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綠色
德育為先是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是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應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在實際教育教學中,德育往往喊得響、抓得松,出現(xiàn)了脫離學生生活、空洞說教、為德育而德育、形式主義等弊端。如何真正把德育落到實處,直抵學生的心靈,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我認為,德育要做到潤物無聲,像呼吸一樣自然,成為學生生命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營養(yǎng)。
第一,讓德育像呼吸一樣自然,就要讓德育落地生根
呼吸是非常自然的動作,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德育為先,不是讓德育高高在上,成為空中樓閣,而是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著力去抓,務實去抓。生活是德育的大舞臺,要在生活中進行德育,讓德育親近生活,要讓德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成為生活的重要部分,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具體內(nèi)容。只有融入學生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中,德育才能發(fā)揮有效作用。所以,我們要把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德育口號轉化成對學生具體行為的要求,并通過常態(tài)抓,最終轉變?yōu)閷W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或者說,轉變?yōu)閷W生自然的生命行走方式。我們要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非觀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學生生活中對待事物的具體態(tài)度和標桿。比如,對學生學習上有哪些要求,需要掌握哪些方法,像認真預習、聽講,向同學請教,與同學合作等,要有具體的課堂守則;對學生衛(wèi)生方面要有具體的衛(wèi)生習慣要求,要洗凈手臉,洗干凈衣服,物品擺放整齊、不亂扔亂涂亂畫等;學生與人相處方面,待人接物要用禮貌的語言,要尊重他人,說謝謝,要謙虛,尊老敬長,不頂嘴、不罵人,不說臟話;對學生的生活方面要求勤儉節(jié)約,不盲目攀比,不慕虛榮;在學生的人生理想方面要求有積極的追求,要把對人類做出貢獻的偉人、科學家和各種道德模范作為自己的偶像,要讓學生讀經(jīng)典書籍,與偉人同行,等等。這樣,學生就會知曉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就會明白自己該怎么做。也就是要把對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當成德育的具體抓手,把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表現(xiàn)當成品德的評價依據(jù)。要把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具體化,不搞空洞說教。比如可以把愛祖國的要求落實為愛家鄉(xiāng)、愛家庭、愛學校、愛班級、愛同學的具體行為,從維護班級榮譽、講究衛(wèi)生、遵守紀律、愛護公物等做起。
第二,讓德育像呼吸一樣自然,就要讓德育像呼吸那樣常態(tài)化
呼吸一刻也不能停,一停就會出現(xiàn)問題。德育也要常抓不懈,不搞所謂的活動高潮,緊一陣兒松一陣兒。德育一刻也不能停。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過程中,思想時刻都處在變化中,如果我們時時給他們樹立正面典型,讓他們吸收正能量,他們就會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向上;如果我們時緊時松,甚至傳輸錯誤信息,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德育永遠沒有可以放手的時候,要讓德育成為常態(tài),讓正能量像空氣那樣彌漫在學生的生活中,恒久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要通過日常養(yǎng)成教育,讓學生養(yǎng)成好習慣,形成高尚的品格。
德育的常態(tài)化還表現(xiàn)在德育的穩(wěn)定性上。雖然變化是永恒的,與時俱進是時代發(fā)展的合理要求,但人類善良、正義、謙虛、尊老愛幼等美德是永不落伍的。即使是時代的新東西,也有一個穩(wěn)定期。所以,德育一定要有持續(xù)性,并不斷鞏固和提升,抓出成效,最好能持久并形成一個特色和品牌。比如安陽市鐵西路小學提出一個月一個文化主題,就是想通過文字、文化、文明的載體,打造人文精神教育特色,用中國文字、文化、文明滋養(yǎng)學生的“中國魂”。該校堅持多年開展相關活動,每年在原有的基礎上重新發(fā)現(xiàn)、深度開發(fā),追求更好的育人效果。這樣,我們的德育活動就能深入師生的心靈,改變師生的思想觀念,從而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第三,讓德育像呼吸一樣自然,就要讓德育覆蓋學生生命的全部
呼吸,呼進的氧氣要通過血液的傳輸遍布全身,遍布每一個毛細血管,滲入每一個細胞,對全身產(chǎn)生影響,否則就會發(fā)生病變。同樣,德育也需要深入學生靈魂世界的全部,深入學生的全部生活,包括安全、學習、與人相處、衛(wèi)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也就是要涉及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任何言行舉止、處事思想、做事細節(jié),都應該包括到位,一切都要有明確的要求、準則和是非標準。很多學校在貫徹落實《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基礎上,又細化了學生在課堂、校園、家庭、社會上的品德要求,盡量告知孩子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采取什么具體的做法,讓學生知道該怎么做。學校大隊部具體負責德育的各方面工作,班主任、任課教師要做學生的貼心人,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幫助解決。家長學校要輔導家長成為孩子的朋友,能及時指導孩子的生活。要通過多種渠道,關懷每一個孩子。還要有意識地多關注一些特殊人群,特別是對留守兒童,對單親、再婚、貧困等特殊家庭的孩子要給予密切關注。要經(jīng)常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困難、心理等,包括建立心理咨詢室,讓學生有疑問知道該找誰傾訴,到哪里尋求幫助,等等。
第四,讓德育像呼吸一樣自然,就要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
呼吸是人們自然而然的動作。德育也要追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大愛無痕的效果,要讓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受到教育。新鄉(xiāng)市育才小學編寫了《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校園歌謠》,涵蓋了從上學到放學,從課前到課間,從升旗集會到值日、做操,從禮儀到就餐、午休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生從一入學就要學好多童謠,在背誦童謠的過程中就知道了上學有哪些規(guī)則,知道該如何做。很多學校通過讓孩子表演節(jié)目或看電影、看書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就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達到了育人的目的。如果學生不喜歡我們的德育,就像呼吸出現(xiàn)了困難,我們就需要好好反思,尋找病因,以此不斷改進我們的工作,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德育。
第五,讓德育像呼吸一樣自然,就要讓德育像呼吸那樣起到新陳代謝的凈化作用
通過呼吸,新鮮的氧氣進入體內(nèi),同時,二氧化碳被排出,這樣就確保了機體的正常運轉。德育也要這樣,不僅要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而且要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的錯誤。雖然“孩子出錯,上帝也會原諒”,但原諒和承擔錯誤的責任是兩個概念,不能姑息遷就。要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做錯事,不僅要改正,而且要接受相應的懲罰。不能無原則地“以德報怨”,要讓學生承擔出錯應該承擔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抑惡揚善,培養(yǎng)善之花,鏟除惡之草,讓學生更健康、更茁壯地成長,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收到德育的效果。比如,要給學生講法律,講校規(guī)校紀,讓學生自己制定班級公約等,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和責任意識。我們既要大張旗鼓地表彰,引領、強化好的行為,比如,每周表彰文明班級,每月表彰文明少年、明星學生等,又要悄悄地、在不傷害學生尊嚴和身體的前提下,適當批評、懲罰學生的過錯行為,這叫作“綠色懲罰”。這是一門藝術,需要老師巧妙地處理??梢钥陬^批評教育,讓學生寫檢查,接受勞動教育等。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責任意識、法制意識的有效手段。懲罰在某些時候是有效的德育。學生犯小錯承擔責任會避免他們犯更大的錯誤。一味欣賞不是完整的教育,包容錯誤但不能縱容錯誤。
讓德育像呼吸一樣自然,說來容易,但真正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全社會的關注、重視和努力,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真正形成合力。不過,提出這樣一個理念并運用好,朝著最好的目標去努力,德育效果就會越來越好。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