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艷
【摘 要】時代環(huán)境的變化對大學教育有了更新的要求,大學語文是中國文化傳承的必要途徑。本文論述了大學語文教學理念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理論,闡述了樹立新時代中教學理念的方法,分析了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方法。
【關鍵詞】高校語文;教學理念;模式創(chuàng)新
大學是我國高級專業(yè)型人才輸出的基地,語文教學則是提高人才人文素質的根本途徑。教學理念是教學模式在思想高度的理論性研究,培養(yǎng)模式是人才能力獲取的方式和方法。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環(huán)境中,以時代特色為基礎改變大學語文的教學理念和培養(yǎng)模式是時代賦予大學語文教學的歷史使命。從教學理念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構建出發(fā),研究大學語文的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學理念與時代要求相適應
語文水平歷來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文化素質高下的重要標志。近幾年來,語文教學在各個國家都特別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并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語文教學會受到社會普遍關注的原因應該有兩個:一是在社會進入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同時,時代和社會對國民的知識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的要求越來越高;二是縱觀我國近十年來的情況,廣大國民包括在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語文水平與語文修養(yǎng)普遍存在著下滑的趨勢。而語文水平與語文修養(yǎng)下降的問題大多出現(xiàn)和暴露在大學階段,這是語文教學會受到社會如此普遍關注和重視的根本原因。語文教學承擔著特別重要的任務,是因為語文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就是:第一,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與熏陶;第二,讓學生具有足夠文學素養(yǎng),并逐步具備綜合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第三,讓學生具有綜合的語文技能。大學的語文教學如能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那么學生的語文水平和文學修養(yǎng)就會通過教學得到逐步的整體升。
二、樹立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教學理念
新時代的大學語文教學要脫離低級的基礎知識傳授,要從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上著眼,站在更為廣闊的視角來思考語文教學理念的問題。提高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學質量,必須從理念出發(fā),從思想上解放、改變傳統(tǒng)的觀念,尤其是要建立與新時代要求相適應的教學理念。這些適應新的時代特色的語文理念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一)將能力培養(yǎng)與知識傳授相結合
過去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較為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在技能的培養(yǎng)方面,投入的關注和研究較少,僅僅將能力培養(yǎng)放在閱讀方面和寫作方面。而在新的時代要求下,在語言知識的傳授方面要保持足夠的重視,一切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以知識做為基礎的;在這個基礎上,需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綜合能力,包括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系列能力。傳授給學生的語言知識僅僅是基礎,對于能力的作用是被動的、有限的;只有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才能使學生根據(jù)實際需要主動獲取相應的知識,綜合處理并將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因此高校大學語文的教學應將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作為核心,訓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個性化教學與學生的天賦和興趣相結合。
(二)樹立情感教學以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以往的經(jīng)驗中,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會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要求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當然這是學習中所必須的,但是我們忽略了學習態(tài)度的深入分析,忽視了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的建立途徑。外在的動力始終不能成為決定學生學習動力的核心因素,不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動性,在現(xiàn)代大學語文的教學中,積極、樂觀、上進的學習態(tài)度,只會來自學生內在的心理需求。而大學生的內在需求,是由對語言和文學的濃厚興趣引發(fā)的。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是對美的感悟和理解,是在對語文教學的積極情景體驗和正確的感情熏陶過程中產生的,是人性內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想象。所以要把握大學生的心理變化,引導學生的情感觸點,激發(fā)學生的積極能動性。這是時代賦予教育部門和大學語文教師的使命,是完成大學語文的教學任務,提高大學語文教學水平和境界的可靠途徑。
三、大學語文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
我國大學語文課程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其著眼點在于向學生高效傳輸一定的知識、技能。學生是作為接受和理解、再現(xiàn)素材并適當加以應用的教育影響的客體來對待的。這個教學模式是否體現(xiàn)了學生語言學習的心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如果我們以行為主義學習觀、認知主義學習觀和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基本觀點進行對應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典型的認知主義學習觀的產物。其典型特征就是:認為語言學習是學生通過自己對來自環(huán)境刺激的信息進行內在的認知加工而獲得能力的過程。教師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動機出發(fā),精心設計教學以期傳遞更多更精致的信息給學生。至于學生接受信息并轉換為能力的過程,即學生言語交際能力形成的過程則被忽視了。這是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在建模思想上的局限性。與此對立的合作學習等模式是通過學生自身的能動性“主動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地選擇有關的信息,運用他已_有的知識架構加以詮釋,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不是單一的“被動接受”,也不是單純的“主動建構”,而是兩者同時并存的。學生語言學習心理特點要求語文課程實施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動機;學生言語交際能力特性要求語文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言語交際氛圍,體現(xiàn)教學過程的交際化。合作學習最主要的學理依據(jù)是社會心理學的“團體動力學”原理,基本觀點是: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的成績、社會化和發(fā)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據(jù)此,合作學習把人際交往活動納入教學過程,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一種以學生之間互動為教學資源的研究方法論。而我國100 多年的語文教學研究視野,一直局限在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師生間的相互作用”這樣一種閾限內。這樣的研究視野,使當下的語文教學難以實現(xiàn)建構學習觀、閱讀對話論等先進教育教學思想,難以實現(xiàn)語文新課程理念。因此,我們有必要借鑒合作學習的研究方法,拓展我國語文教學實踐研究視野嘗試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 李艷.大學語文主題式專題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J].文學教育(上),2010(8).
[2] 張晶晶,孫小光.情理交融文理互通:《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的迫切性[J].語文學刊(高等教育版),2010(2).
成長·讀寫月刊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