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謙 顏培金
所有新觀念、新技術的產生都會觸犯傳統(tǒng),自媒體對于傳統(tǒng)媒體的逆襲,也許就像雪崩一樣,毀掉的只是附著在傳統(tǒng)媒體身上那層腐朽的苔衣而已。
2012年的年度漢字,是“微”。這個字因眾望所歸而火熱出爐,基本上就是緣于“微”打頭的微博等自媒體雨后春筍般地一擁而上,不長的時間里便縮微了大眾與傳媒的距離、縮微了受眾與事件的距離,同時也似乎縮微了報道與真相之間的距離。最重要的是,縮微了平常大眾與傳媒人之間的距離。在相當一部分群體中,二者迅速地合而為一,從原來意義上的受眾發(fā)展到媒體內容發(fā)表人,根本不需要接受什么新聞編輯采寫的專業(yè)訓練,也用不著新聞或宣傳主管部門發(fā)放什么派司,只要自個兒來了興致,就可以自媒體一下。只有在自媒體時代,普通百姓才能與名人、文豪、政客等真正地坐在一條板凳上,平起平坐。這樣的事情,放在二十年前只怕想都不敢想,而今卻變成現實。當然,往后的若干年后,會是什么樣的一個時代,我們一時半會還預測不出來——這事兒一想就十分可樂。
腳趾頭都無須動一下,就能想到,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是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結果。這張網的功能之強大,大家正一天天地感受著。許多年前,有點前瞻性的人們都說,20世紀是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不說互聯(lián)網對于科學研究與技術革命的貢獻,單就資訊傳播這一點,它已經讓我們的信息量無限膨脹,讓我們的耳膜發(fā)脹,眼球充血??梢源竽懛叛?,資訊的自媒體傳播,只是網絡傳播在當下的一個發(fā)展階段。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見證了互聯(lián)網上的一個個思考平臺、爆料平臺、拽文平臺、憤怒平臺。從較早的個人主頁、個人日志、網站論壇,到后來的博客、微博、空間、微信等。這些層出不窮的平臺相互交錯,像一個巨大的發(fā)酵池,讓網民的思想和信息,在這個池子里生產、復制、膨脹,再生產、再復制、再膨脹。
一、管中窺豹,自媒體的風生水起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得益于網絡平臺的平等化和平民化。著名作家王朔曾說:“也許我有些發(fā)不出去的雜文,會放到網上?!边@說明了在自媒體上發(fā)表信息的隨意性。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中學生中間流行過一首歌,唱道:“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聲哼哼還得東張西望……”這社會發(fā)展得有多快吧,如今已經到了想說就說、想唱就唱甚至想寫就寫、想發(fā)表就發(fā)表的時代了。所謂“想發(fā)表就發(fā)表”,不是說各人都能當得了報刊、廣播、電視臺的家,而是指網絡發(fā)表的權力和能力。在自媒體時代,從“旁觀者”轉變成“當事人”,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份自己的“網絡報紙”(博客)、“網絡廣播”或“網絡電視”(播客)?!懊襟w”這一原先由官方和文化機構掌控的喉舌,一夜之間飛入尋常百姓家,一個人,加上一臺電腦或一個智能手機,瞬間就完成了媒體的人力與硬件的準備。
自媒體取消了傳統(tǒng)媒體編輯決定發(fā)表的權力,讓各種信息“肆意”傳播。當然,發(fā)布的門檻低,但受到多少人待見可就難估摸了。以微博為例,名人明星的微博,那是加了“V”的,“網絡大V”的稱謂由此而來。李亞鵬于2006年8月12日在其博客上發(fā)表承認女兒李嫣是兔唇的博文《感謝》,發(fā)表僅6小時,就有近1600條回復,瀏覽量達11萬次。近期,又一影視明星文章,因家庭婚姻糾紛在新浪微博上發(fā)表博文《致“周一見”》,與《南都娛樂周刊》死磕,當日評論人數達15萬,月內評論人數高達150萬。網民參與熱情之高,可見一斑。
這東西一旦沾上,難免是會上癮的——我說的是自媒體。很顯然,自媒體時代,放大了百姓的知情權。這也許就是自媒體被大量圍觀的原因。傳統(tǒng)媒體的專業(yè)新聞工作者擁有企業(yè)優(yōu)勢以及技術支持,方便他們在世界各地收集信息進行報道。然而,播客式自媒體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地域的局限,用戶也能成為新聞的采集者和傳播者。以2009年2月9日發(fā)生的“央視配樓失火”事件為例,央視大火發(fā)生半小時后,“草根媒體”先于主流媒體透露消息,并得到了巨量的訪問及跟帖,大約十幾個小時之后,新華社才在主流媒體中第一個發(fā)布了有關火災的快訊。這類突發(fā)性事件的視頻材料是主流媒體無法企及的,而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受眾”則成為“新聞源”。草根客串了一把媒體人,也很是過癮。
自媒體的威力,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經顯露。相信大眾仍記得上海大眾Polo廣告與網絡的那次交鋒。2008年6月中旬,上海地鐵站出現了12幅大眾Polo汽車發(fā)布的系列廣告,因廣告詞“涉嫌有車族的炫耀和對地鐵族的侮辱”,遭受大量博客圍剿,進而上升到汽車網站和廣告業(yè)界的大討論,使Polo陷入“以爭取地鐵族潛在客戶為初衷卻反被地鐵族唾棄”的泥潭。Polo迅速撤換掉有爭議的廣告,以為事件就此平息,但由于被撤掉的廣告仍在互聯(lián)網上傳播,于是掀起了更劇烈的狂潮。Polo的市場定位對象、那些年輕的消費者們,呼聲四起、群情激奮,說是要展開“網絡大反攻”。三周后,這個被報紙稱為“申城地鐵族大反擊”的事件,從上海擴散到廣州南方等城市,廣州參與惡搞的廣告設計人,甚至把Polo與“二奶”聯(lián)系起來?!癙olo廣告事件”的實質,是Polo委托的廣告制作人的幾個大腦,和數百萬隱形博客大腦的一場“設計大比拼”。這種在智慧、力量和“媒體火力”上的懸殊,是Polo事先絕對沒想到的。而公眾今天看到的這種輸贏結果,也是每個企業(yè)都可能面對的。
二、恣意個性,自媒體的天然優(yōu)勢
相對傳統(tǒng)的、官方或官方認可的媒體,自媒體有天然的優(yōu)勢。其一,傳統(tǒng)媒體人往往是工作行為,編發(fā)的是采訪消息,而采訪來的往往是被采訪者加工美化后的內容,高大全、偉光正那是自然的,哪個被采訪人也不會主動給你爆黑料,當然一年一度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例外。而自媒體的制造者則往往身在現實事件的最前線,或是某一領域的專業(yè)人士,只要自個兒樂意,就可以把自己所知、樂于傳達的信息公之于眾,而且不用像傳統(tǒng)媒體那樣經過敏感內容刪減。其二,傳統(tǒng)媒體的正常運作離不開經濟支持,或是國家撥款或是企業(yè)廣告收入,缺了銀子,寸步難行。為了生存,出賣節(jié)操有可能是媒體人獨立做自媒體的唯一出路。傳統(tǒng)媒體傳播出來的信息大多經過閹割,區(qū)別僅在于閹割度的深淺而已。而自媒體出品人完全沒有這樣的負擔,或為伸張正義,或僅為顯示個人眼光、興趣,簡直是八仙過海,自由度、熱情度大得沒邊。這樣說來,自媒體自然有傳統(tǒng)媒體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
自媒體的內容構成也很特別,沒有既定的核心,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只要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就可以進行分享,有些觀點甚至可能出格,而不需要太多考慮看官的感受,所以看一些優(yōu)秀的自媒體文章就像看野史一樣十分獨特有趣,給看官們留下的印象是自媒體的個性。這些信息有些是對生活瑣事流水賬式的記錄,有些是對人生境遇深刻感悟的集錦,有些是對時事政治的觀察評論,有些是對專業(yè)學問的探索與思考……其中,微博、微信傳達的一些真人實事的段子,也相當有娛樂精神,簡直就是一篇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微小說。全方位與多樣性的自媒體,已經成為平民大眾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最佳場所。
三、雙刃劍,自媒體不可回避的問題
事物必有其弱點,或曰弊端。自媒體,最讓人擔心的還是其可靠性、真實性和公信力。事實上,自媒體信息的可靠性多數是要打折扣的。近期看脫口秀主持人黃西老師主持的一檔電視節(jié)目,戳穿了所謂木瓜豐胸的謠言,這些謠言分別見諸于各式論壇、微博、微信上的自說自話。聽了專家解釋,我們恍然大悟,諸如此類的生活小竅門,都有一個想當然的解釋,而這種毫無科學根據的解釋,由于自媒體的無制約性會迅速地在網絡上以訛傳訛。正如偽養(yǎng)生食療專家張悟本讓我們吃生茄子一樣,迷惑了很大一幫人。
所以,對待新鮮且旺盛如雜草般的自媒體,還是得具有一定的甄別能力才好。首先,自媒體制作隊伍龐大,所謂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個體存在著巨大差異,個體所創(chuàng)辦的自媒體當然也良莠不齊。優(yōu)秀的自媒體或可讓受眾得到生活的啟發(fā),或可有助于事業(yè)的發(fā)展,或可讓人們發(fā)現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但大部分的自媒體只是簡單的“網絡移植”,記錄一些無關痛癢雞毛蒜皮的瑣事,甚至表達一些不健康的內容。有些自媒體人過分追求新聞發(fā)布速度或者說為了追求點擊率而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甚至部分自媒體人突破自身的道德底線。這就導致自媒體所傳播信息的真假難辨。此外,讓個體聲音得到充分釋放的同時,勢必也會讓一些與憲法、社會道德規(guī)范相悖的聲音得以散播。
幾乎每一個新生事物,在其剛剛展現正面價值的時候,世人大多樂觀且寬容。而當它漸成規(guī)模甚至成為常規(guī)之后,它的另一面也會漸漸被人發(fā)現。陜北老農所說“好菜費飯,好婆姨費漢”,換個說法,就是說好東西都是雙刃劍。當代社會,凡科學技術、互聯(lián)網、WTO、知識產權、民主制度……好像就沒有什么不是雙刃劍的。如今到了自媒體時代,其負面影響不可回避,亟待我們去消除或削弱。
四、魚和水,自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共存
自媒體的出現,給報紙雜志等傳統(tǒng)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近幾年來,國內外紙媒發(fā)展呈現大幅下滑趨勢。美國《洛杉磯時報》等紙媒紛紛申請破產保護,或者被迫停止紙媒發(fā)行而改出網絡版。國內新聞出版業(yè)也大體如此。傳統(tǒng)紙媒從業(yè)者一片恐慌,怎樣生存,是亟須思考的問題。其實,個人倒認為,這都不是事兒,自媒體再洶涌,也是小江小河里翻騰而已,離開傳統(tǒng)媒體的護航,自媒體難成氣候。傳統(tǒng)媒體再落魄,仍然主宰著大眾閱讀和輿論的大方向,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別說,傳統(tǒng)媒體朝著跨媒體、全媒體的方向發(fā)展,也未必死在沙灘上。
自媒體有自媒體的優(yōu)勢,傳統(tǒng)媒體有傳統(tǒng)媒體的長處。自媒體像街邊小吃,味道刺激、新鮮,傳統(tǒng)媒體像大餐,一定要中規(guī)中矩、四平八穩(wěn)。天天吃大餐會膩煩,所以要找些小吃來刺激一下。但天天吃小吃,你的胃可能就會抗議,還是大餐有安全感。誰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呢?它們本身就不是一個口味。所以,傳統(tǒng)媒體與自媒體都不必對對方虎視眈眈,兩者完全能夠和平地相互依存。
魚兒離不開水,傳統(tǒng)媒體要學會從自媒體中發(fā)掘新聞熱點,總結受眾喜好,對自媒體所提供的思想、信息進行篩選,然后系統(tǒng)化、權威化。瓜兒離不開秧,片面的、碎片化的自媒體,要得到更多受眾的關注和肯定,也需要傳統(tǒng)媒體的推介和支持??傊?,自媒體人要對自己發(fā)布的信息采取負責任的態(tài)度,不能逞一時之快而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傳統(tǒng)媒體人則要提高組織策劃能力,提高新聞敏感度,多角度挖掘新聞價值,取得更好的宣傳效益。
實際上,傳統(tǒng)傳媒也不是固守自己那點家底的老頑固。據報道,在新媒體大行其道之時,不少傳統(tǒng)傳媒上市公司積極“觸網”“觸電”后,加快了其轉型的步伐。君不見,中南傳媒踏浪影視潮流,長江傳媒因電影《小時代》上映帶動圖書大賣,鳳凰傳媒洽談收購手游公司已落地,為公司發(fā)展添磚加瓦。浙報傳媒業(yè)收購盛大旗下公司,博瑞傳播收購騰訊旗下的游戲“漫游谷”,也都為各自的轉型增添了想象空間。而從另一層面上看,傳統(tǒng)出版商轉型影視制作,因本身在編劇等上游制作中具有資源優(yōu)勢,其轉型過程并不艱難。
自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完美合作,始于美國《紐約時報》所推出的多媒體數字化專題報道《雪崩》?!堆┍馈钒糠挚廴诵南业墓适拢瑘蟮漓`感來自于對滑雪場上高死亡率的高度關注。故事通過交互式圖片、采訪視頻以及知名滑雪者的傳記等多元化的方式呈現。這一故事性報道僅在發(fā)布后六天,就以出色的表現力獲得了290萬次的訪問量和350萬次的頁面瀏覽量?!堆┍馈芳捌渌愃频膰L試意味著《紐約時報》等新聞機構的未來。
自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新型合作,應該是社交電視的嘗試。所謂社交電視,就是將社交媒體(比如著名的自媒體平臺推特Twitte和臉譜Facebook)等和電視進行無縫結合,讓電視成為社交媒體的重要終端。社交電視的目的就是讓身處不同地域的電視觀眾能夠方便地共享和討論他們正在觀看的電視節(jié)目。比如,觀眾既可以評論熱播電視劇的下一季,也可以一起觀看球賽并慶祝進球,此外,用戶可以更容易地找到想看的節(jié)目。
所有新觀念、新技術的產生都會觸犯傳統(tǒng),自媒體對于傳統(tǒng)媒體的逆襲,也許就像雪崩一樣,毀掉的只是附著在傳統(tǒng)媒體身上那層腐朽的苔衣而已。自媒體的存在,其實更能激發(fā)傳統(tǒng)媒體改革的斗志?;蛘哒f,自媒體就像一個調皮的孩子,非要拽著一臉嚴肅的傳統(tǒng)媒體的胡子,讓他不得不俯下身來,做個慈祥的爺爺。那調皮的孩子一邊拽,一邊說:“親,你別老板著臉嘛,和藹一些好不好?”于是,爺爺不得不回歸孩童的本真,再次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