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姣
摘 要: 本文從中國古詩詞翻譯的方式與原則入手,以流傳最廣的英譯本作為分析對象,主要從意象和意境的處理方面進(jìn)行分析與鑒賞。
關(guān)鍵詞: 李清照 聲聲慢 意象 意境
1.引言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詩詞這一藝術(shù)寶藏逐漸為外國人所了解和重視。但是詩歌不同于建筑、藝術(shù)、雕刻、刺繡等藝術(shù)作品,不是一眼便可使人驚嘆愛慕的;也不像飲食文化那樣一經(jīng)品嘗就能使人贊不絕口。詩是要研讀、吟誦的,尤其是古詩,即便是現(xiàn)代中國人,對于用古文寫的古詩也多有隔閡,更何況是外國人。因而,翻譯詩歌就成為必要。
然而,一些學(xué)者認(rèn)為詩不可以譯,至少漢語古典詩歌不可以譯。朱光潛先生是這種觀點(diǎn)的代表人物,他強(qiáng)調(diào)中西方詩歌在風(fēng)味傳達(dá)上存在巨大的差異:“西詩以直率勝,中詩以委婉勝;西詩以深刻勝,中詩以微妙勝;西詩以鋪張勝,中詩以簡雋勝?!盵1]詩歌具有音義俱重的特點(diǎn),義可傳而音不可傳。奈達(dá)說:“在詩歌翻譯里,內(nèi)容與形式的矛盾尤其突出?!盵2]雖然可譯說和不可譯說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但是二者太過于絕對。翻譯,包括詩歌的翻譯是可能的,可譯性是有限度的。但同時,可譯性的限度是相對的。
2.譯文的對比與分析
正如奈達(dá)所說:“所謂翻譯,是指在譯語中用最貼近而又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源語言信息,首先在語義上,其次在文體上?!盵1]翻譯是對原作品的一種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或再現(xiàn)。在此,筆者選取了林語堂、許淵沖和朱純深三位譯者的譯文,分別從意境的再現(xiàn)、數(shù)詞的“虛實”與“國俗語義”的虧損和補(bǔ)償三個方面進(jìn)行對比分析。(注:譯文一至三的譯者依次為林語堂、朱純深和許淵沖。)
2.1意境的再現(xiàn)
與翻譯散文不同,譯詩詞除了要表達(dá)內(nèi)容與形式外,還要傳達(dá)原詩的意境與風(fēng)貌。我們衡量古詩詞英譯作品的質(zhì)量好壞,不應(yīng)完全以詩體或散體,押韻或不押韻簡單地加以判斷,而應(yīng)結(jié)合具體的譯作是否掌握了原詩的意境和情趣來看。何謂“意境”?某可以界定為:“語言藝術(shù)作品通過現(xiàn)象描寫所表現(xiàn)出來的境界和情趣?!盵1]在文學(xué)翻譯中,譯者以追求原作的意境為己任,以再創(chuàng)等同的意境為目標(biāo)。
李清照《聲聲慢》上闋的第一句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若有所思,尋覓的結(jié)果,不但沒有尋回失去的東西,減輕內(nèi)心的傷痛,反而在這冷清的環(huán)境中更生一種凄涼、慘淡與悲戚之感。起句一連用了七組疊詞,奇在此,然而翻譯也難于此。以下是三種不同的譯文:
譯文一: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
譯文二:Searching,seeking,endlessly.Alone,lonely,Moody,gloomy,
譯文三: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
在譯文一與譯文二中,譯者試圖模仿原詩開頭空前絕后的疊字效果,在詩詞的翻譯中力圖做到不多譯也不少譯。正如嚴(yán)復(fù)先生所云:“信”,忠實于原文,努力最大限度地譯出原作者的思想,以其為主體。譯文三與原文形神兼似。在翻譯中,有時只要意思與意境在了,就可得“意”忘“形”。當(dāng)然,如果做到“形似”則更妙。
2.2數(shù)詞的“虛實”
在中國古代詩詞中,不是所有的數(shù)詞都是具體的數(shù)字與次數(shù),應(yīng)結(jié)合具體的詩詞辨析。因此,在詩歌的英譯中,正確理解數(shù)詞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劉禹錫《酬樂天揚(yáng)州初逢席上見贈》首聯(lián):巴山蜀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其中“二十三”則為實指,數(shù)字愈確切,愈見其棄置之久。[1]譯為:twenty-three years.柳宗元《江雪》首聯(lián):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其中“千山”與“萬徑”則為虛指,是一種夸張的說法,意在表明目力所及的范圍內(nèi),看不到飛鳥,看不見人跡。因此,Over a thousand mountains the winging birds have disappeared.Through ten thousand paths,no trace of humankind.與Over no hill there is a bird in sight.Along no path there is a footprint on pure white.[1]相比,后者更妙。
李清照詞中:“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由此不難看出詞中“三杯兩盞”并非實指,若直譯為two or three cups則欠妥,且不自然。在此,“三”與“兩”是虛指,意為多,與成語三顧茅廬中的“三”意思相同。數(shù)詞的虛指和實指是英譯中國古代詩詞的一大難點(diǎn)。
譯文一:How can a few cups of thin wine...
譯文二:Wine,two or three cups—thin wine—
譯文三: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2.3“國俗語義”的虧損合補(bǔ)償
在語碼轉(zhuǎn)換過程中,丟失了較多極具中國古代文化特色的語義,未能再現(xiàn)原詩意境的語義,即國俗語義的虧損。這里所說的國俗語義是借用王德春教授的想法,它是“語義名族性的一種表現(xiàn),使用該語言的國家歷史文化和民情風(fēng)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1]。國俗語義的虧損是由文化差異造成的,在譯文中尤其在譯詩中不可能不發(fā)生,它實際上是由地域的差異性和名族差異性造成的。因此,虧損不可避免,但必須設(shè)法把它減到最低限度。
雁、黃花和梧桐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最難譯的幾個充滿文化含義的意象。如何處理中國詩歌意象,往往關(guān)系到譯文的成敗。亞瑟·韋利認(rèn)為:“意象是詩歌的靈魂。”主張翻譯時“既不增添自己的意象,也不刪減原作的意象。”[3]在李清照的《聲聲慢》中有過雁、黃花和梧桐雨。不論是雁、黃花和梧桐,都賦予了更多的語義。必要時為了讓外國人看得懂,可以用音譯加注的方法。endprint
①雁
譯文一: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
譯文二:South—bound wild geese at morn
譯文三: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鴻雁傳書為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雁子一般譯為wild geese,為什么不用鳥、鷹,這是中國情結(jié)。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如果在目標(biāo)語中沒有對等的事物,為了讓外國人看得懂,就可以用音譯加注的方法。
②黃花
譯文一:Let fallen flowers lie where they fall.
譯文二:Massing chrysanthemums,everywhere;
譯文三: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黃花即菊花,秋菊借指秋天,“人比黃花瘦”的容顏,“滿地黃花堆積”孤苦飄零的晚境。[4]意如,“明媚鮮艷能幾時”與“花開易見落難尋”,容顏已逝,既指花又指人。譯文一譯出了一種無奈;譯文二和三重在描述,欠情感抒發(fā)。
③梧桐
譯文一: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
譯文二:In the garden wutong tree stands blurred.
譯文三: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梧桐即雨的意象,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在心頭,一種刻骨銘心的思念。 “秋雨梧桐葉落時”,“梧桐樹,三更雨”?!皌he kola nut”,不知外國人看了會不會聯(lián)想到愁思?
3.結(jié)語
詩最難表現(xiàn)的是原詩的意境和神韻。在詩歌的不同英譯文本中,通過對比研究和解讀,互相學(xué)習(xí),取長補(bǔ)短。中國古詩詞,用外文最大限度地傳達(dá)原詩人及詞人的情感與意境才是我們最想要的。詩歌翻譯是每個譯者努力的延續(xù)與遞進(jìn),是繼承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
參考文獻(xiàn):
[1]毛華奮.漢語古詩英譯必讀與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7:2.
[2]楊平主編.名作精譯.山東:青島出版社,2003:145.
[3]龔光明.翻譯思維學(xu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4:395.
[4]諸葛憶兵.宋詞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8:2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