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談供述臨界點:基于“3·26”案的實證分析

2014-08-15 00:55陳聞高
浙江警察學院學報 2014年5期
關(guān)鍵詞:偵訊供述氣氛

□陳聞高

(四川警察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偵訊時犯罪嫌疑人往往經(jīng)歷強烈的內(nèi)心掙扎,審訊突破一般就在那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要獲得供述臨界點的第一手材料非常不易。最近,筆者有幸獲得了這樣一個典型案件的第一手材料。說它典型,從查案手段上,此案使用了現(xiàn)場勘驗、現(xiàn)場訪問、尸檢報告、偵查實驗、心理測試、痕跡鑒定、調(diào)查詢問等常規(guī)的偵查手段;在證據(jù)材料的組織上,此案運用了口供串連人證、物證形成混合型證據(jù)體系的模式;在偵訊對策上,此案的謀略技巧很有代表性;在供述的臨界點上,警察使用“說服規(guī)勸”手段推動了供述。這里,筆者將此案例與大家共享,力圖從中尋找供述臨界點的一些規(guī)律。

偵訊要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絕非易事,要使有罪的人交待案情真相,無異于與虎謀皮。在偵訊活動中,警察為讓犯罪嫌疑人說出案件真相,會傷透腦筋,寢食難安,面臨巨大的工作壓力;而犯罪嫌疑人要通過訊問這一關(guān),會反復(fù)權(quán)衡利弊,搖擺不定,承受內(nèi)心的煎熬。在追訊與逃避的對抗中,在真實與謊言的選擇中,警察和犯罪嫌疑人進行著智慧的較量、意志的博弈。偵訊有對抗的普遍性,也有心理較量的特殊性。每個案件都是特殊的,研究犯罪嫌疑人從不供到供述的變化過程,也就需要從個案入手,從中去尋找這種轉(zhuǎn)變的基本規(guī)律。

一、“3·26”案案情簡介

2014年3月26日,四川瀘州納溪發(fā)生一起交通事故。涉事的摩托車駕駛?cè)耸练Q,當時街鎮(zhèn)上人車混行,比較擁擠,他剛起步十來米,看見兩三個老者在前方五六米處擺著龍門陣要過馬路。他繞開一個老者騎行,過了四五米后聽到有人喊叫,停下車在后視鏡里看見了倒地老人,他下車過去扶起老人。倒地老人唐×于當晚搶救無效死亡。現(xiàn)場調(diào)查中,目擊證人幾乎眾口一詞說石×是去扶倒地的老人,一時間“撞人還是扶人”爭議不斷。當?shù)弥邑毢?,石×靠打工修電器維持一家4 口的生計,社會同情都傾向了這個19 歲的小伙子。各種輿論譴責唐家的賠償要求,認為他們在訛詐石×,想獲得高額賠償。唐家要求警方開棺驗尸,社會迫切要求知道事故真相,當?shù)鼐矫媾R著巨大的工作壓力。警方因此做了尸檢、偵查實驗、心理測試、涉案摩托車和死者所穿外套的痕檢,但心理測試是否定性的結(jié)論,偵查實驗是懷疑性的結(jié)論。證人證言具有復(fù)雜性,尸檢和痕檢只是石×涉嫌擦掛的間接證據(jù),并不能排除合理懷疑。在這樣的證據(jù)狀況下,警方對石×進行了第5 次詢問。最后,獲得了石×的真實陳述,從而完成了證據(jù)體系的組織。交警部門根據(jù)一系列證據(jù)的串連,依法認定了石×承擔事故的主要責任,老人承擔次要責任[1]。由此,石的角色出現(xiàn)了驚天大逆轉(zhuǎn),從見義勇為者變成了交通肇事者。作為涉案嫌疑人的石×,在一直堅持說自己在做好事的情況下,為什么要供述,是在什么條件下供述的,其內(nèi)心有過怎樣的掙扎和變化?這正是本文所要分析和討論的重點。

這類透明度極高的事件,性質(zhì)一時不明,警方對于石×只能使用傳喚詢問,而不能執(zhí)行刑事強制措施進行限制人身自由的訊問。這是一種表現(xiàn)在詢問之中的“偵訊”,通過詢問卻要達到訊問的效果,非常困難。問完石×,當天就得讓他回家去,因而,嫌疑人的信息渠道是暢通的,如果他要串供、毀證非常容易,這就給調(diào)查和詢問帶來了極大難度。所以,前4 次詢問,無論是交警還是刑警,都沒有突破案情,石×始終堅持說他是在做好事,他知道社會輿論向著自己。死者家屬要求警方查明真相。這種壓力傳導(dǎo)給了警察。首先,他們要還原案件事實,判明案件性質(zhì),才能保證公正執(zhí)法。而這一切,都必須用事實說話,用證據(jù)說話。只有法律證據(jù),才是依法裁決的基礎(chǔ);也只有法律證據(jù),才能使當事雙方口服心服。因而,收集案件材料,篩選證據(jù)事實、審查判斷證據(jù)、組織證據(jù)體系,是這個案件的基礎(chǔ)工作。它要求排除證據(jù)中的一系列合理懷疑,對公眾輿論的種種質(zhì)疑一一作出回應(yīng)。而這一切,既需要尸檢、痕檢等較客觀的實物證據(jù)的支持,也需要石×如實供述等言詞證據(jù)的印證。要獲取真實供詞,首先需要收集比較扎實的涉嫌證據(jù),但此時的案件材料,都是間接證據(jù)。石×涉嫌肇事的指向性并不明確,證據(jù)亦不扎實。要破解這一難點,就需要掌握石×的心態(tài),在其內(nèi)心糾結(jié)之時,給他說出真相的心理動力。這就要求警察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在把握好自我的同時,準確抓住石×的瞬時心理變化,順勢推進。

二、供述心理分析

犯罪嫌疑人的心態(tài),因境因案因人會有不同,但是,不同個體的嫌疑人也會有一些共同之處,比如,他們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抵觸、戒備,孤獨、壓抑,畏罪、僥幸等心理。這些共同點,都是通過個性心理表現(xiàn)出來的。

(一)分析涉案人可能具有的孤獨和壓抑心理。在押嫌疑人被屏蔽了外部信息,缺少親情和友情的關(guān)照,不管其有罪還是無辜,他們都會產(chǎn)生孤獨感。在警方追訊其犯罪事實的過程中,他們會產(chǎn)生壓抑感。那么,那些被取保候?qū)?、或被傳喚和拘傳的非羈押嫌疑人,他們會不會有這些情感體驗?zāi)??回答是肯定的。只不過其表現(xiàn)形式和程度不同罷了。盡管他們沒有被羈押,但他們?nèi)绻摪冈谏恚膽压硖?,就會產(chǎn)生“不能與旁人道”的精神壓力。這種壓力會形成壓抑感,使其感受到孤寂。保留著那點不能讓旁人知道的案情,犯罪嫌疑人都會有一些孤獨感和壓抑感。石×雖沒有被采取強制措施,但也有類似體驗。一個無辜者,他們可能對警方的調(diào)查不勝其煩,對社會輿論的關(guān)注產(chǎn)生心理壓力,但他們心中沒有鬼,能夠坦蕩地面對家人和朋友,與他們深入交流,向他們求助,所以,不一定有孤獨感。石×雖沒有前科劣跡,也并沒有被羈押,每次傳喚詢問之后,都能回到自己的家里,而且表面上,周圍的人都在支持他,但這一切是與他保守的秘密連在一起的,一旦秘密暴露,這一切將不復(fù)存在。他有強烈的不安全感,但又無法向人述說,這使他陷入孤立無助的心境。事后他說,只有自己一個人知道擦掛了老人,但不能向家人和親朋講述。因為講了有風險,因為知情面大了風險就大。這種風險就是法律責任和道德壓力。在追訊案件事實的同時,警察可施以援手,使之打開心結(jié),成為傾訴其內(nèi)心積淤的傾聽者。

(二)分析涉案人的畏罪和僥幸心理。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一般說來,案發(fā)之后,真正涉案的人,他們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畏罪和僥幸心理。當交待擦撞老人之后,石×曾向警察探詢要坐多少年牢??梢?,石×也是有畏罪心理的。他認為自己沒有賠償能力,只能去坐牢。以此反觀石×的不供,也就能夠窺見其內(nèi)心的忐忑、擔憂和糾結(jié)。這種不敢面對法律懲處的恐懼,強化了他堅持不供的心態(tài)。偵訊應(yīng)針對這種畏罪心理,借勢推動其避重就輕心理,或?qū)⒆镥e外因化,在減壓中讓其自然供述。在這種心理掙扎的過程中,嫌疑人總會將事態(tài)走向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推測和想象,而不愿意正視殘酷的現(xiàn)實,怕去想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后果。在“3·26”案中,周圍的目擊者都說石×沒有撞人,是扶老人在做好事,媒體也在推波助瀾。在這種情勢下,石×順勢而為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人們和媒體給他傳遞的“無辜”的信息,又使他難以面對真實情況,心存僥幸。這是一種特殊情境下的僥幸。這種僥幸,也強化了石×的不供心態(tài)。但事實真相又悄悄地煎熬著他、折磨著他,使他“心力交瘁”,搖擺不定,難以始終如一地堅信自己的清白。偵訊就是要用證據(jù)去打碎嫌疑人的僥幸心理。

三、偵訊策略運用

(一)調(diào)整氣氛,緩解戒備和抵觸情緒。查清犯罪事實是警察的天職。在偵訊過程中,犯罪嫌疑人都會不同程度地對警察懷有戒心,并懷有一定的抵觸心理?!?·26”案是以詢問方式進行偵查。這類詢問,先要從行為分析入手,進行“非指控性問答”,但主觀意識中,警察是明確地將問話對象作為犯罪嫌疑人對待的,嫌疑人對此則懷有抵觸情緒。實際上,這就是一種特殊的偵訊活動。在這之中,雙方的信息交流,首先是氣氛交流。此時混雜著難以言說的情感、思想和意志,這很難進行理性分析,往往要靠直覺去切身體驗。現(xiàn)有的教科書和理論著述,都很難見到關(guān)于偵訊氣氛的描述和分析,但在具體的偵訊活動中,雙方都能切身感受到氣氛的現(xiàn)實存在。這種存在,實實在在地影響著雙方的思維、情感和意志。該案前4 次詢問,總體上是“試探摸底”和“對抗僵持”的膠著狀態(tài),其氣氛比較壓抑和焦灼。

偵訊雙方都有各自的心理基礎(chǔ)和原有的心理狀態(tài),在其原始碰撞中,氣氛往往不利于偵訊,因而,警察必須重視根據(jù)訊問需要創(chuàng)造氣氛、調(diào)節(jié)氣氛的問題?!?·26”案死者家屬只是懷疑石×撞人,目擊者證言和測謊報告都傾向于否定石×撞人,公安機關(guān)的尸檢材料也不能直接認定石×撞人,摩托車擦掛痕檢和死者衣服擦掛痕檢的同一認定也較差,并不具有唯一的相關(guān)性。第5 次詢問,要從痕檢這一證據(jù)入手,需做足心理鋪墊,才利于在交流中尋找用證時機。首先,在座位設(shè)計上,警察將通常的對立式,改變?yōu)椤白杂山徽勈健?,以利于緩和抵觸情緒,接著,又在交談中通過言語和非言語的交流不斷地調(diào)整氣氛,增加其心理相容度。

當警察發(fā)現(xiàn)石×抵觸情緒相當明顯,警察放緩了語調(diào),盡量和顏悅色、心平氣和地與之交談,希望石×理解警方也是為他徹底了結(jié)此事,希望彼此理解,氣氛逐漸緩和。在問一些興趣愛好、家人生活、健康狀況時,警察不時加入一些讓其喝水、抽煙的行為。這些“友好”行為和非威脅性話題,創(chuàng)造了有效交流的氣氛。在氣氛緩和、有一定的心理相容后,這才逐漸地切入正題。

偵訊之中,雙方要有效交流,就要從營造氣氛著手,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坦誠融洽的氛圍。針對不同的案件和不同的嫌疑人,縱然對話技巧有所變化,但都需從氣氛營造著手。無論是和緩的氣氛還是緊張的氣氛,氣氛推動對話進程,這卻是共同的。警察也只能在利于交流的氛圍中,才能找到實施對策的時機。第5 次詢問,經(jīng)過警察的適時調(diào)整,交流逐漸過渡到了和緩狀態(tài),氣氛感受更加具體和明顯地影響著石×的心理過程。

(二)迂回包抄,營造進攻態(tài)勢。偵訊活動要取得成效,單刀直入的情況不多,往往需要利用迂回掃清外圍障礙,為中心突破做鋪墊。第5 次詢問,警察從基本情況著手,逐漸問到摩托車的購買和使用情況。警察得知,車才買了3 個多月,雖然很新,但也不能排除其它擦掛可能。詢問首先就要排除這些“可能”。但是,嫌疑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戒備心,警方不能讓其事先知曉已有證據(jù)的狀況,更不能使其知曉用證的意圖。石×不太可能知曉車上有擦掛痕跡,也不太可能清楚痕檢的證據(jù)意義。詢問需要隱蔽這種意圖,在石×不察覺的情況下,不經(jīng)意地問清車的使用情況,為使用車的痕檢證據(jù)掃清外圍障礙、這是偵訊用證的一般規(guī)律。因為這時的證據(jù),多為涉嫌證據(jù),還有種種疑點需要為用證掃清障礙、鋪平道路。通過詢問警察了解到石×在這次出事之前,車沒有摔過,也沒有擦掛過。平時,車輛都放在門市里,車身也沒有任何擦掛。

掃清了第一道障礙,警察開始切入第二個目標,詢問案發(fā)細節(jié)。這是嫌疑人一直在等著防著的,石×仍堅持他以前的說法,同先前沒有多大區(qū)別。警察這時的詢問,只是用證前的準備,類似格斗前的預(yù)備活動。

(三)試探用證,做好心理鋪墊。不了解涉案背景,就難以對被詢問人實施偵訊。涉嫌證據(jù)是實施偵訊的背景與后盾。偵訊過程中,沒有涉嫌證據(jù)做后盾,警察就沒有突破口供的底氣。所謂胸有成竹,就是要對案件線索和證據(jù)材料心中有數(shù)。但在偵訊中,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證據(jù)的。用證要看是否具有必要性,也就是要掌握“必要原則”。證據(jù)可用可不用時,就不能用。如果不得不用,就要遵循“效益原則”,使用最少的證據(jù),達到用證效益的最大化[2]。訊問中,哪些證據(jù)可用、哪些不可用,可用的該如何用,等等,都要事先考量,有所設(shè)計。不用則已,用則要力求擊中嫌疑人的心理要害,決不能亂拋證據(jù),更不能用了證據(jù)沒有效果,反而讓嫌疑人摸到警方掌握證據(jù)的底牌,設(shè)置拒供防線,產(chǎn)生負效益。

該案第5 次詢問,警察先拋出了尸檢鑒定報告,為使用痕檢證據(jù)做鋪墊,并告知痕跡是客觀存在的,舊傷和新傷是不一樣的,在石×否認以前沒有任何刮擦后,拋出最核心的痕檢證據(jù):摩托車龍頭把手和反光鏡上的痕跡。在石×以“不知道”來抵賴時,警察立即揭露矛盾,斷其退路:“才買3 個多月的新車,平時保管得好好的,你不知道哪來的痕跡,說得過去嗎?”這有些像美國“九步偵訊法”中的阻止嫌疑人再次否認,擊破其反駁、克服供述障礙的步驟[3]。

為動搖其僥幸心理,警察向其說明刑事技術(shù)取證能夠反應(yīng)車擦撞的客觀情況,同時進一步說明刑訴法不以口供定罪而以證據(jù)定案的精神實質(zhì),然后再以非??隙ǖ恼Z氣說:“你的車是新車,有擦掛是事實?!边@里的語氣,對證據(jù)具有“夸大”性,而對擦掛事實的表述,卻具有模糊性。接著,主審叫記錄人員打開電腦,將顯微拍攝的痕跡圖給石×看,并向其講解痕跡形成的機理和性質(zhì),說明證據(jù)存在的客觀性。這是繼尸檢和車擦掛痕檢的連續(xù)用證,像接力賽的沖刺,借助心力之慣性,對石×的沖擊力愈來愈強。石×說:“那我要咋個說?就按照你們的說,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擦掛了他?”回答雖然并不令人滿意,但供認臨界點終于出現(xiàn)了。警察說:“按照事實說,事實都擺在那里了。不知情不對,你不可能不知情。事情既然存在了,你也沒有逃逸。如說清楚了,就按交通事故處理,不在刑偵這邊處理?!碧岢鰞煞N選擇,不同于“九步偵訊法”的內(nèi)容模式,而有些類似于“坦白從寬”似的誘供和引供[4],頗具中國特色。從石×的臉色和交流氣氛中,可以感到警察的話顯然撼動了石×的內(nèi)心。警察及時鼓勵其權(quán)衡利弊,如實講清事實。

詢問至此,嫌疑人開始動搖,偵訊情勢處在非常微妙的關(guān)口。供與不供,關(guān)鍵在此一舉。話語稍有不慎,都可能使嫌疑人畏罪退縮,出現(xiàn)欲言又止的反復(fù)局面。只有火候恰到好處,才能借助嫌疑人搖擺之心推動其說出真相。在這種“動搖反復(fù)”和“供述交待”的關(guān)口上,警察要敏銳地尋找戰(zhàn)機,智慧地推動這種心理轉(zhuǎn)變。

(四)深入用證,強化“心證”指向性。使用證據(jù)是常用的偵訊手段?!?·26”交通肇事案,前 4 次詢問,警方都或多或少地使用過證據(jù)。像許多案件的用證情況一樣,其效果并不佳。原因一是沒有做好用證前的鋪墊,二是用證的技巧有問題。許多時候,沒有讓嫌疑人感到證據(jù)的殺傷力。證據(jù)殺傷力,源于它無可辯駁地指向了嫌疑人。前面的尸檢報告,死者系“外力致嚴重顱腦損傷死亡,右側(cè)3-11肋骨多段骨折”等,都不能明確認定是石×所致。這種不明指向或者指向的模糊性、非唯一性,都大大降低了該尸檢報告的證據(jù)殺傷力。在這里,證據(jù)殺傷力來源于與案件事實的相關(guān)性,嫌疑人只有意識到這種法律相關(guān)性,才能強化其“心證”之力,沖擊其僥幸心理,使之心有余悸。

面對摩托車上的掛擦痕跡和死者衣服上的掛擦痕檢,在警察明確指出其相關(guān)性后,石×已經(jīng)沒有退路。但他還在一邊退卻,一邊防御。在進一步說服中,警察順勢給他“搭梯下樓”,指出他當時并沒有逃避責任。在嫌疑人動搖之時,實事求是地發(fā)掘其閃光之點,再利用其轉(zhuǎn)移、投射、合理化等心理防御機制,將罪錯的原因外因化、客觀化,以減輕其心理壓力,使之在較為輕松的氣氛中講清案件事實。石×在警察的規(guī)勸中猶豫了一陣,終于說出“說我撞的,就我撞的嘛?!本爝M一步指出,有目擊證人說,他們看見老人是“打著擺擺腳”摔下去的。即唐×有被擦掛后的步態(tài)。在將石×帶入現(xiàn)場情境的同時,警察進一步分析證人證言,強調(diào)痕檢的印證,打破其幻想,同時,列舉一些案例,進行具有可比性的說服規(guī)勸,鼓勵他如實陳述,爭取從輕處理。最后,警察強調(diào)這是最后一次詢問了,讓他抓住這次機會。同時通過遞煙、規(guī)勸等助其掙脫內(nèi)心猶豫。石×終于下決心承認了掛擦的事實。警察接著繼續(xù)用證據(jù)攻心。向石×說明車上痕跡和唐衣服上的擦掛痕跡存在著關(guān)聯(lián)性。講明擦掛事實客觀存在。但在用證據(jù)加壓的同時,又從案件情節(jié)方面減壓。說明其是擦掛,不是撞人。強調(diào)老人的死還有一個倒地摔傷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客觀存在的,繼而又肯定他停車扶人的行為,沒有逃逸的主觀動機,當初也沒有逃避責任,肯定其現(xiàn)在選擇供認的正確性。當警察再問:“你還有什么說的?”石×最后承認摩托車的反光鏡擦掛到老人的衣服。警察趁勢要求他將當時的真實情況詳細說一遍,從固定口供的角度,通過詳細詢問,獲得“呈堂證供”,形成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證據(jù)材料。突破了嫌疑人的心理防線,此后的詢問也就較為順利了??诠┮簿偷搅斯┦雠R界點,即從“供認”平穩(wěn)地過渡到“供述”[4]。

(五)剛?cè)嵯酀?,突破心理防線。在嫌疑人供與不供的當口,擊碎其僥幸心理的利器,無疑是反映案件事實的關(guān)鍵證據(jù)。但偵訊中的這些證據(jù),僅僅是涉嫌而已,它們還不夠確實和充分。在使用它們的同時,警方需要十分謹慎。否則,讓嫌疑人摸到底細,偵訊就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因而,用證技巧是偵訊活動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每一種技巧都不僅是抽象的方法,還需要結(jié)合偵訊情境去謀篇布局,深入設(shè)計。如果這是硬的一手,實施過程中,則需剛?cè)嵯酀匕殡S說服規(guī)勸,以理服之、以情動之。人畢竟是感情動物,無論硬的一手,或者軟的一手,都需要深入嫌疑人的內(nèi)心,對癥下藥。要找到嫌疑人供與不供的心理癥結(jié),攻其薄弱之點。每一個案件,每一個嫌疑人,其癥結(jié)各不相同。嫌疑人供與不供的心理變化,每個案件當然也不一樣,決不會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要分析嫌疑人心理,沒有捷徑可走,警察必須在個案中做足功課。否則,就很難真正把握嫌疑人的心理走向。

在嫌疑人供述的臨界點上,需要順勢進行說服規(guī)勸,并要說到關(guān)鍵點上,才有攝入心靈的撼動力。涉嫌證據(jù)總是有限的,像本案這樣的涉嫌證據(jù),一是不多,二是具有不充分性。直接公開地將它們用于重點突破,有很大的風險性,一旦使用不當,嫌疑人不供,憑此案的尸檢報告和痕檢意見,此案也就會成為“疑案”或“懸案”。因而,雖然偵訊打破疑犯僥幸心理需要使用證據(jù),但用證必須堅持“必要原則”和“效益原則”,以不用或少用而求供述效益的最大化。要針對嫌疑人的心理癥結(jié)疏導(dǎo)規(guī)勸,減少其畏罪心理,并施以一定程度的精神療法,化解供罪障礙,給予其說出事實真相的勇氣。

“3·26”案雖然是一個常見的交通肇事案件,但它的詢問過程充分地體現(xiàn)了偵訊突破在組織證據(jù)體系中的重要價值①。本案的第5 次詢問,有全程同步的錄音錄像,筆者正是在看了之后,感到這是一個難得的偵訊素材,它完整地記錄了警察的對策實施過程,有一個嫌疑人心理斗爭和變化的過程,也有一個從供認到供述的過程,使人信服警察突破口供過程是合法的,具有法律的可采性。此案例在研究供罪臨界點上具有典型意義。

注釋:

①“3·26”交通肇事案證據(jù)體系的組織,口供和痕檢是人證、物證兩套證據(jù)相互印證和閉合的最關(guān)鍵一環(huán)。筆者已在《見微知著——痕跡檢驗鑒定與證據(jù)體系的組織》中另文探討,這里也就不再贅述。

[1]陳聞高,張運江.“撞人還是扶人”——納溪“3·26”交通肇事案的偵審[J].預(yù)審探索,2014(4).

[2]陳聞高.偵訊用證技巧論[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1(2).

[3]陳聞高.偵訊模式論[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4]陳聞高.偵訊引供論[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4(3).

猜你喜歡
偵訊供述氣氛
比較法視域下被告人庭前供述證據(jù)能力的三種模式
——以被告人翻供為主要研究視角
重復(fù)性供述排除規(guī)則實證研究——以132份裁判文書為分析對象
Creating an Atmosphere
CREATINGAN ATMOSPHERE
寫出畫面的氣氛
論重復(fù)性供述排除規(guī)則
自動到案后僅在庭審時如實供述能否認定自首
確定選題,渲染氣氛
岳池县| 大港区| 眉山市| 黄石市| 黄大仙区| 茂名市| 石林| 方正县| 白河县| 称多县| 金山区| 洪湖市| 郸城县| 莱芜市| 林州市| 绩溪县| 清水河县| 呼玛县| 灵石县| 碌曲县| 贺兰县| 南漳县| 双鸭山市| 吉林省| 阿拉尔市| 临朐县| 眉山市| 灌南县| 仙桃市| 满洲里市| 梁平县| 博野县| 社旗县| 龙川县| 韶关市| 垫江县| 高州市| 秭归县| 额尔古纳市| 呼伦贝尔市| 阿拉善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