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社會組織獨立性與自主性的關系探究:基于浙江的經驗

2014-07-19 12:34:27王詩宗
治理研究 2014年1期
關鍵詞:獨立性自主性養(yǎng)老

費 迪 王詩宗

中國社會組織獨立性與自主性的關系探究:基于浙江的經驗

費 迪 王詩宗

眾多中國社會組織(NGO)缺乏獨立性,但擁有一定自主性;這一現(xiàn)象啟示我們,必須將獨立性與自主性作為兩個分離的概念加以使用。按照既有的理論結論或推論,中國NGO以放棄獨立性的方式贏得自主性,因而兩者之間呈現(xiàn)負相關關系。然而,考慮到組織場域條件及組織自身的性質,組織獲得自主性的具體能動行為方式應該是差異化的,這樣獨立性與自主性之間的關系也應該是動態(tài)和復雜的。對浙江省的公益型及互益型組織的多案例比較研究表明,組織自身的類型、性質和外部場域對其自主性和獨立性組合(hybrid)方式有深刻的影響,而透過這些不同組合及其變遷,可發(fā)現(xiàn)兩者的關系細節(jié)。進一步地,這些關系及成因的發(fā)現(xiàn),可以為今后中國社會組織性質的精確描述和機制性解釋探究打下必要的基礎。

獨立性;自主性;組織類型;場域條件

一、引 言

無論就社會組織的公民社會價值而言,或就其在政府轉型及公共服務中的功能而言,中國NGO的核心特征及其與政府的關系均有理由成為重要的研究議題。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公民社會理論的驅策下,學界圍繞公民社會的基本標準,對中國NGO的特征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但結論是符合公民社會獨立性標準的NGO是少之又少的*Fisher,J.,Nongovernment:NGOs an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World.West Hartford,CT: Kumarian..1998.,這也導致了“半公民社會”、“國家引導的公民社會”等一系列概念的出現(xiàn)。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提供、環(huán)境保護、經濟發(fā)展等方面的功能變得日益強大,這又直接印證了它們作為“國家體系之外的另一種推動力”*Ma,Q.,Defining Chines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in Volunt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2002,13(2).真實地存在著。

為了解釋眾多中國NGO不獨立卻可能自主的現(xiàn)象,學術界提出了諸如鑲嵌式自主、依附式自主等社會組織特征的描述性概念。晚近的成果更指出了中國社會組織的非獨立性(依附性)與自主性之間存在著邏輯聯(lián)系,即在當前中國國家社會關系框架下,中國的社會組織會能動地放棄獨立性,來贏得組織自身的自主性;這樣,自主性與獨立性之間必然存在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然而,這種解釋顯然源自某種理論推演,而未注意到,組織的自主性是組織能動性的產物,而能動性的具體方式與組織場域條件及組織自身的性質是密切相關的。無論是經驗觀察,還是理論直覺都顯示,在獨立性與自主性之間,可能存在著動態(tài)和復雜的關系。為了揭示這種關系,我們需要探究兩個核心問題,其一,(不同)組織究竟以何種方式來獲得作為真正第三部門必備特質的自主性的?換言之,獲得方式僅僅是放棄獨立性嗎?其二,組織獲取自主性的具體方式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對上述問題進行研究,不只是緣自于作者的好奇心,更是由于,在中國社會組織特征研究方面,許多既有的研究或者看重宏觀理論推演,而對事實與價值的分殊卻無能為力;或者通過部分事實提出描述性概念,卻加劇了理論的碎片化。而本文將目標設定為中國NGO特征的相對全面的事實性描述,暗含著一種“終極”的目的追求,即尋求中國社會組織特征形成的機制性解釋;而只有真實地說明了事實本身(what),追究為什么(why)才是可能的和有意義的。

基于本文的研究目標,我們首先將對中國NGO獨立性與自主性的相關研究進行批判性回顧;其次,詳細闡述本文提煉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可操作化定義,并由此形成觀測社會組織特征的獨立-自主組合二維視角;再次,對來自浙江省的兩個類別的案例進行分析,觀察不同類型的組織在不同場域條件下的獨立性、自主性狀況及其變遷,提煉獨立性與自主性兩者之間的聯(lián)動變化規(guī)律;最后,文章將對本項研究的理論貢獻和不足之處進行討論。

二、中國社會組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

中國NGO的基本特征研究方面,獨立性概念率先受到重視。由于上世紀90年代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眼光投向了社會組織領域,公民社會研究的興起則一度與社會組織研究幾乎完全重合。近代公民社會理論雖可上溯至洛克、黑格爾等人,但托克維爾傳統(tǒng)對當代公民社會研究的影響可能是最為顯著的,社會組織的獨立性概念常常被用以檢驗西方標準下的公民社會是否在中國業(yè)已出現(xiàn)。

由于對托克維爾式公民社會的價值認同及對泰勒式公民社會標準*泰勒:《市民社會的模式》,載鄧正來、亞歷山大編《國家與市民社會》,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的堅持,無論是多元主義*White G.,Howell J.& Shang X.,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鄧正來,景躍進:《構建中國的市民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2年第1期; 俞可平:《社會主義市民社會: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等。,法團主義*Chan,Revolution or Corporatism? Workers and Trade Unions in Post-Mao China,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1993,p.29;Unger,J.& Chan.,China,Corporatism,and the East-Asian Model,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1995,p.33;顧昕、王旭:《從國家主義到法團主義:中國市場轉型過程中國家與專業(yè)團體關系的演變》,《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2期等。,抑或是中國學者所提出的本土框架*郁建興、江華、周俊:《在參與中成長的中國公民社會:基于浙江溫州商會的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高丙中:《社會合作與中國公民社會的有機團結》,《中國公民社會》,2006年第3期。在其研究中都有理論愿景替代現(xiàn)實經驗之嫌,它們都執(zhí)著于為現(xiàn)實或未來的中國國家—社會關系設計某種理想模型。

事實上,中國NGO的獨立性缺失隨著實證研究的深入已被學界廣泛接受。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放棄對于中國NGO的愿景描述,轉而研究在中國轉型時期中社會組織的現(xiàn)實特征。于是,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從社會組織能動的角度去研究國家社會二者之間的關系,并逐漸發(fā)現(xiàn)了在社會組織獨立性之外的新變量:社會組織的自主性。

以上所述的學術轉向并非突如其來。早在中國公民社會研究興起不久,丁學良的制度二重性觀點*Ding,X.,Institutional Amphibiousness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Communism: The Case of China,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94,24(3).已經表明了中國政策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的“名實分離”傾向,即制度內容與制度運行并不是同一個層面。

馬秋莎指出現(xiàn)階段多數(shù)中國的NGO是介于獨立與不獨立之間的一種半官組織(quasi-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而社會組織的獨立性程度是可以雙向流動轉變的。因為歷史背景、政治制度的轉變以及中國經濟的總體情況,使得許多社會組織不能做到經濟獨立而又必須保持與政府的緊密聯(lián)系。在馬秋莎的研究中,雖然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并非是同一的概念,但是自主性還只是作為獨立性的影響因素在研究中出現(xiàn)。

上述研究都提示中國社會組織的研究當中獨立性與自主性概念的分離趨勢初現(xiàn)端倪。但是這一時期大多數(shù)研究中國NGO的學者并沒有看到獨立性與自主性間的本質不同,他們一般是交替地使用著這兩個概念。這使得人們非但無法更好地理解中國NGO究竟有多少獨立與自主,甚至導致了同一學者在不同文獻中得出自相矛盾的結論??梢哉f,“鑲嵌式自主”*王信賢:《爭辯中的中國社會組織研究:“國家-社會”關系的視角》,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嵌入的行動主義”*皮特·何、安德蒙:《嵌入式行動主義在中國社會運動的機遇與約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等概念從某種意義上就是捆綁了自主性與獨立性后不得不做出妥協(xié)的產物。

晚近研究者逐步意識到社會組織獨立性與自主性并非同一概念,并關注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Lu提出了“依附式自主”的概念,她認為中國的NGO通過在政策上制度上積極地依附于政府,而實際上享有更大更多的自主性(defactoautonomy)*Lu,Yiyi.,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The Rise of Dependent Autonomy,New York: Routledge,2009.。Lu的研究很好地說明了獨立性與自主性分立的必要性。但根據此概念性分析框架必然可以得出的推論是:具有較強獨立性的社會組織,其自主性相對較弱;而近乎完全依附于政府的社會組織,卻擁有相對較強的自主性。這樣的推論在經驗和理論兩方面都無法讓人滿意。

既往的研究呈現(xiàn)出了某種軌跡:由獨立性自主性混同到概念剝離,由單一特征研究到諸特征間的關系探討。應無疑義的是,中國NGO確實擁有雙重特征,學術界對獨立性與自主性的概念剝離被視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進展。然而,我們既無法滿足于兩個概念的捆綁,也同樣無法滿足于對兩者關系過于簡單甚至武斷的描述。獨立性與自主性之間的此消彼長關系與其說是一種事實,毋寧說是某種假設。而兩者的關系如得不到真實的說明,任何因果律研究或機制性解釋均是空中樓閣。

三、概念的可操作化及“獨立—自主”組合視角

中國NGO的獨立性與自主性雖然分離,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在當前中國具有完全獨立性和自主性的NGO尚不多見,更多的情況下表現(xiàn)為“獨立-自主的組合”(I-A hybrid)。兩者的組合也意味著經驗研究的核心內容:中國NGO的自主性與獨立性之間存在著怎樣相互影響;中國NGO的組合特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組合特征具有怎樣的變化趨勢。當然,經驗考察的基礎則是概念的清晰界定和概念的可操作化。

在晚近研究當中,Lu認為獨立性強調的是資源的功能,包含經濟資源、合法性、社會資本以及關系網,而自主性則強調組織設立組織目標以及采取相應行動實現(xiàn)目標的能力*同上。。

我們認為社會組織的獨立性體現(xiàn)了政府對于社會組織的權利邊界問題,即政府是否超越傳統(tǒng)學術規(guī)范對于國家—社會關系中政府權力的邊界,試圖或者在現(xiàn)實中業(yè)已建立起了一種類似于國家自身科層制的內部“指令體系”。我們進一步認為這種權利觀點其背后的實質是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的依賴程度,資源依賴理論向我們闡述了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普費弗(Pfeffer):《資源依賴理論的開發(fā):理論如何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斯密斯(Smith),希特(Hitt):《管理學中的偉大思想:經典理論的開發(fā)歷程》,徐飛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與此同時,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側重于在特定的場域條件下組織的決策能力和決策過程,我們關注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組織的決策是否會受到外部條件的影響。

雖然在西方語境中,社會組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二者之間的高度正相關特點往往使我們在研究中產生誤解,以為在西方背景下獨立性與自主性是混同的概念。事實上從薩拉蒙關于NGO的五個特征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的區(qū)別,民間性(private)對應獨立性,自我管理(self-governing)對應自主性*薩拉蒙:《全球公民社會》,賈西津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基于上述論斷,我們認為“組織獨立性,是指組織在存在、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上主要依靠自身資源,尤其是在所謂的合法性層面,因此,在這里獨立性是一個較為抽象的、外向的、與宏觀層面聯(lián)系的概念;組織自主性,意味著組織可以按照自己的目標來行事(其前提是假定組織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其目標設定及自身運作過程中的決策方式都是自己確定的,所以這是一個具體的、內向的、與微觀層面聯(lián)系的概念”*王詩宗、宋程成:《獨立抑或自主:中國社會組織特征重思》,《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在厘清了獨立性與自主性概念區(qū)別的前提下,我們進一步參考了現(xiàn)有社會組織獨立性與自主性的研究后,得出獨立性主要包含三項可操作化指標:組織核心成員的官方背景、外部經濟資源依賴、外部行政干預度,指標高意味著依附性強(獨立性弱)。自主性主要包含三項可操作化指標:組織的目標認同度,組織的人事安排權,組織主營業(yè)務的決策權,指標高意味著自主性較強。

圖1 中國社會組織“獨立—自主”組合視角

圖1所示內容,雖然只是概念的可操作化,但是實際上也構成了本文接下來案例分析的基本框架。我們將試圖通過對分析對象可操作指標的觀察,給出對基本事實較可靠的說明。

四、浙江省兩組案例的比較分析

(一)案例取樣

我們認為實際上社會組織中獨立性與自主性二者各自程度和互動關系的格局都是由既定制度結構下的組織內外部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所以本文接下來將通過多案例研究方法,來論證社會組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內在關系的存在,并試圖提出相關推論。

為了案例研究的系統(tǒng)性,我們根據薩拉蒙提出公益性、互益性劃分標準原則,將組織分為公益性社會組織與互益性(會員制)社會組織兩大類。公益性組織向全社會提供各類準公共產品和準私人物品,而互益性組織所提供的服務與指導則面向會員,強調內部會員的共同利益和目標。結合上述市場—行政的二元分析邏輯,我們在這類半官方半民辦社會組織中分別選取一組公益性社會組織和一組互益性社會組織,進行兩兩比較研究,試圖在控制社會組織市場化程度的前提下,考察并揭示該類社會組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的互動關系和流動情況。

出于學術規(guī)范的原因,我們對論文中的被研究社會組織進行隱名處理,分別命名為A,B,C,D。A和B是一組公益性社會組織,C和D是一組互益性社會組織。

我們對上述組織的核心成員進行了半結構式訪談,試圖把握獨立性與自主性組合在這些組織中的變化情況,以及組織性質、外部場域因素的影響。

(二)案例分析

依據上文所提出的社會組織自主性與獨立性的可操作化定義,本文用6項量化指標來具體地測量社會組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水平。獨立性包括組織核心成員的官方背景,外部經濟資源依賴,組織存在受行政干預度;自主性包括組織的目標認同,組織的人事安排權,組織主營業(yè)務的決策權。下文的案例討論部分就上述6項操作化指標,對被研究案例進行討論。

1.公益型社會組織案例討論

成立背景

A組織位于寧波市H區(qū)內,作為寧波市的中心城區(qū)H區(qū)近年來在取得經濟成就的同時,也面臨巨大的公共養(yǎng)老需求和困難。H區(qū)全區(qū)面積2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3萬。 2010年H區(qū)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總值400.09億元。但是與此同時,老齡化程度也日趨嚴峻。截至2010年底,H區(qū)共有60歲以上老年人5.6萬人,占全區(qū)總人口數(shù)的18.94%,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8788人,占老人總數(shù)的15.7%。傳統(tǒng)的機構養(yǎng)老和家庭養(yǎng)老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該地區(qū)的養(yǎng)老需求。因此,A組織在區(qū)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緩解養(yǎng)老缺口為目的而成立。

B組織的前身是杭州市S區(qū)B小區(qū)自救會,是由2003年非典時期被隔離的B公寓的居民代表自發(fā)組織形成的。處于隔離期間的公寓內居民在后來成為互助會董事長M的倡議下,通過網絡平臺,開展了互助活動。非典過后,互助會被延續(xù)下來,成為一個業(yè)余興趣團體,它的活動主要通過網絡平臺來組織,主要內容包括社區(qū)聯(lián)誼性節(jié)目、外出旅游、小區(qū)作文比賽等。2004年,B組織的組織目標有所轉變,進入日趨緊缺的城市養(yǎng)老服務領域,正式注冊登記成為民辦非企業(yè)單位,與S區(qū)W街道合作,開辦老年公寓。

核心成員官方背景

A組織的核心成員具有較強的官方背景。首先,協(xié)會的會長C在退休以前曾任H區(qū)宣傳部長和區(qū)委常委,與H區(qū)政府保持著良好的私人關系。其次,在協(xié)會成立之初,主要的工作人員由政府部門人員兼任。例如,H區(qū)民政局長任副會長,民政局副局長任協(xié)會的辦公室主任,H區(qū)四套領導班子都是其顧問。雖然2009年協(xié)會修改了組織章程,擴大了組織機構,設立了專門顧問制度(其成員包括高校、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和政府的老干部),但是核心成員的架構并沒有改變。

B組織的主要成員并沒有官方背景?;ブ鷷钤绲臅T來自于非典時期的公寓居民,后來又吸納了這些居民的親戚朋友、杭州市內的義工組織人員(杭州市團市委下屬義工組織)、論壇中的熱心人士。其核心人物董事長M在從事互助會工作之前是一名高校教師,也并無官方背景。

外部經濟資源依賴

A組織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區(qū)政府的全額撥付。在成立之初,協(xié)會的辦公場地設在政府的辦公大樓,資金也由政府撥付。自2005年起,政府每年撥款150萬用于購買居家養(yǎng)老服務,這筆資金中的120萬作為社工的工資發(fā)放,30萬元作為A組織的運作經費

B組織的經濟來源不依靠政府支持。2004年初,B組織成立初期,B組織只是根據開展不同的社區(qū)業(yè)余活動向參加者收取一定的費用。同年中旬,B組織登記成為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由幾位董事共同完成對互助會的出資。在B組織的運營期間內,養(yǎng)老服務業(yè)逐漸成為了互助會的主要收入來源。一方面,B組織自主創(chuàng)辦養(yǎng)老機構。2004年7月,互助會開辦了ZS老年公寓;2005年,又創(chuàng)辦了另外一家養(yǎng)老機構,兩家養(yǎng)老機構均取得不錯的收益。另一方面,B組織與政府合作,向其出售居家養(yǎng)老服務。2004年年底,上城區(qū)決定開展居家養(yǎng)老工作,主要采取政府購買、非營利組織提供服務的方式來運行。

行政干預度

A組織在H區(qū)養(yǎng)老服務事業(yè)中的定位為“養(yǎng)老服務提供者”。H區(qū)政府在對轄區(qū)養(yǎng)老服務進行改革時,制定的方針是“政府扶持、非營利組織運作、社區(qū)參與”。所以區(qū)政府給予了A組織一定的自主權限,又把部分重要決策權保留下來。例如,關于服務對象范圍和年齡的確定都是由區(qū)政府決定。

除去按法定手續(xù)注冊登記、按時接受檢查并履行法定義務外,B組織的存在和活動并未受到行政干預。

目標認同

雖然A組織的組織目標帶有很強的官方色彩,但是基本體現(xiàn)了組織自身的要求。首先,協(xié)會是在會長C和區(qū)政府共同的努力下促成的。2003年10月,C向區(qū)政府提出了建立居家養(yǎng)老項目的申請,隨后得到了批準。由于服務項目試點的成功,2005年起,區(qū)政府決定再全區(qū)范圍內推廣居家養(yǎng)老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星光敬老協(xié)會和海曙區(qū)政府就協(xié)會的目標和定位達成了共識,逐步形成了“政府扶持、非營利組織運作、社會參與”的服務方式。

B組織的目標由董事會討論決定,沒有受到外界的干預。從非典時期的互救會、到社區(qū)業(yè)余興趣組織,再到主營養(yǎng)老服務業(yè)務的互助會,它的組織目的都是根據現(xiàn)實問題和組織發(fā)展需要所指定的,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只是起了一定的鼓勵作用。

人事安排權

A組織的重要人事安排活動在程序上仍然要經過有關審批部門的批準,但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審批的結果通常以同意為多。換言之,A組織的人事安排具有比較強的自主性。

在人事招聘和安排上,B組織有高度的自主性。例如,在提供居家養(yǎng)老服務時雇用什么樣的服務人員完全是由B組織決定,甚至B組織的意見會影響到政府的政策和定價。董事長M說,起初區(qū)政府購買服務的標準較低,B組織只能聘用一些業(yè)務技能較低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服務。然而B組織認為養(yǎng)老服務的對象是老年人,他們對于服務的要求很高。所以B組織向區(qū)政府建議加大投入,到2011年,工人提供服務的工資提高到(每個老人)18元/小時,人均平均工資水平2600元/月。

主營業(yè)務決策權

在A組織存續(xù)期間內,自主地圍繞提供居家養(yǎng)老服務核心目標展開的各項活動。協(xié)會在2004年成立了居家養(yǎng)老服務社、養(yǎng)老義工指導中心;2005年籌建了居家養(yǎng)老照護院;2007年成立了養(yǎng)老義工招募中心;2008年設立了寧波銀齡單身俱樂部;2009年建立起社區(qū)養(yǎng)老議事會。

B組織具有較高的業(yè)務決策權。首先,B組織先后自主創(chuàng)辦了十幾家養(yǎng)老服務機構。這些養(yǎng)老機構很好地維持了互助會的日常運作,但是據該會董事長M回憶,由于創(chuàng)立初期經濟不濟,B組織曾經想過放棄養(yǎng)老業(yè)務而改為經營酒店業(yè)務。這一定程度的說明了B組織業(yè)務決策權的自由。另外一個更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是B組織在發(fā)展養(yǎng)老業(yè)務初期和S區(qū)政府關系良好,但是由于B組織為了自身發(fā)展需要,打算去別的轄區(qū)開展業(yè)務時,區(qū)政府的態(tài)度突然發(fā)生了轉變,從支持變成了反對。雖然有一定的阻力,互助會沒有改變去別區(qū)拓展業(yè)務的決定,截止2012年3月,B組織已在杭州市其它區(qū)內開設了2家養(yǎng)老機構。

案例小結

A組織和B組織所處的區(qū)域具有較高的同質性,處于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中心城區(qū),人口密度大,居民收入較高,養(yǎng)老需求旺盛,便于我們控制外部變量。此外,他們都是民間社會組織,但是成立時性質不同,一個是由官方倡導成立且?guī)в泄俜缴剩灰粋€完全是民間自發(fā)成立的而不帶一點官方色彩。與政府依附程度的差異必然造成了二者獨立性上的差異。而不同的獨立性程度又為社會組織帶來了自主性的差異。表1總結了上述案例材料,從六個指標直觀地比較了A、B組織獨立性與自主性的組合形態(tài)和變化情況。

表1 A、B組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水平變化比較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A組織在存續(xù)期間內擴大和豐富了組織提供的養(yǎng)老服務對象和種類,自主性得到提升,但是隨著A組織自主性的進一步提升,H區(qū)內政府與養(yǎng)老社會組織的分工和責任的基本格局并未改變,相反地A組織對于政府的依賴程度進一步提高,同時,政府也加強了對A組織的政策引導。與A組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組合發(fā)展軌跡不同,B組織在建立之初就具有很強的獨立性,隨著經營狀況的改善,其獨立性進一步上升,與此同時,自主性也在組織運營期間內不斷上升。比較A、B兩組織,我們發(fā)現(xiàn)在特定社會組織場域內,政府對于社會組織的行政干預力量強度對于社會組織的獨立性起到了重要影響,而社會組織自身面對不同的外部行政干預程度,選擇了各自不同但是又相對適合自己的路徑去發(fā)展更大的自主空間,從而在特定的社會組織場域內形成了特定的“獨立—自主”組合。

2.互益型社會組織案例討論

成立背景

C組織成立于2006年10月,是浙江省的一個以保健食品相關企業(yè)與科研機構為主要會員的省級行業(yè)協(xié)會。自C組織成立以來,以“服務政府和企業(yè)、加強行業(yè)自律、促進行業(yè)內協(xié)作”為宗旨,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和行業(yè)整合能力,逐步成長為長三角地區(qū)乃至全國范圍內同行中的領先者,且為浙江省保健食品產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較大貢獻。

D組織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服裝業(yè)及相關產業(yè)企業(yè)為主要會員的×州民間商會。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的×州服裝產業(yè),至90年代初期時,已成為當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yè)之一。然而當時服裝市場中普遍存在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大大降低了服裝企業(yè)的生產積極性,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證,擾亂了行業(yè)整體秩序。地方政府無力解決源發(fā)于市場內的困境,于是D組織在×州市工商聯(lián)的指導下,由民營企業(yè)家自發(fā)組織建立。

核心成員背景

C組織成立時官方色彩較弱。在最初的人員中,除了會長L是原浙江省政府監(jiān)管部門的官員外,秘書長Z及其他兩位專職人員都沒有政府部門工作經歷。雖然2009年組織對其組織結構進行了調整,但核心成員得以保留。

D組織發(fā)展至今其核心成員均來自于服裝行業(yè)民營企業(yè)家。第一任會長由JSJ服裝廠廠長L擔任,第二任會長由ZJ集團董事長C擔任。兩任會長的共同特點是都具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在行業(yè)內具有很高的聲望和人際關系,同時與地方政府也有較好的非正式關系,但是二人的身份均是民營企業(yè)家,并無官方背景。

外部經濟資源依賴

C組織最初成立的基礎條件并不是很好。據副會長兼秘書長Z介紹,由于C組織所涉及的保健品行業(yè)是一個新興的、但規(guī)模與影響都相對較小的行業(yè),因此政府對協(xié)會并不十分在意,除了在成立時要求按照法律法規(guī)登記注冊外,并沒有給予資金、場地上的協(xié)助 。C組織最初的運作完全靠會費維持,工作場地則靠租賃。而隨著C組織服務質量和規(guī)模的提升,組織財政狀況也越來越好。從原來單純依靠會費,變?yōu)榉帐杖肱c會費收入并重,且前者的比重在不斷增加。

D組織最初的經濟來源于創(chuàng)始人的捐助。會長L及最初的十余家民營企業(yè)會員共同籌集到會費10余萬。隨著D組織吸納會員數(shù)的增加及業(yè)務能力的拓展,組織的經費來源渠道也更加廣泛,主要包括:會費、贊助及服務活動所取得的合法收入,2000年以來,D組織每年的收入均超過100萬??梢钥吹讲还芙M織初期經費拙荊見肘時,還是后來組織壯大后資金相對寬裕的時期,D組織都沒有依賴政府的經濟支持。

行政干預度

C,D兩個組織的存在與活動沒有受到除法定程序和義務以外的行政干預。

目標認同

C組織的成立是會員企業(yè)內生的需求,認同感很強。浙江省的保健品行業(yè)由于行業(yè)發(fā)展良莠不齊,加上相關多頭管理的監(jiān)管體系,導致保健品市場異常混亂。一方面,部分企業(yè)通過虛假廣告來獲得市場的方式,導致經常出現(xiàn)各類負面報道,各類保健品企業(yè)面臨市場萎縮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我國保健品監(jiān)管體系較為復雜,尤其是企業(yè)在申請產品批準文號時往往需要經過多個流程,程序復雜,導致企業(yè)往往因為某一步出錯而難以推出新產品。 因此,當Z和部分企業(yè)聯(lián)系時,很快就獲得了它們的認同。隨著組織業(yè)務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食品行業(yè)企業(yè)被吸納進來,可以說,C組織的工作得到了行業(yè)內絕大數(shù)企業(yè)的支持和認可。

D組織成立之初,會員企業(yè)10余家,其目標都是希望通過商會協(xié)調行業(yè)內部矛盾,規(guī)范市場,形成有序競爭的經營環(huán)境。其后數(shù)年中,D組織吸納了服裝行業(yè)內90%的大中企業(yè)加入,可見其在行業(yè)內的認同度進一步提升。另外,D組織的會長換屆制度采用公開的差額選舉辦法,不僅在組織內部營造了民主氛圍,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人事安排權

C組織的人事安排不受政府影響。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專職人員從原來的3個變?yōu)?0多個。團隊也開始變得更加專業(yè)化,協(xié)會的工作人員中有包括藥學、營養(yǎng)、醫(yī)學、新聞、公共管理等多個學科的人才(其中數(shù)人擁有碩士學位)。

D組織的人事安排未受政府干預。領導層從1994年的會長1人、副會長2人、理事會7人,發(fā)展到2003年的會長1人、副會長22人、常務理事45人、理事121人,專職人員從成立之初的1人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18人。

主營業(yè)務決策權

C組織在2009年修訂了組織章程,明確了自己的服務產業(yè)范圍,將保健食品、化妝品、消毒產品等企業(yè)作為自己主要的服務對象。

D組織發(fā)展至今已經形成了十分完善的議事制度。根據章程規(guī)定會員大會是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對于組織的業(yè)務決策具有決定權,而理事會是組織的最高執(zhí)行機構,對會員大會負責,并執(zhí)行會員大會的決策。

案例小結

表2通過六個方面的指標總結了C組織與D組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水平及變遷。

表2 C、D組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水平變化比較

通過與公益型組的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C組織和D組織在建立之初都已經具有了較高水平的獨立性與自主性組合;且互益型組的社會組織獨立性及自主性整體水平高于公益性組的社會組織。在互益型組內部,D組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水平高于C組織。C組織的I-A hybrid的變化軌跡與B組織類似,都呈現(xiàn)出獨立性與自主性的正相關性,同時又保持隨著時間變化而不斷上升的趨勢。然而,D組織的I-A hybrid軌跡與A,B,C組織都不同,隨著獨立性的略有提升,自主性依然保持基本不變。我們認為這與D組織建立初期已經具有高水平的獨立性與自主性組合水平有關。

通過兩組案例的進一步檢驗,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A組織的“獨立—自主”組合發(fā)展軌跡符合“依附式自主”的理論預設,但是B組織和C組織分別在公益性和互益性兩種組織類型角度和外部場域下反映了獨立性與自主性呈現(xiàn)正相關性。

四、基本結論與理論推演

首先,我們發(fā)現(xiàn)公益性社會組織與互益性社會組織的起始獨立性與自主性組合水平及發(fā)展規(guī)律差異巨大,互益性組織比公益性組織對I-A hybrid產生更積極的影響。同時,官方背景較弱的社會組織比官方背景較強的社會組織對I-A hybrid產生更積極的影響。所以我們得出結論1:社會組織自身類型對獨立性與自主性水平及變遷有影響。

其次,更進一步分析,公益型組織和互益性組織往往處于不同的外部場域條件下。我們發(fā)現(xiàn)互益性社會組織為了發(fā)揮其市場調節(jié)的作用,努力保持了與政府和監(jiān)管部門的距離,而公益性社會組織為了滿足其起步階段資金和政策的必要和擴大公共服務質量和規(guī)模的需求,則與政府建立起了更加緊密的工作合作關系??梢哉J為當前公益性社會組織處在一個相對嚴格的制度環(huán)境下。所以我們得出結論2:外部場域條件對社會組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水平及變遷有影響。

最后,通過上述案例分析,我們認為在社會組織成立時獨立性水平相對較高的情況下,組織之后的發(fā)展過程中,獨立性與自主性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這與依附式自主框架的推論明顯不符。由此,我們提出我們對于獨立性與自主性關系的理論推論:隨著外部場域條件的變化,社會組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關系呈現(xiàn)出U型曲線變化趨勢。

圖2 “獨立—自主”組合(I-A hybrid)模型

圖2中所呈現(xiàn)的I-A hybrid曲線體現(xiàn)了社會組織根據自身組織類型與外部場域所形成的特征組合,曲線上任意一點都反映了組織在特定外部場域內結合自身組織類型的獨立性與自主性水平。U型曲線同時也反映了獨立性(I)與自主性(A)之間的關系。我們認為當社會組織的獨立性處于某一點(I0)時,在這一點的兩邊I-A關系呈現(xiàn)相反的情況。在I0左邊,獨立性相對較低的情況下,自主性隨著獨立性的降低反而升高;而在I0右邊,獨立性相對較高的情況下,自主性隨著獨立性的升高而升高。前者的情況符合“依附式自主”的框架,遵循這一規(guī)律的社會組織一般在組建時就受到了較強的行政干預和政府的財政支持,后者的情況,更符合西方學術框架,即獲得了形式上的對于政府的相對獨立,往往也就意味著在行動上的自主性。當獨立性到達I1左側和I2右側之后,自主性的水平逐漸趨向極限值A1、A2,但是A2的值大于A1。那是因為,在目前中國社會組織所處的外部場域內,社會組織要想獲得完全的自主性非常困難,所以不管遵循哪種理論框架,最終達到的自主性程度都有限度,但是我們認為基于具有較高獨立性的社會組織會獲得較高的自主性,因為社會組織以一種依附于政府的策略謀取生存最終無法使它們獲得的與前者相同水平的自主性。

五、結 語

“獨立—自主”的組合視角進一步地探索了中國社會組織獨立性與自主性兩大特征的內在關系。依據浙江省兩組不同類型社會組織的比較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社會組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之間的關系并非簡單的呈現(xiàn)出正相關或者負相關關系,而是與社會組織自身性質與外部場域條件有關。據此,我們得出關于中國社會組織自主性發(fā)展路徑的推論:社會組織會根據自身組織類型和所處外部組織場域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適當策略來發(fā)展自主性,而在不同獨立性水平下,這種路徑會呈現(xiàn)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向。

本研究為中國及發(fā)展中國家的社會組織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鑒。此外,我們的研究結論與西方公民社會前沿理論高度契合。Uphoff認為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不是傳統(tǒng)理論上的對抗關系,而是在微觀上表現(xiàn)為不同的組織不同程度地嵌入(embedded)于公共部門機構中,又從國家和社會里獲得不同程度的自主性(autonomy)*Uphoff,N.,& Krishna,N.,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ector Institutions: More Than a Zero-sum Relationship,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4,24(4).——這與Migdal所提出的“國家在社會中”有許多相似之處*Migdal,J.,Kohli,A.& Shue,V.,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s: 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Uphoff的公民社會評價標準,使得非西方語境下的公民社會研究變得可能,本文或可被視為這種努力的階段性產物。

盡管如此,本文依然存在諸多不足。首先,我們需要看到案例研究本身的常見局限;在后續(xù)的研究中,我們希望收集到更多不同類型和區(qū)域的社會組織的資料,形成面板數(shù)據,通過計量統(tǒng)計方法來驗證我們的研究假設。其次,本研究的訪談對象只涉及了被研究社會組織的主要負責人(主要是會長,秘書長),如果能夠引入更多信息相關人,訪談資料或可以更準確全面。

“獨立—自主”組合視角對于觀察和解釋轉型時期中國NGO特征是可行的有效的,但是它尚不足以幫助我們在獨立性與自主性之間建立機制性解釋,而因果機制又是必須的。目前兩者之間的因果互動方式仍然處于“黑匣”之中;今后應有更多研究者致力于此。

(責任編輯:嚴國萍)

2013-10-28

費迪,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管理;王詩宗,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管理、非政府組織。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地方政府社會管理與社會自治的互動機制研究”(編號:12BZZ045)及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

C911

A

1007-9092(2014)01-0018-09

猜你喜歡
獨立性自主性養(yǎng)老
培養(yǎng)幼兒獨立性的有效策略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10
淺論我國非審計服務及對審計獨立性的影響
養(yǎng)生不是養(yǎng)老
養(yǎng)老更無憂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以房養(yǎng)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華人時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及其教學應用
養(yǎng)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會(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
實用英語教材與藝術生自主性培養(yǎng)
考慮誤差非獨立性的電力系統(tǒng)參數(shù)辨識估計
發(fā)揮主體作用,加強高中數(shù)學復習的自主性
延边| 孟州市| 安平县| 榆中县| 临邑县| 大连市| 桃江县| 房山区| 凯里市| 松原市| 保山市| 河曲县| 盐亭县| 石河子市| 密山市| 敦化市| 安丘市| 象州县| 宜良县| 从江县| 广州市| 温州市| 抚松县| 鄂尔多斯市| 攀枝花市| 东阿县| 阿鲁科尔沁旗| 海城市| 卓尼县| 兴文县| 兴山县| 辽阳市| 荆门市| 秦安县| 涟源市| 报价| 浠水县| 滨州市| 萨嘎县| 荃湾区| 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