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學校教育的核心,特別是中學階段,德育在中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過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但是,認真考察我們現(xiàn)在的中學德育工作,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從一個班主任的視角看,現(xiàn)在德育工作最主要的問題是,德育沒有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1]
青少年心理學的理論認為,青少年品德發(fā)展和養(yǎng)成一般要經過道德認知的灌輸、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訓練這些重要階段。每個階段都應該與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緊密聯(lián)系。這主要是中學生思維發(fā)展特點決定的,中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lián)系的,仍然具有一定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的特征就要求他們接受的教育形式和內容都要有具體形象性,因此,對學生的德育一定要貼近中學生的真實生活。
那么,如何使德育工作更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呢?
道德認知灌輸階段,是品德形成的開始階段,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開端,主要是讓學生理解道德現(xiàn)象,了解社會道德標準和要求。這個階段如何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呢?就是把社會道德標準的抽象要求和學生能理解的真實情境和事件結合起來。例如,有的學校把社會道德理念與一項具體的活動結合起來,歸結為10個提倡:
樂于助人:遇到困難我?guī)湍?
奉獻社會:公益活動我參加!
關心時事:天下大事我知道!
注重健康:天天鍛煉身體好!
責任感強:認真做好每件事!
善于合作:手拉手做朋友,大家一起向前走!
意志堅強:失敗我不怕,下次能成功!
熱愛科學:當小問號,做實驗家!
擁有愛心:世界充滿愛,明天更美好!
敢于競爭:你行我也行,你強我更強!
這樣,就使學生很容易理解一些道德標準,很容易完成道德認知的任務。同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同樣要注意這個問題,我們要通過一些美妙的課文、真實的故事等把道德標準“順便”傳輸給學生,這樣,學生容易接受,而且記憶牢固。切忌只講大道理。
中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心理發(fā)展尚未成熟,我們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發(fā)現(xiàn)、鼓勵和利用學生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結合各種學習機會,采取多種形式,經常地、反復地、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馬列主義的世界觀,深入淺出地用“特色理論”武裝頭腦,使學生能正確地把自己的奮斗和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yè)中尋找自己的位置,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將來成為德才兼?zhèn)涞纳鐣髁x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道德情感培養(yǎng)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感,讓學生理解體驗道德情感的過程。情感是個人的體驗,讓學生體驗道德情感更需要密切聯(lián)系中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
在班級教育活動中,讓學生體驗關心他人的情感,就要調動學生真實感受他人(主要是父母、家人)關心自己時的良好體驗,或者自己關心幫助別人后,別人對自己表示感激的體驗。回味這些體驗會讓學生強化自己的道德情感,這樣要比只是簡單給學生講“故事”,讓學生裝腔作勢地表演效果強得多!
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而且培養(yǎng)的過程同樣要注意調動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例如,在講到課文中的道德情感內容時,教師不要僅僅讓學生讀、聽,還要讓學生按照課文的描述進行模擬表演,或者說說自己有沒有與課文里描寫的情感一樣或者類似的感受。教師這樣的引導才能真正使學生對課文中講的道德情感,或者教師希望學生感受的道德情感有切身的體會,從而積極培養(yǎng)學生自己能夠接受的真實的道德情感。
學生小琳(化名)的父母離異,女孩的心理有了陰影,情緒很不穩(wěn)定,我主動給她家長打電話,希望她的家長共同關心孩子的學習和心理狀況。做小生意的父母聽后很著急,放棄了小店經營,主動回來了,孩子看到父母為了自己而放棄了生意非常感動!我趁熱打鐵說:“你的學習成績還不錯,只要用心學,考重點是沒有問題的,老師百分之百地相信你的能力,你一定能行……”她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從此有了很大的轉變,學習越來越認真了。
道德意志,是個體自覺克服困難,完成預定的道德目的、任務,調節(jié)道德行為的內部力量,也是履行道德義務時表現(xiàn)出來的決心和毅力。它是人的意志過程或主觀能動性在品德上的表現(xiàn),一般成為品德的意志特征。言行關系的統(tǒng)一,是道德意志行為發(fā)展的重要方面,一般來說,兒童年齡越小,言行越一致;隨著年齡的增長,言行一致與不一致的分化越大。這是由于年齡越小,行為越簡單、外露,他們還不善于掩蔽自己的行為;年齡越大,行為越復雜,也日益學會掩蔽自己的行為,這里調控行為的正是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的培養(yǎng)同樣也要與學生的真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目前的學生學習、生活條件都普遍提高,需要學生堅定自己的道德行為,表現(xiàn)出決心和毅力的機會并不多了。在家里,困難的事都讓父母“代勞”了;在學校里,為了保證學生的安全,一般也不讓學生參與“危險”、“困難”的事情。但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志,我們不妨“故意”為學生們設計一些“麻煩”,讓他們在解決“麻煩”中鍛煉道德意志。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家庭“德育作業(yè)”,例如,有的學校每周給學生擬訂一個德育作業(yè)主題,包括“勤儉節(jié)約”、“做家務”、“保護環(huán)境”等,讓學生堅持每天完成具體任務,這樣的作業(yè)會讓學生在完成具體任務中自然地鍛煉了道德意志。
道德行為習慣的訓練也是一個重要階段。中學生階段,行為的可塑性很強,習慣也在逐漸養(yǎng)成,所以,中學生道德行為訓練尤其重要。中學生理解道德重要性和社會意義的能力有限,道德水平的提高的重要表現(xiàn)是道德行為的出現(xiàn)和道德習慣的養(yǎng)成。
在中學生道德行為習慣訓練中,教師同樣要注意與學生喜歡的、貼近他們實際生活特點的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教師在訓練學生“自覺保護環(huán)境衛(wèi)生”的行為習慣時,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如何防止同學們亂扔廢紙的好辦法,既不能影響學校和教室的環(huán)境整潔,還要方便同學使用。教師設計這樣的活動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蘊涵在發(fā)動學生進行具體的“道德行為設計”之中,其效果要比給學生講規(guī)則、定計劃強得多。
我們的德育工作始終在不斷改進之中,不斷增強德育的實效性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增強德育實效性的最佳思路就是使德育主動接近、親近和積極融入中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真實生活,利用中學生熟悉的感受深刻的事件、情境和情感體驗幫助中學生逐漸地主動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2]當然,這個思路實際做起來需要我們下很大功夫,投入很大精力。中學生的生活情境在不斷變化發(fā)展,不斷受社會、家庭、學校的變化的影響,它的不斷變化就是對我們的德育工作提出的最大的挑戰(zhàn)!
[1]侯文華,等,德育貼近生活的基本途徑[J].河北教育,2008(2).
[2]張光華,等,德育方法有效性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