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信林
期末考試結束了,問起這次考試情況,配班語文的林老師大發(fā)感慨:書本上講的、背的、抄的都沒有考到,黃了!
翻開試卷,果然,閱讀這部分沒有了以往的按課文內容填空之類的試題。但所考查內容難度也不見得太大,基本上也是依照學生的語文水平應當能完成的題目,但為什么學生一旦出現(xiàn)教師沒講過的,他們沒見到過、沒背過的內容就不會了呢?即使難度并沒有提高。
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語文課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難道僅僅把學生當成復印機嗎?
語文最基本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首先作為一種工具,其教學的首要任務應當是教給學生理解和應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教學更應關注的是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不論從現(xiàn)在教改推薦示范的永威蔡林森的“先學后教”方法、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法”,還是杜郎口中學的“五步三查”教學模式,其核心觀念都是關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教授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現(xiàn)代課改的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同樣可以從這方面加以詮釋。在教學中,我著重從如下幾方面著手來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明確語文教育的功能
語文是人們交際的工具,因此,語文教學應切合實際,貼近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在教學中應重視字、詞、句、段在篇中的應用價值,在充分的讀中品味、揣摩、感悟、積累,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fā)表見解,在口語表達、作文或生活情境中加以應用,不斷提高學生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運用能力。在教學第五冊第26課《會搖巴的狼》這課時,我讓學生細讀,搞清楚狼是怎樣一個角色,接著讓學生再讀課文時找出文中表現(xiàn)狼兇狠狡詐的詞句:從說自己是馴良的狗到會搖尾巴到露出兇相。細細品味這些詞語是怎樣表現(xiàn)狼的性格的,交流后,把它編成課本劇。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培養(yǎng)了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
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大課外閱讀量
現(xiàn)代社會對信息量要求日益增大,小學語文課文本來的信息量就不多,再加上老師對課文分割式的教學分析,到學生自己讀時已味同嚼蠟,所以勢必加大學生有選擇性的課外閱讀量。在有意無意的課外閱讀中,教師通過指導學生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方法,有層次地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豐富語言材料,增加文化底蘊。所以,我在每周的語文課時,畫出一小段時間講解閱讀方法,指導學生閱讀,然后再根據所授閱讀方法,布置一定量的課外閱讀作業(yè)。這樣,“積水成淵”,天長日久的積累,學生各方面的素養(yǎng)必定大有提高。
三、淡化分析講解,處理好教學關系
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自身引導者的角色,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要把課堂交給學生,如果一節(jié)課上教師講得太多,勢必壓縮學生自己學習的時間,因此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處理要慎重。對于繁瑣的、零碎的、重復的、機械的內容不講,對于可講可不講的內容則以讀代講或不講。如,第八冊《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生動地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語言優(yōu)美流暢,描述生動逼真。很適合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多讀,在讀中促悟,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而不必在語法文辭等方面做過多的糾纏。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代替學生學習。
因此,著眼于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課文,無非就是一個例子?!蔽覀兛梢园颜n文當成如同數學課本中例題那樣的例子來教學。借助教材課文的文字,根據課文的特點,來傳授語文學習的方法,訓練語文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不是就課講課將教學的重心局限于對一篇篇具體課文的記憶、抄寫之類的機械活動上。這樣,對于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的提高顯然益處不大,而且容易使授課變得枯燥無味,挫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