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鵬
【摘要】信息技術改變了小學語文教學中“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多元的學習方式和豐富的學習資源,給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呈現(xiàn)媒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發(fā)展的趨勢。多媒體課件在語文課程使用中走進了一些誤區(qū):課堂教學或換湯不換藥,或放任自流,影響課堂教學的時效性;為使用信息技術而使用信息技術,盲目拿來,一味追求技術手段的多、精,致使本末倒置,忽略了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過分依賴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忽略傳統(tǒng)教學手段和生活資源。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課程;整合;誤區(qū)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多媒體教學日益普及,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引起教學方式的革命,其深遠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術以其信息量大、直觀性強、趣味性濃、形式多樣等優(yōu)勢,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氣象,同時也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一些缺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了程度不同的濫用、誤用信息技術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新瓶舊酒式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活動的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任何教學手段的應用,都應以此為準則,作為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運用的信息技術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一些課堂出現(xiàn)了將教師的講解改為多媒體的演示,一些所謂的課件也只是照抄課本,把語文課本上的文字、圖片搬到了大屏幕。課堂上,教師手按鼠標只管一路點來,照“屏”宣科,忽略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學生則隨著屏幕呈現(xiàn)內容,步步緊跟,失去了積極參與學習的機會。這樣的課堂,雖然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包裝,由“機灌”代替了“人灌”,但其實質仍是“滿堂灌”,這種整合與靠語言與粉筆的傳統(tǒng)教學沒有本質的差別,是穿新鞋走老路,是背離現(xiàn)代教學理念的,對改進教學沒有多大用處。
二、多多益善式
教學中,一些教師在運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教學時,一會兒放錄像、聽音樂,一會兒用計算機控制、顯示畫面、網絡鏈接,一會兒又使用投影,將各種手段都盡可能地使用。課堂上老師使出“十八般武藝”,忙得不亦樂乎。這樣的語文課堂看似熱熱鬧鬧,靜心思考,學生的收獲是什么呢?在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好像用得少了就不是整合。事實上,需要借助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內容,應該是教學的主要內容;應是使用其他媒體無法講清或難于講清,或者是雖然能講清但教學效率低的內容,其目的是彌補教師授課時“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不足等。我們在選用教學媒體表現(xiàn)形式時,最基本的要求是強調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效果。媒體選擇的恰當、合理是關鍵,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多媒體功能,展示媒體的特點。在設計信息媒體時,首先要吃透教材,在什么地方可整合信息技術?使用什么樣的信息媒體?該媒體對教學過程起什么作用?其次要熟悉媒體的功能。在設計信息媒體的過程中,還要把握教學時機,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決定了教學媒體運用的最佳時機。精心策劃才能恰到好處,而不能一味追求手段的多、場面的熱鬧,造成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媒體泛濫。
三、本末倒置式
當前一些語文課件講究視聽沖擊(圖片、影視片段往往是課件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不是讓學生透過文字去體味“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的情態(tài),而是用動畫設計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教學《葡萄溝》,學生在網上一會兒欣賞葡萄溝的風光,一會兒聽少數(shù)民族歌曲,一會兒查詢葡萄干生產工藝,教師還設計了孩子畫葡萄、品嘗葡萄干的環(huán)節(jié),忙活了半天,唯獨忽略了學生對課文本身的理解感悟,整節(jié)課因技術應用的不合理而支離破碎。眾所周知,信息技術應該是手段,它只不過是用來學習語文的一個工具,在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語文課必須把語文的“根”留住,不能讓手段“喧賓奪主”,代替學生的感悟、涵詠、體驗,讓課堂失去“語”性。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其媒介是語言,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去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離不開對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視替代學生的文本的閱讀,用圖片代替學生的想象,顯然是與語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的。語文學習需要對文本進行品味,對情感進行體驗,這是無法用一兩個或一組畫面來固定的,如果忽略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而試圖將有著豐富想象空間的語文直觀化、圖像化,那就把語文課上死了。
四、拿來主義式
目前,真正能利用計算機制作所有課件上課的語文老師并不多。在這種情形下,教師想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怎么辦?當然是“拿來”。一個成功的課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分析學生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其教學理念、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等諸多因素設計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著制作者的教學習慣、教學思想、教學風格以及他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認識等主觀因素,就這個角度而言,課件是個別的,不可移植的。有些教師不管課件是否能達到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實際,課件是否適合自己的教學流程,只是“拿來”,更有甚者,會根據(jù)課件的內容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這種盲目引進的結果只能是造成課堂機械、僵化、缺乏個性。我們應該認識到教學中對象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教師不同、班級不同,課件的內容、流程也應不同。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有效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翻開了新的一頁,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可以使教師教得更輕松,學生學得更愉快,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天地。探索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之路,任重而道遠。因此,對每一位教師來說,應努力學習現(xiàn)代信息技術,注重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有機嵌入”,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之間的“無縫鏈接”,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獨特優(yōu)勢,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歐陽芬.新課程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M].北京:新華出版
社,2005.
[2]祝智庭.教育技術培訓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楊九俊.小學語文課堂診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