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圖倫
人文精神強調以人為本,呼喚人性,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它不僅是實現(xiàn)學生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促進社會文明建設的有力保障。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與弘揚人文精神應以教學內容為源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發(fā)揮教師人文的引導作用,積極創(chuàng)造和諧的人文學習情境,同時輔之以有效的人文評價模式,激勵教師關注并弘揚課堂教學當中的人文精神。
一、 課堂教學語境下人文精神的內涵及特征
1.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是體現(xiàn)人性本質、強調人格與尊嚴、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精神集合。
課堂教學語境下的人文精神與教育密不可分,而這恰恰與人文精神的內涵完全契合。人文精神源于“人文”,而“人文”可拆分為“人”與“文”兩部分,其中“人”即為人文精神的目標,即指稱與人性、人生價值、人類道德、素養(yǎng)直接相關的人類品格與精神,“文”則為人文精神實現(xiàn)之手段,即通過文化感知、文化教育與培養(yǎng)的方式塑造“文”所指之理想人性與人類精神。
2.人文精神的特征
(1)互動主體:學生與教師實現(xiàn)教學相長
課堂教學活動由學生與教師雙方通過互動方式進行,課堂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得以滲透與弘揚的前提便是有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參與。在滲透著人文精神的課堂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在和諧的學習氛圍與充滿人性的情感體驗當中成為積極自主的知識汲取者;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而是學生知識體系構建的輔導者與價值取向、人格塑造以及審美情趣的引導者。在蘊含人文精神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獲取的不僅是知識與理論,還包括對個體發(fā)展至關重要的情感控制能力、道德素養(yǎng)以及健全人格,教師在人文教育與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與人生價值,因此可以說,課堂教學中蘊含的人文精神使學生與教師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相長。
(2)目標定位:呼喚人性,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
與強調工具理性的科學精神不同,人文精神屬于價值理性范疇,它將呼喚人性與實現(xiàn)人的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作為目標定位。如果將科學精神視為對人的知識理論進行完善的工具,能夠幫助人樹立追求真理與尊重規(guī)律的觀念,那么人文精神的終極關切點則聚焦于人的理性、人格、尊嚴、價值、道德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與養(yǎng)成,并將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作為研究尺度,關注的是有關善與美的價值判斷,使人發(fā)展趨于全面。
(3)重要途徑:通過人文教育弘揚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意識,以教育作為其重要且基本的實現(xiàn)與傳播途徑。作為“人文”中的兩個重要部分,“人”做追求之內容與目標,通過“文”的方式實現(xiàn)。人文教育涉及的是有關人格塑造、道德養(yǎng)成、價值培養(yǎng)、審美情趣等人文內容。通過人文教育幫助受教育對象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培養(yǎng)其人文思想的邏輯思維與行為路徑,將人文精神與個人差異化的價值觀念銜接融合,從而賦予作為抽象社會意識的人文精神以價值引導與規(guī)范的實踐意義。
二、 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人文精神是實現(xiàn)學生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
在追求素質教育的時代,課堂教學生活的意義與目的決不應再局限于對分數的追求與提高上,而應著眼于學生心智、人格的健全、自覺意識的培養(yǎng)以及人文情懷的陶冶等多個方面。以上方面的培養(yǎng)與熏陶雖不能對學生學習成績起到直接提高作用,卻能間接對學生德、智、體、美各方面發(fā)展產生潛在與深遠的影響,使學生在人生歷程中擁有更深刻的人生體驗,對人生價值產生更全面的認識與感知,從而對自我全面的發(fā)展與完善產生有益的引導與推進作用。人文精神將人生的價值、尊嚴、道德、素養(yǎng)等作為終極關懷,將呼喚人性與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其目標定位,故此,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是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
2.人文精神是促進社會文明建設的有力保障
人的精神水平層次對社會文明程度及其深層走向起到決定性影響。通過課堂人文教育,將隸屬于抽象社會意識的人文精神與個體價值觀融合,使人的精神活動與實踐活動受到規(guī)范與引導。通過人文精神教育,人的尊嚴得到尊重與維護,人性得以解放,人的價值觀念與道德情操得到提升,審美情趣得以升華,人們的精神風貌將更加健康、積極,整個社會也將朝著更加包容、多元與開放的維度發(fā)展。社會文化資源豐富多彩,社會文明建設推動力將更加強勁。
三、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實踐路徑
1.以教學內容為源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對象與依托內容,教材的編寫凝聚了無數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的心血,通過嚴格篩選編入教材的內容不僅對學生知識學習具有重要輔導作用,其中所蘊含的深層次情感內涵與人文底蘊也將對學生的終生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從上述意義來講,教材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具有重要的工具性價值,同時也極具人文教育價值。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對教材的把握不應僅僅局限于表面,應該突破表面文字的局限挖掘更深層次、更廣泛的人文資源與人文素材。對教材的縱向延伸要求教師除了指導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掌握,還應關注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背后所承載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的理解與學習。
通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將知識學習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接受人文精神的熏染,在潛移默化當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2.以教師隊伍為先導,發(fā)揮教師的人文引導作用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人文精神的傳承者,教師通過自身人格影響及榜樣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健全人格,故此,在課堂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應當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人文引導作用。
教師應以平和包容的心態(tài)積極與學生進行真誠溝通,減少相互間的心靈隔閡,創(chuàng)造和諧友善的師生關系,在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上構建課堂生活的人文環(huán)境與人文氛圍。在和諧友善的師生關系當中,教師不再是“發(fā)號施令”的一方,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與規(guī)劃,師生間充滿信任、關懷與期待。當問題發(fā)生時,教師應秉承人文精神,以身作則,通過人性化、彈性化的方式、方法對問題進行解決,通過教師言傳身教對學生作示范引導,使學生真正體悟人性的光輝與人文精神的關懷與熏染。endprint
3.以主題活動為契機,創(chuàng)造和諧的人文學習情境
主題教學活動致力于通過開拓、多樣的方式為學生搭建知識探索與實踐探究相結合的平臺。
通過開展主題活動,一方面能夠幫助教師將課堂教學內容以更為生動并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講授,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當中自然而然地對知識進行掌握并加深理解,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知識培養(yǎng)目標;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教學模式,主題活動將課堂知識與情感體驗、人文素養(yǎng)有機整合,學生的見解與感悟得到珍視,人文情懷得以彰顯,和諧的人文學習情境得以創(chuàng)建,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人文教育目標。除此之外,主題活動能夠通過開放、多樣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活化課堂氣氛,使課堂學習氛圍趨于輕松與活躍,在輕松的學習氛圍當中,學生的思考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探究能力都將更易于激活與提升。
4.以考核評價為激勵,建立有效的人文評價模式
傳統(tǒng)的教學考核評價方法習慣于將關注點聚焦于教師的教學成果,人文精神的滲透與弘揚要求課堂教學必須同時關注學生健全人格、人文素養(yǎng)等的培養(yǎng)與提高。因此,在對教師課堂教學成果進行考核時應將人文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建、學生人格發(fā)展等人文性指標納入評價范圍。對于人文教育考核成績優(yōu)異的教師給予多種方式的激勵,以起到人文教育教學的示范與引導作用。
對課堂教學的人文評價應將過程評價與結果鑒定有機結合,在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人文評價時可采取旁聽教學過程、設置特定情境等靈活方式來考察教師在教學當中對學生道德、人格、價值、情感方面的關注與引導,對人文教育結果進行鑒定時應綜合評審、學生、家長等多方意見,在保證考核結果權威性的同時提高其真實性。除此之外,鼓勵教師將教師自我評價與師生互評、抽查考核與日??己?、基本評價與特色性考核等多樣化考核評價方式結合,通過有效的人文評價模式形成推動人文教育教學的激勵機制,引導教師隊伍對課堂教學中的人文精神進行關注。
人文精神體現(xiàn)人性本質、人格尊嚴、道德、價值等精神集合與社會意識,教育是弘揚和傳承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積極探索在教學中滲透弘揚人文精神的實踐途徑,對于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社會文明進步都極具建設意義。
參考文獻
[1] 郝文武.當代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方式[J].教育研究,2006(10).
[2] 崔自鐸.人文素質與人的發(fā)展:談談人的素質系統(tǒng)[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1).
[3] 高娜.人文精神的內涵及其特征.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1).
[4] 林福智.人文精神與學校管理[J].北京教育,2003(3).
[5] 仇中海.全面發(fā)展“人文見長”的教育理論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2002(12).
[6] 羅石.人文精神構建的實踐路徑[J].廣東社會科學,2005(5).
【責任編輯:白文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