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英
摘?要:問題導學教學是以問題為主線來組織調控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問題導學教學的關鍵。本文介紹了生物學課堂中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原則和途徑。
關鍵詞:生物學課堂;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
問題導學是國外采用較多的一種教學模式,是應時代之需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論。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對問題探究和研究為主的教學方式,通過教師系統(tǒng)地設計一些問題情境,啟發(fā)和引導學生思考。整個教學中是以問題為主線來組織調控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問題導學教學的關鍵,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變得尤為重要。成功的問題可以啟發(fā)和引導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那么,生物學課堂中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原則和途徑分別是怎樣的呢?
一、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原則
1.基礎性
所謂基礎性就是設計的問題要以教學目的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在內容上不脫離主題,學生有能力解決。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教材和了解學情。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載體,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材料,是學生認識世界的媒介,也是師生進行雙邊活動的主要依據。教師通過對教材的認真鉆研,理解編者意圖,弄清單元章節(jié)篇的目的構成及其地位,清晰地分出重點、難點,從教學目的出發(fā),以重、難點為突破口,設計出恰當的問題。對學生的知識基礎、行為習慣、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甚至班級風氣等都要有一個細致的了解。這樣,設計問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結合實際,學生才能適應,才能樂于接受。例如,學習“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一節(jié)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本課的主題——核心問題: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生活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我們的身邊是否有微生物?微生物如何獲得營養(yǎng)?等等。使學生有目的地思考,認識到微生物知識的價值,從而激發(fā)學習動機。
2.啟示性
所謂啟示性就是要求教師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以指導者、促進者的身份出現(xiàn),啟示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在問題教學中,教師要大膽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交流、共同討論。教師僅僅是引導的角色,具體任務的解決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進行的。但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是比較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的,如何組織學生提出發(fā)現(xiàn)型問題是教師首要的工作。例如,在學“葉的結構與光合作用”時,學生在觀察臨時裝片的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葉片的細胞中哪些是綠色的?原因是什么?你能看到氣孔嗎?有顏色嗎?葉片的結構有哪三部分?通過提出問題,使學生明確觀察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一邊觀察玻片,一邊根據教材知識來認識葉片的結構,從而達到自主探究的目的。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概括、歸納和總結,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教師要把握時機,從旁指導,促進學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識的遷移。
3.探索性
所謂探索性就是要求教師設置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難度,既需要學生深思熟慮,又是力所能及的問題。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自發(fā)地產生探索問題、尋求答案的內心需要。對復雜的問題要分散難點,逐步深入,使學生體會到智力活動的愉快。這樣,既給學生以成功的滿足,又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新教材中把強化實驗、通過實驗手段探索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到重要位置。例如,學習“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時,提問學生:如何設計探索實驗方案?讓學生設計并動手進行實驗。有的學生用大小相同的兩個蘿卜,分別放入食鹽水和清水中,最后放入鹽水中的蘿卜變軟,放入清水中的蘿卜變硬。有的則在蘿卜中挖大小相同的小坑,在中間放入體積一樣的糖水、清水,過段時間后觀察小坑中水的變化。經過實驗觀察,各自匯報實驗結果及觀點,從而理解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再如讓學生去探究蒸騰作用時,讓學生解決如何定量測定蒸騰作用這一新的實驗例題,結果學生提出了稱重法、量體積等多種方法,而且在方案設計和實施中掌握了不少知識和實驗技巧。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動眼、動手、動口、動耳、動腦,五官并用,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訓練了思維新穎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途徑
1.生活化
引導學生觀察需要用理論解釋的日常生活實例,引出問題情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接觸了許多生物學現(xiàn)象和應用生物學知識的事例,善于恰當地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也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例如,學“反射和反射弧”時,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縮手反射,問:手觸到火是先感到燙還是先縮手?學“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時,問: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葡萄很甜?學“蒸騰作用” 時,問:為什么說“大樹底下好乘涼”?為什么往往在陰天或傍晚移栽植物?菜苗和花草移栽后為什么要遮陽?學“皮膚的結構”時,問:為什么皮膚損傷會有血液流出,為什么人在害羞時或劇烈運動后臉會發(fā)紅?生物學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實際,增加感性認識。用日常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的情境,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實踐化
利用學生完成實踐性作業(yè)產生問題情境。例如,在學習“發(fā)酵技術”要學生自制酸奶時,在課堂上提問:你們品嘗的酸奶是什么味?你們能否將品嘗的酸奶,制作的步驟講給大家聽呢?為什么要將牛奶煮開?學習“植物吸收作用中的無機鹽的吸收”之后給學生布置作業(yè):將兩株同樣大小的玉米幼苗,分別放在蒸餾水和土壤浸出液的器皿中繼續(xù)培養(yǎng)。兩周以后,觀察這兩株玉米幼苗的長勢和顏色是否相同。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讓學生參與、引起認知沖突的活動,將其中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實踐過程。創(chuàng)設實踐性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沖動和欲望,有助于學生理解生物學的概念、規(guī)律及相應知識的應用等。
3.社會化
即引入社會熱點,產生問題情境。每一個學生在內心深處都有社會責任感,社會熱點問題能打動學生。教師將一些社會現(xiàn)實中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在學“食品安全”時,在引言設計就利用了學生熟悉的“熱點”問題,地溝油、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過氧化氫鳳爪等引入新課。教師用生動的語言滿腔憤怒地揭露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事件,把學生帶入預設的課堂情境,不僅激起了學生對食品安全的關注,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教育到了很好效果,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就順理成章地進行新課教學。
4.直觀化
采用直觀教具和直觀手段教學產生問題情境。利用直觀化教學能夠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更快地進入狀態(tài),而且能啟發(fā)學生想象,培養(yǎng)其想象的能力。如,在學“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一節(jié)時,可放錄像《動物世界》片段,先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后讓學生離開錄像而回憶思考:動物世界的戰(zhàn)爭是由于何原因?它們各屬于哪一種類型的行為?最后一步提問,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除此之外,你還見到哪些動物行為?這樣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對問題的思考,學生不僅能形象地記住動物行為的類型和特點,而且在訓練中不斷培養(yǎng)其想象力。
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精當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我們既要看到存在的問題,又要找到適當的對策,只有這樣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總結,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金秋. 利用教材欄目,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J].生物學教學,2010(3): 24—25.
[2]章愛蘭.以問題驅動,促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J].中學生物教學,201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