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靖
摘 要: 物理模型思維法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及學習方法的改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模型思維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分析,以期對促進高中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所啟示。
關鍵詞: 物理模型 思維方法 高中物理教學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大多學生都存在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但應用到實際題目的解答中便會覺得較困難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學生受自身思維能力的限制。因此,基于學生存在的定式思維問題、遷移能力欠缺和缺乏想象力、感性認識貧乏等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思維的鍛煉。物理模型思維法的應用對于學生良好物理思維的培養(yǎng)具有較大的作用,本文就其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1.通過研究對象物理模型的建立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在物理知識的學習中,根據(jù)不同的劃分依據(jù)可將物理模型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其中研究對象模型包括物理知識當中的質點、單擺、光線、點電荷、磁感線和均勻流體等。在解決該類問題的過程中,因為其所具有的抽象性,在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應找出主要的問題,并將次要問題適當忽略,進而給出能夠對原物質特性進行反映的過程或理想物質的假象結構。而物理學的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概念等均為物理模型方面的描述,同時物理習題的設計也通常結合相應的模型進行。為此,在解決相應物理問題時便把具體的問題抽象成為理想模型,進而結合相應的物理規(guī)律得出結果的過程。
例如,垂直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的等距螺旋線圈,其長度為L,總高度為h,并將鐵絲小球穿在線圈上的體小球從靜止運動開始,進而無摩擦自由滑下,求出小球從最高點到桌面所用的時間[1]。在該物理問題中,盡管有物理情境方面的設置,但因為其彈簧并不是彈簧振子的模型,在建立小球從等距螺旋中無摩擦滑下的情境模型時,學生的思維會顯得較混亂,不能結合已知的物理模型進行解答。此時,教師可讓學生嘗試應用“無限分割法”進行解答,讓學生將螺旋線分割為多個長度相等的小段,并將每一小段的曲線想象為由直線構成的微型斜面,進而將整個螺旋作為若干斜面的組合體,進而可將等距的螺旋線圈作為光滑的斜面模型進行思考。最終結合運動學公式和第二牛頓定理就可將其解答出,具體模型如圖1所示。
2.強化學生對基本模型的認識,提高其思維能力
在物理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物理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的各類基本物理模型,并讓學生明晰解決物理問題的適用范圍和相應的條件,進而將隱性的模型挖掘出來,展現(xiàn)給學生,結合相應的解釋促使學生形成清晰的認識。而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大多模型均是隱性的,因此,教師可結合語言解釋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起相應的模型。但對于某些約定成俗的隱語,應盡量將其轉化為能夠讓學生感知的模型,對于容易混淆的模型應進行相應的比較。
例如,在復習教學中,教師應對輕桿、輕繩和輕彈簧當中的力學進行基本模型的整理,進而形成相應的概念性模型。細繩指的是不計質量的柔性體,較容易發(fā)生彎曲,僅能夠從長度方向進行相應的拉伸操作,并且長度延伸的尺度極不明顯。因此,在力學當中一般可將其作為不可拉伸的非彈性體,其對物體僅能夠產(chǎn)生拉力作用。所以細繩中的拉力均相等,力的大小可出現(xiàn)瞬間改變。而比較常見的彈簧為一類不計質量的彈性體,存在明顯的壓縮或是拉伸形變,對物體既存在拉力還具有推力,但彈簧的彈力并不會出現(xiàn)突發(fā)性的改變;輕桿為一類不計質量的剛體。因為桿具有拉伸和壓縮變形的特性,所以存在推力或拉力[2]。結合該類語言性的分析,可較好地鍛煉學生思維,并建立相應的物理模型。
3.應用類比遷移法建立相應的物理模型
物理教學中的大多模型均是通過熟悉的模型轉換而來的,部分新模型的建立采用的是舊模型的思維方法,而部分模型是對已學模型的延伸和拓展。如自由落體運動和勻速運動,勻速運動為自由落體運動的特殊形式。所以在進行新模型的應用時,可將舊模型作為理論的基礎和思維的基礎。如在進行磁場相應內容的學習時,可將其同電場概念相結合,因為磁場當中的磁極和電場電荷存在相互作用力,對于學生思維體系的形成具有較大的幫助。所以,在建立相應的物理規(guī)律和概念的模型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生活中的常見場景,以及所學的規(guī)律和知識進行類比遷移或是比較,結合不同思維方法的應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3]。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結合物理模型思維方法的應用,可有效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促進學生傳統(tǒng)學習思維的轉變。因此,教師應注重物理教學中各類物理模型的建立及相應思維方法的應用,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松年.對高中物理解題思維方法的探究與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3(37):72-73.
[2]儲成節(jié),郭長江,馮杰,翁崇濤.例談物理解題中的科學思維方法——等效思維的運用[J].物理教師,2014,8(2):91-92.
[3]顧建新.高中物理“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互動與能動[J].中學物理(高中版),2012,8(3):671-672.