,I’m afraid the place is in a terrible mess.(家里太亂了。)
根據上下文可以得知,這位女士的回答并不是要告訴這位男士家里很亂,而是采取了一種委婉方式拒絕了這位男士的請求。
在不同語境中,同樣的詞語也會有不同會話含義。也就是說會話含義并不是固定的,是隨著語境變化而變化的。比如說:John is a machine.這句話的會話含義很多,它可以指John不靈活,不會變通,還可以指John工作起來像機器一樣不知道累等。具體含義要取決于特定語境。
在當前聽力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仍然采用放錄音-對答案-講解答案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在平時聽力訓練中,缺乏相關理論指導,即使聽懂了字面意義,也很難體會出其中內涵。久而久之,學生對聽力失去了興趣,聽力水平也無法得到提高。聽力材料中有許多對話暗含言外之意,因此,如果將會話含義理論應用于聽力教學,將會為聽力教學開辟新的教學思路,能有效提高學生聽力水平。
(一)系統(tǒng)講解會話含義理論 教師在聽力教學中,應系統(tǒng)給學生講解會話含義理論,增加大量具有會話含義的聽力材料,引導學生推測出隱含意義。比如下面這則會話:
A:What will you do if you fail the exam?(考試不及格你怎么辦?)
B:I’ll eat my hat.(我會吃了我的帽子。)
很明顯,B的回答違背了合作原則中的質的準則。這一準則要求我們說的話要真實,不能說虛假的話或沒有證據的話。而B卻說如果考試不及格,我就吃了我的帽子。我們知道,帽子是不能吃的。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出B的真實含義是他不可能考試不及格。
因此,對于這些含有言外之意的聽力材料,如果教師沒有系統(tǒng)地給學生講解會話含義理論,不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有效推測的話,那么,學生很難體會其言外之意,聽力課最終會變成考聽力課,學生的聽力水平也不會提高。
(二)提供真實材料場景 給學生提供聽力材料真實場景,利用DVD等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大量視頻材料,如電影、新聞報道等,這樣學生才能在真實場景中理解會話含義。比如:在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有這樣一段對白:
Carl:“… You like lamb,right,sweet pea?”
Rose:“Sausage.”
當Carl詢問Rose是否喜歡吃羊肉時,按照合作原則,Rose應該回答是喜歡吃羊肉還是不喜歡吃,但Rose卻違反了這一原則,只是簡單回答說香腸。根據這部電影的真實場景,我們知道Rose是不愛Carl的,所以很明顯,Rose的回答表明了她對Carl的厭惡之情。如果學生不了解這部電影的真實場景,就很難推測出Rose的言外之意。
(三)講解文化背景知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背景知識是影響學生聽力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許多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只注重學習語言知識,忽視了文化背景知識學習。聽力過程中有許多誤解就是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這些差異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英語語言材料的理解,尤其是在聽力過程中的理解。比如下面這段對話:
W:Do you eat a piece of Jane’s cake?
M:I don’t want to take the last one on the plate.
Q:what does the man mean?
A:He tasted the last cake she made.
B:He didn’t like the cake.
C:He didn’t have any cake.
大部分學生會選擇B,然而正確答案是C。因為在西方文化中,吃最后一塊蛋糕是沒面子的。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一文化背景知識,就很難理解這段會話的真實含義。
由此可見,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對于理解會話的言外之意是多么重要。教師應該給學生講解與聽力材料相關的背景知識,引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相關社會文化知識,這樣學生才能根據上下文推斷內容,從而提高聽力理解準確性。
(四)引導學生掌握系統(tǒng)語音知識 比如重音、語音語調等,在平時聽力訓練中,學生應該進行大量模仿練習,因為語音也是影響學生聽力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會話的言外之意就是通過語音知識來表達的。比如下面這段對話:
M:If you don’t have an account here,I can’t cash your check.I am sorry,but that’s the way it is.
W:well,thanks a lot!You are a big help.
The woman feels_____
A.thankful B.a bit annoyed C.sorry
許多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只注重對話的字面意思,所以誤選了答案A,而事實上,第二個說話人用了一個比較強的降調,來表達她的不滿。所以該題的正確答案應該選B。
總之,人們在遵循合作原則基礎上進行有效交流和溝通,同時又在違背合作原則基礎上,傳達會話含義,進行言外之意的溝通和交流。影響學生聽力水平的因素很多,然而最讓學生頭疼的是理解會話的言外之意。因此將會話含義理論應用于聽力教學,將為聽力教學開辟新的教學思路,提高學生聽力理解能力。
[1]傅藝.影視片的英語視聽教學之方法和途徑[J].宜春學院學報,2006(5).
[2]力量,解正明.格賴斯會話含義理論批判力量[J].江西社會科學,2004(8).
[3]黃東晶,蔣智妍.語言意義探索——以文學語篇中的內心獨白為例[J].外語學刊,2010(11).
[4]廖倩,歐飛兵.淺祈會話含義理論在課堂中的運用[J].瘋狂英語(教師版),2008(5).
[5]胡瑛.違反會話合作原則所表達的會話含義[J].科教導刊,2012(2).
[6]羅益群.會話含義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實驗研究[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