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海明威的小說中,很少描寫女性人物形象,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沒有女人的男人,尤其是他塑造的硬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通過分析他的作品《戰(zhàn)地鐘聲》中比拉爾和瑪利亞的人物形象,我們可以看出海明威雖然是具有男權思想的作家,但是他從超越了男權意識的高度來描寫女性形象,并沒有完全否定女性的自我意識,他筆下的女性是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征的,通過對這些各種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他的硬漢形象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內涵和意義。
關鍵詞:人物形象 比拉爾 瑪利亞 自我意識
作為“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歐內斯特·海明威被認為是一個具有強烈的男權意識的作家,他的作品經(jīng)常描寫“沒有女人的男人”,他通過他的冰山風格闡釋男性世界里的失敗和孤獨。但是與海明威其他作品不同的是,《戰(zhàn)地鐘聲》里卻出現(xiàn)了瑪利亞和比拉爾這兩位具有鮮明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針對有些評論家抨擊海明威的男權主義意識,海明威的女性觀點在《戰(zhàn)地鐘聲》里得到了較為全面的闡述,本文將從這部作品的人物特色分析著手,通過對瑪利亞和比拉爾的人物形象分析表現(xiàn)海明威小說中的女性觀點。
一 海明威的女性意識
在海明威的小說中,女性人物大多被分為兩類,一類是乖巧可愛被馴服的溫柔的“理想”女性形象,另一類則是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思想獨立性格強硬的女性形象。而在小說《戰(zhàn)地鐘聲》里,這兩類人物形象都分別有較為突出的代表和體現(xiàn),其中瑪利亞就代表了“理想”的女性形象,而比拉爾則是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對男性的主體地位造成了威脅。海明威所處的年代是20世紀初,那個時代正是女性意識覺醒的時期,海明威對于新時代的女性持欣賞的態(tài)度,這一點,在瑪利亞和比拉爾身上有了很明顯的體現(xiàn)。作者海明威將瑪利亞的形象設計成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瑪利亞即使身在男權社會里,但是并沒有完完全全處于女仆般的被動地位,并沒有完全沒有自我意識和話語權,相反,她的愛激勵影響著喬丹,最終使喬丹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人。但是,出于維護男權意識的角度,海明威對此又表示了某些程度的畏懼,這從他筆下的比拉爾形象中可以體現(xiàn)出來,比拉爾作為新女性的形象出現(xiàn)在《戰(zhàn)地鐘聲》里,但是,最后她“新女性”的形象又被男權社會所閹割。
海明威作為一位典型的具有男權意識的作家,他對女性意識的觀念是模糊不清的,有著一定的矛盾性,如何塑造自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是一個令他感到困惑的問題。海明威之所以有著這樣的矛盾和困惑是與他的家庭與個人經(jīng)歷分不開的。海明威有一個雙胞胎姐姐瑪瑟琳,在海明威小時候,他一直同姐姐穿同樣的衣服,也剪著同樣的發(fā)型,他的母親十分喜歡他,但是對于海明威來說,酷似女孩子的打扮使得他開始擔心自己會因為穿著外表被別人忽視他的性別,所以,他從小就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男性意識,這種意識從他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xiàn)。同時,海明威的母親是一位有著強烈自我意識的歌唱家,她在家庭生活中不愿意扮演一個處處唯命是從的家庭婦女形象,所以常常固執(zhí)己見,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海明威父親的自殺,對此,海明威是相當矛盾的,他一方面愛著母親身上濃郁的藝術氣質并且深受她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因為父親的離開而對母親充滿憎恨。從某種意義上說,海明威筆下那些具有較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女權意識的女性形象都是他母親的縮影,都帶上了海明威母親的烙印。而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瑪莎也是一位極具個性的新女性,她熱衷于寫作和政治,并且工作十分出色,瑪莎的這些特質讓海明威十分敬佩,但與此同時,由于海明威自身具有強烈的男權意識,所以生活中他幾乎無法忍受瑪莎這樣的女性,但是這并不能阻止他對瑪莎的欣賞與贊美。所以,海明威的作品中所出現(xiàn)的女性人物都或多或少地有著他母親和他妻子的痕跡。她們對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 《戰(zhàn)地鐘聲》中的比拉爾形象分析
《戰(zhàn)地鐘聲》中的比拉爾是海明威塑造的女英雄形象。在比拉爾年輕的時候,她看過無數(shù)場血腥殘忍的斗牛比賽,更是經(jīng)歷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殘酷戰(zhàn)斗,從她的經(jīng)歷來看,她對生命、對死亡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在《戰(zhàn)地鐘聲》里,比拉爾憑借自己的一腔愛國熱情沖鋒陷陣,她親自帶領一群游擊隊員同法西斯分子英勇作戰(zhàn),表現(xiàn)得像個勇敢的戰(zhàn)士,毫無畏懼之意,并且憑借自己的果敢和勇氣贏得了隊員們的尊敬。比拉爾跟瑪利亞不同,她絲毫不把自己依賴于男性的庇護之下,她不依賴于男人的保護,甚至她的意志比男性還要堅定。當小說中比拉爾的丈夫巴勃羅因為顧及自己個人的安危而拒絕幫助喬丹的時候,比拉爾對他失望透頂,她主動要求喬丹把她的丈夫殺死。比拉爾鮮明的個性特點折射出了當代女性獨立自主的女性意識和性格特征,即當代新女性在新的時代里不甘于充當家庭里的賢妻良母的角色,并力圖在男性的世界里證明自己的價值。除此之外,比拉爾身上還有著吉卜賽人的血統(tǒng),所以她還被作者賦予了某些超自然的力量。她從喬丹的手相當中預測到了喬丹的不幸,但是比拉爾卻對喬丹隱瞞了預測結果,并盡量找機會讓喬丹多與瑪利亞相處;她還向隊員們以及喬丹描繪死亡的三種味道,而且描繪得繪聲繪色,十分形象。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海明威不僅把比拉爾英雄化,同時還把她神化了,這就體現(xiàn)了海明威對新女性的欣賞。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海明威筆下的比拉爾還有另外一種特質,那就是她被“雄性化”了。這體現(xiàn)在比拉爾的外表上是“她像帕爾卜一樣強壯……”這是喬丹眼里的比拉爾,她說話還像男人一樣直率而粗魯,根本沒有女性的柔美與可愛,同時從性格上說,比拉爾也幾乎喪失了女性應有的氣質,雖然她辦事果斷而精明、勇敢無畏,隊員們也尊敬她,但是隊員們的愛戴只是出于對比拉爾能力的尊敬,他們完全沒有把比拉爾當做女人來看待。作為比拉爾自己,她也知道自己已經(jīng)失去了作為女人的幸福,當她看到瑪利亞與喬丹相愛后,她是多么的關注他們的感情,她甚至嫉妒著瑪利亞,因為她知道,作為被閹割的女性,她早已沒有了作為女人的資格,她是不會被男性所接收的,所以比拉爾只能幻想著瑪利亞是她身體的一部分。所以從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來看,雖然比拉爾作為女英雄的形象固然被人們所欣賞,但是從根本上說,已經(jīng)喪失了女性特征的比拉爾已經(jīng)不被男人所愛,不被社會所欣賞,這又是多么可悲。
從《戰(zhàn)地鐘聲》的創(chuàng)作背景來看,一戰(zhàn)后婦女的自我意識開始慢慢覺醒,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權運動的興起,新女性形象越來越多,海明威對于新女性形象有著較為模糊的觀念,雖然一方面他欣賞著現(xiàn)代女性所表現(xiàn)出來的張揚果敢以及她們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較為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認為新女性使得這個男權世界中的男性意識是一個威脅,男性會失去自己的雄性氣質,并且會變得怯懦,所以在描寫女性形象時,海明威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同時,女性的人物性格也是復雜的。
三 《戰(zhàn)地鐘聲》中的瑪利亞形象分析
《戰(zhàn)地鐘聲》里相對于比拉爾的另外一個女性形象是瑪利亞。海明威塑造的瑪利亞是一個溫順、體貼又可愛的姑娘,他給予瑪利亞和喬丹以美好的愛情,借愛情來完成人類重返精神樂園的理想。在《戰(zhàn)地鐘聲》里,瑪利亞被法西斯剪短了頭發(fā),身體和心理上都受到了嚴重的創(chuàng)傷,在這里,瑪利亞難看的發(fā)型就象征著她作為女性身份的迷失。當瑪利亞與喬丹相愛以后,她覺得自己相貌難看,她為自己難看的發(fā)型感到不安,此時的瑪利亞在愛情的潤澤下逐漸找回到了自我意識,開始有自己作為女人的信心和勇氣,愛情治愈了瑪利亞心靈的創(chuàng)傷,同時,也使得男主人公喬丹保持了重壓下的儒雅?,斃麃喓蛦痰は嗷グ参浚嗷ソo予對方力量,他們合二為一,有著精神上的共鳴,也有了共同的追求,他們在這個無根的世界里又重新找到了對于生活的意義。在小說中,喬丹犧牲之前對瑪利亞說無論走到哪里,他的心都會和瑪利亞在一起,如果瑪利亞離開,他就隨著她一起離開。喬丹的表白表達了海明威借助愛情使相愛的男女雙方重返伊甸園的美好愿望。而瑪利亞的形象正是海明威認同的理想女性形象,是他男權意識里創(chuàng)作出來的完美女性形象,她可愛又溫柔,乖巧懂事,自己承受了各種各樣的磨難之后需要有人來進行呵護與照顧,而喬丹的出現(xiàn)對于瑪利亞來說就是一種精神的依靠,一種心靈上的慰藉,只有與喬丹的相遇,只有喬丹的愛情才能拯救瑪麗亞于苦難之中。與此同時,喬丹也是為了瑪利亞不惜獻出自己的一切,為了救出瑪利亞及其他的同伴們,喬丹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海明威把瑪利亞描寫成為一個依附于男性的女性,一個需要男性來保護的柔弱女性,這表達了他的男權意識:只有像瑪利亞那樣的女子才能夠與男性相愛與男性結合;如此,男女雙方才能重返伊甸園。
當然,如果只是單純地認為柔弱的瑪利亞只是男權世界里男性想要征服和保護的對象的話那就太過于簡單了,在海明威的筆下,瑪利亞的形象也代表了一種歸屬,她也是作為“家”的象征出現(xiàn)的。在小說中,男主人公喬丹深深地愛著瑪利亞,他覺得他自己就要死了,即使是這樣他都不相信會有如此的愛情,也從沒有夢想過這樣的愛情會發(fā)生在他的身上。正是瑪利亞的愛情,使喬丹認識到生命的意義,領悟到死亡的真諦,是瑪利亞的愛陪伴了喬丹生命中最后的幾天,而這最后的幾天也實現(xiàn)了喬丹生命意義的完整??梢哉f,瑪利亞對男性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給男權意識增添了一抹溫柔。從這方面來說,海明威超越了固有的男性意識,雖然對女性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持否定態(tài)度,但是也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她們對于男權社會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力。所以,瑪利亞雖然是身處男權社會的海明威依照男權文化標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但是她既是男性世界里的受保護對象,同時也是男性尋找歸宿的精神歸屬。
《戰(zhàn)地鐘聲》是海明威從男性意識出發(fā)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但是通過以上對比分析比拉爾和瑪利亞兩位人物形象,我們可以看出海明威實際上是并不完全推崇男權意識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他還有著模糊的女性意識,他筆下的瑪利亞可愛、溫柔、順從,雖然依附于男性,但是卻是家的象征,她能夠使男人們走向成熟。相比之下,比拉爾則表現(xiàn)了海明威對于這種女強人性格的女性又愛又怕的矛盾態(tài)度?,F(xiàn)代社會里,像瑪利亞一樣順從溫柔的女性已經(jīng)不再是評判現(xiàn)代女性的標準,自我意識的覺醒使得完美意義上的傳統(tǒng)女性與男性結合的理想早已一去不復返了,海明威雖然是父權文化的代表作,但是他卻以某種欣賞的態(tài)度看待現(xiàn)代女性。所以,從《戰(zhàn)地鐘聲》里的人物形象分析來看,雖然像比拉爾一樣的“硬漢”女性形象逃脫不了失敗與孤獨的命運,但是她卻依然勇敢地面對人生,從這方面來說,海明威超越了他的男權意識,描繪的是現(xiàn)代文明中的男性和女性令人尷尬的生存狀態(tài)。如此,海明威筆下的硬漢形象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王慧、徐凱:《海明威筆下的女性》,《外國文學評論》,2000年第2期。
[2] 戴桂玉:《雙性視角作家海明威》,《外國文學》,2003年第6期。
[3] 戴桂玉:《從〈喪鐘為誰而鳴〉管窺海明威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意識》,《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2期。
[4] 趙玉君:《父權意識與海明威的女性形象塑造》,《名作欣賞》,2006年第20期。
(吳宇,樂山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